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是一部讲述现代人在社会中追求自我认同的心理压力的文章。作者通过分析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身份焦虑,探讨了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影响。文章深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个性化与群体认同之间的挣扎,引发读者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一)
作者是美国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着的人,社会中固有的阶层的确是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来源,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有了本该不属于我们国家体制的烦恼,我称之为“侵入性烦恼”。
作者为这些烦恼提供了一些哲学的思考方式,可以说是用思考来捍卫人的尊严,这是我看到的思路。而我国的社会多的是愿意思考,愿意打破这些无谓烦恼和标签的人,这是我对我国国人非常有信心的地方。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二)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部讨论起因,后部给出解法,对于起因,它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各色现象以及民主社会发展历程如何与焦虑感挂钩;对于解法,它提出文学、绘画、哲学等如何批判、修正人们的现实生活,引导人们在发笑、进入人物命运的同时去修正自己对价值、身份的判断标准。这也同时让我意识到如果欣赏文学,只流于语言表面,而无法对现实进行批判并得到启示,就只是看了个热闹。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三)
今年一直觉得十分焦虑,焦虑于什么都不懂,焦虑于人际关系的跌宕,焦虑于不得不输得起,焦虑于现实并不是只要追风赶月莫停留,就能平芜尽头是春山。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现代人焦虑的原因分析的很透彻,但克服焦虑的办法只能说不痛不痒、差强人意。毕竟办法相对于切实可行的计划而言,是需要时间和伤痕来反馈的,没有那些不得不经历的操蛋事,焦虑不会有所缓解,指望它消失比白日梦更虚伪。焦虑是船,用好了渡人,用不好害人。最近的感触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忙碌。因忙碌是一切焦虑的终结,连失眠也懒得多管闲事。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四)
焦虑未必全是坏事,作者也得承认
一种更加合理的视角是认识到生活不止一种成功的方式,反思理所当然的,像呼吸和阳光一样自然的价值观念是重要的。这并不是一种解决焦虑的捷径,相反,这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是关键的,因为它要求每个人认清什么是正确的问题,进而让解决这个问题并达到人生最终的幸福这一目标变得可能。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五)
囿于认知的限制和一般世俗价值观的裹挟,身处社会群体中的个人根本无力对抗既定规则和价值的桎梏。或者可以说,多数时候我们根本分不清自己的内在价值需求与欲望的区别,通过身份标签以及消费能力去获得群体认同成了我们的一大焦虑点。 那些敢于对抗群体规则的英雄,往往会被群体诋毁、孤立、贬抑,并且贴上疯子、精神病等标签,这种英雄主义注定了其悲壮和失败。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完全占据了每一片土地,像病毒一般,在城市的街道和乡村的小路上不断蔓延、肆虐,将每一个社会群体中人弄得精神憔悴、疲惫不堪。 也许阅读、思考,以及提升自己的智识是一个对抗办法,但也是左支右绌,难以挣脱现代世俗社会的枷锁,我们注定在挣扎和随波逐流中不断耗尽自己的生命,变成一堆灰,随风而散。很多时候,我们即是抗争者,也是给他人制造焦虑的小恶魔,我们徘徊在自毁和毁人的两端,乐此不疲。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六)
这一个月没有第二本书能塞得下这么动人的金句了。
“除了爱情和宗教的诺言外、尚有另种可用来关照寂寞的资源,并且更为靠谱,那就是:文学。"我们究竟为什么对自己不满怎么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部分后,答察可能是非常悲观的。书从五个方面讲述身份焦虑的起因,又从五个面去寻找消除焦虑的方法。比起他旁征博引、我更注重作者在序言中挑明的话"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我们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怎样认识自身,认识需求,有智慧去选择.有勇气去追求,有毅力去坚持、有能力去放弃?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人之所以伟大来源对自身不幸的认知。而更高级的智慧是当一切不能尽数如愿时,不要用大量的生命去忧虑别人,任何人,尤其是所爱之人甚至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七)
文笔流畅,好读,是一本畅销书该有的样子。其实是看过书有段时间才写的这个短评,具体内容是有些记不清了,但换个角度想,正好可以看看,经过一段时间后,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大概讲了人类为什么会对自己的身份有焦虑,然后讲了多种身份地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怎么解决、缓解这个焦虑,作者认为完全摆脱不可能,给出了一个我认为是逃避、自欺欺人的办法,劝导读者意识到评价体系不止有一种,那就是让换一个评价体系,那其实还是依靠自己获得更高的身份地位来达到自我对身份的渴求,当你从这个评价体系中跌落,对内心的冲击带来的焦虑智慧只会更加猛烈,那所有人都不可能保证自己在任何评价体系中的高位不滑落,那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个人愚见,单轮身份的焦虑,可能还是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所求的境界,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八)
