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摘抄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5 08:25:25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15 08:25:25   小编: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讲述了人类与宇宙之间微小而又伟大的联系。无论是大自然的力量还是人类的存在,都只是宇宙中微尘的一部分。作品深刻描绘了人类的渺小与伟大,唤起了人们对宇宙的敬畏和思考。读后感慨万分,让人感受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珍贵。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一)

刚开始看这本书觉得道理太宏观比较大。

直到今天,我奶奶去世了,我又翻着看下去,其实感觉这些篇幅的背后都有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用经历和故事提炼出来一些东西,容易让人觉得浓度过高。这些也只能看是否巧合有经历过或者能共情。

人就是一种平凡无奇的生命,偶尔来到这世间,做一些事情,之后离开。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二)

跟佛学一样,底层是悲观的入世世界观,承认宇宙世界人生的无意义的基础上,做人生的增量,即使增量相对宏观的无意义来说,微不足道,但相对微观的零来说,一点点的增量却也是无限。

这个增量中,爱与美是最重要的东西。爱让人在平静空虚中感受异动激情之美,美让人在平淡无聊中活得充实且有品位,追求爱和美是创造生命价值并赋予生命意义的过程。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三)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高中生,还没读完,但是有了很多共鸣,虽然知道我们很渺小,但可能是年轻的缘故,没经历过那么多,我不甘这样的渺小,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哪怕一点点的痕迹,让世人记住我再长一点,我不想死,我想见证心的历史,想看看世界的变化,但我没有机会,我不知道以后的人类会怎样,但我也应该庆幸,比古人见到了多的多的新事物,见到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世界。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四)

2019.8.26-8.30

完全是看名字选的这本书,5天读了30%。多数读不懂,读不进去,所以选择暂时搁置,以后择时再看。有些句子还是蛮喜欢的:

选择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生活方式。----- 离这种境界还差的远,选择都是痛苦的。

人生就是一件蠢事接着另一件蠢事,而爱情就是两个蠢东西互相追来追去。----- 简直不能更同意了。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五)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感到对人生的眷恋在削减,过去让人感到兴致勃勃的事情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喜欢待在一个地方,不喜欢四处奔忙,包括旅游观光,觉得与其舟车劳顿,身临其境,不如看看风光片。还自我解嘲地想:通过专业摄影师之眼来看这些风景,或许比亲历其境更加美好吧。”

在李银河的《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一书里,重复出现了两次这样的感慨。当时的我不禁想:李银河,老了。原来老了是这个样子。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六)

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去看看的书,至于能不能读懂在于你够不够孤独,在于你如何看待爱。

经历了两段激情之爱的李银河认为,爱情是一个人的内心风暴,是指向另一个人的激情,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婚姻、家庭、伴侣关系,没有固定的性质,它完全可以独立于现实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存在。所以,当面对各种社会制约时,人没有必要压抑心中的爱。如果能对一个人产生爱的感觉,那这是一种幸运,是人生的礼物,是中了奖。李银河在书中写道,浪漫的激情之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只要是爱,就不是错。 “世上没有错误的恋爱对象,没有错误的爱。”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七)

所谓爱,就是对对方的灵魂不断地叩问。 广袤宇宙,生命像幽灵岛一样出没在无边的大海之中,无缘无故,无声无息。万千的灵魂就这样以生命的形式存在一小段时间,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生命偶然中,爱上另一个灵魂是偶然之中的偶然,因而令人无比好奇,是一种珍贵的人生体验。 爱首先是对另一个灵魂的好奇,总想不断地叩问,想知道有关于它的一切,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它为什么会吸引了我?它会不会也受到我的吸引?它对我有没有好感?它是不是喜欢我?它爱不爱我? 爱其次是对亲密关系的想望。它无缘无故地受到吸引,渴望靠近,再靠近,渴望黏稠,渴望浓郁,渴望亲密无间,渴望合二而一。 爱最终是对奇遇的惊喜。因为在充斥偶然的世界,在几乎所有人都是平行线的世界,偶遇一条交叉线,在交叉的一瞬,在人世间很少与人聚焦的眼光相互胶着,狠狠地互看了一眼,仿佛要看到对方的灵魂深处,要把对方看透…………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八)

