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城南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令人感慨万千。读后让人深思,引人共鸣。这部小说不仅是一幅城市的画卷,更是一段社会的历史。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一
下午,阳台,躺在椅子上,晒着太阳,就读完了。
像初春的阳光一样温暖。
结构简单但是却又不乏味。
几个小小的故事,拼凑出一副恬淡,宁静的画面。
然后,一阵淡淡的惆怅。
1/7页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二
小学生文章的感觉,前面的城南旧事很好看,后面的小说啥的一眼带过没有什么意思。
第一篇写的最深入人心,帮一个疯子找到了女儿,我的朋友就是她女儿,两人私奔了,最后我却没有了记忆,我一直为他们担心,一个人她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的期盼,疯子找到了女儿走了,那疯子的妈妈呢?那么对于她疯子的出走就是公平的吗?疯子能带着孩子生存下去吗?孩子也许没有得到幸福,因为她要经历别人异样眼光还有贫困的生活,以及也许她还得一人挑起重担,对孩子的养父养母公平吗?虽然他们对孩子凶,可是也不能怪他们啊,毕竟不是亲骨肉的爱多,但是他们也一直在付出,难道生养之恩不该报吗?
第二篇记忆深刻的是驴打滚儿,家里的保姆宋妈勤勤恳恳为我们一家人付出,她自己的两个孩子却一个死一个找不到,然后她又回家生孩子去了,一个穷苦女人的爱。
最后记忆深刻的是写爸爸的事情,我因为想逃学然后感受到了父爱,父亲走的那一天我突然长大了的故事。
2/7页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三
第一次读是中学课本,
第二次读在大学图书馆,
第三次终于把书买回家细细品读并珍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诗歌,就如在耳边不停不停地响起,道尽人间的悲喜离聚,不得而已的长大,和永无尽头地怀念。我竟在不知不觉间,遗忘了童年,庆幸在读《城南旧事》中,又拾起那不远不近的童年。童年呀,童年。
读着里面的每一个故事,踩着小英子成长的脚印,仿佛跟她一起去了北京,去了惠安馆,看到了小桂子和秀贞,看到了宋妈,看到了那片草地里的给英子讲故事的哥哥,四眼德先叔和兰姨娘……
英子的童年是单纯而快乐的,小小的烦恼也很快忘光光。这也是每个人小时候所拥有的“特异功能”。小时候我们分不清好人坏人,因为坏蛋的脸上没贴标签,长大了却更复杂了,看似全都不是好人。但生活还是这样过来了,谁没有变化,没有妥协,呢。
我多么想念我的童年,多么地想念呀。那是人生最最美好的时光呀,多纯洁。我们忘却了,我们实在是记住了。就像我们多么想念一位已逝的至亲,然而ta永存心中。
读着读着,笑了,忽而跳出闪闪泪光。
小英子呀,小英子,我以后的女儿也取这个名字好吧。呵呵。
3/7页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四
近期闲来无事,随意翻看起小孩的课外读物,却被这本书吸引了,完全停不下来。幼时的家乡刚好是离北京较近的地方,如今离开家乡在南方城市生活了数年,看到作者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顿感格外亲切。
本书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书中的描写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真实的描写了北京的实际状。正如作者文中所说:“我的目标是记实,我的手段是勤问、勤记。记这类旧事,一方面给过来人一种系恋,一方面把过去的北京风俗,前人所未记载,不见文人笔墨的事故,记下来保存。”
尤其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是师娘写的一封信:这里的杜鹃花早开了,我今年内又把庭前美化一番,沿篱笆有一排美人蕉,进门的人行路也铺上了碎石子。你更想不到,我已经把你所讨厌的那两棵垂着长须的榕树给锯掉了,这么一为,你所喜爱的阳光便可以充分晒进这条宽宽的走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歌声,让我们一起走进二十世纪的一位小女孩英子所居住在北京的那条胡同,让我们走进她用心滋润和孕育着的那段“城南旧事”。
4/7页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五
秋冬间的阳光最是有味,在所有的季节里边,我尤为期待,和煦的暖意伴着清风一道而来,风里还有漫天起舞的桂花香,可惜窗外总是车水马龙的声响涌进来,一而再地打断对童年的回忆,到最后简直快失掉了起心动念来自我陶醉的愿望。
好在手边如果有本叫做《城南旧事》的书,它便能多少将你拽住、定下。那时候该有的便都有了。
这部书的主人公叫小英子,善良、敏感、天真又透着股狡黠,总之如果是自己的妹妹肯定是件有趣又头疼的事儿。
