《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是一篇描写台湾美景和文化的文章。作者对台湾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和美食进行了生动描述,展现了台湾独特的魅力。文章中还提到了台湾人民的友善和热情,让人感受到了台湾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整体而言,这篇文章让人对台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欣赏。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一
看完之后,唯一让我佩服的就是偏远地区的小学校舍比政府办公楼漂亮。在这方面大陆还有一大段距离要追赶。
作者真的很爱家乡,从北到南,各个区县的特色都详细介绍。文青、民俗、历史、铁道迷各种旅游人群一网打尽。不但介绍热门的县市,还把一些冷门的景点放在你的眼前。还是用了当年流行的网路语言,拉近与大陆读者的距离。
把“池上便当的吃法”告诉铁道迷;“绕境路线”“送肉粽”这么珍贵的民俗完整的保留下来真的是功德一件,大陆没有的;玉里疗养院的悲情、云林沿海的穷差也是坦然放在大家的眼前。让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看、用心感受最真实的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二
读完了第四本廖信忠的书,深深地感觉到两岸太缺少他这样的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因为地理的隔离,历史的隔阂,大家不了解,有了很多的误解。因为不了解就会互相妖魔化。读廖信忠的书感觉到他是爱台湾的,也是爱大陆的。期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努力在两岸之间传递信息。期待有大陆人能扎根台湾,用台湾人喜欢的方式推介大陆。
书中的视角也很独特,不是普通的旅游书一样简单的介绍一些适合观光拍照的景点,穿插了一些历史时间,从古代,到近代的殖民时期,也有更近的民主运动。风景本来就应该和曾经经历过的岁月一同欣赏才有味道。全书像是身边一个热情的台湾人在给你娓娓道来他家乡的美丽景色,如果自由行带在身边一定很有收获。期待他的下一本书。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很良心,从食、住、行、看等各方面对台湾的各个地方有比较深入的介绍,全书全彩页,包邮的服务做的也不错,书本很完整,对于我这种恋书式处女座来说很满意。
但是是否适合作为一本随身携带的旅游攻略呢?答案明显是不。一、因为书太大、太重,如果去台湾有想往大陆带物品的旅客背这个肯定是不妥的。 二、太具体,各地的景点全部都在里面,甚至还搭上了不少的背后的故事。个人觉得旅游还是要保留一点惊喜感的。 三、里面有一些风格类似的市,对于观光旅游者来说类似景点选一两个看比较实际,全部依照这个方向比较浪费时间,当然如果准备在台湾花半年行走的旅者,这本书倒是可以随身携带。
建议把这本书在去台之前当做大纲看,根据里面的描述选出自己想去的景点做功课。因为台湾旅游也有淡季和旺季,住宿这个大头会有变动,行的话大体方向上做了知道,细节上自己可以先看看公共交通工具。书上描写了很多风土人情和动人的故事,对于政事也没有避讳,彰显了台湾人媒体人的风范,不止这本书“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个作者也“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得很呐。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四
读这本书的同时,恰巧在阅读卢文龙的《街角的老北京》。同是两个本地人写的关于家乡的书籍。风格大相径庭。
当然,此处所述风格主要偏指语言风格。老北京一书里全文可是地道的京片子,读的顺溜的时候仿佛在看北方语言类节目台本。而本书里“台北人心目中的...”或“台湾人眼中的...”亦俯拾皆是。
老北京那本书里满满的北方人风格,大气、豪爽:咱溜达到哪儿给您说道到哪儿;这本关于台湾,则遵从了绝大多数关于某地的旅行、人文介绍类书籍的行文方式,分区域,对重点景点进行了本地化的较为客观的介绍。(当然此“客观”是对比其他台湾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习惯得来的总结)
曾经,我们都曾幼稚过,亦曾或多或少地对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人文抱有各式各样的偏见。一如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少时曾经对宝岛抱有太多的好感,而随着我们“所见所闻”的增长,这好感或许会减弱甚至转化为负面...然而这一切关乎个人的、主观的、念想实则不名一文。
现在的我每每阅读此类文章,脑海里总会想起曾经听过一个香港人说过的人生感悟“读万卷书倒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别人的观点。我不能总在路上,也不会时刻在阅读。也许于今日的我来说,评述这两者实在太难,但同为我们认知这世界的一部分,个中的精彩也许正如你到过北京,领略过胡同儿里京味儿十足的京片子之后再来读这两本书,即使读的同样是汉字,您也能品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情趣味儿。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读完后,廖信忠目前在大陆出版的4本书都读了,觉得这个台湾作者比较接地气又不失骨气,对大陆比较了解,比较懂得大陆读者的口味,写的东西也还算客观且通俗易懂。在我还没去过台湾,台湾只是一个遥远又模糊的概念时,他的书让我对台湾的历史与社会有了最初的认识。
