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藏美录》是一部描写中国传统汉服之美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汉服的历史、文化和设计进行深入解析,展现了汉服的独特魅力。书中插图精美,文字流畅,让读者对汉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阅读后让人更加热爱和珍惜传统文化。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一)
此书打破读者与展览藏品玻璃的界限,缩短读者与影视作品荧幕的距离,让人读来仿若走进一座穿越千年的小型汉服博物馆,走近一部别样的汉服“编年史”。
全书采用了从右往左的竖向文字排版,正页和过渡页均采用了低饱和度的配色,从阅读顺序和视觉效果上就让读者获得捧读古书之感。
作为一本图文结合的书,《汉服藏美录》没有过多晦涩的文字,仅仅从六章的标题——“衣画裳绣”“锦绣深衣”“褒衣博带”“霓裳羽衣”“僧衣鹤影”“珠围翠绕”便可一窥从秦汉至明清各朝服饰的鲜明特征,除了对服饰特征精准概括,还对当朝的时代特点和与服装有关的事件进行了介绍,科普通俗明了;作者用心亲绘的几百幅插画深度还原了古画与文物的风格,从服饰的面料纹理,到色彩印花,衣袂裙摆、珠翠钗钿,不同朝代服饰的形制和样式跃然纸上,即使“汉服零基础”也能够直观地透过书页感受到魏晋风流意趣、大唐盛世繁华、宋元雅俗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具有整版展示纹样的部分,对服饰花色复刻描摹之细致,使人不禁感叹古代印染技术之高超。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二)
嘎嘎香,满满嘅干货,一本自用,一本送人。书嘅长宽高,即系size咧非常适中,居家旅行都十分之good fit。全书内容作者好用心,囊括了服装、饰品、妆容和纹样,让人全方位的立体地认识一个汉服形象。配图特别优秀,唔系冰冷的简单呈现历史资料,全部都系重新用心绘制的,还配上了相应的场景,好鬼生动具象,老少咸宜啊。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三)
从第一眼看到书籍设计来说:这本书和大多数都不一样。它的装帧设计很复古,采用的是向右翻开的方式,文字也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方式排列。读起来有一种阅读古书的感觉。书的纸张质感也不同,搭配上精美的彩色插图,称得上是精美。 从了解汉服之美的途径来看:以往我都是以文字形式了解汉服之美,即通过诗词书画的描述。而这本书给我们详尽地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汉服的各种形制,图样,演变以及特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各种各样汉服的色彩和款式。 从服装和朝代的相互影响来看: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风流意趣、大唐盛世繁华、宋元雅俗多元,明朝服制完善……这不仅是服装风格的特点,也是各个朝代的特点。说明了每个朝代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服装的演变、特点社会背景和政治就像一针一线缝制出不同风格的服装。不同风格的服装是不同朝代的名片,让人一眼就能大致判断当时的政治面貌和社会背景。汉服之美,从未消退,在每个时代都熠熠生辉。
从观察书中的服装插图来说:古代对服饰花色复刻描摹之细致,让人感叹古代印染技术之高超。 从书中对汉服的描述来看:这里面提到了很多历史事件,这有助于我们对于汉服的更加地了解。 阅读这本书,感受汉服之美,是一种极致享受,是一场视觉盛宴。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四)
《汉服藏美录》以时间为整体脉络,再以服饰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每个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及其事件作为旁支来向展示汉服的发展历程与变化。
在序言中,编辑对这本书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讲述,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再加上作者在图书馆与博物馆,文献与文物长达八年的穿梭,经过几千幅手稿精挑细选后,这本以图为主,厘清汉服发展走向的图册出现在大众面前。在读完这一段序言,在往后看精心绘制的图像,除了赞美这本书之外,我更敬佩这本书背后像何继丹、孙虹这类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或传承人。近几年一直在谈文化自信,但大多数人都只是光有一腔热血而不知如何行动,这本书的出现更是帮助了光是知道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其究竟是什么模样、产生的环境、演变情况及原因并不了解的人,能够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来和“最熟悉的陌生人”正式见面。对于汉服,我也是属于略知皮毛的人。虽然有时候会穿汉服出门,但对于汉服的了解也仅限于知道马面裙。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新认识了胡服、高腰襦裙、百褶裙……