最近精神内耗频频被网络提起,与之对应的就是焦虑这个词语。读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焦虑产生的来源。
在奴隶社会,等级分明的社会,社会阶层是固定的,贵族和穷人都是能“安分守己”的,贵族的世袭制度会保证他的后代一直是贵族,穷人的后代只能一直是穷人。所以不会存在过高的期望,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焦虑。随着社会的发展,平等思想的崛起,富人在社会中地位的上升,富人不再是负面角色,相反,富人才是对社会贡献大的阶层。于是,人民开始追求财富,平等意识的崛起,让大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去追求,如果没有那是人的失败,人不够聪明,勇敢,去追求。人民追求身份认同,身份的定义必须就是当时社会大家的共识。自尊就是期望除以实际能力。目前少焦虑就要降低期望,知足常乐。
哲学,艺术,漫画等都是为了打破社会的这种固有共识而存在的。提高人民幸福感的。
生活就是一个焦虑代替另一个焦虑,一个欲望代替另一个欲望。想幸福就不要想太多。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九)
《身份的焦虑》
是否发现在物质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很少听到焦虑一词,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解决了基础物质保障,一种叫身份的焦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今天阅读完阿兰德波顿写的《身份的焦虑》,书中提到如下几个原因让我们产生焦虑:追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以及进一步提到解决方法。数一数你在社会中的身份(角色)有哪些?又是怎么产生焦虑的呢?
摘选金句:
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漠视和挚友的成功之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会仅仅是痛苦和内疚了。
广告绝对不会提及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个东西,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停止喜欢他。
对身份低下的焦虑进行治疗最好的方,办法就是通过旅游在现实中旅游或在艺术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通过阅读《身份的焦虑》,我想每一个人会有自己一套生活方式,如何定义生活的成功,自己说了算。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十)
记录一点感悟:这本书是在我焦虑快到临界值的时候借的,断断续续,最长暂停了一个多月,到今天全部读完。全书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焦虑起因,第二部分是解决办法。起初是有点寻求帮助的意思,看着看着发现,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我都想过啊(来自我无限发散的思维和停不下来的思考),这就引发了我更深的好奇,原因我都找到了为什么还是这么焦虑?所谓的解决办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好不容易进行到下一阶段,边看边笑,态度转变成“我听你扯皮”,玄乎——是我印象很深的感受。最后临近还书日期,加班加点抽时间完成阅读,我得到的粗糙结论是,全书精华在致谢前面的那一页纸。顺便更清晰的剖析自己:思想与表达的差距,夸张的举例——我与写一本书的差距。再回归到原始问题——基础的重要性,或许在焦虑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夯实基础的情况下,补救方法才是缓解的有效途径。很难说我在休假过程中的顿悟没有这本书的启发,虽然当时的进度仅仅20页。认识自己,然后打开自己。共勉。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十一)
如果此生你一定要与焦虑共存,你最想要的是哪种剧情? 大抵翻翻过往,就会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就单纯的为焦虑而焦虑,看起来没有因果,也没有由来。有些时候会对抗而焦虑,就只是不喜欢那个人,不想去做那件事情。但是如果你仔细找找,就能找出蛛丝马迹。 身份地位在你心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你想要的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这些空空的名衔,还是别人为你画出的一个又一个大饼?你是谁不是应该由你自己定义吗?为什么要去在意那些所谓的好名声?你的所思所想,又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不去那么想?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走近一个又一个别人设下的陷阱。踩过一个又一个坑,才会明白真正要的,并不是一个所谓的身份。而是真正的能吃饱穿暖的物质,以及资源权利,至于名声,有了实际的利益,那些虚名自然唾手可得。 所谓身份又是有谁定义,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谁赋予的这种身份要承担什么责任?其实看看谁得利,就会一目了然。在我们一叶障目,被蒙蔽的时候,很少去想这些问题。 你为一个身份奔波的时候,是否想过你要成为谁。很多盲目赶路的人,来不及想这个问题。偶尔觉得不对劲的时候,停下来想想,这一切是否如你所愿,如果不是,那这些身份不要也罢。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十二)