大三上学期在台湾交换了半年,深深觉得自己对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应该不同于一两周走马观花的观光客眼中的台湾。自然,半年的体验也不可能和土生土长台湾本地人一样。台湾人眼里的风景是怎样的?作者以城市为单元介绍了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台湾回来半年后这本书才出版,回来快两年才读这本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书里满满的都是回忆,那些我去过的地方吃过的美食,大部分作者都有提及,连清大和交大之间的清交小径都提到了我真是要哭了!看完才知道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地方没去!要是在去台湾之前就遇到这么一份翔实的指南该多好。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是它不蹭爆款,会给你推荐许多只有台湾本地人才知道的好去处,还伴有相应的背景介绍,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习俗、轶闻甚至灵异故事(围笑)。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在台湾混过一个学期的人,推荐这本良心的台湾旅行指南给去过or即将要去or暂时没机会去台湾的你们。
啊啊啊啊啊好想台湾好想再去一次!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六
台湾,在些许年以前是一个敏感词,即便是现在,也是不能够谈论过多,或者是知之胜少所以无法谈论。更多时候,则是通过类似廖信忠《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样来了解这个区域,了解它的地理风情,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了解它的过往与当下,预测它的未来。这多少算是一种悲哀,也算是不幸中的一幸,至少能够管中窥豹,知其一斑。
廖信忠这本算作是台湾旅游指南的书籍中,介绍了区域的行,住,日常常态,历史往昔,特别摘要一些常见的景点,以及说一些地方的所有的习俗,算是一本能够简单了解台湾的书籍。通读一遍,是能够将宝岛的轮廓勾勒,至少对它的城市有所了解。我未曾抵达台湾,却能透过书中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看到了台湾的世俗,看到灯火通明的城市,也能感受到游人罕至的郊区。从小听着歌里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各种旅游杂志看到的台北101大厦,流连在外的各种小岛屿,这些都是曾经对台湾的印象。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越来越多的人谈起这个地方,知道了它历史的简短,知道了它并非自古以来属于谁,更知道原来它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地方,有着行走缓慢的人群,有着拥挤的街头,也有着各种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廖信忠没有谈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或许是生怕触及没有必要的麻烦,或许仅仅因为他不过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个地方叫做台湾。然而,台湾对于大陆而言,不应该仅仅是了解其地理风情,更应该了解其社会的本性。我们一直在说,两岸同根同源,甚至当年柏杨先生说的“丑陋的中国人”也都被两岸的部分人所接纳,时至今日,台湾人是否还接纳“丑陋”的标签,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的话,多少能够解决一下当下我们还能看到的丑陋。
这不过是一本了解地理风情的书籍,不能要求过多,再要求过多就是读者的吹毛求疵了。我甚是感谢廖信忠的这本书所带来的美景美文,对于那些没有能够了解的遗憾,只能够透过其他的途径来获取。而我,只能说,看到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并不代表看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一个正在运转的社会。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七
台湾,在些许年以前是一个敏感词,即便是现在,也是不能够谈论过多,或者是知之胜少所以无法谈论。更多时候,则是通过类似廖信忠《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样来了解这个区域,了解它的地理风情,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了解它的过往与当下,预测它的未来。这多少算是一种悲哀,也算是不幸中的一幸,至少能够管中窥豹,知其一斑。