她先是跟胡同里别人都嫌弃的女疯子秀贞成为朋友,并无意中帮助她找到了刚出生就被家人残忍送走的女儿,不多久,秀贞便带着这个苦命小孩去寻那不知飘零何方的父亲,走了;
又在家附近的野草院子里结交到一位因生活困窘而被迫做贼的年轻男子,英子教他念诗,他给英子讲故事。可爱的小英子说:她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后来年轻人被抓,不知去了哪;
接着,小英子耍着小聪明极力撮合了一对青年结为连理,原因却是她爸爸爱恋着当中的女青年,后来这这两人坐着马车奔着幸福而去;
小英子家的奶妈在她家住了四年后,才得知自己儿子早已死去,女儿也被丈夫送去给了别人,在悲伤中这女人被劝说回家再生孩子,便也走了;
当小英子爸爸离开远去的时候,她小学毕业,那会她也随之长大了。
这整部书重头到尾就是一部「离别」的故事,英子次第与各式各样根本就没法用世俗标准进行好坏判断的人结识又分离,文风里自然透着点挥之不去的感伤与愁绪,但令人感佩的是这种情绪并不像从作者这样一个饱经世故的成年人心中发出,你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的是一个孩童时代的小英子的形象,不沾烟尘,实在佩服作者驾驭情感的能力了得!
此书作者叫做林海音,之前看过一部叫做《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的纪录片,讲述她被台湾无数文艺人所怀念的情形,因为其资历,其对纯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年轻文化人的关照,被认为是台湾当代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今天再来看《城南旧事》,真的就能从这部自传体式作品中小英子的身上,想见到作者一股作为家中长女的担当、对于人事的敏感体察、因为善良而涌出的无尽包容以及敢爱敢恨的豪气,林海音与小英子全然一体。
这一头的我们呢?我们又能在心里与哪个小孩融为一体?他/她是否在脑中奔跑,嚎啕大哭,穿着新衣雀跃,闹着闹着在爸爸肩头慢慢睡去,数着时间等待下课焦急着?
想不起了,罢了吧,听首骊歌送别吧: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美丽的燕子啊 哭泣泥娃娃
蜻蜓飞过夹竹桃 神仙不见了
小斑马 蔷薇花 牧羊的原野
群鸟翱翔的天际 岁月静流逝
韶光逝留 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 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 别虽悲 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 去去莫迟疑
5/7页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六
城南旧事
作者在回忆城南的童年时期时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在那个物质生活水平低下、连读书识字都是奢侈品的年代,秀贞和小桂子,供弟弟上学的小偷,做别人小妾、而后和德先在一起的兰姨娘,嫁给无能丈夫、失去儿女的宋妈,及至结尾逝去的父亲,一个个故事,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世间的无常。
秀贞被人视为疯子,人人见之均绕道而行,但英子和秀贞成为了好伙伴,无巧不成书的是,平日和英子玩耍的妞儿正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善良的英子不惜发高烧也要帮助这对母女重聚。世人只惋惜秀贞变得疯颠,却无人愿意承认将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妞儿)分开是多么不人道的一件事。
“他”为了供弟弟留洋读书,不得不做贼偷盗,但为人善良,和英子也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英子却被便衣套出了窝赃的地点,直至“他”被顺藤摸瓜缉拿归案。好人和坏人的界限是那么迷糊不清,这从来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兰姨娘忍受不住夫家的残酷对待,落难于英子家,差点与英子的爸爸擦出火花、陷英子的妈妈于悲痛境地,结果在英子机灵的撮合下,兰姨娘反而跟着德先走了,善良的英子却开始心疼、同情爸爸的怅然若失。
宋妈受不了丈夫的毒打,来到英子家做奶妈,养育了弟弟妹妹,生下了一对儿女也无暇顾及,只得留在老家给人奶,结果儿子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了,最终只得回老家再生孩子。旧时妇女的悲哀,莫过于在婚姻中始终处于弱势,男方可以纳小妾,女方若再嫁人还要承受道德压力。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是家里的长女,她回想起几乎每个给她留下深刻记忆的人都对她说她已经长大了,不该再惹父母生气、和弟妹吵嘴了。也就是在父亲逝去的那一刻,她的语气变得镇定,预示着她开始长大了。