上班的路上把最后一点看完了。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去爱,幸福的生活的书。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很少看关于抽象爱情的书,但是从李银河的书里面,我看到了一颗微尘因为爱而美好。 爱情很美好的,不是锦上的花,也不是雪中的炭,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感动。如同春花秋月夏蝉冬雪,没有的话,春夏秋冬也未尝不可。 通往幸福的途径在脚下,方向却在心里。去爱,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美好,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幸福也没那么难。 昨天一个妹子问我,小姐姐会不会觉得生活很难。 我说,大部分时候觉得还是挺好的,少部分时候觉得生活是真的艰难。 虽然把世人皆苦,人间不值得挂在嘴边,但更多的时候,生活中一些小的细节能让我很惊喜,生出无限的希望和期待。 以前很喜欢李商隐的一句诗: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就算世界是微尘,我们也是微尘,还是要尽力去爱,去幸福,去好好看看这个人间,和心上人在街上走一走,方不负此生。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九)

我们常听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说出这句话的人,要么彻悟,要么真是在痛苦之中。 人生的最高标准是快乐,次之为平静,最次之就是痛苦。活在哪个境界,是在这个人世修炼的结果。我们修炼得不够,看到的就都是痛苦。我们修炼得到位,所遇皆为快乐。 修炼又分为三个领域,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人际关系领域。 物质领域,要实现财务自由,只有两种办法:有巨额财富或者减少物质欲望。不受物质约束,不受物质诱惑。 精神领域,要提高审美水平,看透宇宙的空无和人生的偶然,生活在爱和创造之中。当然,这也要有一定物质基础。 人际关系领域,将和周围人的关系调整到刚刚好的程度,独立支撑,不依赖于他人。多想想你喜欢和喜欢你的人。 要做到每天都快乐,真的很难。三个领域的修炼,伴随一生。如果做不到,也不要烦恼,想一想我们只是一粒宇宙的尘埃,喜怒哀乐于漫漫时间长河无关痛痒。

吃就吃最喜欢吃的 住就住着最舒适的 爱那个你最动心的 交朋友要最舒服的 避开无聊的应酬 远离不喜欢的人 目光所及皆为美 生活所及皆为真 心灵所及皆为善 这就叫直取核心 我现在做不到 我可以去追求 诗和远方 一直在脚下 一直在路上 ……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十)

生平第一次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悸动,最初读它是轻轻的翻阅,在看到说:“她中年时期有一日突然认真思考,最终发现人的渺小迟早会消失在宇宙中,不论是空气里,土壤里 ,风里还是任何界面,都没有你的一点痕迹,就像你从未来到过这世上一样”时,刹那间,曾躲在角落的灵魂仿佛被惊起,犹如一滴水激起了那沉淀深海的儿时回忆,在转眼,不觉间已是泪流面颊,只因这等残忍的事实,在儿时七,八岁一个梦醒时分便知晓了,犹记得那段时日终日无打彩,思及久时满是惶恐无助难过不能自已。若当时知道如此这般的不是我一个,大抵便不会那样孤独了吧!在后来读到共鸣处便喝之,时而仰卧、时而提笔有感只觉酣畅淋漓、关于宇宙、自然、人性、欲望、爱情、性等一切的探索。它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尤物让你欲罢不能的去发现那些身体私密的本真与虚幻,是肉体和精神的碰撞,真实与梦幻的交融,或蹂躏或描画或一起升华,或站在高处与之共同俯瞰这大千世界的热闹,但别超过十秒。我们说对生命的参透并不是让你出家,或是让你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只等落日余晖时,本书告诉我们所谓参透生命的本质,是告诉你在有限的时间内赋予生命独特的意义。总而言之它是书,也不是书,在这场迟来的邂逅中,我所经历的是一场没有局限,没有理由,没有肉体接触,只有永久激情的柏拉图式精神爱恋。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十一)

【关于本书】

初看很是惊艳

对爱与美的追求 对存在的真实状态的定义 对哲学想透的解读 宏观生命的无意义 微观生命的自我赋予 以及 乘兴而来 兴灭而逝

但是翻下去 发现所有的篇幅都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理论 甚至在遣词造句上都存在某种相似

呃~我有些不懂为啥要成册出版了 有点打脸 但转念一想 人生境界第一步 财务自由 嗯 大概是曲线救国吧

【关于感念】

看李银河的东西 第一次让我产生归属感 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怪人

能从容大谈人生无意义的人不多 能直言不讳所想所需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一直怀疑自己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我从不关心那些所谓的国际形势 国家大事 经济环境 社会热点 时尚潮流 人间百态 除非我自身有这方面的需求 我活得很狭窄 常常疑惑自己的生存动机

