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的起源》一书详细探讨了古希腊文明对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作者通过考察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的贡献,揭示了他们对逻辑推理、实证研究和实验方法的重要贡献。这本书引导读者了解古代科学思想的根源,对于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后感第一篇
《西方科学的起源》《世界的重新创造》两本科学史读的相当过瘾。 如果好奇从史前哲学家(比如统治性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公园前3xx年),跨过中世纪,直达前工业大革命的科学发展史,以及李约翰问题的解释,这两本书基本能给出一个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图谱。 就像久远之前火花迸发,经过长长的引线(漫长的中世纪),最终达到了爆点,整个过程有博弈(比如和神学),思辨,传承(多文明之间),进化,去伪存真,最终成为现在课本上的样子。 世界的创造200多页,西方科学的起源500多页,大可不必当公式定理课本读,主要是看历史,看八卦,看作者的分析角度和态度。可惜《世界的重新创造》翻译不是很在状态,有点小坑,要不读这本也差不多够,西方科学的起源则无比推荐,"反辉格式"的口吻,有人物有案例有分析,读起来心有戚戚,阅读体验简直不要太爽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后感第二篇
人们只知道哥白尼而不知道马提亚努斯,知道哥伦布而不知道波西多尼奥斯,知道盖伦而不知道卡尔克顿的希罗菲洛斯和科斯岛的埃拉西斯特拉托斯。知道托勒密而不知道赫拉克利德和阿里斯塔克,知道欧几里得而不知道阿波罗尼奥斯,知道西塞罗但不了解阿拉托斯。在17世纪科学革命之前,这些(还有许多未提到的)人的著作就像死灰中的火星,暗暗透着亮光,如果我们不脱离现代语境去考察中世纪和更早的”科学“一词,就好像在谈论1600年的以色列和埃及一样。
自20世纪克隆比和科瓦雷就中世纪以前的”科学“是否与17世纪近代科学有连续性的争论之后,近代学家不再质疑中世纪是否做出了重要的科学成就,而中世纪学家也不再支持中世纪科学与近代早期科学的绝对联系性。科学史实际是一种独特视角的历史,其中包括了神学和哲学的斗争与吸收,转变与妥协。包含了军事征服与文化征服,认识神与认识世界的形式,理性与启示的交锋。愚昧与智慧之间往往隔着一层薄纱。正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的,神学和哲学都是来自于神,那他们之间就必定不会有真正的矛盾,其中的矛盾都是表面的,来自于坏的哲学或者坏的神学。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后感第三篇
对一部优秀的教科书,一名初学者阅读后最好的整理方法是多做笔记,少班门弄斧写书评。
笔记:
1. 口头传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特征,即流动性。口头传统通常会持续演化,因为它会吸收新的经验,适应群体内部新的状况和需求(第9页)。
2. 口头传统有一种把原因等同于开端的强烈倾向,因此,解释某种东西就是确认其历史起源。在这样一种概念框架中,科学理解与历史理解的区分无法清晰作出,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历史并非顺次作用的因果链,而是使现有秩序得以出现的一系列决定性的孤立事件。(第12页)
3. 口头传统中包含的故事旨在传递和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和态度,令人满意地解释群体所经验到的世界的主要特征,并使当前的社会结构合法化(第16页)。
4. 简而言之,哲学家的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可预言的世界,事物依其本性在其中运作。用来指称这个有序世界的希腊词是kosmos(和谐有序宇宙),我们的“宇宙论”(cosmology)一词便来自于它。受神干预的那个反复无常的世界被置于一旁,为有序和规则性留出了机会,混沌(chaos)让位于和谐有序宇宙。自然与超自然的清晰区分正在出现;人们普遍认为,应当从事物的本性中寻找原因(如果从哲学上考察原因的话)。由于他们关注的是自然或本性(physis),所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引入这些新思维方式的哲学家称为自然哲学家(physikoi或physiologoi)。(人格神支配的超自然就一定反复无常,毫无规律吗?)(第38页)
5. 柏拉图重新引入神并不表示回归了荷马世界的不可预测性。恰恰相反,对柏拉图来说,神的功能是支持和解释宇宙的秩序和合理性(第61页)。
6. 于是,任何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质料是构成身体的各个器官;形式则是将这些器官塑造成一个统一有机整体的组织原则(第88页)。
7. 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有成为日心主义者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在他们(古希腊人)是否有同样的理由。
8. 古代和现代科学家的任何一项研究都始于对宇宙本性的坚定承诺,以及关于什么模型适合用来表示宇宙的非常明确的观念(141页)。
9. 希波克拉底医生大都继续认为,自然事物带有神性,疾病既是自然的,也是神性的(166页)。
10. 盖伦的工作中渗透着的目的论提醒我们,宇宙的秩序和组织问题仍是最重要的问题,每一位大思想家仍然感到有义务讨论它,而且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盖伦肯定相信生物中发现的令人赞叹的设计背后有一个设计者,但这种信念对他的疾病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程序并无重大影响(182页)。
11. 任何学术传统必定包含多种层次的知识和专长(第186页)。
12. 在科学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问题不在于科学是否充当了婢女,而在于为哪一位主人服务(第207页)。
13. 科学史研究的是共同把我们引向当今科学的那些历史潮流(第217页)。
14. 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所有受过教育的西欧人以及船员和旅行者都相信大地是球形(中世纪时期)。
15. 古典传统并不是作为成品,而是作为半成品逐渐来到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文化中有教养的人并未试图把希腊大厦拆毁和另起炉灶,而是致力于掌握和推进这个迄今为止最佳和最令人信服的哲学和科学体系。