金鲤鱼的百裥裙
金鲤鱼被许家买进成了府上的丫头,16岁被许大老爷纳为小妾,产下一子,名振丰。许大太太一直生不出儿子,但她很高兴,因为她视金鲤鱼为自己的人,即便金鲤鱼生了儿子,也可以任自己摆布。金鲤鱼实际上并不甘心,她希望自己能摆脱旁门的身份,因此联系龚嫂子做了套象征正室的百裥裙,想在振丰的婚礼上穿上,但许大太太下令新婚之夜所有女性都穿旗袍。此后振丰留学日本十年,归国之际生母已经去世。就在金鲤鱼出殡当天,棺材因旁门太窄而过不去,振丰哭着央求让其生母的棺材跟随他过正门。
全篇痛斥了封建社会女性,尤其是寒门女性的悲惨境遇,金鲤鱼不甘心受人压制,其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为翻身奋斗,但到去世后,她的地位还是因为棺材过不了旁门再次被证明是卑微的。结尾处振丰感叹“一条百裥裙对于一个女人的身份,是那样地重要吗?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的”,“唉!时代……”,可惜金鲤鱼没能见到新时代的到来就离开人世了。
晚晴
该篇小说与《城南旧事》风格迥然不同,如果说《城南旧事》是一个京城的丫头片子以北方人固有的爽朗口吻流畅地叙述了一个个故事,《晚晴》则更像一个委婉的南方女子拖沓地进行事情的还原。《城南旧事》厉害的地方在于全篇总是能出现让读者很想往下读下去的劲头,我一直期待着在阅读《晚晴》时能有同样的体验,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等到。
6/7页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七
大概是小学的时候书本上有《城南旧事》的节选,模糊的记忆应该是东阳骆驼队那一段吧,故事里的小英子天真烂漫。后来一直想着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但也一直未做到。
一晃过了好几年,大学都毕业了,我终于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关于林海英的童年,在北平度过的那些日子。
评论有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平是林海英的。张爱玲我一直没有读过,但在众人的评论中能描绘出她的样子,冷艳孤高有点上海的味道。而林海英,大概城市真的会写进人的性格中,如果说人如其文,那么她的性格大概就是带着北平的宽和与耿直,是平易近人大大咧咧的。
林海音的童年是北京的老胡同,那时候胡同还没有被保护起来,大家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走街串巷的卖小零嘴的商贩,换洋取灯的老妇人。京剧班子里的妞儿,疯疯癫癫的秀贞,那个听她背诵诗文的小偷,美丽的兰姨娘和德先叔,唠叨又可亲的宋妈...在城南的胡同里,上演着一幕幕世间百态。这与我隔着了些距离,但是又可以想象的经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在读她的故事时,总是在想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尤其是《惠安馆》那一幕,秀贞是否真的带着妞儿离开了,那一切到底是小英子自己臆想的还是真的发生了却不为大人所知晓。那个《我们看海去》的小偷说的话是骗小英子的还是他真的有这样一个弟弟。太多的疑问而无法得知。就如同我们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又有多少事情还能想的清楚明了呢?事情的真相总是在回忆中被一遍遍修改,成了水中月雾里花。
故事是小英子的,而摘取书写这些记忆的则是成年后回忆过往的林海英,于是这些故事变得愈加具有可读性。城南旧事只讲了五个故事,但这五个故事是儿童的眼睛成年人的笔触,所以儿童看这些故事时跟小英子一样不理解那些事,看一是一,成年人看则知道生活的残酷,在这样平缓的描述下讲的到底是怎样的人生无奈。
儿童时期看电视剧里的悲欢离合图个热闹,倘若记忆够深,过个几年当你能理解时才了解它的玄妙。
小英子的童年结束于小学典礼她的父亲病逝,那一天父亲精心伺养的花都落了,小英子也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我们的童年总是有那么一个标志,在你往后的回忆里知道那就是告别,从此以后人生呼啸,时光拦都拦不住。对我而言,那大概就是那个离开小学的雨天,我从班主任手里拿到成绩单,只有我一个人去挖了我和好友埋在树下的许愿瓶,我们根本都没有机会坐在教室里好好的跟同学告别,那是我第一次体会什么叫离别。原来离别永远是仓促而没有准备的,根本不会让你坐下来好好看看他们的脸庞,道一句珍重。
在童年结束后的几年林海音最终去了台湾,在海峡那边一直思恋着她的北平,想着她的城南旧事。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