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地霜白读后感精选

一地霜白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1 07:05:23
一地霜白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01 07:05:23   小编:

《一地霜白》是一部展现人生百态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成长历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引人深思。作品富有情感共鸣力,令人深受触动。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值得一读。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一篇

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阶层的作家吗?就像法理对人情的一概而论。现在的我不知道。 托马斯沃尔夫曾说“而我自己虽是一个美国人,却又不是一个属于富有阶层或大学圈子或资产阶级的美国人,因此在我看来,作家必是一些对我来说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离我十分遥远的人” 他的文字的力量在于真实,结实如土豆,不是沙拉。还有巨大的能量在地下,期待他能一点点扒出来,以回忆录的形式记下劳力阶层的日月年。 爆破工要技巧要力量要经验要坚毅,不应该是高薪吗?是谁剥夺了如他们一般的农民工的血汗钱?品尝着低脂沙拉和精致文字的人需要看到这些文字,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脚尖。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二篇

诗人写散文,往往充满诗意,无论是文字锤炼或是留白,都充满诗歌的节奏感,也因此,我尤其喜欢看诗人写的散文。句句珠玑,自然不在话下。

更重要的是诗人更敏感、细腻,对于散文这种文体来说,敏感和细腻的笔触,有时候,恰恰最能触动人,这也是散文给我最大的慰藉。

早些年,读北岛的诗歌,后来爱上的是他的散文,北岛散文博大精深,含蓄隽永,据说当年诺尔贝奖提名的是北岛的散文而不是诗歌。后来,我读诗人回忆张枣、顾城的散文集,也是反复翻读,那些在回忆中的吉光片羽,在诗意的文字交织下,纵使只是平平淡淡之事,也增添了无穷的味道。

也因此,只要诗人写散文,我大概都会看看,我相信诗人的散文是不可多得的好散文。

早些时候,读陈年喜的诗歌,那种初读时的震撼,正如是冲天一喊,有十足的分量。后来他出版散文和非虚构文字,我也第一时间买来读。

眼下,手上这本《一地霜白》就是陈年喜最新的散文集。从《一地霜白》的序言开始,陈年喜文字下的充沛感,铿锵有力,饱含深情,一起笔,我就相信我手上这本散文集《一地霜白》是本好散文。

《一地霜白》写的是一些怀人、记事的散文,写的是当爆破工人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同时也夹杂着一些读书历记,比如写张承志、写北岛,写的深情款款。他也写家乡吃食、风貌的纪录,用散文的方式,给这个不知名的故乡立传。也写一些少年时代的经历,写书店,写读书,或许这些是诗人在众多文字中挑选的文字,又或者是他众多记忆中的集中呈现。

《一地霜白》从内容上来看,是驳杂的,从文字感上,怀人记事的文字,写得最好,那种夹杂在文字间淡淡的忧伤和悲凉,恰恰符合整本散文的基调,陈年喜在这些文字上往往最卖力,也最深情。

现在,越来越少人写散文,大概是散文本身的疏离感,缺少足够的读者,人们可能更喜欢有故事性的小说。然而,在我看来,散文恰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最能抚慰人心的文字。大部头的皇皇巨著,或许会让人进而远之。散文的篇幅、内容,书写的对象,恰恰更适合快节奏下的我们阅读。

习惯了穿越在钢筋丛林般的城市生活,读到像《一地霜白》这样的散文,就是一种幸运,它能让你暂时逃离喧嚣,跟着陈年喜的步伐,去穿越到遥远的陕西,黄河边上,去聆听爆破工人的一生,以及那些有些卑微或是被遗忘的故事。

一生的颠沛流离,故乡风物,恰如一地霜白,毫无杂质的埋进陈年喜的记忆之笔,进而形成了笔下的诗行和散文。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三篇

经历过苦难,才能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经历过贫穷,才能明白现在的日子有多富裕。

在你不知道地方,总有一些人经历着苦难;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一些事超出你的想象。人的一生有起有落,所以,我们遇到事不要灰心丧气。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