如果此生你一定要与焦虑共存,你最想要的是哪种剧情? 大抵翻翻过往,就会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就单纯的为焦虑而焦虑,看起来没有因果,也没有由来。有些时候会对抗而焦虑,就只是不喜欢那个人,不想去做那件事情。但是如果你仔细找找,就能找出蛛丝马迹。 身份地位在你心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你想要的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这些空空的名衔,还是别人为你画出的一个又一个大饼?你是谁不是应该由你自己定义吗?为什么要去在意那些所谓的好名声?你的所思所想,又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不去那么想?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走近一个又一个别人设下的陷阱。踩过一个又一个坑,才会明白真正要的,并不是一个所谓的身份。而是真正的能吃饱穿暖的物质,以及资源权利,至于名声,有了实际的利益,那些虚名自然唾手可得。 所谓身份又是有谁定义,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谁赋予的这种身份要承担什么责任?其实看看谁得利,就会一目了然。在我们一叶障目,被蒙蔽的时候,很少去想这些问题。 你为一个身份奔波的时候,是否想过你要成为谁。很多盲目赶路的人,来不及想这个问题。偶尔觉得不对劲的时候,停下来想想,这一切是否如你所愿,如果不是,那这些身份不要也罢。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十三)
把《身份的焦虑》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所以这份书评不会特别的全面,只是快速记录下刚读完的感受。
语言嘛,通俗易懂。对于每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大量详实的例子,就好看一点。
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身份的焦虑的解构和缓解该焦虑的五种方法。前半部分的解构还挺不错的,读起来有很多启发。
但后面的五种方法显然没这么精彩。它不像做数学题那样一步一步推导出唯一的解。当然,对于这种社会问题很难做到这样。它却是根据经验给你抓来五个药方。
这一点在最后一章“波西米亚”中特别明显。作者没有分析波西米亚人为什么对于身份地位不在乎的原因,而是说了很多他们放荡不羁对生活方式与试图完全脱离资本主义的失败的实验。作者展现了其表现,并未深入到波西米亚人反抗身份焦虑的本质。
与其说这本书是治愈焦虑的灵药,不如说它是本指南:指出了方向(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剩下的路还得你自己走。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十四)
书名很吸引人,内容看的昏昏欲睡。说的都对,但是都不深刻而且也不全面,也没有什么新的洞察,算是做了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认为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总是跟自己统一圈层的人做比较,加之我们渴望“爱”、“势利”、“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及“制约因素”等。作者论述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绝大部分取决于他人”。 这些观点有失偏颇,如果一开始的出发点站不住,后面的立论就会让人失去信服。 1.人对自我的认知 由“自我评价、他人对我们评价及我们与他们对比”三个纬度构成的。
2.为什么会焦虑 现实跟预期有差距。
3.为什么有差距 过度自信,觉得自己有能力搞定很多事;科技发展,让我们见到了更多成功人,把我们世界扩宽了;媒体煽动,让我们过多追求物欲;意义的缺失,不知道生活的意义;资源的有限,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后来者往往缺乏更好的资源个机会。
4.如何解决焦虑
阅读,看别人的人生;哲学,换个角度看世界,降低预期;艺术,寻找生命的意义。
正如书名,焦虑的只是一种“身份”,人是有很多种“身份”的。拿点“身份”就不会焦虑。我们只是时代的产物、概率的产物,都是一场游戏,且玩且珍惜!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篇十五)
可读性非常强,作者是一个操控语言的高手,明明全书引用了那么多处书籍或者名人言语,却不带给人“掉书袋”或思想完全复制粘贴他人的恶感。有些书籍是我也读过的,从前并未以这种形式串联起共同之处,作者又给予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仅向我们展示给他观点做支持的著作文本,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阅读才能,不仅大量阅读,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将所读之书以想要的方式串联,所读真的能最后所用,这种才能为我所歆羡,并且努力想要企及。 从目录看,本书的思路亦十分清晰,作者先对书名做出意义界定——身份为何?身份的焦虑为何? 接着第一部分解释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期望(“美国梦”、“人人生而平等”等观念的普世化)、精英崇拜(富人富有是因为真正杰出,穷人贫困是因为确实懒惰)、制约因素(越来越难提高身份)。 第二部分提出解决方法:哲学(内在评价重于外在评价,甚至完全忽视外在评价)、艺术(悲剧令人谦和地对待别人的过失、幽默达成和善的批判)、政治(意识形态)、基督教(尊严和资产在天国平等,死亡让人与痛苦和解)、波西米亚(对体悟感知的极端重视)。 看完书籍,也会对如今社会上存在的金钱崇拜、对富人的崇拜(前几年王思聪被称为“国民老公”、前段日子对万柳书院少爷的吹捧)有所联想。这些网友的行为,恐怕也是身份焦虑的连带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