除了让之前在文学作品看到的对于服饰、配饰的描写变得更加直观与清晰外,这本书展现了汉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由简入繁,由质朴到华丽。沈从文在《中国服饰史》提到“服装的发展沿革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材料的讲究、数量的增多、服用的普遍程度又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在这本书中让我对于这一观点有了更为清晰的感受,服饰与社会发展之间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在注重“礼”的时代里,不同场合穿的服饰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等级之间服饰也是不同的,而这不同又体现在形、色、织、饰四个方面上,分为官方与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制度。
“秦汉深衣之妖娆,魏晋褒博之潇洒,唐朝霓裳之艳丽,大宋衣风之优雅,明朝服制之完善……轻纨叠绮,云裳羽衣,汉服之美,从未消褪。”汉服的美是不同朝代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后所提炼出来的精华,在现今的朝代依然能够让人在穿戴或者观看的时候发出由衷地赞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之处,在包容万象后,凝聚出最具有中华特色的精华。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五)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何继丹、孙虹两位老师耗时多年,细心专研,遂将汉服的典雅秀丽与素雅含蓄,右翻页的独特设计再映上一抹赤色,难掩古色,竖向的文字排版遇上古风手绘,素雅精丽,还未细看,却已嗅到古香。
翻阅《汉服藏美录》,有误入时空的恍惚,书中300多幅精美的手绘图将汉绣裳的翩然精丽、唯美别致的中国配色以及上百种配饰纹案勾完整地勾勒出来。绘图与文字领我赴一场穿梭千年的梦旅。从夏商周始,官服制度初建,设计师遵人天合一的世界观,天玄地黄,上衣下裳,将天地之色寻来装裹君王,往后千年岁月都依照着这基本汉服形制。书中的手绘插图先是无颜色填充的,简单的勾画干净素雅,留给人无限遐想,后随着朝代变化手绘插图愈加精美细节,中国风的华彩也逐渐浮现。赤青黄墨,仿佛打翻了千年前的调色盘,为华夏服饰染上一片片华彩,逐汇成一幅山水画卷。书中构建出了独一无二的华夏文化与服饰的华彩世界,不同的朝代不一样的服饰,秦汉的深衣妖娆,魏晋的褒博潇洒,唐朝的霓裳艳丽,大宋的衣风优雅,明朝的服制完善…
书中的手绘图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历代汉服美得让人惊叹,但其蕴含着的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霓裳上锈着的花色各异的纹案,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寓意,如龙凤纹祥承载着宫廷昌盛、婚姻美满的美好祝愿;而仙鹤与鹿的纹样寄托着长寿吉祥的心愿;猫头鹰更是象征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语言文化幻化成服饰纹样,于是这些服饰不仅能传达思想文化,更能彰显人物身份。如《礼记.玉藻》中有记载,汉朝时,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水苍玉。组玉佩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身份越高贵的贵族组的玉佩越简单短小。如此看来,汉服不仅是典雅秀丽的艺术品,更是华夏文明的承载体,是艺术与文明相互碰撞的结晶。
这样有着深远意义的艺术品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喜爱,这份跨越千年华夏文明也需要被更多人发展传承。如今,许多青年自发举行汉服相关的宣传活动,帮助我们了解汉服文化,希望日后有更多青年能被汉服所吸引,走入千年的汉服世界,解读源源历史画卷的秘密。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六)
合上《汉服藏美录》一书感触良多,我见汉家文化自古积累的深厚底蕴,我见众华夏儿女为传承文化所呕心沥血,我见书页翻过历史的脉络,重现古人之生活。细数汉服风流往昔,我其中最为喜爱的便是唐朝,唐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发髻的记录。 相较于之前的朝代,唐代女子的发髻式样更加时尚,绚丽。发髻见于记载的有四十多种。如凤髻、螺髻、乌蛮髻、同心髻、侧髻、囚髻、椎髻、抛家髻、双髻等。除了名目繁多的髻式之外,唐代女子对鬓角的修饰也很讲究。分为圆鬓、丛鬓、松鬓、蝉鬓、小鬓等多式多样。 唐代妇女的头发初期基本上沿袭隋代风格,刚开始的头发比较简单,变化不大,比较平坦,分为上下两层到三层,如帽子形式,直到早期唐代仍有这种发型,只是形式上稍微有所不同,更加美观。然而渐渐的,在初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影响下,国力处于上升阶段,而相应的妇女发饰种类繁多,多采用上梳发型,积极向上,以此来呼应国力强盛。这个时期妇女在继承前朝少数几种发髻的基础上,创新出十几种新的发髻样式,例如“半翻髻”、“反缩髻”、“双环望仙髻”、“抛家髻”均为前代所未见,甚至对“堕马髻”等原有的髻式也做了一定的改进。 此外,唐代观念开放,对于男女之事更加包容,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而女性更具有爱美的天性。她们从内心出发就比男性更注重自己的仪表之美,也更擅长于妆饰。在唐代,女性更具有了自由发挥,尽情享受妆饰的先决条件。唐代社会风气较开放,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小,致使女性可以更多的关注到自己,她们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妆扮,她们注重的是自然、健康的美,把健康、丰满的体态引为时尚,这在中国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她们争奇斗艳、各显风骚,追求纷繁复杂的“盛像”之美,这些都与当时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历史上的女性意识里梳妆打扮是为了“悦己者”的观念十分根深蒂固,这是人们所处在的男权社会的环境所致,而且男性审美在一定程度甚至会影响社会形态。