在散文《一地霜白》中,作者陈喜年记录了他的一些真实生活。童年时的缺衣少吃,中学时带“干粮”的趣事,成年后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奔波劳碌。

每一件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中学时带“干粮”一事,一下子就让我想起那时上学的事,也和陈老师一样,每周星期天早上母亲蒸一大锅馒头,然后切成片,在锅里洒上点油,把馍片放在锅里烤成干馍片。下午带去学校,这就是一周的“零食”。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看到陈老师的文字,就想到了上学时的不容易。

喜欢读书,不放弃读书。我们应该和孩子多讲讲,告诉孩子以前的生活有多难。书中自有黄金屋,陈喜年老师从小就喜欢读书,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有时间,他就读书。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觉得舒坦就好。

他喜欢买书,而且喜欢去小书摊去买。甚至和小书摊的摊主成了忘年交,足以可见,陈老师是多么可爱的人。

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儿子学艺术专业,妻子陪他吃过苦,也享过福。

在陈老师的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过去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现在的我们,更可以看到一个将来的我们。

过去的我们经历了苦难,经历了贫穷。于是,对于现在的生活都感叹它是如此的美好,希望将来行色匆匆的我们可以过的更好。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四篇

《一地霜白》,这是我读陈年喜的第一部作品。“一地霜白,也要追赶春天。”太爱这句话了,也许是与自身生活有关,也许正是处于冬天这个季节有关,绵绵密密的思绪,涌上心头。

本书共分为不说再见、峡河,峡河,荞花雪白三辑,收录了47篇散文,并附有作者生活实景照片以及手稿。这本非虚构散文集,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走进陈年喜描述的生活与情绪。

在《不说再见》中,他说大半生里,我们有过不少于一百场离别,但从不说再见。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聚散离合的旅程,每段旅程中都会有离别。

他与妻子初见于饥饿的童年,孩童时代,不懂得说再见。2000年外出打工,妻子送他 ,两人未说再见;在医院准备做手术,走进手术室之前,也没有说过再见。

为何不说再见呢?一直以来,我们与他人分别之际,会说一句:“再见”。再见的含义属实深奥,多层面的意思。有时候,见于不见,中间总有重重关卡。

他说,“命运里,对于事物,对于亲人,对于过去与将来,我们从不说再见,意识里,再见,有时预示着不见。”在这一刻,我突然顿悟了为何不说再见。

在《我的阅读简史》中,有一个灵魂问题:人为什么要阅读?这几年开始读书,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书籍中的某段话,某个句子,总是能直击人的内心。让人豁然开朗,让人茅塞顿开。这些年在职场中,也经常跟同事调侃:“我们还是吃了读书少的亏。”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开阔自己的眼界,那些自己思维达不到的地方,书籍会带领你达到。

正如书中所说:世界广大,风景与风雨无边无际,书籍的车马带我们远行,或回来。这,是对读书最好的总结。

人生匆匆如流水,我们在追赶春天的时候,总会染上一身风雪。春风与朔风互为永恒,欢欣与悲伤互为永恒,生与死互为永恒。我们在无数永恒之间穿行,倏忽而过,留下一地霜白。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五篇

陈年喜,并没有出生在优渥的家庭,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家庭背景,令人觊觎的求学之路,让人垂涎欲滴的职业,相反,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吧(或许形容的有点难听),他的文章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美的词藻,也没有可以让你恨不得全文摘抄的语句,就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普通,可是,就是因为普通,才能彰显真实的风土人情,因为普通,才能显露人生苦旅的坚信。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多篇的非 虚构散文,勾勒命运长途中的足迹,记录同路人的生死。 正如他所说,我们都是奔跑的人,寻找的人,跑什么?找什么?都似乎清楚,又无限茫然。那是个没有终点,无望无果的苦旅,所有的人都是逃亡的人,从一个逃亡的向着另一个逃亡的。匆忙的背影,时而会拉长,时而会缩短,更时而会消逝。有些地方,我们来过,我们驻足过,可是我们留下的印记在哪里?哪儿都没有,无影的时光带着我们无形胜有型的情、境,一同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中。 面叶儿、油花、桑葚、茵陈。。。。。。。 20多种风物,每种风物都充满深长的隐喻,每种隐喻都能掀起你内心平静的湖面,泛起闪烁的涟漪。而在那充满回忆,充满温情的地方,有着萍水相逢的故人,有着相濡以沫的爱人,有着恨不能不离不弃的亲人。。。。。。他们行色匆匆,有的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却坚守岗位的矿工,有的成为了一名厨师,有的因为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而通过摆书摊来传承文化。。。。。。。 无论是这种人,在命运的风暴里挣扎,分离在人间荒野路上踏出坚实的路。 经典文学中的精髓品不完,而现代年轻的作家又很难有好的作品,如陈年喜这样拥有凡人生活写出的作品反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六篇

