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读后感1000字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9 10:05:13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09 10:05:13   小编: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是一部具有哲学性质的小说,主人公通过一次旅行探寻人生的意义。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世界本质的探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人类内心深处的焦虑和迷茫。阅读本书,可以让人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读后感(一)

该文见于日本学者鹫田清一在其《梅洛庞蒂:可逆性》一书中的附录“主要著作提要”。

从1959 年春天起,梅洛-庞蒂就着手准备以《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为题,总结他的存在理论思想但是,由于这位哲学家的猝然去世,这一构想未能实现。本书即是C·勒弗尔为继承其遗志,以“研究笔记”的形式整理了在某种程度上有系统性的本文未定稿以及记录其构想的摘记之类后付诸出版的。

本书以交叉排列、交织、缠绕、骨架、层面、轴、开裂、侵蚀、原始的存在,垂直的存在等完全独特的术语.以未定稿或片断的研究笔记的形式阐述了梅洛-庞蒂晚年以“肉”为媒介,在其不断的翻转可能性中观察世界的发生这种否定性存在理论和间接存在理论,以及作为“究问”的“非-哲学”思想。

编者勒弗尔推测梅洛-庞蒂的构想,把未定稿作了如下的编排,并附有梅洛-庞蒂1959年1月到1961年3月所写的备忘录;因为它们是写在纸条上的,故题为《研究笔记》。 ·反思与究问 ·究问与辩证法 ·究问与直观 ·交织---交叉排列 ·补遗(前客观存在/唯我论的世界,1. 显在) ·研究笔记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读后感(二)

【作者简介】王亚娟,女,汉族,籍贯河南汝州,出生地河南汝州,生于1983年11月。南开大学、巴黎第四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201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流动站做博士后(2011-2013)。研究领域:法国哲学、现象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著有:《通向自然之途——现象学与本体论之间的梅洛-庞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等。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读后感(三)

The Visible and Nature: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

1. Reflection and Interrogation

THE PERCEPTUAL FAITH AND ITS OBSCURITY

我们看到世界本身:这个信念也是一个难题和矛盾的迷宫。

说出什么是我,什么是看。哲学要的是把事物本身,从其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提问是唯一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谈论假,我们就应该有关于真的经验。知觉或真正的视像与梦之间有一种结构或本质的差异。知觉与梦之间的差异不是绝对的。世界的问题:对于我们,重要的正是知道世界存在的意义。

我对世界的视像本身是从世界的某个点被构成的。我的动作和我的眼睛的动作振动了世界。多个单目视像之所是≠用双眼看到的事物之所是。一种形变,一种总体性的奇迹。事物与我的身体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独特的。一切都似乎是在我进入世界的能力和我在幻觉中延伸的能力互相不能分离的情况下发生的。

我的身体不知觉:知觉永远不能在知觉动作中领会身体。当我用右手感受左手时,我就停止用左手触摸右手。我的身体被装置在通过它才形成的知觉周围;我的身体准备好了一次自我知觉,即使它本身永远不被知觉或知觉。知觉不是随处产生的,而只在一个身体的深处涌现。他人知觉到的事物一分为二了。一个私人世界。

他者的经验。我是向我提出的质问的答复者。我的私人世界不再仅是我的世界。

正是在世界中我们交流,通过在我们的生命中被关联者。确实性,尽管是不可否认的,仍然是绝对模糊的。

这种不可辩护的、对于我们共同的一个可感世界的确实性在我们这里却是真理的基础。可感世界比思想的宇宙“更老”。就其关涉到精神和真理而言,这些确实性建立在可感世界的第一基础上;我们确信存在于真理中和我们确信存在于世界中是同一的。真相是通过一种情感的和近乎肉体的经验而显现的。为我们而构建的真理和思想的世界是通过对世界结构的借用来实现的。

SCIENCE PRESUPPOSES THE PERCEPTUAL FAITH AND DOES NOT ELUCIDATE IT

客观的,操作。

相对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完全有权成为基本的物理存在,规定性只对观察者的某种处境具有意义。

失明于存在是科学成功地规定存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存在意义的问题。哲学家可以注意的,使哲学家思考的,正是坚持一个笛卡尔式世界表象的那些物理学家供认他们的“偏好”。科学的危机。

心理学:内省与行为。“主观”与“客观”。

格式塔心理学:一种绝望感。被规定者本身不再属于一个可以被客观地描述的秩序。

相同的根本性困难:

社会心理学。将“客观”思想看成它之所是。

悖论的是,心理学比物理学更加难以放弃机械主义解释的图景。只有通过回到知觉信念来修正笛卡尔式的分析,人们才能结束危机局势。

知觉刺激是被知觉世界的发展者和释放者。that与what、本质与存在条件之间的区别。

THE PERCEPTUAL FAITH AND REFLECTION

世界的知觉在场是在肯定和否定之下、在判断之下,通过我们的身体而寓于世界、通过我们自身而寓于真理的我们的经验。

哲学家必须反思。知觉与想象成了thinking的两种方式。事物成了cogitatum或noema。精神。理念的统一性或意义的统一性。

我们与世界的自然纽带。反思重获了一切,除了它自身,作为一种重获的努力。不可能-可能,非反思-反思。

哲学家悬置原始的看法只是为了把它放到被表达的领域中去。超-反思(sur-réfexion)。

一种反思哲学是三重地非真的:对可见的世界,对观看它的他,对他与其他“观看者”的关系。它把肯定等同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灭-幻(dés-illusion)。知觉-“幻觉”-“实在性”。

