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照夜白》读后感锦集

《照夜白》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2 01:00:27
《照夜白》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22 01:00:27   小编:

《照夜白》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的较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读者随之沉浸其中,情感共鸣。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深思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与反思。《照夜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

《照夜白》读后感(篇一)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我就是书房里的王, 摆在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我挚爱不愿割舍的爱妃们,值得我反复翻牌而乐此不疲。她们总得有一点姿色或者智慧勾起我的好奇甚或爱慕。我绝非朝三暮四,也并非喜新厌旧,只是这美好的东西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当然也有很多的书,仅仅是靠了些许姿色迷了我的凡尘俗眼,片刻欢愉,最终也是始乱终弃。可是总有那么些内涵丰富,充满智慧,又不喜欢争风吃醋的主,让我越发欲罢不能,每每被她们拿捏的死死的,反复回味,却滋味百般不厌倦,《照夜白》就是我不会终弃的白月光贵妃。

照夜白,她难得的静然,让我每每靠近,都会卸下欲望枷锁和凡尘琐事,在悠然间见宇宙,见山水,见自己。书如女人,亦可红颜,亦可知己。与其称之为爱妃,不如称之为知己,翻开她,一起悠然南山间,岂不美矣!

有的女子很奇妙,她绝非美人尤物,可是总是口吐莲花,浪漫悠远,就像这《照夜白》,首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我着迷,明明是一本艺术史论文却用着最自然优美的散文随笔的方式来写,“若问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不如问大自然存在的社会性,问问花开、雨下、光照、天空的意义。庄周梦蝶,梦醒后有大茫然,大茫然是认识自己的开始,也是哲学思想的开始,仁者见山,智者乐水,中国人的哲思一开始就是指向花鸟山水,从中认识自己,忘记自己”读着这样浪漫清醒的文字,不难感受“念天地之悠悠”的宇宙观。和这样的“美人”聊天,妙矣!

《照夜白》惹人爱慕之处 ,除了其嘴甜会说浪漫的散文体,更重要的是她非花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读她,你会感受到“琴中有山水,山水有清音,”山水自有韵律,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的太古之音;她会用宇宙的眼光带你去欣赏世界上绝世名画,让你感受不同文化间的智慧碰撞和想通之处;她会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让你感受到神圣的恐惧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心生敬畏;她教会你和山水一起发呆,我们凝视,面朝比我们身世更深的深处,我们沉默,沉默着比我们的沉默更寂静的沉默;她从不担心你不会持续喜欢她甚至冷落她,因为她在山水中明了“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孤独和“无情”。她甚至教会我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她让我懂得了中国的山水。

何以爱《照夜白》之深,想来在于她的静。静下来,每一刻都有太古之感,静中注视一切小而平常的东西,诸如草叶、松枝、土埂、树下的石头、溪水之滨、那轮廓起伏之间自有一种庄严。我与她之间的相见,像极了儿童与万物的相见,怀虔诚之心,自然亦还之以壮丽庄严之相。

与她,我何以称王?只想枕边相伴。

《照夜白》读后感(篇二)

我们的书画艺术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瑰丽而神秘的宝藏,那些水墨丹青中散逸出来的幽远让人远离俗世,摈除杂念,放下熙熙攘攘的功利之心,静心诚意。跟着自己的内心曲径通幽,寻觅那古韵悠长背后的淡雅和安逸。

纸上黑白,墨间别有洞天,或浓墨淡彩,缓缓道来,或泼墨洒脱,直抒胸臆,或写意纵情,或含蓄内敛,或清雅古朴,或高洁幽静,留白处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拓展,画里乾坤大,笔下日月长。

韦羲老师的笔下没有高深的画论,没有那些绘画史学术界理论的专业名词,有的是自己的对绘画的真情,是对宋代山水画的一片痴心,植根家乡,心怀世界,范宽的山水早已浸润在骨子里,冷静的观察着这个世界,内心守护着那片源自宋代的山水,却在略带遗憾中唏嘘,神伤,前面看得到古人,后面却见不到来者,用充满灵性的优美语言,向唐宋山水致敬,淡淡的忧伤中仍然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其实又何止是绘画,那些经典的传统文化,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君子之风雅和风骨,都在慢慢消亡,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一方面,便捷快速而高效,另一方面,也把牢牢的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挤压了我们的心灵空间,让我们渐渐忘却了那份美好,再也无法欣赏慢生活的闲适和雅致。

