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变化,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挣扎。这部小说引人深思,让人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一
我认为全书最引入入胜的就是菲利普的反思,特别是面对宗教问题的思考。让我心生不满的是,我能从《人性的枷锁》中感受到和《面纱》、《月亮与六便士》中相似的东西,让我隐约有一种被作者欺骗的感觉,然而我也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这抵挡不住菲利普目光独特的观察、层层剖析的省问、对美的感受力和对“人生毫无意义”的认识的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机会重读提现其心路历程的相关章节。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毛姆十岁时父母双亡,由叔叔抚养。小说从菲利普的妈妈死去开始,而在此之前爸爸已经去世,然后9岁的他由伯父伯母抚养。阴郁孤僻的菲利普,经历了对上帝的质疑与摒弃、求学的艰难、工作的不快、学画的不顺与放弃、经济上的窘困,最痛苦的莫过于爱上了一个不对的女人。上部大约30万字,在他深陷情爱不能自拔的时候,我好几次读不下去,转念一想,青春,不就是由一个又一个错误或者说失误组成的吗?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三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四
毛姆的文笔简练,描写得却又无比真实。菲利普那不可救药的舔狗行为,他自我感动式地美化自己的过错都令人眉头紧皱。我不禁骂了一句:“烂人!”,但细想,毛姆笔下的菲利普却比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诚实。菲利普以毛姆本人为原型,作者有勇气,直面自己人性丑陋不堪的一面,用简练的文笔生动地还原。不逃避,不掩盖。透过那描绘的面纱,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的面貌。 除了真实以外,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是包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意义”的思考。菲利普在跌跌撞撞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正如那朗肖克的波斯地摊。人们穷极一生编织生活的图案。有的极为简单,有的极为复杂,有的有规律可循,有的色彩缤纷漂亮...它是我们自认为可以自由选择的幻想,亦或是我们荒诞的幻象与缕缕月光掺杂一起的戏法。然而这一切无关紧要。生活既无意义,也没必要。生活,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
毛姆的作品里,这部作品和《面纱》是我最喜欢的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五
毛姆在《Of Human Bondage》的后半节开始着重在男主的心理世界对这问题进行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毛姆给出的答案是人生毫无意义,让我联想到古希腊的智者派在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一样,智者派在洞悉无论是埃利亚学派、爱菲斯学派、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都无法对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给出一个确定独一的答案之时,果断的转向个人的内心,认定人为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的尺度,将一个客观独一的问题转向主观多元,那样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因人而异的现象也就不存在什么本质,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是对的话,在客观意义上就没有什么是对的了,因此对一切试图得出具有客观普遍性答案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大抵也是如此,对一个根本无法得出一个客观独一的答案问题定性为毫无意义,真的让我们省去很多烦恼获得一种大彻大悟后的淡然,我们能做的就是跟从自己的内心那个“灵异的声音”就是了,不要让人生都在追随其他人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灌输给你的想法,摆脱来自自己的枷锁与来自别人的枷锁,获得心灵解放。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六