反思哲学的不足在于,它们不会坚持到底。采用另一个起点。

哲学谎言:我的思想与我之所思的内在充分。反思既要求又拒斥一种颠倒的构造运动。胡塞尔的问题。

一种哲学必须阐释的总体处境。

2. Interrogation and Dialectic

PERCEPTUAL FAITH AND NEGATIVITY

把结论等同为理据就是假设:知觉信念总已是一种对怀疑的抵抗,肯定总已是一种否定之否定。

世界是一种原初的肯定性。

唯心论。实在论。萨特。

思考否定的唯一方式是认为它不在,用眼角将它视为存在的唯一边缘。成为虚无=寓于世界。

他者要求我遵守诺言。他者对事物的目光是一种二次敞开。

他者诞生自我的身边。虚无-身体&处境。

知觉称一种混杂的总体性为世界。严格的、绝对的否定主义是一种肯定主义。“为什么存在某物而非无物”:虚无不实存而存在存在。

否定思想使哲学陷入停滞。

两种运动:从虚无到存在,否定之否定;从存在到虚无,重复。

第一种运动完全忽视了平面的厚度、深度、多样性,背景-世界。它是虚幻的。

他者目光的意义。

视觉的疯狂。我拥有一种被存在填满的虚无,一种被虚无掏空的存在。事物的为我存在。

他者目光的迷宫。为我存在-为他存在。我们是一个为己的系统。

我们的生命是一种气氛、一种交织。

否定性哲学永远是逻辑和经验。否定思想的剩余:哲学家的处境。我们的出发点:存在存在,存在一个世界,存在某物;存在结合,存在意义。

辩证思想:向心运动=离心运动,生成=自动毁灭。

辩证法的危险:黑格尔,萨特。坏的辩证法;好的辩证法=超-辩证法=无综合的辩证法。存在的一种辩证定义。

PERCEPTUAL FAITH AND INTERROGATION

关于世界存在之意义的问题。语言和科学不是最终的答案。

我们在被知觉世界面前的惊讶的意义:一种存在对于思想的优先性。

我们和世界的联系仅仅是敞开。一种间接且缄默的必然性压在我的视觉上。哲学仍然是一个问题,它探究世界和事物,它在我们面前恢复、重复或模仿它们的结晶化。

哲学家的提问方式不是认知的提问方式。哲学也不是一种意识觉醒。哲学-知觉。

哲学也是一个向不说话者提出的问题。

哲学就是追问自身关于自身的知觉信念。

3. Interrogation and Intuition

哲学通向探究。

问题既非an sit(笛卡尔)也非quid sit(康德)。

本质、观念,经验、时间。

时间和空间超出可见的当下,同时它们在它之后。观看者也是可见的。存在的是一整个结构,差异化,重复。事实=本质。

我们是可感的有感者。我们寓于这个世界、这个存在。

就像可见的之肉,言语。一种运转的本质。一种非思。

观念是经验的风格。

哲学探究的特征正是:它转向自身,它追问自身什么是追问、什么是回答。事实<回答<本质。

一种经验:回忆一种不可能的过去,期待一种不可能的将来。知觉对被知觉的同时性或滞后性。重叠或侵越。

哲学家寻求一种语言。

语言是我们的生命和事物的生命。言说的言语=运转的语言=物-语:哲学的主题。

哲学既非对本质的探寻也非与事物的融合。

哲学探究是一种真正的“我知道什么?”、一种发问认知、沉默与言语的相互转化。

4. The Intertwining - The Chiasm

“看”和“说”是重复的索引。

目光本身包裹事物,以自己的肉为它们的衣。

颜色是可见性的一种具体化,并系于不可见的存在/肉的一种编织。

触觉的触感:触与可触的之交叉。三种既重叠又不同的经验:一种触感之触,一种事物之触,一种真正的触之触。可见的与可触的之间的侵越。

观看者拥有可见的=可见的拥有观看者。

距离与接近是同义的。身体的厚度进入世界的厚度。

身体是一个自为的可感者、一个悖论:一种无重合的同一、一种无矛盾的差异。可见的之肉:肉在-身体=原型-变体。可感/客观身体-有感/现象身体=可见性。世界和身体相互交织:两个同心圆。

自恋的两层含义。肉:“元素”、一种普遍事物、一种肉化原则,事实性,意义性。

一种“肉体间性”。诸多主体性(眼与手,我与他)被集为一束。重叠与分裂、同一与差异,一种自然之光。

可见的-不可穷尽的深度。背叛唯我论的幻觉。

超越可见的:发声-听声。

视觉的一种转义:观念;肉的一种升华:思想。三个维度:自身-世界-他者。

肉是一个回到自身并符合自身的结构:普遍性,开放性,不重叠的可逆性。光明-晦暗=初级可见性-次级可见性。

不可见的是可见的之深度。普鲁斯特。

这个世界的不可见的,这个存在的存在。肉之经验的理念性。

纯粹的理念性依靠另一种肉和另一些视域。言语-含义。眼-心。可逆性是最终的真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