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的片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父亲临终前的故事进行回忆和总结,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和珍贵。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也能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温暖。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一篇
“冰菓”系列第二部,古籍研究社成员为一部未完成的悬疑电影寻找后续的真相。较第一部,“悬疑度”大幅提升,可惜电影中最后采用的核心诡计是“致敬之作”,很多书里都用过。倒是最后电影之外的反转写得不错,虽然是日常推理,却也有小小的惊喜。文风较之前更活泼,看折木同学更搞笑更频繁的吐槽就不会觉得太寡淡。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二篇
“上锁有什么大不了啊”
“上锁有什么大不了啊”
“上锁有什么大不了啊”
这句笑死了,看完了都感觉在脑内形成回响。确实推理爱好者很在意很纠结的东西,一般人反而会觉得很奇怪吧
第二卷按照推理小说的标准打不到5星,不过按照有趣的轻小说标准来说,阅读体验已经很好了,比第一卷也严谨有趣一些。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三篇
就本書的事件來說也就一顆星吧,重點不是詭計,因為完全就沒任何詭計可言:社團拍mystery電影,拍到一半在沒有完結劇本的情況下找別的同學來續編結尾而已,還要符合原作者本意,泥煤第一反應就是直接去問原作者好麼,這群人簡直就是沒事找事型。後來看在結尾闡述為甚麼要沒事找事的解讀上再勉強給半星吧,看了那個破電影的描述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假偵探的思路),太失望了。和里志的對話還有那麼點意思。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四篇
读罢愚者的片尾,对事件也算有了更加详尽的理解。毕竟如果只是动画,忽略细节是很容易的事。读完小说,也算有了更深的感触。 一方面,是终于理解了本乡放弃剧本的缘由。软弱,负罪感,迎合大众的天性与自身软弱性格的矛盾,引起了故事的最终悲剧。温柔与软弱,最终成为了强者操控全局的棋子。即便如此,软弱之人还会对强者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本乡的性格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 另一方面,是关于才能的讨论。 大多数人才能不足,无数的努力与热爱都无法弥补与天才的差距。但是对于自身才能的理解,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准确感知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能力足够高。
那如果有个人故意把你捧得很高,其实只是为了利用你。那么你发现自己真的不行时的自尊,该是会多么受挫。
其实整个每个人的每个人生,都在我可以和我不行之间徘徊。大多时候,都是一开始以为我可以,最后才发现我不行。
多么残酷的真相。 所以折木才会上入须的当,成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这个世界很残忍。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五篇
第八页: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看着天才大放异彩感到羡慕嫉妒恨的同时……
第五十九页:……真实躺着也中枪。
第九十一页:……奉太郎你看书的范围很广,相当没节操呢。
PS1:米泽你对摩耶花还真有爱啊——
第五十九页:到了里志的身边之后,伊原挺起平坦的胸部问道:……
第一百六十五页:伊原一听就露出嘲弄的表情看着我,挺起平坦的胸部说道:……
真是重要的话要说两遍啊。
PS2:作为一个伪推理谜,我虽然不像千反田那样排斥出现死者的推理,但对那些刻意去设计复杂作案手法的故事不是很有爱。当然,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也会去思考其中的手法,并为最终的“答案”惊叹不已——但这本书我也不会想再去读第二遍了。
“古典部”系列不是这样的“一次性”作品(当然,仅对我个人而言)。推理虽然是主体,但从事件体现的主角们的反思和自我觉醒才是核心。社会派推理虽然也反映社会和人性,但它们的条件往往太极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古典部”系列是一种另辟蹊径、并且质量很高的作品。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六篇
