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慢待的孤独》是一篇触及内心深处的文章,讲述了孤独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存在,并强调了人们应该重视和正视自己的孤独。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腻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孤独的苦楚和无奈,呼吁人们应该勇敢面对孤独,寻求解决之道。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一)
刚开始的时候看看其他读者的评价,都说不错,就找来读了。文章篇幅不长,几个小时就读完了,文中的观点可以说是平实吧,对观点的阐述简短,不够深刻与缜密,没有什么新意,都是老生常谈。读完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反而就像吃大白菜一样——平淡。标题也不能很好表达文章的主题,反正没有其他评价那么经典和优秀。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二)
不知道如何形容,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想马上翻看它,鉴于在上班,只能回家再看,现在这本书是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心灵读物,我很喜欢书的封面,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很符合我此刻的心境,当我阅读里面的文字时,就能感受到在作者犀利的语言下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写的那么深入于心,我很感谢有这本书每天伴我入睡,虽然我只是看了不到一半,但我想等我把这本书看完后,我的心态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三)
文字的长久生命力来自于它不断被阅读和被共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想象空间。宋涵处女作《只有时间不会撒谎》的口碑为她的文字做了最好的鸣笛。
《不可慢待的孤独》是宋涵打通个体感受与社会普遍现象联结的筋脉后,借由琥珀般晶莹的孤独浇筑而成的第二本文集。
孤独,并不是吞噬生命的黑暗,而是灼烤着生命的火,它是一种提醒,提醒着生命本应是:独立的、原创的、值得认真对待的。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四)
凑单买的。烂得看不下去。只好来边看边写吐槽。
通篇全是鸡汤,还是专栏类鸡汤……讲来讲去又全是陈词滥调,除外就是作者各种主观观点,读了四分之一实在读不动了,十来分钟翻完。
书名简直高大上,结果进去第一章第一节是教女孩子第一次记得戴套……
后半部分某节名称学银英继续高大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与内心”(真的高大上吗……),于是我又细看了一发,结果通篇讲星座……首句援引伍迪艾伦(特么这是谁?我以为是鲍勃迪伦还是约翰列侬完全分不清楚啊…)某句,大概意思是嘲讽信星座的是傻蛋,然后作者表示我不同意,星座还是有道理的,完整的星座学还包括上升星座月亮星座和金星星座呢……
看到最后回读者信,发现都是女性读者,原来是女性向书籍……
最后,这书豆瓣有8分…妈蛋难道豆瓣这么多生活苦恼性生活不和谐的妹子吗?有的话请联系我。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五)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的名字——不可慢待的孤独。
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我一直这么对自己说,可是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与孤独相处,也不敢跟人聊起这个话题,因为他们会说我矫情、想太多之类的话,直到遇到这本书,遇到宋涵,第一次听说便喜欢上的作者。
看完之后只想说真是相见恨晚,那些被看做离经叛道的想法就被她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来,那么自信,那么坚定,肯定了我的想法,也让我的想法更清楚更坚定,好像你在黑暗里摸索良久,不知道前路在何方的时候,突然有人送过来一个火把,让你看清前路,带你往前走。
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鸡汤,作者是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的,她也没有停止过思考,我想经历过孤独,有过自己思考的人更能体会到其实的深刻。
而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女权主义的认识和做法,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我的一些想法是带有女权主义的,我很庆幸在我误解女权主义之前对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曾经是个不婚主义者,现在想想觉得那时候真心太天真太幼稚,而现在我变得成熟了,对婚姻、爱情的认知又更新了。
邂逅一本好书,可以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美好。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六)