廖信忠这本算作是台湾旅游指南的书籍中,介绍了区域的行,住,日常常态,历史往昔,特别摘要一些常见的景点,以及说一些地方的所有的习俗,算是一本能够简单了解台湾的书籍。通读一遍,是能够将宝岛的轮廓勾勒,至少对它的城市有所了解。我未曾抵达台湾,却能透过书中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看到了台湾的世俗,看到灯火通明的城市,也能感受到游人罕至的郊区。从小听着歌里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各种旅游杂志看到的台北101大厦,流连在外的各种小岛屿,这些都是曾经对台湾的印象。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越来越多的人谈起这个地方,知道了它历史的简短,知道了它并非自古以来属于谁,更知道原来它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地方,有着行走缓慢的人群,有着拥挤的街头,也有着各种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廖信忠没有谈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或许是生怕触及没有必要的麻烦,或许仅仅因为他不过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个地方叫做台湾。然而,台湾对于大陆而言,不应该仅仅是了解其地理风情,更应该了解其社会的本性。我们一直在说,两岸同根同源,甚至当年柏杨先生说的“丑陋的中国人”也都被两岸的部分人所接纳,时至今日,台湾人是否还接纳“丑陋”的标签,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的话,多少能够解决一下当下我们还能看到的丑陋。
这不过是一本了解地理风情的书籍,不能要求过多,再要求过多就是读者的吹毛求疵了。我甚是感谢廖信忠的这本书所带来的美景美文,对于那些没有能够了解的遗憾,只能够透过其他的途径来获取。而我,只能说,看到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并不代表看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一个正在运转的社会。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八
这是我看过最酣畅淋漓的旅游手册,就像聊天一般如数家珍的聊这里有好吃的,那里有好玩的,还有各种风俗、文化、历史故事。轻松阅读的同时,勾起了许多探奇的冲动。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要源自于我真的很喜欢台湾,相信如果对台湾没有兴趣的话,那再怎么说也没用。但如果一提及台湾你只是想到日月潭和阿里山的话,也许也可以看看这本书,日月潭和阿里山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壮丽,但台湾一定会让你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作者的阅历,不光是那些有名的经典景点,更多的是把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都搜罗在内。虽然已经去台湾玩过十几次,有一大半的内容都很熟悉,但还是有近百条的体验想去尝试下。
也是作为对已经两年不能去的台湾一种思念,把这些新长草的地方记录下来,一来为未来计划,二来还可以画饼充饥。
其实原本我也有一些计划,诸如月光海音乐会、玉山登顶,作者并没有提及,但作者给了我更多的信息,为我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台湾历史人文的方式和途径。
最喜欢的也许是作者游玩的喜好很对我胃口。作者介绍的很多地方感觉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就像从镇澜宫跟着妈祖绕境进香,对于我来说最大诱惑也许是可以吃遍西海岸的特色小吃。
而且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八卦,就比如在台湾说“夜总会”可是有特殊含义的,还有永远不会平行的中山路和中正路的梗等等,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
当然,并不能说作者介绍的一定好玩,毕竟也是基于他自己的喜好。也许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也会有踩雷或者失望,也许这才是旅行的意义,一切都是未知的。
作为一个喜欢台湾的人来说。我想要的也许就像作者说的那句话,“现在外伞顶洲逐渐在缩小中,如果你真的连这地方都去过,那简直就是把台湾给玩绝了。”期待在有生之年能把台湾玩绝了。
2021-3-10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九
先后读过一些关于台湾的书籍。我有时会暗自问自己:为什么对台湾有种独特的情愫?因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好奇台湾,喜欢阅读台版书,喜欢阅读与台湾有关的一些书籍或是新闻事件。原因有几:一是有好友生活在台湾;二是从小了解的那些关于台湾的历史,始终让我觉得台湾就像是一位与母亲分离的小孩,明明知道他就在那里,可是却无法一下子拉回到身边。但是我们都还是会一直相信,孩子早晚会回到母亲的身旁。即使暂时是分离的,但是心依然是牵系在一起。三则是因为台湾独特的海岛地理以及海洋性气候,造就了那里独特的物种和风光,作为一个吃货来讲,我会记挂台湾水果还有那些馋人的台湾小吃。
所以一遍遍地跟自己讲:我要去那里。我要去台湾!