也是看着菲利普成长了,从一个残疾小子到能够自食其力的有目标的生活下去,小时候因为残疾而经常被人嘲笑,他也渴望朋友,但是往往都是被朋友抛弃,以至于他长大后形成了一种隐藏自己内心情感的性格,他的事业学习一直都是半途而废的,像极了我,全文最讨厌的就是米尔德里德了,世界上这么有这么婊的人呢,然而菲利普爱他,爱他放弃了很多,可是最终,米尔德都没有一刻爱过菲利普!好在最终菲利普也认识了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得到了解放!没有钱的生活菲利普也是体会过的,从中产绅士到超市指路员,菲利普也是见识了许多人,许多不同的人,这些人曾经也都有这梦想,但是许多都被现实给打败了,转变了理想变成了另一个人!全文最喜欢的就是阿西尔尼一家人了,他们乐观向上助人为乐,感觉是一个理想的家庭!菲利普最后的伴侣是萨利,但他似乎并不是爱着萨利的,他想要的是一个家,一个妻子,想得到一份爱情!但我觉得这种温情也是很好的,比疯狂的爱情好!菲利普也找到了一个目标,能够让他作出牺牲的目标了,这样也算是得到了成长,冲破了自己设下的枷锁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七
看过毛姆的几本小说,唯独没看过被奉为最经典的《人性的枷锁》,因邱师答应要讲一次毛姆,并指明就讲这篇,最近我赶着看书补课。看过几章后,就大概知道了这是部表现人自我反省自我追问自我颠覆的小说,从主角菲利普十岁开始他就进入了这个不断自我颠覆的穷极他一生的跨度极长的过程。主题似乎很落俗套,凭什么成为经典?我才看到他抛弃传统学校跑到德国去学习,但最大的启迪却又是从两个极具批判精神的朋友身上获得的。菲利普抛弃了上帝,因为他发现他现在绝对无法置信的事物,过去的人们却视为金科玉律,那为什么现在视为金科玉律的上帝就一定是真理呢?即使在刚扔掉上帝拐杖时有点恐慌,他会想,说不定蓝色天幕后面就藏着一位生性嫉妒的上帝呢,他将用永不熄灭的怒火来惩罚无神论者。这样精辟的自我颠覆的过程逐层推开,像解剖一样,精密精细却绝对合情合理,当然这种情理是给有可能在自我颠覆自我追寻这条路上跋涉的人准备的。这部小说,毛姆丢掉了一贯有点轻浮与高高在上的俯视态度,文笔质朴,调子悲观,反复阐述了人生像波斯地毯一样编织的随意性,花样的无意义性,无意义就是意义。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八
读完这一篇小说,我大概花了半个月吧,有些外国版《平凡的世界》起初他的青年时代十分平淡,我几乎放弃啦。
后来看着他几次变换工作,我还觉得他没有定力,不过这也是一种魄力吧,庄子说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不过大部分不会吧,因为总是会害怕失去自己目前拥有的。
就好象今天我办行李托运的时候,排满了人,然后有工作人员过来一遍又一遍说可以到另一个柜台办理,但是很多人无动于衷,仍旧愿意守着前面20多人的队伍不肯离开,他们大概害怕如果那个工作人员说的有误,那么他们回来就要要排在30个人之后啦,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离开了,结果那个柜台人少的可怜,就是四五人在排队。
所以菲利普不得不说有一些魄力重新开始一切吧。
最令我疑惑的是他对那个粗俗女人的执着,为什么他愿意,一次又一次被他羞辱,还对她抱着希望和怜悯,这是令我不解之处。也许他善良吧,也有可能是他对她的情欲吧,我不得而知。
最后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书中给出菲利普认为自己的意义。然而我们读者怕是要自己去领悟咯,或许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发。
这部小说对金钱,人生的意义,宗教的信仰以及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的关系都详细的描绘,是一本不错的书。不过,要是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怕是要去研读更专业的哲学与宗教书籍吧。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九
人性的枷锁。
菲利普在克朗肖给予他的地毯上找寻人生的意义,他发现,原来人生没有意义。
他在摆脱他的人生枷锁。他从伦敦的“画画梦”中离开;他一次一次试图摆脱对米尔德里德的欲念;他告别那个对他青睐有加的小老头的邀请。但是,他沦陷于莎莉的温柔之中,他愿意背负上了这副“人性的枷锁,”他放弃了之后的计划和安排。
可是菲利普这么做不值得么?正如毛姆所言:“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想起了他的那个愿望,也就是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事实中编织出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同样也是最完美的人生图案。他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屈从于幸福,也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胜过无数次的胜利。”莎莉对他而言,是值得的。
我所理解的人性枷锁,是人生在世,有许许多多的欲念——贪婪、情欲、自私…这些个欲念,给我们的人性锁上了枷锁,使我们负重前行。而理智在干嘛?理智像个旁观者,他在远处默默的看着,等到你将这些个错犯完了,他才出场。