久闻陈老师大名,是隐隐约约听到好多新闻,关于矿,关于炸裂,还因为关于矽肺。这个词莫名带着痛苦与文学联系到一起,残忍的传播。

虽然知道陈老师是西北人,这本《一地霜白》因为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倒生出一些来自家乡的亲切。确实,我离开家乡也太久了,这个冬季岁末,又到了探亲季节。

天气冷到零下,在南方的郊区稻田里,看到“一地霜白”的凉气。这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字,就像这天气,清冷冷,寒气逼人,但是阳光穿过斑驳瘦干的树枝洒照下来,又让人感觉到这寒冷的路前方,还有着无尽的期盼。

陈老师的散文也带着诗意。这本文集收录了四辑,50多篇散文。多是关于故乡,关于过往。在陈老师笔下,有许多记忆中的人物,加了岁月的沉淀,人物的故事打磨的特色鲜明,仿佛带着西北的荞麦花香,带着矿上风枪的尘土飞扬。还有许多生活中的小物,往往也与故乡的情思连在一起。

北方风物大抵有些相似,看到几篇写下雪了,写豆角,倍感亲切。

“近冬的嫩豆角经薄霜一激,格外脆嫩。摘着吃着,就接上了雪季。宋人周文璞在《吴中秋日》里也写到过它们:“郊原落叶已离离,尚有孤花闯短篱。小醉不成吟病后,苦吟未了说愁时。斗鸡走狗爰丝喜,登水临山宋玉悲。豆角已收别无事,待同野老赴禁期。”可见,在数百年前豆角已有广种并已成为园中主角了。”

文章虽小事,也能感觉到陈老师出处用心,每每标题和收尾遥相呼应,在褒贬时也会含蓄已对,以事物相衬托,细细读每一篇的收尾,往往感觉余韵悠长。

还有一般妙处,是陈老师遣词用句往往非常雅致书面,这更使得我在阅读时常忘记这是一位西北作家,也难怪读起来会不由自主的就想象到自己家乡去了。 不像原来看过的西北作家的文字,带着让我不由自主念出声音的当地方言,两相对照,忽然还是希望陈老师的文字里再多些乡音了,或者,我会感到那一簇黄土塬上的荞麦花,那一卷苦荞烙出的荞麦饼,格外芬芳。