小时候的笔记里夹着的台湾的风景图片,一次次地翻看,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友人们去台湾,也总是寄来问候的同时夹带着海岛的气息让我们越加向往。
廖信忠,一位来自台湾的青年作家(七零末生人)出版过《我们台湾这些年》、《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畅销百万册,他从客观的视角用文字搭起祖国和台湾岛之间的桥梁。如今,我读到他的这本《这就是台湾 ,这才是台湾》,是他以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的角度来写台湾,不是单纯的旅行指导书,它远比一般的台湾旅行指南更深入。书中按台湾的地理、行政区域划分,描写了台湾的19个地方。而每个大地方下面还有各个小地方,从城镇到乡村、从热门景点到街区公园小巷夜市,既写台湾的自然风光,也有台湾的风俗文化,还有台湾的各式美食小吃……是廖信忠自己从小了解、认识并且喜欢着的台湾,他以主人的身份在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家,又好像以兄弟姐妹的身份在陪同自己的亲人来了解自己现在的居住生活环境。一幕幕拉开,不是苍白的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能看到有融入了人文情感的兼有真实故事或是民众之间一直流传着的神话故事的台湾历史和景观。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台湾,也因为激发了我们更想亲近台湾了解台湾的兴趣。
厚厚的四百多页的书,有图片,有故事,也有历史民俗典故;看到台湾人民的真实生活,也从中知道了这些年来台湾的文化社会发展。
台湾就在这里,等着我们翻开书来了解它,也等着我们踏上宝岛去看看它。
文/ashley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十
向往台湾《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周围很多人都去台湾旅行了,可是我不喜欢跟团,到台湾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其实很适合自己去走走,不过抚顺依然没有开放赴台的自由行。
之前也陆续看过很多本关于台湾的书,很多人去台湾旅行之后都有很多感受,写了点东西,出书的也不少,不过这本书却是我看到的关于台湾旅行的最深度参考。
因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叫廖信忠,他的成名作是《我们台湾这些年》。后来又出版了续集,还有《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几乎每本都畅销。
虽然台湾和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都说汉语都写汉字,可是因为隔绝了六十多年,两岸在思想和文化形态上有了很大的距离,知道台湾的不太懂大陆,知道大陆的不太懂台湾,而廖信忠就承担了这个思想上的桥梁的作用,让大陆读懂了台湾。
非常喜欢高晓松讲的台湾系列,可是还是不过瘾,还是喜欢看台湾人写的台湾。
这本书写得很厚,比前几本都厚,写的就是台湾的风土人情,写得很细致。里面有很多作者的感受,作者也明白如何向大陆人介绍台湾。
在他的笔下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山纪念馆、101大楼、阳明山、诚品书店、士林夜市、台湾大学……都和大陆的游客笔下的不太一样,更有深度,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看到的浮光掠影,并不是全面介绍,只是就某个你不知道的方面点到为止,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我们不了解的很多很多地方,比如阎锡山墓、中研院文物陈列大楼、台湾博物馆、圆山饭店、忠烈祠、龙山寺、女书店……等等
除了台北介绍的就更详细,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细节一点一点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台湾有追分车站,成功车站,快考试的时候学生就从追分坐车到成功。廖信忠却介绍了台湾的铁路,偏僻的小站,都很有味道。
以后要是有机会去台湾自由行,一定带上这本书,虽然很厚,但是却是我们行走台湾的最重要参考和路标。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十一