我有时会觉得父母是一种累赘 我确信我爱他们 只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觉得无望 他们对我爱意的表达让我深感束缚 我知道自己活在一个舒适又扭曲的环境里 但我没有反抗的勇气 或者说我自愿溺死其中

我觉得我所缺少的不是思考 不是想透

是抛弃世俗 走出去的决心

独立支撑 自赋意义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十二)

“如果有来生,还愿像今生”,这是李银河在《微尘》中写下的一句话。到了这个阶段,李银河生命的通透圆融表现为“物质生活的舒适中和,人际关系的清爽温暖,精神生活的平静喜乐。”

全书内容大致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探讨存在。人类诞生之初,惊惧惶惑,艰难谋生,迷信宗教与诸神,科学祛魅后,开始认识人本身,这匆匆而过的数十载就是从懵懂到清明的开悟。宇宙时空无极,连地球都不值一提,更何况个体的喜怒哀乐功名利禄?追求绝对意义只能自寻烦恼,所以出家人选择阉割欲求,万事皆抛,将灵魂与肉身献祭给虚无,但大部分人还是愿意保留欲望,这个时候就要学会摆正位置,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适度自我赋值,找寻生命的相对意义,马斯洛需求层次就是很好的意义标杆,用开放的心态感受生存之美。

关于爱情,“爱”是天然矛盾的问题,部分人对此持平等主义价值观,认为无论善恶美丑,人人皆需要爱,但爱的能力需要培养,且爱情不一定在每个人身上降临,它是偶然的游戏,是一种幸运,陷入爱情的人还必须忍受激情与痛苦的炙烤,双方情感质量的不对等诸如此类问题,但即便如此,在爱情面前,千言万语都化成一句话:人生苦短,纵情去爱。

关于美的创造与享用,在李银河看来,美的创造是“作曲、画画、写小说”等,美的享用是“听音乐、看画、读小说、看电影、看风景”,艺术创作上,有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叔本华的个体无意识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尼采的日神与酒神精神、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等等,各种阐释千姿百态,它和美的享用一起,帮助人摆脱无聊与庸常,让生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按照李银河的生命哲学,个体存在不过是一粒宇宙微尘,但没有关系,我们依然可以在爱与美的陪伴下,作三万天的逍遥游。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十三)

前面被物质生活、人际关系、精神世界三者化境的论述深深吸引,但可能是我的格局和气度不够吧,读到后面始终觉得似乎存在很多伪命题。从尺寸上讲,人之于宇宙确实渺小得如沧海一粟,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然而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诞生是一个浪漫而长情的过程,微粒由亿万年的聚集,自组织、自优化才出现了具有意识的高级智能生命,我们应当感念天地、欣赏自己。自我参禅固然没错,可不应让它成为我们的束缚和枷锁,难道因为人注定有一死,就要无所事事、浑噩度日等着灵魂升空的那一瞬?看透了生死所以如一叶孤舟漂浮在海面上,不听不看,不闻不问。浪从哪儿打来,就向哪儿漂去,不划桨逐浪,亦不逆流而上,这是什么道理?

再者,人之所以没有沦为冷冰冰的躯壳,是因为贵在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这尘世间纷纷扰扰的倚翠偎红、耳鬓厮磨、胶漆相投…桩桩件件,哪里叫人轻易割舍得下?不管灵魂不死、轮回转世存在与否,正因有了对往生来世的希冀和追求,人间秩序才得以正常运转,否则人人贪恋这红尘不肯撒手,岂不平添更多烦扰?

人无法直面存在本无意义,便将精神寄托于意识形态:为找寻活着的意义创造了神灵与天堂,为追索死去的意义创造了鬼与灵魂,最终都是为了在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每一件事情本身也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世界毁灭之前人类的所有文明与战争、爱恨情仇都显得幼稚而荒唐,但人可以自己定义意义。所以人,何必活的太理智?世间万物可能是冰冷且无感情的,我们却是鲜活且有温度的:我们将这凡尘看得清、吃得透,可仍然怀揣着美梦与热望,纵使独立的个人渺如尘埃,但是从降生那一刻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仿佛浩瀚宇宙里的一颗星星,各行其轨,微小却不可或缺。