一地霜白

8.6

陈年喜 / 2022 /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七篇

“漂泊的人 被天涯所累的人 你要保护好体内古老的铜镜 我们在暗处 它在明处 当你试图解下某些渴意 它正好映见门前的井水” 读到这一段时,内心里有一个地方仿佛被什么撞了一下。 这是矿工诗人陈年喜的散文集《一地霜白》中的一首诗。 在网络上零星读过一些他的诗,每读一句,仿佛就有一把钝刀插进心口,有着迟缓的疼。 如果说,诗歌里带着诗人的隐忍和克制,以及云缭雾绕的生活场景,那么他的散文里则带着奔赴苦难生活的决绝、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以及微小事物和边缘人物的悲悯。 生活对于他来说是苦难深重的,也许是因为他那过于苦焦的故乡输送给他的也是苦涩,他的一生,最真切的记忆是饥饿,是东奔西走的忙碌。 读他的文章,却看不到对苦难的控诉。就像他写读北岛的《城门开》时说:没有控诉,没有泛情,只有娓娓道来…… 余华的《活着》里有这样段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开。” 苦难不值得歌颂,但希望永远值得被追捧。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必然的使命,除了往前走,我们没有理由逃避。 一篇篇读下去,思绪一次次飞远。他的经历里有着我的父亲的足迹,那些被孤独啃噬着的夜晚也曾经袭击过每一个背井离乡,在矿洞里寻找生计的男人。 然而,他又是细腻的、温情的。他看得见粗粝生活之外的那些柔软物质,矿洞口上的荞麦花、山地里的茵陈,还有那个叫做苦荞的女子…… 这不像是一个被生活无数次击打的男人写下的文字。 被炮声震聋的右耳、被矿洞粉尘阻塞的肺部、被生活追赶着走遍天南地北的矿山的脚步。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让他的内心长出一根很针刺,以求在这兵荒马乱的尘世里自保。 然而,我没有读到控诉。只有美好和温暖。还有哲人一样的思索。 我一次次用铅笔划出那些触动心弦的语句,并小心翼翼的折出一角,以期在日后的翻阅中不断找出一些新的力量和温暖。 村里的几个年长的哥哥都因为尘肺病提前走了,这个患了尘肺病的诗人又让人生出了一份遥远的牵挂。他一生奔忙,只有文学照亮那些孤寂的生活。 文学,对于我们这些连生活都无法保证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过于奢侈的梦想。但生活除了身体力行的奋斗以外,心灵也应该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盏,时时照亮灰暗的征途。 就像他在自序中所写: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写作,我也没有答案。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会突然失声笑起来;或者在夜深人静时,会突然用被子裹住头,泪流满面。 这种感觉,我懂。

一地霜白读后感第八篇

因其散文集的形式,断断续续读了好久的书。四月初至今都有时不时拿起、翻阅一到两篇,直到最近推完《环界》四部曲后才集中看完。甚至上周末出勤的时候还把它带到了机厅,在排队的时候浑身大汗淋漓地读了《端午》。

那天是端午节。

但只是吃了日料,粽子却缺席。

这一辑中,作者主要对自己和亲人间的情感进行追忆与抒发,以节日意象承载乡愁之情,亦或亲人之间深沉的、互相扶持的、弥足珍贵的爱。也许,对于被“炸得破碎”的他来说,这份情感的确是内心最深处的支柱与宝藏……但每个人,不也都是这样吗?两年前还在渴望挣脱的我,如今便意识到,这最紧密的感情中蕴含着多少令自身都感到惊叹的伟力,而这依赖与珍视,想必会随时间推进,如陈酿之酒,沉淀得更是无比深厚罢。

除了上述内容,在这一辑中作者也对自己的阅读经历进行了叙述,同时对时过境迁,书籍、文学、诗歌的消逝进行思索。这一部分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作为爱书之人,能够从他人真实的眼中再次审视熟悉的作品,也是一种十分别样的好体验。(“街灯明灭,勾缀成行,为了生者与死者”←该再读读北岛了罢()像是《抄稿记》《月饼》这种对童年生活的一瞥也十分有趣,但还是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辑中,作者的一种风格十分明显:开篇使用简单到近乎单一的语言,单句成段。如《端午》中“我是喜欢端午节的。/”1,《父亲最后的时间》中“这是父亲一生最奢侈的一个凌晨。”3等等,这种写法在全书中都很常见。简短,但精炼,独树一帜。陈年喜是一位诗人,他的文字便带有诗的味道。其实在没读过什么他的诗的情况下读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是有些本末倒置的阅读顺序(不过索性前后的附录给了我些对他的了解),不过他对语言的灵性与感知还是能够很清晰地读出的,其中一些词语的运用和语言技巧的驾驭,让人十分钦佩。

第二辑,带有更加浓厚的乡土气息,《茵陈》到《桑葚》,从家乡物产这一独特角度,选用无比真实而贴近自身的意象,讲述了许多朴素而又动人的故事。《峡河旧事》到《枣树记》则以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面对家乡,书写出一些更为宏大的文字。