这就导致大部分时期属于女性自己的审美观念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也难得被人们所注意。从这个角度上再去看唐朝时期女性包括发式在内的妆点,我们会发现这些时尚绚丽的打扮中凸显的女性观念十分强烈,唐代的女子以自己觉得美的方式装扮自己,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男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女性着装的自我意识在那个朝代无疑是十分先进的,最耐人寻味的是唐朝盛世的社会特点——“胡风”,最开始竟然也是由许多柔弱女子大胆效仿胡人装束而引起的。这些女子身上的自我精神不仅仅是唐代绚丽的瑰宝,更是当今值得学习的美之精神。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七)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中国的服饰传承来源已久,据可靠史料,从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起服饰。
最近我读了《汉服藏美录》这本书,300幅美图,既带我们看遍数千年来的绝美服装,又使我们了解到这些服装的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秦汉深衣之妖娆,魏晋褒博之潇洒,唐朝霓裳之艳丽,大宋衣风之优雅,明朝服制之完善......轻纨叠绮,云裳羽衣,汉服之美,从未消褪。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在服饰方面,随着人们审美习惯的变化,以及服饰制作方面的材料及技艺的改变,在不同的时期,人们也有不一样的服饰装扮。
而一个不变的点是,不管在什么时代,汉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艺术气息。
比如,汉代的官服虽然是褒衣大招,但普通民众的服装则是深衣紧裹。至东汉,这种风气逐渐改变,人们慢慢从紧裹身体的深衣中放松束缚,宽袍大袖的直裾袍服、糯裙以及肥大的束脚裤成为当时的流行服饰。
这本书中提到了《韩熙载夜宴图》,那次夜宴是一次真实发生过的宴会,并被画家用画作记录了下来。
《韩熙载夜宴图》就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在夜宴中,本应该是非常欢乐,享受的生活图景,听音乐,观看舞蹈,人们是很专注的。但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活动中,大家的表情是凝重的,甚至连一点笑意也没有,尤其是主人韩熙载。用这本书的话说,这是因为此图是一份高质量的间谍情报。
穿戴汉服在古代有时候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服装方面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我们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服装方面是有严格的区分的。
经过多年发展,汉服、民俗服装正从小众圈走向大众市场,成为国潮文化、国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穿汉服,体验汉服的绝美风采。
这本书中的精美手绘图带给了我们极为享受的视觉盛宴,其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事件也让我们对于汉服的了解更多了几分。
李白有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现代人也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感受汉服之美,也是一种极致享受。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八)
何继丹教授历经八年的巨作,值得拥有。画面精美色彩文雅,这么美的汉服杰作,适合喝着茶香细品书韵。尤其是服饰上的图案,仕女头上的发饰,都是罕见博物馆珍藏级别样式,通过何教授的再现,弥足珍贵。尤其喜爱图一,宋代绢画《宋仁宗后坐像轴》局部,簪花曲脚幞头(古称《一年景》),宋代流行将一年四季之杂花汇集编织成的花冠,绝,秒!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九)
谁能拒绝汉服呢?一穿上立马古色古香,仙气飘飘,连带周边景物都增添了几分美。
不仅在国内时不时看见汉服炸街的姐妹,在国外也有很多姐妹积极宣传汉服文化,时不时看见她们穿着汉服起舞、弹琴的身影,养眼极了。
此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0多项都和汉服有关。
于是,《汉服藏美录》应时而生。
为了给大家尽可能展现汉服的美,作者8年来走遍各地,查找夏商周以来全国各地留下来的服装实物和资讯,为读者展现了从夏商周到清朝的服饰。
壁画、国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铜器、陶俑等都给她提供了研究素材。
通过读本书,你可以收获:
1.300多幅精美的、包含汉服元素的电脑手绘图、历史名画和服装还原图。特别养眼。
如《韩熙载夜宴图》就完美体现了五代时期贵族男女的穿戴、衣物饰品和器具。
2.全景式看到汉服从夏商周到清朝的演变过程。
以官方颜色为例,秦朝崇尚黑色,汉朝崇尚黄色,魏晋崇尚黑、白、红、紫、绿色。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特别鲜明的风格。
3.各式各样的代表身份的汉服配饰
如在汉朝,天子配白玉,公侯配山玄玉,大夫配水苍玉。佩玉也可成串配,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
4.花色各异汉服绣品面料纹样
本书配了很多汉服的花式纹样,每次纹样出现会占满版,让人近距离观赏。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龙凤纹样、花卉流云纹样、树下对羊对鸟纹样。