于我而言,当我内心想让那些个偷懒,自私放出来时,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我的枷锁,唯有我运用理智,方可能战胜他们。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十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这部小说,做了两万字的读书笔记,毛姆的笔调平和通俗,读来有身在其中之感。 我与菲利普相像的地方,是在兴趣所引下追逐理想。菲利普的进路是从宗教学到艺术学到医学,需要独自生存的菲利普一点点变得现实,但还好他一直热爱绘画和文学,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和自我的追问。我想正是因为这一点,让这个人物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仍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 菲利普的人生历程中出现过多位女性。她们中有的爱他,有的被他所爱。米尔德丽德加速了菲利普的成长,从近乎迷狂不耻的求而不得到最后的厌恶释然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菲利普看似挣脱了情欲的枷锁,而米尔对他的影响应是终生的刻骨铭心(私以为菲利普对莎莉的感情不再纯粹,并且小说后半段对美好生活的描绘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基调)。爱欲是珍贵的,却带有毁灭性,它的发生是难以言明的。书籍的题目来源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读完整部能看到斯宾诺莎对毛姆的影响是处处存在的,在此处体现的便是“快乐源于我们对此人的观念”。菲对米尔的情感转化也正是这种观念转化的结果吧。
书中还有对母亲,对老师同学,对朋友,对金钱,对死亡,对正在死亡的书写,现阶段读来是恰好的,不免想到高中读过但觉枯燥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想来现在也是阅读半自传小说的好时候。
很遗憾的是,毛姆向读者最后传达的观念是人生毫无意义。从无垠的宇宙和历史来看,人生当然是毫无意义,但正如菲利普最后做出的人生抉择一样,能像普普通通的千万人一样生活下去已是不易和幸福了。所以,在这之后未被道出的应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真谛吧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十一
超长的一部书终于读完了,很庆幸在2022年遇见毛姆大叔,从月亮与六便士相识,在人性的枷锁里爱上毛姆冷静幽默的笔触。
开篇小菲利普让人心生怜悯,父母早亡,寄人篱下,敏感怯懦。凯里伯父切下鸡蛋小尖尖当作给菲利普的赏赐,而剩下的鸡蛋则由自己吃掉,看到这里不禁愕然。100多年前的鸡蛋小尖尖真的非常稀有吗?真是一个可笑的牧师。《人性的枷锁》对人性的描述真是入木三分,不管处于哪个时代,总是有人温暖善良,有人冷漠自私。
菲利普挣脱了信仰的枷锁,不再相信基督教的神能给自己带来庇护。
挣脱了理想的枷锁,放弃德国学习语言,英国学习财务,巴黎学习绘画。最后在医学上找到了归宿,在财务破产,缺乏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学医,坚持学习7年拿到医生证书,成为医生后颇受人喜爱。
挣脱了爱情的枷锁,放开了对米尔德里德的执念,和温暖善良的萨利一起。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是,在100多年前,外国十几岁的少年就已经非常有自我意识,勇敢追求理想,敢于试错。25岁的菲利普阅历已经非常丰富,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有明确的人生方向。而自己的18岁,还是刚刚进入大学象牙塔的孩子,心智和阅历都很单纯。26岁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才真正接受社会的教育。26岁才刚刚开始试错,到30岁才完成整个试错阶段。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十二
初读此书,实在是不理解男主菲利普傻缺的爱情,一再被抛弃、被戏耍,还是欲罢不能,而世人眼中最适合他的伴侣,却又被他无情抛弃。再看他对宗教、绘画的态度,狂热→迷茫→悔恨→放弃;他反抗老师,反抗监护人,到德国学哲学,没过多久又到法国学绘画,觉得没绘画才能了,又跑回英国学医,其间甚至因投资失败而身无分文流落街头。可这不就是普通人的成长历程吗?没有文学作品中主角光环,任性而莽撞。他对信仰、亲情、爱情、职业等的探索和追求,其实也就是在寻求人生意义何在。 科学是宗教最大的敌人,飞速发展的科学成了信仰缺失的促成者。或许正是由此,年少之人总是自发或被动地寻找梦想,寻找生命的意义。“人降生到世上,便受苦受难,最后死去。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也无足轻重。”——的确,一个人生或死对周遭对世界没什么影响,有人因此而走向虚无、颓废,毛姆透过笔下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人生毫无意义,世间也就没有残忍可言。不管是做过还是没来得及做的事,都无关紧要。失败不必介意,成功也等于零。”人之所以选择某种方式,并不需要出于什么目的,而是满足自己的乐趣,无论繁复或简单,都是自己编织的人生图案。 偶尔和朋友讨论到毛姆描写人性太过真实,他说:“好的作家都是残忍的”。残忍地让读者看到真实的自我,或自卑,或懦弱,或卑劣,或自私,也许还有那么点小阴暗(看到菲利普身无分文后天天在心里巴望着伯父赶快死去以获得遗产,而又惶恐于自己的想法时,实在是忍俊不禁)。这才是毛姆的魅力所在,人性的真实而丰满从来都不属于高高在上的圣人。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十三
看完了《人性的枷锁》,对于毛姆强行安排的圆满结局很不满意,我认为菲利普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选择和一个女人一起平静地过完一生,更何况是他不爱的一个女人,也许就是接受了大彻大悟之后的生活,接受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能尽遂人愿。
