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女孩2》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导读者领略数学的魅力与思维的乐趣。书中角色的探讨与思考,激发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展示了数学不仅是计算,更是创造与探索的过程,让人重新审视数学的价值与美感。
数学女孩2读后感篇一
一遍看完,印象中比较深的是:
1.无穷递降法;
2.群环域的概念以及应用;
3.欧拉公式:e^i θ=cos θ+isin θ
4.费马大定理的简单科普证明。
感觉上,这本难度比该系列第一部难了不少,主要讲的是离散数学。书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证明某个数学命题,反证法比较多。费马大定理那章公式还是偏多了,考虑到这个定理的证明复杂度,可能作者已经无法继续精简了。想要完全弄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本书是不够的,必须要看额外的参考书籍。
另外,情感线开始悸动的节奏?
还有,对比国内高中数学难度,感觉我可能上了假的高中。
数学女孩2读后感篇二
传统的数学教学很刻板,一般直接把高度抽象的结论教给学生,然后教给学生怎么证明结论。而不说数学家们是怎么一步步来到这个问题面前,又是怎么一步步想办法解决的。除了一部分高智商的学生,大部分资质平庸的学生往往很难跟上天才数学家的思路。而这样的思维方法又是需要一步一步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深度的思考才能熟练掌握的。这就导致虽然大家都知道数学很重要,数学教学的内容难度每提升一级都会流失大量的学生。而数学老师和数学家们好像对于掉队的那部分人并不在意。
数学女孩这套书的作者仿佛对于那些被数学教学遗忘的人群有特别的关爱。他用自身架起了一座桥梁,将高深、抽象的数学理论用一种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介绍给读者。首先他给学习套了一个故事外壳。让数学看起来并不和日常生活隔离。他用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好感作为线索串起了不同水平之间的学生,并且让他们相互交流和沟通。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像隐士或书呆子,他们在思维的领域遨游,不屑于和其他普通学生交流,比如书中的米尔嘉。几乎没人知道他们平时在想些什么,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书中的我成了把他们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渠道。这个我又特别耐心,对于数学门外汉没有偏见,把自己思考的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地讲解给泰朵拉和尤里们听。作者把学习中遇到的每个拦路虎或者可能造成普通读者疑惑的地方都加以解释,有时候用一些不太严格的比喻让数论的内容和具体的现象联系起来。而且还强调弄清楚问题的预设或条件是什么,不要嫌麻烦时不时把他们列出来,用实例加深理解,通过推导挖掘条件中隐含的信息,逐步逼近要证明的结论。
值得吐槽的是,作者为了拉低进入的门槛,引入了尤里这个角色,减少了泰朵拉的戏份。他耐心细致地讲解一个新手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何一步步去克服,如何更进一步,如何得到新的工具。在介绍完基本工具和思路以后,就花很短的篇幅让读者去看高玩怎么斗恶龙的。然后说这些高玩就是用几把橙色武器并用和刚才介绍的基本方法类似的战术杀死关底boss的。Game Over。
数学女孩2读后感篇三
相对于《数学女孩》第一本,第二本有了一个相对宏大的主题,那就是著名的“费马大定理”(在证明之前,过去大家习惯叫做“费马大猜想”)
而这个数学证明的过程堪称史诗级,谜面看起来就像一个初等数论的命题,它穷尽了初等数论、又推动了代数数论、最后却要靠几何数论,跨越了四个世纪!
完整的历程介绍,建议大家看另一本科普书:冯克勤的《费马猜想》(科普书也只能介绍历程,而不能向大家讲解怀尔斯那艰难的证明本身)。而《数女2》所说的并没有完全地介绍证明的历程,那可能这里会让一些大学生困惑,那还看来干嘛?
那我们挨个聊一下费马大定理证明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几个要点,《数女2》是怎么抓的,和其他科普书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是“长得很像勾股定理”!对吧,把勾股定理的平方改成大于等于三的自然数就成了费马大猜想。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个特征,首先介绍勾股定理当中几个有趣的点,来拉近读者的距离,从第2章到第4章把基本勾股数的常见公式(这里头叫做“毕达哥拉斯牌榨汁机”)和单位圆上的有理数点。
前者通过基本勾股数的产生公式,介绍了初等数论的模样,手把手教各位读者初等数论的几板斧:奇偶性的调查、反复套用的反证法、互质与质因数分解。所以第二章到第四章可以说是高中生的课外读物,中学的数学水平就能够完全理解,并且可以由此提高自己的能力。
而后者是作者故意埋伏笔串联后面的内容。这个东西厉害了,跟后面的有理数域与抽象代数的域结构(第六章)、欧拉公式(第九章)和复平面上解析函数的自守形式(最后一章)都埋了伏笔!对于大学生应该好好读一读,特别是应该掌握第九章:欧拉公式!……欧拉公式是怎样把自然常数和三角函数架起桥梁的?正是通过幂级数。当然,作为科普书,它并没有证明复数下的收敛性质和介绍复数下的收敛的概念,这也值得大学生注意。
第二,作者接着在第七章,着重介绍了从初等数论的“同余”出发去的“有限域”,并且在《数学女孩》系列首次介绍抽象代数:群、环、域的概念(他的第五本为了介绍伽罗瓦的群论,是会重新再讲细致的!这里的群论讲的很少,是因为为了铺垫“有限域”的出现)所以大学生可以着重掌握。
第三,作者在第八章其实找了一个捷径(当然,这个过程也不短啊,这得看十几页呢)介绍了费马大定律n=4的情况(FLT(4)),从而向大家展示了费马引以为豪的“无穷递降法”!……而实际上,现在普遍认为:费马太高估这个方法的威力了,以至于他以为“我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解法,只是这里的纸太小了,我写不下”- ̗̀(๑ᵔ⌔ᵔ๑)……其实 n=4是一个特例!有且只有n=4,这一个特殊情况下,可以用初等数论这么搞出来!如果费马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最后,《数女2》作为这个系列开创了一个新的写法:把最难搞的问题描写成超过高中生水平(相当于我国大学生水平)的大学研讨会的形式,然后就说主人公都听不懂,然后大家需要女神米尔嘉来讲解一些,其中稍微能懂的东西(´-ω-`)
在这里头,他介绍了重点在于自守形式(模形式的伙伴),而不是大多数科普书选择的介绍椭圆曲线!这个非常有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过其他的书就会知道椭圆曲线更有威力的,其实是密码学上的应用,而是因为现代密码学才把椭圆曲线搞红的。而在怀尔斯的证明里头,通过有限域的椭圆曲线创造对应费马大定理的弗莱曲线,它是一个工具性的桥梁,它不是主角。主角应该是把自守形式的幂级数展开的系数a(p),和有限域椭圆曲线的解的个数s(p),他们居然神奇的有:a(p)+s(p)=p,(而且p是质数!所以作者很闷骚的说这个跟黎曼的Zeta函数相关)……这就是谷山丰猜想(怀尔斯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全被证明,所以叫猜想,但是现在已经被证明了)
所以作者在《数女2》介绍的是谷山丰定理这么一个主角,而不是椭圆函数,纠正了很多科普书的问题:椭圆函数在这里做了一个工具人,而且椭圆函数红了也不是因为费马大定律的证明。
由于这一切都超出了高中数学的水平,所以这里希望大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细细学习。最后来个文末思考:冯克勤写的《费马猜想》和本书给的自守形式(或模形式)介绍的解析函数例函数的异同,哪一个更简练呢?
本书内容
《费马猜想》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