这本书也是因为某个下载的合集里面有,所以读到的。虽然不知道这类型的由轻小说改到漫画再到动画的商业运作模式,但是从一开始的阅读体验上来看,确实并不是对不熟悉主要角色的读者大概会被上来的一堆看似没啥意义的对话劝退。
故事主要就是男主在内的四个高一学生(古籍研究社)帮助高二的写侦探剧本的故事。费劲地讲述了本乡学姐编写的前半部分剧本之后,来了三个高二学长的猜测,最后男主发挥脑洞,想出了一个不错的点子,最后自己又明白过来,其实是被利用了当编剧而已的故事。
虽然顶着本格推理的背景,其实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凶杀案。大概率是读者对柯南那种走到哪儿哪儿死人的设定感到疲倦了。所以虽然是一个刑事案,但是氛围其实还是很轻松的。是不是的再来点儿中二气质和男主个人成长的感悟等等。总之还是很轻松的。
而且作者其实除了对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外面给予了一定的描写之外,读者还是很难从描写的文字上构想出主角团到底长什么模样,所以最好至少看看动漫的人物设计才能有个相对比较好的感受。
发现日本这类小说还是挺多的,应该在日本推理类型的小说比科幻热门多了吧?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七篇
我对推理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用看推理小说的眼光来看。不过看完整本觉得,如果用推理小说的思路来看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有趣。
所以其实整体来讲看书时候我的思路应该是千反田经历这件事的思路。因为被人请求看了未完成的电影,对电影剧本很好奇,很在意写剧本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自己没有探寻答案的能力所以一如往常寄希望于折木。折木却不想承担这么一个班的责任,在“女帝”十分有技巧的“循循善诱”下自觉地成为了侦探然后解决了事件。
看上去像是个很正常的推理故事,不过以人物的角度来讲从中途开始就跑偏了,这也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和动画比起来,折木的心理描写太出色了。“女帝”一句“有能力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自觉”(句子具体记不清了大意是这样吧)让折木有了近乎负罪感一样的自信心,他从一个能冷静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热衷于“推理”的侦探们的肆意想象的角色变成了十分积极地去“找寻真相”的侦探。而从这一刻开始他已不是侦探,而是一个和之前的几位推理者一样把自己的想法生拉硬拽到原先的剧本上的人。毫无疑问他自己的想法是相当出色的,所以每个人多觉得他干得好,但福部和伊原指出了剧本中的bug,千反田更直指核心——江波是怎么样一个人,她是怎么想的?
我老觉得这么做对江波非常失礼,不过最后看来,重点在这里,也不在这里。
所以最终故事还是在江波这里收尾,执着于没有死人的故事的江波说:“我只想和大家一起高呼万岁”,千反田说:“我也讨厌死人的故事”,这个时候,之前那些十分“炫酷”(←其实也不怎么炫酷啦= =)的推理退场,从事件的真相回归到人的性格、想法,整个故事在这里豁然开朗。
我倒不是执着于happy ending的人,只是可能有点像千反田,看推理小说的时候,推理、真相大概也不是放在第一位的,多少还是希望能看到作者的想法流露和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的人性。我觉得这是对于作者和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尊重吧。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八篇
精彩而又深刻。所谓精彩,指的当然是剧情,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但是后面的发展就可谓是一波三折了,一直到最后一幕,都在解答从一开始起初的那个中心谜题;所谓深刻,一方面是指故事的解答部分(这里就不剧透了),另一方面是指最后的一段可以看作是作者独白的话,这一点我会在最后提到。
诡计角度:其实那部电影,我觉得最精彩的还是那个叙诡解答,真的是,相当厉害了。至于其他解答,那就是中规中矩了(不是还有个根本不是解答的解答吗(那个也算是叙诡吧(滑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之外,还有一处叙诡,那处叙诡真的是妙啊,使得某人的神秘程度更加深了不少。
推理角度:和前作一样的推理,在本作中也差不多吧。风格类似的缘故这里就不多说了。