从小在城里长大,是怎样都无法切身体味到这种乡土之情的。哪怕童年时确有过因春节返乡产生的几次农村体验,农村的那个小院也承载着我乡愁的部分。未曾真正以劳动者(而非脱产者)的身份下过地、上过山,作物与果实,只作为餐桌上的美味,而非丰收时捧在怀中的喜悦。我充其量只是以文学欣赏与感知世界的态度,阅读书中的一字一句,在脑中想象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那红得可爱的叉叉果……

新旧的冲击,传统与发展无法消除的丝丝矛盾,城镇化进程推进所造成的村居问题……这些都是人们谈了又谈,永无休止的话题。“表哥已近六十了,秃了顶,一口浓重的小地方俚语,要他融入县城生活和人群,显然是有难度的,也惟愿政策执行的能缓慢一些,使他在那山林中把这一生过完,但,那又是与发展相悖的。”5

无疑,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年轻人永远是变革与进步的拥护者,但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使我们在坚定自我对事物的主客观认知与价值取向的同时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和包容。文学和政史教材有几分冰冷而过分简洁的客观陈述不同,文学有感情,有节奏,有温度,有色彩,文学能够真正把陌生的、遥远的人的心灵带到文字彼端的读者面前,让人产生真正的、深层的理解。世间多样纷繁,绝大多数的人都努力地沿着自己的路拼搏着度过一生;路千千万万,任何一个岔口都会造成大相径庭的偏差。

理解不是迁就,不是被迫将自身改变;追求理解,意味着我们以越来越客观而平衡的眼光注视这人世间,也便意味着我们屹立在人流与时间之流的交汇点的双腿越发坚定。通过阅读,了解更多,体会更多,认识更多,理解更多,方能丰富自己的内心,活跃自己的思想。

抬手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应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再无比坚定而敏捷地落下。但这并不是一局工于胜负的棋。

我想,从情感基调这一角度来看,第三辑是最为沉重、灰暗的一辑。但可谓精彩不减,同时因其沉重性,第三辑所给我带来的震撼远大于前两辑,这也就造成了我对这一辑的阅读更为感性,沉浸在其中深沉而又极为强大的情感中,而略忽视了语言文字遣词造句上的赏析。

第三辑主要叙述的是陈年喜本人的奔波生活以及十六年矿上经历。读到此处前,我最多只是觉得,陈年喜可能是饱经辛劳至今,方能写出这般精彩而又充满质朴的文字。而这一辑,使我大大感受了生活的无奈究竟带给了他多少的苦难。

这一辑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皆是陈年喜漂泊生活中,身边停留或长或短的过客。陈年喜对他们的感情,或轻或重,却始终带着那么一丝悲剧性的忧伤。“那年我什么都没带回去,除了一场大病。”但这一辑却又不止是对苦难的哀叹,也同样蕴含着一种含蓄、抑制却又能够喷薄而出的力量,与一种哪怕矿山的黑暗、炸药的烟尘铺天盖地,也要透出一丝微光的希望。这正是我们阅读苦难时,最感人也最弥足珍贵的东西。苦难是值得同情的,是值得悲悯的,但不是最有价值的,这才是。这种人类面临苦难所能够爆发出的一切,不正是人自身都未必相信、更无法主观激发的最后一招,也正是人类文明得以滚滚向前的动力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以沉重而非悲剧来形容这一辑,油菜花,荞花,北京的鸟……这些都是光明的意象,作者却加以无比深沉的笔调,足见其在无边的泥沼中,也有着那么一股奋力挣扎的劲。

而他最后,哪怕肉体已被摧残至深,不还是逃离了矿山。

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这本书会给我造成如此的震撼,且让我产生如此思考,以至深夜打开电脑敲上三千字,不感时间流逝。只能说,与好书的相见大都出于偶然,但幸运却正是如此,具有宿命的色彩。

文/糯米馅糯米团子

2022/06/09

[1]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25

[2]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8~9

[3]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44

[4]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02

[5]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25

[6]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201

[7]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65

[8]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77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