最开始看到封面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以为像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是的心灵鸡汤书一样,说着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不痛不痒的话,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并不能真正得到什么改变。但是当我随手翻开,看到的第一篇就是《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子女,却又偏偏对他们抱有最天真最甜美的期待。我们期望父母有很多的爱和很多的能力,能时刻关注我们的需求,做我们最好的朋友,跟得上我们的思维,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总把子女放在第一位;我们期望子女聪明好看,朝气蓬勃,带着新生的力量,同时又依恋我们,既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轮向前征服的欣喜,又能窥见余生里老有所依的温暖。”真的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或早或晚的偷偷埋怨过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宋涵的文字洗练细腻又直指人心。
从来没想过,一本标签为心理通俗读物的书会把我深深吸引住,用了一个下午的时光读完,深深的感慨,生活需要揭穿,有太多的事情我们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有太多的话我们隐隐觉得却只能埋在心里、但是,宋涵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的大门。《不可慢待的孤独》聚焦谈论女性成长、亲子关系和两性情感各类人生的现实问题,让人难以释卷,发人省醒。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七)
在读这本书之前,是在《读者·原创版》上看到有本书的其中一篇文章,读完之后觉得作者描述的女性观点和我惊人的相似,仿佛找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见恨晚,于是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一点点地看,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是现代女性所需要具备的,但是现实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这不禁让人觉得是作者提出的观点过于超前,还是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过于滞后,导致我们在接触到这些类似观点的时候都感觉较为新鲜,会在心中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也只能成为现代女性努力的目标和标准,甚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在中国这个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度,想要做到女性的完全解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传了这么多年,不仅是男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许多中国女性也渐渐地养成了一种顺从和依赖的心理,在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文明程度其实还是相对落后的,本书也充分表达了现代女性主义的诉求,鼓励现代女性努力具备独立、自信、乐观和执着的性格。
在传统思想中,女性在情感中往往被认为处于弱势的地位,需要被呵护和疼爱,所以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会扮演被保护的角色,感觉很被动,但其实在书中的观点来看,女性其实也是有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同样可以和男人一样,在情感世界中扮演保护对方的角色,如果在感情出现裂痕的时候也能够洒脱地放手,去寻找下一段属于自己的幸福旅程,不必去抱怨自己总是那个被男人抛弃的人,这对于刚刚失恋的人来说确实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灵鸡汤。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八)
某次闲谈中,一名男性友人谈及他一位“可怜”的朋友,他的朋友与妻子近期因二胎,时常发生争吵。这位“可怜”的朋友年龄不大,却已是一位可爱小女孩的父亲。因这位朋友是家中独子,父母希望有一男孙可以传承香火,便要求他们夫妻俩生二胎,父母话里话外都是要他们为家里添男丁,各种无处宣泄的压力,导致夫妻经常吵架,即使妻子正在孕期,也无法避免。听至此处,我忍不住插问:“那你朋友是什么想法?”“自然他也想要一个儿子啊!他告诉我们,如果他老婆二胎再生女孩,他会当场晕在那。”这样的对话难免令人唏嘘,做为女孩我确实受过老一辈人“重男轻女”思想不少伤害,由此对“重男轻女”这样迂腐的思想深恶痛绝。