人物角度+情感角度: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和一群人,分别是入须学姐、本乡学姐和二年F班全体。而在这本书中,人物与情感是分不开的。这里涉及到剧透,想来想去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能够避免剧透,因为最后的解答也确实与人物情感密不可分,大家可以去买来看看,这本我还是强烈推荐的。
故事角度:阅读体验方面,一部分已经在前面提到了,还剩下一部分就是文章结构的安排上,谜题是一部未完成的电影,随后的解答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个谜题。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谜题本身似乎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再是谜题本身了。从作品中脱出去看作者本身,这个思路作为一直消费着推理小说的读者而言,是相当新颖的。借着这个思路下去,顺理成章地,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在推理小说方面的思考。换句话说,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在最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交谈,他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对推理小说的思考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读完之后,可以说是相当畅快的了。
每次碰到这种自己喜欢的小说,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评价了,因为这类小说总是一环套着一环,我们没办法将其分开解释,也没办法单独拎出作者的情感,因为它们早已融合成了一个整体。这部《愚者的片尾》正是如此。因此,我觉得我没办法,或者说实力还不够,没办法在如此小的篇幅内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分析这部作品,也是相当遗憾的一件事。不过在此,还是想要大力推荐这部作品。
别的就不多说了,通过这部作品,我已经成了米泽穗信老师的真爱粉了。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九篇
《愚者的片尾》是《冰菓》系列第二篇,也是销量暴跌的一篇,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因为大部分人看《冰菓》其实看的是青春文学,很少在意日常推理元素,所以第三篇《库特莉亚芙卡的排序》米泽老师又写回了青春气息,所以才销量回转。但我觉得《愚者的片尾》却是米泽老师写的最认真的一篇,原本准备补充一下《冰菓》和《排序》的分析,但怕重点不突出所以不再评述了。
下面是正文。
最近在看米泽穗信的小说,在阅读之余抽空复习了冰菓的动漫和小说,米泽作为日常推理的代表人物,可能是最能理解日常推理的人之一吧,这也让我有了很多的反思。 日常推理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这是我想说明的问题。 首先——日常推理是不死人的故事。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故事有什么意思,日常推理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实际上其实大抵是有些无趣的,很少人会对无趣的故事感兴趣。狂热的本格推理爱好者更喜欢刺激的转折的本格推理小说,即便对普通读者来说,推理小说的意义通常也许仅仅在于“解密”,或者说知道真相时的畅快感。 但,这真的是以读者的角度来看待故事吗?你看,其实大部分人无论是读推理小说或者看推理影视剧,都是在努力思考故事的真相吧,倘若思考出了故事bug,或者先于作者一步得到真相,又或者找到了比作者更加合理优秀的解答,恐怕每个人都会做出欢呼雀跃的反应吧。 这种做法很正常,但却是忽略了一些东西,因为这是“推理创作者”的角度,你想找出作者的弱点,你想要产生自己创作的想法,你想要创作比作者更好的,而这并非“故事的读者”角度,所以,“故事里的人和情感”被忽略了。 想要十分贴切的理解我所说的,可以去看看《冰菓》系列的第二篇《愚者的片尾》,这也是我想要提及这个话题的契机。无论是小说还是动漫都十分优秀,值得一看。在这个故事里,男主角折木奉太郎出现了少有的推理错误,当然,并不是因为他所提出的解答有逻辑上的错误,或者说恰恰相反,男主作为侦探角色提出的解答反而相当的完美。但是——男主忽略了事件里的“人和情感”,他仅仅是把事件当做“推理题”来看待。不过,故事结局自然是女主角“好奇女孩”千反田开导了男主,最终抵达了事件的核心。或许,米泽老师也想借这一篇章道出“写日常推理的原因”——也就是女主角千反田在篇章结尾的一句话“我跟这件事里的那个女生一样,我也喜欢不死人的故事”。 所以,“日常推理是不死人的故事”,加上日常推理又贴近生活,这两点让日常推理抛却了逻辑学和解谜性的吸引力,希望读者能更加关注生活里的“人和情感”。