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篇描写城市发展与变化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城市历史的回顾和对现代城市的观察,表达了对城市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文章提醒我们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寻找平衡,保护环境,关注社区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美好场所。
城市读后感第一篇
由宗教和历史衍生出有生命的现代城市;
城市的死亡可能很突然,当代人在有生之年不断见证历史;我们看到了阿勒颇因为战争而导致难民出逃,看到鞍山因为工业衰落而导致人口流失,因核泄漏而废弃的普里皮亚季;
评价城市的维度,多种多样,可能是政治首都,可能是金融中心,有些城市就是学术中心的代表,而有些城市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我所期待的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探索和假设体验;依然是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此处终老。
城市读后感第二篇
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许就在某个城市的一角,当大家置身于川流不息的都市之中,仰头就是摩天大楼,低头就是匆匆路过的人群。大家是否思考过,你在这个城市地理空间的哪个位置?这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怎么样的?在高空俯瞰这个城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翻开《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这本城市卫星图集,或许你对所在城市会有另一份期待和了解。
现在大家出门可能或多或少都用到导航,虽然可以看到城市地图,但是更多的是交通道路网络图,并没有在意卫星视角下的城市是怎么样的。城市的房屋都集中分布在哪块?城市的公园有多少?森林植被覆盖怎么样?湿地有没有?等等,都是可以在城市卫星图集上看到的。而且我们还能看到不同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是不一样的。
《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从“崛起、衰落和新生”“色彩和结构”“聚光灯下的城市”“活力城市”“非同寻常的城市”“未来的城市”这六大板块,每个板块开头都文章对相应主题进行阐述,透过这些文章我们会对城市相关的科学问题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城市的起源于发展、城市所承载的功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等等。
翻开画册,一百余幅优质卫星图像呈现在眼前,采用高档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还原每一处细节,8开的超大开本精装对这些细节高清展现。跟着卫星视角,从数十万米高空俯瞰地球,欣赏全球特色城市超乎想象的壮美图景。在这些城市当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上海、东京,还有那可能听都没听过的瓦加杜古、博卡拉顿。你会被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所震撼到,有的城市就跟尺子圆规在图纸上画的那样横平竖直,极致的圆弧,治好了强迫症。有的城市巨然可以在相对恶劣的条件下存在,有的城市的生态环境居然保存的这么好。
翻看着画册,就像回到了大学时代城市地理学的课堂上了。城市地理学中提到过几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例如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发展起来的大多数城市都不是按照某一个标准模型,像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发现的道路上,伴随着经济机构的升级,城市人口的扩张,城市空间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模式转变。这就是现代大部分城市发展的方向,有点像我们刚刚提到的第三种多核心模型的迭代升级版。
多核心模式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大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但城市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支配中心,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城市的多核心构成城市众多的生长点,交通区位最好的地域可形成中心商务区。
本书最后提到未来城市,未来城市当然跟以前最初设想的所谓的“花园城市”模型不一样,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是多中心、网络化是一个以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通过中心城市职能向外疏散,有效降低聚集不经济,并通过再集中、网络化获取整合效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这样的发现方向更有利于解决“大城市病”,改善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居住的舒适度。
城市读后感第三篇
在科技发展至今的现在,我们躺在床上就能在便捷的地图app中扮演上帝角色,动动手指就能游览我们这颗星球的基本面貌。除却绿色的山林,黄色的荒漠和蔚蓝的大海,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城市是地球上最亮眼的存在。
以凯旋门辐射出去的巴黎,现代与秩序并存的巴塞罗那,中央公园被林立高楼环绕的纽约,四平八稳的北京城,私密的人工岛……不同的城市有着各自的规划和特色,通过上帝视角俯视一座城市,并比较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卫星图像会发现,除了反复出现的形式、图案和结构外,不同城市的外观带有迷人的多样性。
一个城市的布局见证了它的起源,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有关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结论?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决定一个城市的历史道路? 形式、图案、色彩、结构,多样的城市样貌如何折射人类对其影响? 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工业中心……为何一些城市具备重要功能? 城市如何如同生物一样源源不断的交流运转? 山间、水上、沙漠,那些非同寻常的城市如何建设如何维护? 如何迎接当前的挑战?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
《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是一本超大画册。
它收录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清朗详细的文字介绍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
并以 ·崛起、衰落和新生 ·色彩和结构·聚光灯下的城市 ·活力城市·非同寻常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6大板块全方位展现“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的城市。
《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
从下面图像中,我们来一窥书中不同城市图像带来的重要信息。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如这些图像所展示,城市的不断发展在科技发展的支持下被详细记录在地球观测卫星中。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记录各种各样的城市景象让人们惊叹。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人类的聚集地——城市,是人类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背后的伊奥视觉致力于出品震撼人心的优质卫星图像,用卫星图像来展示地球罕为人知的惊人之美是伊奥视觉的一个目标。
城市
评价人数不足
[奥] 马库斯·艾斯尔(Markus Eisl) [奥]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Gerald Mansberger) [奥] 彼得·马特扎内茨(Peter Matzanetz) [奥] 保罗·施莱希纳(Paul Schreilechner) / 2021 /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无人涉足的荒野
8.7
[奥] 马库斯·艾斯尔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保罗·施莱希纳 / 2019 /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人类的足迹
7.5
[奥] 马库斯·艾斯尔 [奥]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奥] 保罗·施莱希纳 / 2019 /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其相继编著的《无人涉足的荒野》《人类的足迹》《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三部大书分别以鲜有人至的荒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人类聚集地的城市展现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值得每个人思考与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