一直对台湾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也期待着明年可以前往台湾游玩。恰巧今年看到这本《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让我对台湾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对如何更好地规划适合自己的行程有了宏观的概念。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都是透过电视了解台湾,至于比较熟悉的地方,无非也就是台北、高雄、台南、花莲、垦丁……曾经以为走过这些地方就可以算玩过台湾了,可事实上,台湾作为一个省还是比较大的,真正要体验大概也要花上1个月的时间吧。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地方外,其实到台湾更应该本土化,看看台湾人是怎么玩的,比如说去它的附属小岛——小琉球,看海景、玩水;去花莲乘坐赏鲸船去看鲸鱼;去台湾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品咖啡……台湾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北投、南投、宜兰等等,不一定非要去爬阿里山、看日月潭,毕竟类似这样的景点,在我们大陆有很多,而且还更壮观、美丽,既然去到那里,更应该看看那些平日里不一样的地方。
台湾比较有名的莫过于各式各样的小吃,各形各色的夜市是吃货们去台湾游最期待的一个部分。台湾的夜市,看书中的介绍至少十几个,基本上每到一处都有本地特色的夜市,最重要的是不止一处!而去旅行,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才能逛到自己最喜欢的夜市,也是出游前的必修课。书中介绍到:“如果在台北你只能去一个夜市,又要交通方便,那就来宁夏夜市吧!这里有全台北最齐全最多样的小吃种类,几乎不重复!”这样,我们去出游就更有针对性了。再如去台中,就必去逢甲夜市,这个地方以创新小吃而闻名;去台南要去花园夜市,那可是“全台最受欢迎夜市”第一名的地方。
除了吃,去台湾,泡汤也是必须体验的!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台湾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常规温泉外,居然还有冷泉的泡法!温度在22℃,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体验一把。而常规泡汤之旅比较推荐的地方是礁溪,它是台湾著名的温泉乡,听描述,感觉跟日本的有马有点相似,可以从街头泡的街尾,每家旅馆都有温泉。除此之外,北投的温泉博物馆也是不错的去处,有点像以前的罗马浴场。
而去台湾如何避开拥挤的旅行团,书中也提供了小技巧,例如去台北故宫,在客流量比较大的10:00-12:00,14:00-16:00可以先去看书画,再去看玉器等,或者选择周五周六的夜场。除此之外,还介绍了一些地方的文化、历史,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旅游宝典!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十二
廖信忠曾讲《我们台湾这些年》,以一个地地道道的台湾人的视角看台湾,将个人成长史与台湾史结合起来,从个人的角度看台湾,这种充满个人化的表达可以作为对台湾通识认识的一个补充。《这就是台湾》同样是廖信忠以对本土台湾的熟悉,倾情讲述台湾的风光地道,人情世俗,32开本400多页的图文并茂,可以说是最近台湾旅游书中最强最全的导游本子。一书在手,完全可以掌握最地道的台湾风味。
有朋友去过数次台湾,也有朋友专做台湾线旅游项目,台湾与大陆关系渐渐良好时,台湾人回大陆探亲潮过后便是大陆人去台湾看看。这种情形下,赴台旅行越来越成为周边游的热点。《这就是台湾》从人文的角度将台湾各大著名城市中有特色的景点、风味小吃、地理沿革、节气常识等等包罗万象的台湾现象杂揉在一起,全面细致。对台湾不了解的话,看看这本书就知道台湾有哪些好玩,好看,好吃,值得一去,值得留念的好地方了。
书中有丰富的台湾掌故,足够你挑三捡四。书中也有大量的彩照,张张勾起你对台湾的向往。当然,廖信忠的文笔中正,又带着点浪漫,既客观走马观花,又能带点个人“有色眼镜”式的看景点观风景。开篇里,廖信忠对各个城市的介绍也很有意思:“基隆是一座阶梯的城市,每天都在海潮中苏醒”,“基隆人,从海里来的灵魂”,“台湾人都爱称基隆为‘雨港’”,“有人戏称基隆看上去就是一片超大的油烟滤网,破破旧旧乱的”,虽有‘北北基’(台北、新北、基隆)的风声,但台北人都会摇摇手说,‘可以不要包含基隆’吗?数语之间,基隆的特色,基隆人,基隆城市的地位和尴尬都一目了然。