5.学到很多汉服方面的名词
如冕服、佩授、带钩、通天冠、绅带、蔽膝等。
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阅读感受。
1.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慢,因为书里有一些我的汉服知识盲区,我被科普到了。我要一边看一边查资料,看它的具体形态。
2.古代的服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个阶层的人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穿相应的服装颜色,否则就是僭越。还是生活在现在的女生更幸福,抛开服装价格,最起码实现了穿衣颜色自由。
3.更爱汉服了。光看图就觉得汉服美不胜收,更别提穿在身上了。放下书的我去搜了一波汉服小姐姐,真的很养眼。
4.本书采用竖排的方式,配上汉服图,古典韵味拉满,非常值得收藏。
汉家衣裳,和尘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汉服,将其发扬光大。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十)
2023年2月17日,中国传统服饰首次在威尼斯狂欢节巡游活动中亮相。来自中国、意大利的16名志愿者以汉、唐、宋、明为主题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与中华文化韵味,引起轰动。
3月12日,汉服博主白川的变装视频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生动展现。华丽的传统汉服搭配帅哥美女的精彩演绎让人叹为观止,吸引了大批西方观众驻足观看。
最近汉服相关新闻频上头条,抖音上汉服的视频也是点击率颇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自信的回归,汉服也在快步走向复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穿梭于大街小巷,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自信与自豪。
如果你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致力于传统汉服研究的人,那么这本精美的《汉服藏美录》应该是你了解汉服的一本佳作。但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汉服的书,更是一本有趣的文化读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了解一下汉服的魅力吧!
这本书的装帧很复古,采用的是向右开的方式,文字也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方式排列。读起来让人体会到古人读书的感觉。书的纸张也很厚实,搭配上精美的彩色插图,称得上是精美。再加上787×1092毫米16开的大小,别具一格的形制像极了一位古代苗条婀娜的淑女,书桌上那么一摆也颇有气质。
此书的主编何继丹——是广州美术服装学院设计系的教授,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有很深的研究,搭配上另外一位主编孙虹——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系,擅长历史文化类图书策划出版。他们以史书为鉴,从浩瀚的历史书籍之中,汲取了大量的历史史料及文字图样。从夏商周汉服之起源说起,到锦绣圣衣秦风汉随,到褒衣博带魏晋风度,到霓虹羽衣隋唐气象,再到僧衣鹤影宋元时尚,最后到珠围翠绕明清意趣。跨越3000年历史长河,以大量的历史图样为本,搭配各种详细精美的形制图样,花纹图饰,详细介绍了历朝历代汉服的各种形制,图样,演变以及特点。
比如出镜率颇高的唐代的高腰襦裙,它是唐代汉服的一个代表。这种襦裙的形制是短上衣加上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及腋下,非常具有特点,也是现代许多古装爱好者的最爱的形制之一。其实这种襦裙的样式始于汉代,变于魏晋,在隋唐的时候才盛行开来。唐代的女性尚丰盈肥美,高腰襦裙基本不显示腰身,而且有把人拉长的视觉效果。故成为唐代女子服装的不二首选。
另外还有很多所不知道的古人的穿衣习惯和讲究,值得汉服爱好者学习。比如“左衽”“右衽”,指的是衣领的朝向,前襟左掩,就叫“左衽”。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如果现在的汉服爱好者弄反了的话,穿上后穿梭于人群之中,碰到懂行的人也会贻笑大方。
如今机械化生产使感官迷失于“快消费”之中,而那些通过数千年“手工制物”所积淀的技艺才是民族的真正遗产。新时代呼唤新形象,汉服热潮并非狭义地复兴汉民族服饰文化,而应该成为复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起点。希望这本精美的《汉服藏美录》能被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让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光芒。
《汉服藏美录》读后感(篇十一)
龙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的每一帧都好美啊! 不仅展示了各式各样寓意吉祥的纹样, 更准确展现了每个朝代服装的形制以及搭配的妆发、饰品, 汉唐的华美大气、宋明的典雅别致, 东方美学的风韵惊艳了世界! 看不够或者想get更多汉服知识, 关注《汉服藏美录》! 节目中的服饰、纹样、妆容,甚至服装的穿搭场景,应有尽有。 一本书就能让你读懂云裁霞剪的汉服之美! 作者何继丹、孙虹八年磨一剑, 走访世界各地撷取历史名画与出土文物, 三百余幅精美手绘图,绝美中国配色,趣说千年汉服。 一起感受中国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