简而言之就是——日常推理想让你“拥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如果用推理的语言描述的话就是,日常推理想让你拥有发现生活中“异常”的眼睛,“异常”的背后可能是“惊喜的”,也可能是“悲伤的”。不过无论是“惊喜”还是“悲伤”,它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波澜不是吗? 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说明日常推理的意义,那就是——它想让你“热爱生活”。 米泽老师的《冰菓》系列中,《愚者的片尾》是我最喜欢的篇章。它前后呼应的完整性,以及对日常推理的映射,让我觉得像艺术品一般精美。而整个《冰菓》系列质量都不低,无论是“不经意的主角描写”还是“无趣的推理故事”都有着米泽独特的生活体悟,也可以说是我之前说的——有着可以发现的“美”的地方。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十篇
清新的校园日常推理,夹杂着切合实际的青春期的伤感。古典部系列的特点在于,在极小的情绪波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和情节展现给读者以鲜活的青春校园生活图景。当然,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几乎刻板的描绘。(以主角折木奉太郎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事,其节能且不啰嗦的特征使其对周围环境及人物的观察总是一针见血。)
故事承接《冰菓》,解决完千反田舅舅关谷纯的历史遗留问题(最初读到谜底真有种“平地惊雷”的感觉)后,古典部开始着手制作学园祭上亮相的社刊,神高2年F班“女帝”入须冬实接受折木奉太郎姐姐的推荐寻求古典部帮助,在为学园祭准备的悬疑主题的微电影拍摄过程中编剧突然因生病倒下,而剧本尚未完成,古典部众成员被请求作为评判员评断3位2年F班同学对故事结尾的推断。3位候选的推断被折木奉太郎一一驳回,在入须冬实的恭维下,折木奉太郎一反常态的答应帮忙,并给出了出人意料的“万人的死角”结局。在上部中“厌倦灰色,羡慕玫瑰色高中生活”的折木奉太郎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然而,在古典部其他成员,给出了符合各自性格特征对折木的结局提出质疑:严苛的伊原从细节处质疑,博闻强识的福部从诡计手法的角度进行质疑,整体思维的千反田则绕过剧本,直接对原作者的处境及行为加以质疑。众人的质疑使得折木不仅找出了真正的谜底(而这谜底也是我成为古典部系列忠实读者的原因。),也认清了入须冬实恭维面具下的“真面目”。从后面的故事中看起来折木从这次教训中收到了很大的打击啊。
男主折木奉太郎估计能让很多人感受到共鸣。他所信奉的“节能主义“——“不必要的事情不做,必要的事情尽快做。”尽管作为人生信条式的警语,却总是被千反田L的“我很好奇”击破。而在本作中,“女帝”入须冬实同样支配了折棒,但结果却让折棒大受打击,其区别在于,折棒发现入须是结果导向的,她所寻求的仅仅是作品能够完成的最好,因此看似坦诚且不露痕迹的恭维从论点到论据极有可能全部是胡说八道(这一点折棒的姐姐折木供惠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而千反田则相反,尽管时常因自身的好奇心麻烦人,但是她对于人的评价几乎没有为追求结果而过誉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折木奉太郎是心甘情愿被俘获的,千反田带给了折棒真正的“玫瑰色”。
当然,现实中来看,千反田的形象有些过于理想化。而入须冬实的形象则极有可能出现在管理学教科书的案例中。但对于“节能主义”的折棒而言,显然后者是不能接受的。
在一段时间内,古典部一度让我产生了“奉行‘节能主义’也未尝不可”的想法。但很多时候,事情总师会向着曲折的方向发展,指路人几乎都会像第一部折木供惠撺掇折棒时提出的“反正你也没有什么打算。”,而在一些特定情境下,这句话似乎是是无法反驳的。
古典部系列的中篇篇幅和happy end的情节,非常适合休闲状态下的阅读,这是在一些莫名其妙的重口味作品熏陶下得出的结论。其动画化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当初观看动画时,我还对刻意卖萌的场景敏感,觉得它脱离了原作的整体风格,可能是因为我在阅读时是按照真人角色代入,直到我看到了难以评价的真人版。
另外,我在14年暑假读完了当时的古典部系列作品,5年过去了,其间作者一共就写了3部短篇,和14年前的3部短篇集成短篇集《迟来的翅膀》,古典部的完结真的可能是有生之年了。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周把书展上刚买的《愚者的片尾》一口气看完了。如果说《冰菓》给我印象深刻的关键词是“颜色”的话,那么这本便是“才能”。