我们听过许多关于台北的歌:《忠孝东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还有影片《搭错车》《一页台北》等,若你喜爱台湾电影,一一考察其故事背景,会找出很多,比如彰化县的《父后七日》,屏东县的《海角七号》等等。在这些老歌影视剧中,这些符号定制了我们对台北印象,那真真正正的台北是否有些不同?廖信忠说,“每次看到关于台北的文章,笔调很自然很莫名地就变得文艺地、充满小清新式的淡淡忧愁起来,仿佛台北就应该是那样的。并且,来到台北后,就会去寻找一些符合心中台北印象的台北符号。”很理解这种心情,这就像我们每每读过某地的旅行手记,看过大量的美景照片,总会越来越向住亲身游历一番,找找印象中的符号一样一样的。在廖信忠眼里,“台北让人爱恨交加”,“又是一座丰富有趣的城市”。在我看来,不光是台北,整个台湾都是一座宝藏,丰富,迷人,有趣,等待有心人的发掘。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十三
----------读《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文/ 纪汐
2009年11月《我们台湾这些年》甫一出版,就轰动两岸,并超过上百万册的销量,这本书甚至被誉为六十年来第一次让13亿大陆同胞了解台湾普通民众真实生活的书。而作为书本的作者--廖信忠也一跃成名,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台湾作家之一。之后还陆续出版了《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我们台湾这些年2》等书。这些书基本上都是从政治上,经济上解读台湾。而《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显然更接地气味儿。通过旅行的视角重新解读台湾,让大家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台湾。
作为隔海相望的福建闽南人,从小就对台湾有莫名的亲切感,因为无论从饮食习惯还是风俗文化,台湾很大一部分都是传承了一海相隔的福建。据说台湾除了当地的土著原始人们外,外来人口还是从福建迁徙过去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有莫名的亲切感,更多的时候就像是在欣赏自己故乡的风土文化。
26万字,厚厚的422页,虽然看到这个厚度,让我有点后怕,然而翻开书后,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被深深的吸引了。开篇的目录选取了19个地方对应的特色照片+简单文字介绍,简单清晰,一目了然。而每一篇的开头,又先对“住”和“行”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大家的旅行多了一份体贴。
而其实每一章节就算你跳着读或者挑你喜欢的城市或者景点慢慢领略,亦是可以前后独立成章,没有啥关联性,我想这页不失为本书的一个特色,那点点后怕的感觉也应该会因此被剥离掉吧。
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这本书更像是攻略书,甚至之于网上别人发布的。当然或许因为那么多的相似性,无论是过“中元鬼节”还是拜拜的香火鼎盛的庙宇,亦能读出作者对于台湾的热爱。还有那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故乡的喜爱和深深眷念之情吧。
从台北到澎湖,从城市到小镇,从景点到夜市,从公路到庙宇,从台湾小吃到台湾民俗,廖信忠不单单和你讲历史,廖信忠还和你聊现在,谈未来。如果你还没去台湾,那就先看这本书过过眼瘾,如果你已经去过台湾,那你也要再读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有更深的感触。也愿意再次踏上那座美丽的岛,再一次亲近它。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首闽南歌,歌词这样的:“ 有几间厝,用砖载砌,看起来普通普通,时常出现,我的梦中,彼就是我的故乡,住一阵人,真正善良,面上拢带着笑容。 安分守己,士农工商 彼就是我的故乡。。。。”
2015年11月25日
本文均属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十四
继2009年推出《我们台湾这些年》,2014年4月出版《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2014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2》之后,来自宝岛台湾的廖信忠再次推出了这本略带旅行指南味道的《这才是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本书图文并茂,从一个地道的台湾人的角度来介绍台湾,的确是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他对台湾的熟悉和热爱。