男人总会站在男人角度考虑问题,女人亦然。所以请不要苛求我以下的言论客观不偏颇。《不可慢待的孤独》里“爱的条件,是首先懂得爱自己,是首先从工具化的大机器中将自己救赎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和“对得起自己和对方,保护彼此免于受社会奴役的苦难,就无愧于爱这一称呼了”这两句话深得我心,这位友人的朋友将自己定位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并强行要求妻子与其一样,沦为生育的工具。其经历虽并非无可怜之处,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自私与盲从。而他的妻子做为被动承受这个家庭附加给她的压力和信念,不可谓不可怜。她既要忍受生育前的各种不适,又要面对丈夫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压力。而她的丈夫不仅未曾想过救她脱离奴役,甚至与那狭隘的“香火传承”观念来一同奴役她。我不知道这对年轻的夫妻间是否有爱,但此时我所看到只是两台冰冷的工具。就如同《爱,当然是有条件的》里外婆的远房亲戚与作者的女同学,他们的爱从未全然,我们亦无法做到全然,所有的爱都标注上条件,这条件是我们跳不出的泥潭,但画地为牢的相互为难却一直都是我们甘愿承受的。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九)
突然喜欢一个作者,其实很简单,不需要了解她之前的经历,亦不需要明白她究竟是怎样的为人。只是翻开书,看了文字,便觉得亲近,觉得喜欢。文字是能够自己发声的。
若没有翻开《不可慢待的孤独》,至今我仍旧不会知道有个作者叫宋涵。她说,“生而为人,不是选择了孤独,而是被孤独选中。”我的心被刺痛了一下,出神数分钟后,我觉得我喜欢上了这个作者。她对孤独的认识,竟让我满心欢喜了起来。“有一些孤独的时刻,像开天辟地过后荒蛮中的野火,寂寥、苍老又滚烫”;“我给了自己一个长长的假期,走了一些地方,却依然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在这样一个'A面是否定、B面是迷茫'的刀锋之上,灵魂整日不可安生,却又骑虎难下,无法放弃执拗的追问”;“孤独,并不是吞噬生命的黑暗,而是灼烤着生命的火,它是一种提醒,提醒着生命本应是:独立的,原创的,值得对待的”。我想,她是深刻的孤独过,并懂得孤独的人。
自序很短,却读了很多遍。整本书翻完后,我又看了一次自序。比起后面的“理性”分析,我更喜欢她感性的感受。
类似于“ 爱情只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生里分出的一个分支。求知、见识、创造、勇气、审美……这些都与爱情具备同样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这些爱情之外的热情,能够赋予爱情源源不断的信心和活力 ”,这些话,这些让人习得智慧的话语。让我少了那份动情的触动。
突然有点期待,作者会不会出一本“感性”的书。不同于 “爱,当然是有条件的”,“星期天,和自己的心交谈”和“我想给你写一封信”包含的那33篇文章的类型。
这个研究爱的、清醒又浓情的姑娘。我想看她的“浓情”,胜过“清醒”。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
在世界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在东方思想里,女性长期以来都受到很多不对等的待遇和规则,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发展机遇上,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或多或少必然的面临着这些不公,随着世界文化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关于女性权利保护和身心灵培养和思想也不短完善,作者就是一位从深受女性不平等文化侵害的受害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身心灵健康的女作家,他用自身的经历和智慧来开导无数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痛苦和迷茫的女性青年,而本书即使作者众多思想的结晶之一。
虽然文化和思想不断开放,女权主义也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仍然有大批女性同胞深受家庭或者历史文化的毒害,思想得不到修正。如现在绝大数家庭对女子关于性的教育便严重匮乏,家长羞于开口讲性,甚至很多家长把性视如洪水猛兽,断绝女子关于性的任何接触。等到他们生理和心理不断长大必须面对性的时候,却因为缺乏对性的了解而受到不少伤害。告子说:“食色性也”。性和食是对于人是同等重要的,我们不需要因为对性的不了解而刻意去回避它,而是需要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对它。对于女性来说,性更不是什么神秘之事,更不必视之为贞洁和其他道德层面的东西。性对于男女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亏不亏,赚不赚的,平常对待即可,不可施之过重包袱。
女性应该是独立的,应该是有自己思想的,面对一切关于男女之事和个人琐事应该是有自己的判断和准则的,应该是能够给自己力量和价值感的。面对很多问题,不应该是托付于他人或者受限于他人的。能够和谐共处男女之事,也能够一个人很好的独处下去才是现代女性所拥有的魅力。女性不再局限于锅碗瓢盆之小事,也不在受制于客厅厨房的狭小空间内,而是和男性一样,可以发挥出自己兴趣爱好,追求个人事业和梦想的群体,这是男女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表现,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一种需要。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一)