书中这些篇章可以看做单独的艺术论文,同时也是优美的散文,作者有意用充满诗性的语言来描绘书画,构建艺术史,韦老师本身也是一位画家,他切合自己的创作和体会,透过画作本身,探求背后的文心和意韵。老师的解读结合前人的经验,多重维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解读,其中颇多自己的创建,比如对于古典山水“远”的解读,从西方翻译来“在别处”,精准而独特。

绘画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词,书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书中常见这种多维度,跨行业,跨学科的诗意解读,观山如看画,山和水的气韵在宣纸上缓缓展开,绵延不绝,气韵悠长。

这些诗样的文章是作者的照夜白,也是我们自己的重走之旅,跟着作者重新发现水墨的精彩,亲近传统文化,寻找内心的那份淡定和从容。

《照夜白》读后感(篇三)

理想国的《照夜白》出新版了,能被理想国重新制作出新版本,说明是好书。

这本书被陈丹青称之为“ 我从未见过的私人山水史”,而且也是少数被陈丹青完整读完了的艺术类著作,经常读书的朋友可能都明白什么意思,有些书翻翻而已,文化大家平时接触的书更是数不胜数,时间是有限的,能专心把一本书完整读完的,那说明书中营养丰富,就算是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都有所收获吧。所以这本书是陈丹青给作的序。书里提到,艾略特说,文学史每出现一位新人,前人的位置都要动一动。《照夜白》的作者韦羲的出现,也能让美术史的前人位置动一动吧,能看到,我感觉是我的幸运。

中国的山水画,从世界角度来看,无疑是最独特的,作者并非简单讲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并置比较,作者认为中国的山水画超越了艺术终结论而自有其生命力,文人墨客通过描绘自然来体现哲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自我认识的独特追求。文人创作山水画,从来都是一次指向自己的参悟——“ 若问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不如问大自然存在的社会性,问问花开、雨下、光照、天空的意义。庄周梦蝶,梦醒后有大茫然。大茫然是认识自己的开始,也是哲学思考的开始。”

“山水画是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既是山水画的空间,又是构图,也是境界。”作者一次偶然需要给外国人解释“远”这个感觉,想必中国人很容易理解诗词和画作中的“远”是一种什么境界。然而在西方,最贴切的恐怕也只能是“在别处”,远,既是空间的远,也是一种心境的“幽远、阔远、迷远”,一种中国人熟悉的人生豁达的追求。文中不仅仅谈论画作,中国山水画自古与诗词融合,作者也由画入诗,分析文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霞”一种离别悲伤的惆怅之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像一副山水画, 由生活进入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窗是近,西岭是远,窗是心灵与现实的界限,一首诗将时空、人物、世俗与精神融入一炉,伟大的境界。

能写艺术理论类书籍的人,必然对艺术有很深的研究造诣。这必然不局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作者对西方艺术有很深研究,甚至上学时期书桌都摆了一张《蒙娜丽莎》“这样的画只能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彼时,中世纪刚刚过去,所谓人的觉醒才刚刚开始,人间的肖像画犹带圣像画的余绪,《蒙娜丽莎》是由宗教的神性、觉醒的人性、达·芬奇和模特四者共同完成的伟大杰作。”让他同样感受的是麦积山六朝女侍雕塑,他说“ 魏晋六朝造像极严峻又极飘逸,这尊女侍童,严峻之中有一种悲哀而超然的气味,她或许还有高于蒙娜丽莎的地方,因为她广大慈悲,像佛,又毕竟还不是佛,她亦知道自己不是佛,这点更撼我的灵魂。佛已经是佛了,不像她还是人,她们在人间,还得面临无常聚散,与生死成毁相遭遇。她在超然和执着之间,在仙佛与人之间——既觉悟于生死,又一往情深。”

由此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韦羲已经不是课本上那种技法的对比,更深入到画作、艺术品背后的精神世界、时代的背景,那是一种,对人性的渴望,这种对人性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国界,艺术也许是无国界的吧,“ 目睹宇宙,同时被宇宙观照”。感觉作者的艺术感悟很深刻。

书很厚,文章读起来,不想严肃认真的艺术理论,更像一本艺术随笔,甚至可以说是日记,作为普通读者的我,读起来感觉非常轻松,收获也很大,作者成长生活的环境,让他的文章自然带着一股清新和质朴,没有那种艺术家高高在上的感觉,非常平实。但文笔非常好,行文优美,阅读时候,思绪也会随作者进入那悠远清净的山水空间之中。感觉非常独特。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