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草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草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0 03:51:24
《草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3-30 03:51:24   小编:

《草房子》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主人公兰子的坚强与乐观让人感动,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小说展现了农村人民的朴素与纯真,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坚守和执着。读后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草房子读后感(一)

《草房子》一书,记载了曹文轩儿时的故事,文中的桑桑就是曹文轩。以前都以为大作家儿时一定都很令人放心,当知道桑桑就是曹文轩的副体时,也不太明白,不过这说明了这本书故事真实,不是瞎编的。

1/15页

草房子读后感(二)

有些书或者电影不同款,让人潸然泪下,看完后却无从说起。《草房子》就是这一类,讲的是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桑桑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故事。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小说要有生离死别的情节。《草房子》也不例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的变故,可以让小伙伴一夜变成大人。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五星推荐!

2/15页

草房子读后感(三)

完完整整的读了三遍,第一遍初二,每章节都感动到流泪;第二遍初中毕业,一些章节还是不禁留下泪水;第三遍高二,虽无泪流,却在心里有着童年珍重的感动。。。可能是相似的成长环境吧,这本书真的改变了我许多,将我的叛逆青春期一点点打磨平滑。现在大一的我,每要想怀恋童年时,便看曹文轩的作品,因为我感觉我的童年在其中,那样天真烂漫。。。

3/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四)

老天给了邱二妈和邱二爷美好的姻缘,同时又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到老终无一子,但老天时而无情却有情,又给了他们一个细马。细马在一个异父异母的家庭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在一个语言不通的校园里,在一个孤独的童年里,就在放羊的路上,细马与天真无邪的童年告别。随着父亲的离世,让他多了成熟和责任,即使他同龄的伙伴还在读小学,而他,已经坚强的扛起了这个家!

4/15页

草房子读后感(五)

牙套复诊时候终于读完了《草房子》。曹文轩的《草房子》是看过《朗读者》之后知道的。虽然是一部儿童文学,却打动了很多人。桑桑和纸月的那种温馨与甜蜜的感情让我印象深刻。就像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草房子,我庆幸我的童年里信息技术还并不是很发达,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大自然。书中的很多情景都会让我想起童年时期的我们。

5/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六)

草房子里的世界是纯净的、唯美的。

《细马》描写了从一个天真固执的少年长大成为一个孝顺聪明机灵的大人。曹文轩的笔法特别的优美,不似其他的小说,刻意塑造情节冲突,而是通过细马的心理变化才塑造这个孩子的成长。《细马》写的很鲜活。

《红门》里杜小康的成长描写的也很不错。

作者笔调高雅,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6/15页

草房子读后感(七)

今天把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完了,也是第二次读曹文轩老师的作品,第一部作品是《青铜葵花》,记得去年关于毒教材的事情,曹文轩老师一度上了热搜,网上的舆论也是沸沸扬扬,所以在读他的作品时也有些小心翼翼,毕竟读完的书,还是要推荐给孩子的,另部作品读完,并没有发现网友所发现的“不妥”。反而被其中的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的设计深深吸引。清者自清吧,突然想到了,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这可能就是佛和牛粪的区别。

7/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八)

这本书包含了我太多酸甜苦辣的回忆,首先要感谢人民教育提供给中小学生的阅读政策,让我遇到了这本书。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昏暗的走廊上蓝色条纹的被窝中,捧着一本书流下晶莹的泪水。也许是因为生病而伤感,但我想更多的是确确实实被书中真挚纯朴的角色和曲折却又现实的情节所打动。曹文轩先生的笔风兼具了奇幻与真实,包含了曲折与现实,让年幼的我又哭又笑。在看完这本书后,又陆陆续续看了曹先生的许多书,例如:《青铜葵花》、《根鸟》、《山羊不吃天草》。实在是太喜欢了。我想我喜欢的不仅是这些书,更是曾经那个清澈并感性的自己。

8/15页

草房子读后感(九)

这本书带入感很强,描写的细节都相当细腻,虽然我是20岁看的这本儿童文学,但还是被它深深吸引了,桑桑是个善良的孩子,在最纯真最具丰富想象力的时候,与好朋友一起做了些能记一辈子的事,最可贵的是这本书把孩子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了,嫉妒,爱面子。。小孩子家的心性写的活灵活现,景色描写很美,有时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生活在一幢草房子里该多好呀,每天在草垛上晒太阳,在柳树上看水里的鱼儿,喂着自己的鸽子,不用去想好好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就不能这么淳朴无私呢。。。这是一个理想的美好的愿望,希望我一直保持童真,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9/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十)