16. 在柏拉图的影响下,它将神的直接干预限制在创世的最初那一刻;此后发生的事情都是自然原因的结果,都可以用诸元素以固有的方式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植入受造物的种子(经由奥古斯丁借用的斯多亚派哲学的“种子”原因)所经历的自然发展过程来解释(第290页)。
17. 历史学家往往会把荣誉授予那些打破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人;但大阿尔伯特作为使西方基督教世界充分接触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人,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和尊重(第33页)。
18. 哲学家的任务不是研究上帝意志的原因,而是探究上帝意志得以实现的那些自然因(第332页)。
19. 哲学和神学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的冲突,因为启示和我们的理性能力都是上帝赋予的,因此任何冲突必定是表面的而不是真正的,是由坏的哲学或坏的神学所导致的(第335页)。
20. 物理学或宇宙论形式的占星术是对天与地之间的因果关联所作的经验和理性研究(第378页)。
21. 我们绝不能认为所有涉及自然现象的中世纪著作都有现代科学教科书所具有的那种哲学或科学目的,而是要知道,它们可能意在让各种层次的读者都感到愉悦和获取知识(492页)。
22. (实验)决定性的标准肯定不应该是器具的存在,而应该是观察的认识论目的,即确证或否证理论主张(502页)。
23. 科学革命发生在一种思想色彩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它有着丰富的思想史基础,而连续性正是来自这些基础(第510页)。
以下是我的零碎感想:
前近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边界的模糊性与暧昧性。一些看似原始科学的要素或者说质料可以和社会中的各种要素甚至是宗教等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笼罩性、整体性的思想体系。自然哲学和神学的混杂从基督教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中世纪晚期的托马斯·阿奎那就认为哲学和神学都是神的恩赐,只是通往宇宙真理的两个不同路径罢了。不同宗教对哲学和科学“婢女”般的使用也是明证。而这部著作贯穿全书的反辉格史的精神,已经是现代科技史研究乃至历史学研究的主流精神,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肇开其端。占星术与炼金术的真实面貌和今人对其的印象差异以及整个古代到中世纪数学与物理学的分歧就提示了这一点。
具体讨论不同时期的科学的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希腊科学最重大的意义是发现了理性。希腊科学(自然哲学)把人类从反复无常、不可预测的诸神世界拉了出来,带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规律、可预测、充满意义和目的的和谐有序的自然世界(但是并不一定要排斥神明)。罗马学术则是在希腊学术基础上的一个通俗版本,更多是的是贵族闲暇时的消遣,所以在东西罗马分裂之后,西罗马地区保存的希腊文献相当不完备。拉丁基督教学问实质上也是有限利用古典哲学传统建立起来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对于科学最大的贡献是也是其不甚完善的保存和传播,在这一方面,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做的更好。但是总体而言,希腊科学在这一时期还是成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婢女,自然秩序的确定性和普适性依然受制于神明的全能性和自由意志。
作者在讨论科学的时候,并不仅仅重视科学的发明时刻,也重视科学的通俗化、普及化的传播过程。通过这种做法,作者把历史的碎片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弄清现代科学之由来,同时也可以放大科学史的研究视野,形成科学史和社会史等等学科的互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葛兆光先生一直在提倡的思想史研究范式,也提示我们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研究之进路。
对于古代科学史研究来说,重要的不是关注古人的某种思想和今天的科学知识有多接近,而是这种思想在古人的语境和时代有多大程度解决了他们研究的科学和哲学问题,如果只关注古人成就和我们相似的那部分,很可能会形成孤立闪光点似的断裂的科技史论述,而无法形成连续的思想史线索。一个古代理论就是再先进,如果在古人的语境和发展水平下无法实证,又不符合他们的常识和观察,很快就消失在历史记录中,那么这样的理论只能算是科技史洪流中的一个小分支。除非是后世重新“发现”了它,否则就并没有汇入现代社会的大海中,仅仅研究它们是无助于解答今日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分析和哲学分析是不一样的,历史分析需要我们观察过去发生的事实。比如说,把科学和神学作为两种对立的独立主体,描写他们之间的斗争史,按照历史分析,这是做不到的。因为科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古代社会也没有近代意义的科学,更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和神学的对立冲突。历史学家只能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理念和物质文明成就,以及这些思想、理念和成就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但不可以说这些就是独立的科学,也不能说科学是如何和神学作斗争的。但是哲学分析就可以,因为不管古代有没有真正的科学,科学作为一种超时空形而上的真理,总是存在的。科技哲学家完全可以把那些古代社会中的科学要素抽取出来,按照理念化、概念化的科学模型加以分析,和那些非科学的要素并列比较,形成一部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史。这一区别大致就是本书中那种数学和物理学的冲突吧。个人则窃以为,总是带着哲学框架去分析历史,和传统的阶级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历史的分析也不能取代哲学的分析。简而言之,历史分析只能分析现实切实存在的东西,而哲学分析的重点在于构建概念化、理想化的模型,现实中只有这些模型的近似品,而无精确对应品。所以我认为,哲学史、科学史不属于历史学范畴,而是哲学范畴;技术史和思想史才是历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