作者所举的例子,让我或多或少的明白,这些年来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的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为什么在完成父母期许的时候,内心依然谦卑不自信。作为农村出来的女孩子,我花了20年,才坐在这里和你喝杯咖啡,即使我能做到如此,内心却依然因为现实的残酷,而被伤的血肉模糊。过去的二十年,我看到许许多多因贫困而酿成的悲剧,读高中时我渴望逃离,所以一直以来比别人拼命,比别人能吃苦,不抱怨什么,因为我觉得努力就会有收获。当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我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如我想像的那样公平,我觉得花个两百多买一件衣服是一种奢侈,可在别人看来却不过是没有特色的一次性可以买一打的商场大处理。相同的年龄,人家轻松的古筝十级,有很漂亮的礼服,受人欢迎,随口吐出的牌子都是我没听过的,而我要自食其力还大学时欠下几万块的助学贷款,我什么都没有,除了书读的好,而现在在社会上这怎么算的上一个优点呢,内心是极度的自卑。我只是感觉大学四年的努力让我有了现在的位置,能清晰的感受这种因为贫困所带来的差距,这种差距让我痛苦,也让我清醒。一个人在外东奔西走,在外漂泊,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去吃东西,感觉痛苦了就蒙着被子大哭一场,闲下来的时间用来读书,照着一星期一本的速度读书,觉得烦闷的时候就买一张火车票,随着火车南来北往,会每天锻炼身体,跑步、健身操、乒乓球或者刚学会的游泳,晚上就在沪江上上节英语课,周末就买些食材学一道新菜,自己做,自己品尝,拍张图发到朋友圈,得些奖励心里也美滋滋的,也会去周围的艺术馆看看画展,发的工资做着预算,把要还的钱存到相应的卡里,自己留下生活费,剩下的钱往定期储蓄,自我提升、旅行的账户里各打一点,不在乎钱多钱少,贵在坚持,会看养生的书,。父母施加于我的信念,已经影响了我整整二十多年,现在不想按照他们的意愿活着,因为那是沿着他们的意愿之路,我过不了我想要的生活。在孤独的日子里,最好的事情就是锻炼身体,读书,行走,观察,思考,对生活保持好奇心,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情。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二)
文/吕香藤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会在凌晨两三点的早上突然醒来,然后是一阵巨大的无助感袭来,漫无边际的黑夜将我们包裹,透过黑夜看到的是毫无希望的明天。
有人会自我救赎,而有人会向他人求救。
曾经有一段时间,宋涵也常常会在凌晨三四点从噩梦中醒来,感觉自己漂浮在另一个没有边际的星球上。于是,她给自己放了一个长长的假期,也便有了这本讨论女性成长、亲子关系、两性情感的《不可慢待的孤独》。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城市女性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甚至是当家庭需要的时候,离开职场回归家庭的总是女性。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一个社会号召什么,往往意味着这个社会缺少什么。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都归咎于男性和社会的过错,身为女性,自身平等意识的觉醒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不如给男人三个月产假》一文中,作者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男女平等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及父亲在孩子的成长的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重要性是母亲无法代替的。毕竟现实就是如果女性有产假,那么公司在就要在这几个月里承担损失,以至于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员工。如果男性也有产假,那么相对来说更容易在职场中实现男女平等。
也有一些女性,在面对毫无感情的婚姻或者丈夫的背叛而选择为了孩子将就的生活。在她们的观念里,生命不是为自己而活的。少年时为了父母的期望的而活,青年时为了丈夫的事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中年有了孩子,生活的核心就围绕着孩子而转,甚至当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以后,她们也会干预子女的生活,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温良贤淑。对于这样的事例,宋涵专门写了《女儿与母亲的五场战争》、《听妈妈的话,只会更受伤》、《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等文章。她说:“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制止情感伤害的扩大化,懂得即使我不认同你,也不会如此行动的理智,从亲情的天然黏合中剥离出来。”
