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12》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故事讲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命运。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不可预测性。这篇文章让我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所面临的选择和困境。
《单读12》读后感(一)
在今天的捷克共和国,年轻的党棍们正试图实现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资本主义:那些被选定的人轻松获胜,他们没有对手 ,更没有公开的竞争 ,他们惯于通过政治迫害取消对手的资格,政党宣称支持艺术,但其实都是谎言,任何指出皇帝的新衣的事和人,他们都想办法摧毁,他们又有了钱,但只赞助那些最商业化的艺术
《单读12》读后感(二)
看了标题,我本想看到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调查。但发现不是这样……
这种尼采式的标题,适合组成这本杂志吗?编辑是带有随意性的。
如将阿特伍得的轻文字、将评论、将游记、将杂感、将访谈杂合起来,却会有小发现。
创造力之死,来自于对硅谷的失望:
86页谈到塞壬服务器,我一点都不震惊。互联网被用来控制和监视人类的生活,在西方用此工具进行纪录的也很多。仍然回到了自由的悖论,人们一心希望网络可以分享信息,降低信息成本,但是:
精英却通过它获取更大的财富。
如91沃尔玛通过大数据掌握议价权。前几年在中国占有率的数据是15%。
99现在的创业,选择面更窄。即使你的创意很成功,也少有人收购。环境差了。
——本来是创客人类的空间,但如今却被大佬垄断了,如扎克伯格。
作者说,如今大佬都知道现实极肮脏,但却异常和善。
你能说什么呢?
这本小书也一样。
《单读12》读后感(三)
《单读12》以创造力为主题,集结了几个作家关于“创造”的一些想法。有这样一种可能,这本mook会在小范围内引起程度不同的短期思想恐慌,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描述了一个领域创造力的将死之景,相当于封掉了所有退路,让人们在自己建立的所谓“人类社会”中无法逃避,从而得出“创造力才是唯一出路”的结论。
创造力是一个被遗忘已久的话题。一方面,人们觉得社会已予之以足够重视,因此再提出来是一种无意义的强调与主题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的“滥用”创造力给任务执行造成了很大困扰,人们意识到有时候简单的重复比创新更重要。于是很自然地,创造力日薄西山,却又吊诡地处在将死未死的尴尬境地。
书中文章延涉到的轴线很长,域面很广,对创造力缺失表达的不满上溯到了极久远的历史,因此仿佛对创造力的不够重视是没有时间障碍的人类通病。事实上,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止,自然科学的发展史若绘成图像,便是个分段函数,在函数分段处形成高峰或低谷,然后每个函数都呈现出规律性极强的迭变周期。但人文科学方面,对创造力的发掘和审察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于是人们对创造力总抱有暧昧不清的态度。最后,创造力还是狼狈地活到了今天。
《单读》产品,一向带着媒体独有的敏感,那些作家们的洞察力是可贵的。这些跨时空的文字不乏有对历史的批判,然后自己也成为历史,接受检阅。《单读》选出来的文章,有的可能已是很久以前的论述杂文,但它们对于现状一针见血的批评,又显现出了作者的预见力。提出这个主题,本来就极具创设性。在这么多的思想革命中,各种主义的强光逮谁照谁,却偏偏默契地孤立了创造力,于是创造力在一个被社会文化主流忽视的角落苟活,逐渐畸变便也不足为怪。
创造力将死未死,这个讯号的传递已经完成。《单读》让我们看到现状,实际上也给我们提供了创造力复兴的种种可能。创造力更深刻的美学意义,大约也只能曲折地求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