在第一本书中,折木奉太郎君的烦恼是高中生活的颜色——尽管他自认为他没有为之烦恼,但我觉得他确实很在意这一点。作为一个灰色高中生活和灰色大学生活的持有者,我不得不说,我能与折木君感同身受。我在灰色的生活中活得很舒服,但我又向往着身边同学们多姿多彩的蔷薇色生活;尽管我向往着并尝试着蔷薇色生活,但我却打心眼里恐惧着它。于是最后,我依旧灰色地活着。折木君呢,他活在灰色的高中生活中,并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生活,理直气壮并且自得其乐。然而当他加入古典部后,面对着三个拥有蔷薇色高中生活的同学,这份坚定的信仰也终于有所动摇。或许他也想过,所谓“节能主义”不过是自己胆小逃避的一个借口。所以他半推半就地被千反田大小姐带入了一个蔷薇色的世界。
“那么,后来呢?”我还记得当初自己坐在电脑前焦躁的心情。后来折木君到底是和我一样再次缩回了灰色的壳中,还是渐渐变的蔷薇了?我不能否认我希望的是前者,因为那会让我有点安慰。“我还是有个同伴的,尽管他生活在二次元中。”这样想,我便会轻松许多。那么后来,其实折木君也未得出答案,只是在关谷身上证实了“蔷薇色也未必很好”的观点。
动画《冰菓》是亭爷强烈推荐我看的,她当时说,她觉得男主很像我。我便去看了。如今想来,最了解我的还是亭爷啊。
我想,或许我这么喜欢《冰菓》的原因并非是想求证蔷薇色的好坏,而是想确认灰色是否太差。我时常觉得自己未老先衰,日子过得像个老太太,说闹觉余更是家常便饭。所以,我只是想在《冰菓》中求个安心。
在折木君心中,颜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于是在第二本《愚者的片尾》中开始了对于“才能”的解惑。
折木君一直坚称自己是没有才能的,当入须前辈说他有才能时,他也辩称是因为运气。当然作为读者的我还是认为折木君是有才能的——管他是侦探的才能还是推理小说家的才能。折木君的想法或许是这样的吧,节能主义的灰色高中生活是默默无闻的,而一旦拥有才能则势必会担负有才能者的责任,如此便不能够再默默无闻,不能够再灰色了。
但是在经历了《冰菓》中的一系列事件后,折木君恐怕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当入须前辈提出请求时,他答应了,主动跨出了第一步并悄悄兴奋着。你看,折木君果然还是向往蔷薇色的。那么当他得出了“万人的死角”的结论后的喜悦与自得和当他的结论又分别被“没有才能”的千反田大小姐、福部君和伊原君驳倒时的羞耻与恼怒,这样微妙的情感便很容易理解了。我也曾经傻傻地以为自己在某方面是最好的——我是“有才能”的,然后又被轻易地浇灭了幻想。那种时候我真想回到过去,把那时在心里洋洋得意的自己掐死。
啊但是可惜的是,我虽然自认为许多地方与折木君和相似,可是我却不像他那样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才能。←这才是关键的地方好么!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鞋匠,修鞋一生后寿终正寝,去往了天堂。等他到了天堂后发现,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对他屈膝敬礼。他们说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家。可他其实生在和平年代,一生都是鞋匠,默默无闻。
还曾见到过一个说法:有的人拥有数学家的才能,可他偏偏喜欢画画,从未接触过数学研究,而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拥有才能、发现才能、喜爱才能、担起这份才能相应的责任,这是多么困难又令人羡慕的事情。所以折木君,入须前辈的那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觉”虽然并不正确,但是我依然希望你能完成上述的这个过程。
ps 福部君,你才是折木君真爱之soulmate啊!
愚者的片尾读后感第十二篇
米泽穗信这个种草大王,非常喜欢在自己作品的后记中写自己的创作心得,以及趁机带货,给大家安利自己的灵感来源和参考的经典作品。
在《愚者的片尾》后记中,米泽推荐的两本他的灵感来源分别是:安东尼·伯克莱《毒巧克力命案》和我孙子武丸的《侦探电影》。
毒巧克力命案
7.9
安东尼·伯克莱 / 2009 / 吉林出版集团
侦探电影
7.1
[日]我孙子武丸 / 2022 / 新星出版社
这两本书确实都很有趣,我自己看完也很喜欢,十分希望推荐给大家共赏。
比起《毒巧克力命案》,我觉得《愚者的片尾》参考《侦探电影》更多,剧情结构和走向可以说和《侦探电影》几乎一模一样。两部作品的结尾,电影结局的最终解决方案都属于诡叙。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侦探电影》也是借鉴了《毒巧克力命案》中讨论会的形式,即大家以委员会形式轮番发表意见。
那么在有了这些知识积累后,我再次重看了《愚者的片尾》和《冰菓》动画中对应的篇章。这一遍,我有了一些自认为有趣(而实际无用)的小发现:
1)米泽:歪歪歪,有人发现我藏的彩蛋嘛
米泽在后记中说《愚者的片尾》是带着对《毒巧克力命案》的热爱与敬意写出来的。如果有读者注意到了他悄悄藏的小彩蛋,他本人一定像孩子一样开心吧?