而对于婚姻,作者认为“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
因此,那些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的女性请放下自己心中的善良与软弱,为自己真正的活一次吧。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平等,正是从每个人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平等意识。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三)
今天在微信上看了宋涵的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也看了很多读者的评论,本来早上被妈妈打电话怼了一顿很不开心,一下就释怀了,感触颇多,不吐不快。父母和我们对彼此的期待都太天真页太甜美,我们期望父母有很多的爱和能力,时刻关注我们的需求,跟的上我们的思维,而父母希望我们朝气蓬勃,向前征服,同时又依恋他们。我想我们双方都应该明白,我们和父母,本来就是偶然相遇的个体,无论这样的缘分是多么的深重悠长,我们有必须懂得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把其他小伙伴的评论也发出来给你们看下啦~嘻嘻~都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聊聊天吧
张维福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父母不和是个人意识觉醒的结果,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更改事实,而应该转换思想与行动,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我相信我能做到。
卢大雄的雄
两代人的相处之道是互不评判,毕竟两代之间社会环境、生活教育经历、价值观差别太大了。两代之间能相互理解是福气。
屁味 香烟
想做独立的个体,那就要为之付出很多代价,可能是外界给予的压力。然而,你的心里足够强大,但是,父母可能会因为外界的眼光和评论受到伤害。
羅某Ting
父母与儿女就是一场偶然的相遇,相信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尽自己所能给儿女最好的。请记得,过得不好并不要埋怨父母,尤其在你独立成人后,生活应该靠你自己改变。
小徉
深夜看到这篇文章,对我很有触动!父母的某些行为,太令自己无法接受,感到很失望!可是他们又是我的父母,我无法脱离他们。因此,总是想以自己的意愿去干涉父母的行为。后来发现,某些行为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并没有那么不对,甚至是一种防护,于人于己也没什么危害,只是到自己这里看不惯。生活本就要迁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尤其是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也不过是偶然相撞,接纳并非认同,包容也是理解。
蜗牛与蝈蝈
27岁,当发现父母的“不完美”时开始变的暴躁、无力,不断的说服爸妈,可无济于事。收藏了此文,静心思考,开始试着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并开始努力修正自己遗传到的自己也不喜欢的部分,开始在自己的路上省身、反思、前进。
小盆栽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确实,我们的相逢是一场偶然,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父母也确实是一种逃避。越是在乎的人,越是不能无视他们带来的伤害,有的时候即使事情过去,重提又是另一种伤心。不奢求和他们做朋友,只是要规避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
阡陌
老早就感觉,血缘关系就是一个偶然的相遇。谁也不欠谁的,谁也没有必然的施与,谁也不是谁的责任。淡然处之,才不会迷茫。
verwirrrrrrrr
想到了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的备注你改了么
我的家境不好,一直靠自己奋斗,父母虽然没有挣到足够的钱,但是一直尽力弥补我的缺失。我很感谢他们,当然我也有过抱怨。但是抱怨终归抱怨,父母和生活还是让我感到幸福。他们总是很贴心,让我感觉到有真正爱我的人。他们工作不忙,所以有时间听我的吐槽,带我到全国各个地方旅游享受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为我的大学和今后的人生给出参考意见。虽然我的父母工作不好,但是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虽然我的父母外貌不出众,但是他们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心灵。虽然我的父母在别人看来或许不完美,但是他们是我最完美的父母。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四)
这是一本与孤独有关的独白,其中内含的生色与丰盈,不因声音的单薄而显得苍白。它并不标榜特立独行,只是为我们指明另外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或许荆棘丛生但最终能将你引向康庄,或许让走在人生窄巷的你豁然开朗,又或许会是一条将你推向水深火热的穷途末路。无论作者为我们开辟的是何种道路,我们也应感念作者的分享,因她的分享让我们知道人生另有可能。
