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1000字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07:15:22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9 07:15:22   小编:

《大脑想要这样学》这篇文章介绍了大脑学习的最佳方式,强调了通过创造性思维、融会贯通和持续练习来加强大脑的学习能力。作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大脑的潜能,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篇文章给予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一)

#书籍分享《大脑想要这样学》

听了纵横四海的播客又来看了书。感觉对我在学习上各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我在这里解决了很多我的问题:复盘不够全面,错题没有利用好,计划没有复盘,解决焦虑压力,如何将学习的知识更好的记忆下来等等。

这本书主要分成了给学生和给老师两个部分,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在这本书里获得学习知识传授知识的方法论。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方法论,尤其是他提到的要一直简化笔记,团块学习,要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还有记忆是思考的残渣。对我很有启发。

要记住“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的先天智力,且离开学校后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也会发生改变,你需要同时擅长几件事,而不是非常擅长一件事。”“判断自己控制焦虑的方法是否有效——不必消除焦虑,只要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就算取得了成功。”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也想试试冥想,感觉对理解自己非常有作用。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二)

说实话,我没有把这本书都看完。这本书对我来说实在是一本太工具学的书了。

一般遇到这种工具书,我会迅速看一眼目录,然后挑出自己需要的章节看。结果发现,反而和这本书的理念保持了一致:

你要在阅读前,先想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带有目的的读书和带有目的的交友一样,让我这种率真的人感到很痛苦。有种不纯粹的感觉,读完了就可以过河拆桥迅速拜拜这本书。无法和一本书产生最深层的灵魂共振。

Anyway,抛弃这种可笑的精神洁癖,就好像你不一定要和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成为soulmate一样,你也不一定要和你打开的每一本书产生灵魂共振。

当你翻开一本书的时候,你总是想要得到一些打开书页前不太一样的世界。比如:学到点什么,比如:享受片刻脱离现实的时光。

这本书说的这些小技巧,我觉得更适合前一种目的。

再次声明,我只看了怎么阅读那一段,摘录一些我觉得很有用可实操的部分。

我们在阅读时经常犯的错误是啥?

1.只顾着埋头苦读

2.拿支笔划来划去就当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

因为写书时,作者是按照层次结构来写的,如果只划出只言片语,很容易理解得有偏差、不准确。你以为你重要的东西,其实可能也只是作者的俏皮话而已。

我们喜欢看小故事,喜欢刷社交平台小短句,喜欢刷小视频,是因为他们的文本结构是线性的,更简单,更容易读懂。A导致了B,B导致了C,我们不需要跳出整个框架去阅读和思考。

但是教材和工具书之类的书,很难做到这样,因为这个事情……它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呀!想想那些好多方向的脑图!

没有准备,一头扎进阅读中,会让你失去对主题的大致判断。就好像上了一辆列车,你根本没有关心到方向是什么,只注意埋头看窗外的风景。

正确的做法是:

在阅读时努力思考,把各个观点联系起来。

P.S.下篇讲具体的操作方法。

#《大脑想要这样学》实操篇来了

你知道“SQ3R法”吗?

一看到这种首字母排列的高大上名词,大脑就开始自动短路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三)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的作者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豆瓣评分9.2,是一本近距离理解大脑运行原理的好书。但读完这本《大脑想要这样学》,感觉有点像是作者的一本灌水之作,整体读下来没有第一本书那样精彩。

首先,这本书一共列出了94个学习的方法,从94这个数字来讲,让我一下子想起了《XXX》、《XXX》这类动不动50+个思维错误、100个演讲技巧等等畅销书。由此推断作者可能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尽量涵盖更多的学习要素,进而获得更多大众的认可。但是,一旦在一本书里面列出了94个方法,就意味着作者不可能将各个方法讲解的面面俱到,所以这本书有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

比如,第三章提出「如何通过课程活动学习」,方法论提到「积极地参与其中」,这个建议仿佛一句正确的废话。

又比如「如何确认自己真正的学会了」,结论为「能听懂别人的解释不算,能向别人解释才算」,但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思路向别人解释?作者又没有提到。

还比如,作者提及与考试相关的问题「如何应对考试」,给到了方法论:

—— 试问你看到这个方法论,会有怎样的想法?

是不是感觉说了等于没说?

我们再来看看《怎样解题》为相同问题提供的方法论:

—— 上述内容还只是《怎样解题》最前面的整体概括。

因为《大脑想要这样学》整本书是提供94个方法的架构,所以你几乎不用奢求这本书能给到非常详实的行为指导论。

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你刚看到了一个困惑很久的问题,马上想专注寻找解决之道,结果才读了几句,就看到作者马上对你说「好,我们来看下一个方法!」......如此循环。

这就像你抵达一个新的城市后正想仔细了解了解,结果导游友善地对你说:「我们在这里停留 5 分钟哈,然后上车去下一个城市!」,看着导游远去的背影,留下你的孤零零空洞洞落寞寞空荡荡。

其次,侧面观察这本书,能看出作者希望帮助更多人解决与学习有关的更多问题。但威林厄姆的主业是心理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K-12教育。而与学习相关的很多问题其实并不限于他个人研究的重点,还涉及到更多复杂的变量(比如人与学习情境的行为互动、学习的动机偏好、避免学习的行为瘫痪等等)。所以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如何战胜拖延」、「如何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如何应对焦虑」等等与其主业关联不大但又从属于学习范畴的话题。而这些章节读来就明显感觉作者不太能精准拿捏,但又不得不去谈。作为读者,越读越感觉到作者的勉为其难。

所以,整体来说,这本书适合那些对学习有一个整体泛泛了解的读者,威林厄姆用了比较通俗的文字与案例为我们介绍了原本可能比较抽象的学习原理,但也就到这里就打住了。如果你希望读得更加深入一些,我倒推荐David A. Sousa的《大脑如何学习》(How the Brain Learns) 第六版,这本书的专业程度与启发价值远高于《大脑想要这样学》。

大脑想要这样学读后感(四)

大学期间算是我学习成绩最稳定、最自信的一个时期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变聪明了,而是因为开始思考一些方法性的东西。

比如做笔记是学习当中一个重要环节,我对自己的笔记相当满意。记得班上有同学考试前拿着几大本笔记备考,而无论任何学科,我的笔记都只有薄薄的二十几页,甚至十几页。我享受记笔记的过程,仿佛那是和老师精神交流的过程;我也因此厌弃那些讲课时没有思路和层次的老师,觉得他们没观点、思想性不足。

在读《大脑想要这样学》的“做笔记”一节时,我对其方法深以为然。

重注和老师的精神交流,实质上就在进行一种“判断”,然后才需要记下来。所以“记录”的行为绝不是听课的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课堂上就是虚度光阴。

大学时也有的老师在我觉得他云山雾罩扯了大半个学期后,某天突然领悟他的讲法,接受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因而自己开窍并能再次跟随他。这种学习中的意外发现令人惊喜,给予课堂以新鲜的体验,更成为我读书期间好的回忆。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学习知识呢?考试也许是一个目的,但最后你会忘记每场考试,或者你只记得考试的结果——但重要的是你学习时那些头脑清明、思想打开的瞬间;重要的是你学习了学习本身,从而怀着热情合上了一本书、结束了一门学科,然后开启下一次的“打开”。

这是我在印象笔记中记录的关于“笔记”的内容

关于“阅读”

左侧这张图的意思是:学习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都能取得突破,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

《大脑想要这样学:高效学习的认知心理学方法》,来自弗吉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 威林厄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