里面关于人生的形容,说人生像一块来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人过自己的一生,就像在地毯上编织符合自己喜好的图案,如果认为人生不由自己的掌握,则可以认为生活本身呈现了这样的图案。编织人生的图案这件事并非必要,也没有意义,纯粹是编织者的自娱自乐。也许它可以丰富人生的阅历,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想,编织出或规律,或繁复,或斑斓,或美丽的花纹;也许自由选择的权利只不过是一个幻觉,也许一切都只是亦真亦幻的障眼法,但是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的图案看上去是什么,对他来说就是什么。生命从无有之泉涌出,又永不止息地流向无有之海。一个人只要意识到人生无意义,一切都无足轻重,就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各式各样的纬线把它织入人生漫长的经线,最终编织成自己的人生图案。
这一段话让我很触动,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充满偶然的过程,没有人问过我是否要降生,而且我们的死亡也是无法预知,对于存在主义者而言,死亡就是最后的审判,是死亡驱力驱动生者存在的意义。接受人生无意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渴望力量,渴望能够改变、控制自己的生活,因为这种力量感是我们获得安全稳定的来源,可是也许接受生命无意义就像是一对矛盾,你知道是这样,你不得不接受,但是你还是希望能够掌握生命,那种力量感与无意义之间的矛盾相互运动,支撑起我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十四
人生在社会,不可能摆脱所有枷锁。菲利普最后在选择理想还是家庭的时候,影响他决策的那些因素,也一样都是枷锁。那场婚姻对于当时的他,也是枷锁。人始终脱离不了。
如果把这些阻碍自己理想的友情、道德、爱情、等等全部都抛掉,那恐怕就成为《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那样的极端理想主义。很明显,菲利普并不是像《月》中的那位证券经纪人,对理想之外的所有事物全都不在乎。相反,菲利普会时常注意自己的跛足,会陷入让自己苦恼的爱情,会在信仰和生命意义中追寻探索。
结尾菲利普在理想和家庭之间作出决断时,有着这样的思考:
人人都会犯错,而且很多时候是因自身的性格缺陷所致,或受限于自己当前的认知范围。甚至身陷错误和混沌,当事人还不自知。
菲在最后选择结婚,有人认为是陷入了更大的枷锁。但我觉得恰好相反,菲做出选择时 是自知的,是权衡后的结果。他接受了自己性格的缺陷,他内心中是希望拥有家庭的温暖,也主动接受了自己选择的枷锁。就像逐渐接受了别人对他跛足的攻击一样,在接受了这个缺陷和枷锁的存在之后,这个枷锁也就不会再困扰着他,解脱了束缚。枷锁也不攻自破,不复存在。
允许自己是一个会犯错误、有局限性的凡人,也允许别人是个凡人。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十五
男主的个人形象很多方面对照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前半部分哀其不争,讨厌他半途而废、自私冷漠、无责任无担当信马由缰的性格,后面却在这种负面性格中逐渐看到善的种子开出花朵—他对他人的善良、大方,陷入情网的无私付出、无怨无悔,对好友的真诚慷慨解囊。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会遇到的忘我追求理想的伟大神话般的形象,那么人性的枷锁塑造的就是作者自己,像你像我般平凡的小人物,有血有肉,有恶有善的自己。
很亲切地看到他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走所有人都会走的弯路,吃所有人吃过的苦,受所有人受过的罪,像所有人一样陷入情网大悲大喜想得而不可得,也像所有人一样感受小小的幸运,获得小小的惊喜,还像所有人一样-在年轻时候心比天高梦比海大,到头来却渐渐明白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然后在落差与幻灭中探寻和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前半生看他跌跌撞撞不可一世的走,心里暗暗冷笑咒骂。后面又看他浮沉中成熟、稳重渐渐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并透过他的眼睛去看人生百态,冷眼旁观人世冷暖,彷佛自己也跟着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最喜欢最后部分他和沙丽爱情的描写,太喜欢这个大姑娘了! 作为自传文体的小说,多半,这个姑娘是他杜撰出来的心目中的完美妻子。他不见得会像爱女侍者那样爱她,(可能人一辈子只有一次陷入如此情欲的境地吧,是幸运也是不幸),也不会只是像对待诺拉那样寻找庇护般的凑合过日子。
他俩的婚姻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婚姻。互相喜欢,互相厮守。不为情欲也不为将就。
莫名想起一个男人告诉过我的话,爱只能有一个,喜欢却可以有很多个。喜欢给我带来新鲜感和愉悦,爱却带来痛苦,喜欢的每一个都去爱,那就太辛苦了。
不知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他,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