在阅读《不可慢待的孤独》时,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名身处民国,思想上正在觉醒的女学生。作者每一篇文章都能在我心里激起万丈豪情,在一次次直击心灵的蜕变后,那个陈腐自我设限的女性形象,正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是生命愈加宽广的精神境域,即使在当下迫于环境隐忍妥协,但思想上却正在经历更新与征战。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到了“私人的既是社会的”,说来惭愧这一口号早在19世纪70年代便被提出,而我却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方有幸接触到如此标新立异的理念,或许在西方社会它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因在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影响,鲜少有女性愿意向公众分享自己在家庭中遭受得不堪与屈辱。暴力、性侵都让女性难以启齿,而财产、生育、“承包更多家务,为丈夫的事业让路”的集体意识剥削,更进一步加剧女性私人领域权力的边缘化。对此作者有一段精辟的总结,也道出推动“私人的既是社会的”的必要与紧迫性。“这些都是赤裸裸的权益剥夺,都是很难凭一已之力逃离的困境,每一个私人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沉默群体,都折射了社会制度设置中的某种荒谬和麻木,这些都应该浮现在社会公共议题中,让人们反省和改变,让社会更好地进化。”维护女性权力,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女性这一性别群体,更是为了推翻大环境的荒蛮与偏见。因为唯有突破这些瓶颈,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如果将讨论层面上升到人类文明发展,拟乎太过遥远且不接地气。那我们就说说我们身边的小故事,书中作者在《爱,当然是有条件的》中,为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故事一,男人为了保证一举得男,一连让女人做掉了两个孩子,后来女人不孕且“看起来憔悴苍老,像40岁的人,但实际还不到30岁”,时隔多年女人终于再度怀孕并生下男婴,但却“越来越呆滞,像个木头人”,男人向人哭诉日子过不下去。在这个故事中,难道大家只看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荼毒,没有看到男性在其中所受到的伤害吗?他们做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活体,因抱残守缺,沦为生育的工具。他们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传承香火的标签,以至于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使命感,一种经不起理论推敲,但又必须盲从的社会潜规则。就如作者所言“一个男人如果不将自己物化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他就不会拉另一个女人共赴此路;一个女人如果能自由地去爱,并拒绝传统婚姻模式中的女性定位,就不会强求另一个男人以彩礼来收购这一场牺牲。”
作者后面所提到,便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二,一位有学识拥有体面工作的新女性,因“面子”问题遵循老家风俗,坚持让男友拿出18万的彩礼钱。所谓的“面子”问题,便是指“如果不要(彩礼),别人的反应不是这姑娘独立自主有底气,而是这姑娘有啥毛病怕嫁不掉。”而这位新女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你能保证婚后育后的女人在社会上的那些势利眼中不贬值吗?有些改变不了的,没必要在自己身上去克服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克服这个时代的成本相当高昂,甚至会无端受到许多攻击与诋毁。但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受到压榨的不仅仅是女性,因为女性“弱势”的定位,做为“强势”的男性就必定要承受更多。今天有人在网上大放厥词,说中国房价是被女人推高的,因为丈母娘要求“有房有车有存款”,女人中也盛行拜金主义。这样的言论无比荒诞而可笑,且不说助推房价节节攀升的成因复杂。单就丈母娘和未婚女性的这种思想,难道从某种层面来讲不是对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权思想的“体恤”与“顺从”吗?而那些声讨男权社会陋习的男性中,有多少是出于对女性权益的维护?又有多少是因他们无房无车无存款被男权社会定义为“弱者”,所激发的反抗心理?前者值得我们敬畏,而后者他们的反抗固然没有错,但应将矛头指向孕育这样陈腐思想的大环境,而不是同样深受其害的女性同胞。