现在的旅游提倡“深度游”了,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已经多次被人诟病。如何进行“深度游”?要深度了解当地的民众的风土人情。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作者“深度游”的结果,写出了台湾的历史,普通台湾人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描绘和介绍了台湾的19个地方。从台北写到了台南,从城市写到农村,从热门的景点写到了别有特质的小镇等。不夸张地说,可以说简要地写尽了台湾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介绍台湾的。
台湾基隆地区中元祭是台湾最有名的中元节祭典。这个祭典是怎么来的?在书中,作者扼要地谈到了这个祭典的来源。台湾早期的开发过程中,漳州人和泉州人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之间也为了利益产生过冲突,甚至于1851年在基隆一带爆发了一场大械斗,双方死伤惨重。后来双方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代价太大,于是合议联合举行农历七月普度,抚慰亡魂。但两方想要“拼高低”的心结还在,以阵头(阵头是闽南地方的民俗技艺)的精彩分出高下。基隆中元祭每年都有一主要姓氏宗族主办当年的主普坛。这是因为当年双方达成共识,以“姓”来区隔,原因在于就算族群不同,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通过合作办理普度庙会阵头,来化解彼此间的干戈。这个办法好。怪不得这样的祭典到现在都已经办了一个半世纪,还未见衰败之象。台北市的牛肉面节,也是颇为有趣的。据说已经办了好几年了。这“牛肉面”这食物,不是无缘无故受到台北人的欢迎。这“牛肉面”跟空军有很大关系,台湾牛肉面店密度最高的地方,都是有空军机场的地方。国民党空军来台时,最后几乎都是从四川直接飞来台湾,所以空军里四川人的比例很高,而四川人的饮食习惯和台湾相差最大,所以常常会自己想办法用台湾现有的食材生产“家乡味”。 早期台湾其实没有吃牛肉的习惯,尤其是农村,牛是工作伙伴,怎么可能拿来吃呢?台湾渐渐开始吃牛肉,应该是始于美援来台,带来了大量牛肉罐头。一碗牛肉面,竟然有历史的源起和大时代的缩影,多少乡愁浓缩其中,让人唏嘘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台湾啊!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篇十五
基隆
和平岛公园:海面平行游泳池。
崁(kan4)仔顶鱼市:孝一路、忠二路和忠三路之间,农历初二、十六休息;粜(tiao4)手交易方式。
八斗子渔港:八斗夕阳的景色;石花菜的甜点。
潮境公园:潮境海洋中心。
基隆中元祭。
台北
袖珍博物馆。
六条通:台北巷弄文化;百年老铺林田桶店。
台北之家:艺术电影;艺术讲座。
圣多福天主堂-金万万市场:菲佣聚集弥撒地、
紫藤庐。
台大附近的独立书店:女书店;南天书局;唐山书店。
宝藏岩。
福和桥下跳蚤市场。
马场町纪念公园:白色恐怖枪决政治犯的地方。
霞海城隍庙:拜月老。
慈圣宫:小吃街。
宁夏夜市。
素书楼:钱穆故居。
阳明山:林语堂故居;阎锡山墓;阳明山公园(108路游园公交车),小油坑;擎天岗。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文物陈列大楼:1928-49年在大陆挖掘的考古学、人类学文物。
胡适纪念馆。
景美人权文化园区:预约导览,志愿者很多是白色恐怖时代被关在这里的政治犯。
金包里:鱼路古道;盐水鸭。
法鼓山:禅修。
野柳:元宵节神明净港仪式;龟吼渔港吃海鲜、浮潜。
水湳洞-南雅-鼻头角-龙洞-澳底-福隆(便当,海水浴场,海洋音乐祭)-三貂角(自行车道23km)-北关。
莺歌(陶瓷)-三峡(三峡祖师庙,染布)。
北横公路:巴陵(泰雅族,6-7月水蜜桃,拉拉山自然保护区,千年桧木)。
内湾。
清泉部落:泰雅族,张学良幽禁地,三毛。
司马库斯:神木,公有制。
镇西堡:神木群。
南庄:赛夏族矮灵祭。
9·21地震教育园区
虎尾:中元祭;兴隆毛巾观光工厂。
口湖:牵水状(民族学宗教仪式);乌鱼子。
台南:台湾历史博物馆;黑面琵鹭观鸟;草祭二手书店;窄门咖啡;卡莎里巴(康乐市场);西门市场;海安路;鸭母寮市场;大天后宫(施琅故居)。
高雄:乌山顶泥火山自然保留区;内门宋江阵(农历二月二十九)。
美浓:黄蝶祭(农历七月)。
屏东:雾台长老教会(鲁凯族);雾台小学;丰年祭(八月十五前后);六堆客家文化园区;东隆宫王船祭(每三年农历九月,2015);黑鲔鱼;恒春抢孤(农历七月十五)。
台东: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知本温泉。
兰屿:达悟人;飞鱼(二三月-七月)。
花莲: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阿美族丰年祭(7-9月)。
宜兰:罗东林场;罗东夜市;苏澳冷泉公园。
澎湖:张雨生故事馆;夜钓;白沙岛:仙人掌冰激凌;望安:古厝,绿蠵龟;七美:浮潜,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