一时间找不到词来形容读过这本书的感受,仿佛任何字眼都显得苍白无力。读完一本书,完全成了一个泪人,尤其是读到细马的章节和桑桑生病的故事。

这本书唤醒了我内心的真,比鸡汤之类的书籍要有用的多,人性最初的真是那样的可贵,让迷路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出口。

最朴实的文字,最真挚的情感,从这本小说我爱上了曹文轩,我要继续追随他的步伐去体验人性的纯粹。

10/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十一)

201729《草房子》(曹文轩):这是一本久仰了的、出版了20年的、“畅销”和“长销”书,读这本书,有和以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样的感受,似乎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跟随作者的文字去那些地方做一个旅行,芦苇荡、小乡村、校园、蒋老师优美的笛声------自己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而或喜或忧,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被催眠了的感觉。于是,不知不觉来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就难免有些惆怅,仿佛是和这伙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村里的百姓们都有了感情,于是就很难接受这么突然断了联系,没了下文,开始关心起他们以后的命运,作者该写个续集才好。同名电影据获了大奖,不过没有看,因为不相信电影还能再给自己带来更多更美的感受,而反而担心原有的感觉会因为有了电影里面视觉的冲击,而受到不好的影响,变的不那么完整,还是在那书里安安静静的美着吧。

11/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十二)

“油麻地”并不雅观的名字,却成长着一个个天真快活的少年:陆鹤,桑桑,纸月,杜小康,细马……自由快活、无忧无虑的童年。逃课抓鱼,下河游泳,爬树墙上,这才是真正的童年。看到结尾时真的是一边看一边哭。

作者在文后的代跋中说到: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追随永恒。和现在的孩子相比,麻油地的童年更有趣更自由直白,更容易因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感动。但不变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这是永恒的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并深刻记住的。

12/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十三)

此书写了一个小学生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六年的所见所闻所遇,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孩子世界的纯真无邪与无忧无虑,同时也为我们展现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淳朴的农家孩子的童年。 此书的语言虽不算优美,但字句里蕴含着感动与纯真。其主要讲述了秃鹤,纸月,蒋一轮老师和白雀,秦大奶奶,杜小康,细马,温幼菊老师等人的风趣故事。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感人的情节,不禁引起了我的共鸣,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桑桑生病的那段期间,老师同学们,还有家人都给予了他温情的呵护,让我们看到了彼此的信任与关怀,也说明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出身,而就是平凡才成就了不平凡的自我。有时候生活的的小事也会令我们耐人寻味,令我们深有感触,令我们产生共鸣,而就是这些因素,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回归自然,回到最初的归宿,去找寻最初的自我。 谨以此记,致我失去了但同样美妙的童年。

13/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十四)

陆陆续续看过一些儿童文学,一直觉得曹文轩是中国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

第一次看草房子是在小学,班级里的读书角,大家要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出来共享,貌似是一个叫戴书胜的同学的书,当时看了惊为天人。

在特区长大的独生子女的童年十分无聊,草房子给了我对童年的极大幻想和对未来人生百态的模糊理解。桑桑,桑乔,纸月,杜小康上厕所时扬起的皮带声都让人印象深刻。

读初中时,南山区开始课改,语文课本中有一章专门是收录当代作家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红门的杜小康。

高中时,曹文轩来我们学校做讲座,顺带卖书。当时我很骄傲我是同学中最早读他书的人,后面又看了红瓦黑瓦和根鸟,但是却找不出童年对长大和生活满怀期颐的感觉了。相比草房子,其他作品实在太过写实和赤裸裸,不再是儿童文学反而像伤痕文学。儿童只是作品中的人物而不再是视角,没有童年滤镜的大人生活就像是荒原,只有残缺荒芜的结果而没了希望。

14/15页

草房子读后感(十五)

说实话,超出我的意料之外。首先,整本书是中狠朴实很温馨的感觉,里面的人都让人感觉很真实,很亲切。虽然有点小毛病,但是都能够理解,能把人物塑造的如此真实不做作,还让我很喜欢,真的很见功力。其中收割了我一波眼泪的是秦大奶奶,我从来就不讨厌她,她的故事带给我悲凉,温馨,伤感,无奈,她的遭遇有历史原因在其中,也有自身因素,我同情她,心疼她,喜欢她。其次,该书以儿童童真无邪的视角将很多事情写的很朦胧,很美,不过我们成年的读者都能透过去理解,在不影响理解的同时营造了美感。最后,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不是简单的低龄化,童话化,它通过简单而不枯燥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生活,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心酸,悲哀,生活的无奈,自己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人的强大的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一本不同年龄段能读出不同层次的书。小孩子读能够感觉到书中桑桑及其他孩子的可爱,和他们有趣的生活,成年人在感受童趣时也能够看到生活的不易,那种熟悉感。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