在阅读《不可慢待的孤独》期间,我曾在一次同事间的闲谈中,提到书中某些女权观点,无论是男同事还是女同事都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不认同,男同事觉得讲女权,是女性的一种掂斤播两,甚至以后会发展成女尊男卑不良风气。而女同事却认为男性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在家庭活动中拥有更多“豁免权”似乎也无可厚非。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谁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打破,但能为“男女平等”发声,都是踽踽的独行者。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这孤独的独白,成为男女口里铿锵有力的宣言,斩断那些愚昧与迂腐加诸在我们身上的锁链。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五)
不知道大家是否与我有同感,看到书名带“孤独”字眼的,总忍不住好奇,特别渴望好好阅读一番,一探究竟作者写了什么,比如《百年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十一种孤独》《质数的孤独》《孤独六讲》《帆的孤独啊》《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等,因此我收藏了此类的多本图书,让“孤独”的它们不再孤独。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癖好,源于心里藏有大把大把的孤独。
我第一眼见到《不可慢待的孤独》一书,亦是因为书名而产生莫名的亲切,但是我又担心这是一本网络红人写的一本心灵鸡汤文,此类图书见得太多了,眼睛都要“起茧”了……然而,当我翻阅此书的“自序”,我就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住了,这不是一本廉价的鸡汤文,而是立于现实高瞻远瞩提出独到看法与警醒的生活哲学书,让雾里看花的或无助的我们在看待女性成长、家庭关系、两性情感、工作困惑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一部分关于“爱”——对自己的爱、对伴侣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回应他人对自己的爱。开篇即是一副猛药,关于女孩第一次面对性。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日益开放,对于“性”的看法也没有封建社会那般传统狭隘,但是对于男女性观念仍然不够平等,比如男人谈了多次恋爱、有多次性经历都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而女孩子呢?谈过几回恋爱就要遭到异样的眼光,而且男人对于女人的贞洁看得仍是如此之重,这种不平等令女人自己也感到“低人一等、自惭形秽”,因此正确看待“性”,是美好爱情、和谐婚姻生活的起点。之后的七篇文章角度丰富,包括如何看待女性私人经历、正确的爱情观、女性婚后角色的定义、育儿责任的平等、理性看待离婚等,而再之后的四篇与家庭之爱相关,《女儿与母亲的五场战争》和《听妈妈的话,只会更受伤》写出了很多女孩的成长经历,女孩对于母亲以爱的名义做出的诸多无语之事,是选择逃离还是无奈接受常常摇摆不定,也倍感压力,也许就在犹豫中长大了,但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教育后又重蹈母亲角色的旧辙,因为在这段岁月里,我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最后一篇是本章的总结,也算是升华,我喜欢这段话:爱的条件,是首先懂得爱自己,是首先从工具化的大机器中将自己救赎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第二部分,“星期天,和自己的心谈谈”,顾名思义,要静下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来自生活、工作、家庭的压力等,我们有时候过得太过匆忙,过于介意周围的社会的目光,内心负重前行,没有停下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作者通过十四篇文章,从自身的角度为我们提供认知自我的启迪。我们曾受到这样的教育——要多多关注他人的生活、多关注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多读关注世界时事,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诸如此类,但是,外面的世界纷繁芜杂,多元多样,要求我们时时处处关心关注,却忘记了关注自己。所以,我们是应该停下脚步,反观自身,尤其是内心世界深处。
第三部分“我想给你写一封信“,以书信体的形式答复读者的困惑,关于生活、爱情、工作等,犹如知音姐姐一般。作者回答地得诚恳,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与读者平等对话,尽己所能提供合适的建议。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一部分,为女性发声,对于女性健康成长给予更多关照,作者凭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向我们传递正确的女性主义理念,既现代又不失传统,既清醒又不激进。
再看书名,它不是文中某篇文章的标题(这样的例子太多),而是与序言相呼应,但是立于全文,我认为这里的“孤独”可以引申出更大的含义,孤独针对的是我们自身,我们在很长一段没有学会关注自身、关注内心的时光,它无奈又孤寂。从此刻开始,在每一个当下,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学会等一等灵魂,塑造和谐的自我。
(虽然写得不够好,但是本评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