无论如何,能在这绮丽世间走一遭,已无缺憾,不枉此生。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十四)

最近有些郁郁,翻到李老师微博,看到此书介绍,恍如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开始翻看。然而,略失望,或许我还未到年纪。总觉似有不足。

李老师全书可以看出她的“化境”,兴之所至而来,兴尽而辍,而然作为读者的我却有些意犹未尽。从她的随笔中可以看到她的社会学、哲学、文学已经佛学功底,浅近的文字,传达的确实是人生的大智慧。但我反躬自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依然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故而略感不足。

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王小波先生说的:“我会老,也会死,可是我不怕。在什么事物消失之前,我们先要让它存在啊。死是每一个人的归宿,但在死之前,我们要让自己丰富多彩啊。”我很感动。如叔本华的咒语“人在无聊和欲望中摇摆”,那么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抓住欲望满足时的快乐,或者如何去消解无聊。这都是快乐,所以这句话本身比较悲哀,但是我们看看这个解决方案就找到了乐观的方向。

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种渺小能让人感受到无力也能给予人安慰。让人在一定时候放过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有时候过于谴责自己,却并不晓得并不全是自己的错误,那么责任也不应该全由自己来承担,正如我最近,一腔赤诚不是错,待人友善不是错,哪怕生命的不安全感也不是自己的错,那么为何要这样日复一日的惩罚自己?

比较喜欢的是,李银河老师在全书的态度,想来她是真到了人生的化境,我能感受到一颗平静而不是激情的内心,从这颗心里看到生活或者说生命的一些有趣的意义。这也很了不起了。就像《小王子》里面狐狸说的吧:“因为麦子的颜色”。

希望我也能不断修炼,在未来的某一天,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不依赖别人,无所挂碍,在茫茫大海中即使拖回一条鱼骨头,我也能为自己的搏斗笑出声来。

我还要继续加油呀!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读后感(十五)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 李银河 35个想法 ◆ 插图 >> 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不平凡,只是自自然然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去生活,这是最省力且最快乐的人生选择。 ◆ 自序:化境 >> 在66岁时,自我感觉已经进入了人生化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舒适中和,人际关系的清爽温暖,精神生活的平静喜乐。无欲无求,自由自在。 ◆ 我不就是一粒宇宙微尘吗? >> 开始迷恋克尔恺郭尔,迷恋叔本华,迷恋萨特,迷恋加缪,其他的人的话全都听不进去,只有这些人的话才能听进去,才能看进去,才能不断萦绕在心头,才能猛烈地撼动我的灵魂。 ◆ 天堂的一扇大门徐徐开启 >> 有些佛家子弟终身修行,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只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哲学,避开了所有的尘世烦恼,进入空无的境界,在冥想和哲思中度过一生 ◆ 所谓真理,就是我们存在的真实状态 >> 年纪渐长,读了很多参禅悟道的书、生命哲学的书,经过在地球上几十年的行走,终于悟道,终于清醒,只觉得对世间万物谙熟于胸,对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全部参透,再无杂念。开悟的感觉很简单,很明确,就是正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处在开悟状态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绘的“智慧境界”。据他说,世上只有1%的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 出家和在家的佛教徒修炼放下一切的超脱生活方式,将人所有的欲望尽量放下、摆脱,不追求所有世俗的目标(金钱、权力和名望),不成就所有的事业,一心一意转向内心的空无,达到无我的境界。 >> 六祖慧能最为透彻,讲究修炼到该做什么做什么(该吃吃,该睡睡),一切心思尽在事情本身因而毫无杂念的境界。实 >> 无神论的想透之后,对于生命却采取尽情享用的态度。并不是放下或者压抑所有的欲望,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是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世界的空无之后,选择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生活方式,尽情尽兴地享用这段三万天的短暂生命,用美与爱的感觉将其充满。 >> 不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压抑内心的自然冲动,就把自己的人生按照花开花落的节奏去安排去接受 ◆ 愿生命如诗 >> 在这三万多天中,人会做许多事,见许多人,建立一些人际关系,然后就离开人世,死掉或者去往另一个世界(这个可能性至今无法证实)。 ◆ 我该怎样消磨自己的时光? >> 人到了考虑怎么消磨自己时间的时候,才到达自觉生活的境界。从这个时候开始,自己的生命不必再花费在谋生上面,不必再花费在自己不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