《毒巧克力命案》的案件背景是女性死者家收到了一盒别人送的酒心巧克力,在食用6颗后不幸中毒身亡。
而《愚者的片尾》的小说和动画中均提到了千反田带了一盒“别人送的酒心巧克力”来学校作为零食。小说中明确提到当千反田吃完6颗酒心巧克力又拿起第7颗的时候,折木提醒她适可而止。但千反田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第7颗放入了口中,最后因为摄入太多酒精而昏睡了过去。
我相信“第6颗”这个数字细节是米泽故意藏的致敬彩蛋,不过动画中则无视了千反田食用的巧克力数量这个细节设定。
可以看到桌上的糖纸数量是10张
2)Who is the “あ·た·し”?
小说和动画开头和尾声都有入须学姐和一个叫“是我啦”的人在网上聊天室对话的场景,而且看起来对面是能压制“女帝”入须的存在。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入须学姐提到自己听说了奉太郎解决《冰菓》的事(关谷纯的过去)。奉太郎以为是千反田说的,但是千反田明确表示不是自己说的,随后奉太郎就认为是图书馆的老师告诉入须学姐的。
后面入须学姐提到自己分别从三个人嘴里听说了奉太郎的事:1)千反田;2)壁报社社长(被奉太郎抓住抽烟的那个大哥);3)校外人士(身份不明)。
这个名单中并没有校内图书馆的老师哦,快回想一下《冰菓》事件还有哪些知情人呢?
下面再来看看其他线索,首先我们能看出来入须学姐管对面的人叫“学姐”,对面的人又是在“地球背面”。那么整部剧还有谁在地球背面呢?
其实在小说的最后米泽为了暗示大家“是我啦”的真实身份,特意安排了一场让千反田和奉太郎使用学校聊天室对话的戏,就为了让奉太郎发现自己账号的登录时间很奇怪,表示除了他自己还有其他人登录过他的账号。那么,又是冰菓事件知情人、又在地球的背面、又能用奉太郎的账号的人,当然就是奉太郎的姐姐供惠啦!这就是“是我啦”的真身。
3)原标题为什么叫《愚者的片尾》?
虽然米泽说英文名不是他自己取的而是出版社加的,但我觉得古典部系列的英文标题真的每一个都起的十分精髓,比如这一部的英文名叫:Why didn’t she ask EBA?
抛开英文标题,读者有思考过原标题为什么叫《愚者的片尾》么?
里志用塔罗牌作为大家象征的时候,愚者是千反田的牌。但最后的电影结尾并不是千反田想出来的,而是奉太郎。所以这里应该是某种暗喻。
这个暗喻的答案就藏在事件结束后千反田的话里。在整个事件中电影结尾对她来说怎么样都好,她最关注的点始终是本乡这个人。千反田觉得素未谋面的本乡与自己很像,所以本乡希望的结尾也就是另一位“愚者”写出的结尾。
“其实我也讨厌有人死的故事”
4)动画的优秀再创作两则
Part 1:
米泽太钟爱《毒巧克力命案》了,所以在《愚者的结尾》中也严格照搬了《毒巧克力命案》中每日只听取一位发言人意见的开会方式,太一板一眼了,剧情推动也跟挤牙膏一样费劲。
只是学生讨论电影结局,事件本身也没那么复杂。针对一个人的发言,再怎么讨论应该也超不过1-2小时。暑假期间冒着高温跑一趟学校,就为了那么1-2小时听证,别说是节能主义奉太郎,换了我也肯定不干。
而动画里的议程调整就合理多了,把对三个人的听证全都压缩在一天了,大大优化了这一段的观感,整个剧情更简洁流畅。
Part 2:
动画对小说的另一处优化是在结尾奉太郎和千反田的对话。原小说是安排折奉太郎和千反田在学校网络聊天室里完成对事件的复盘,但我其实觉得这种方式效率太低了,要想在网络聊天室实时对话是要约时间的吧?按照原作设定,千反田和奉太郎俩人都没手机。他们只能通过打电话或者在学校当面口头约线上对话时间。但如果他们有约时间的机会不就可以直接澄清了么,何必采用这种迂回麻烦的方式?
我能理解米泽老师在原作中的用意是为了让奉太郎发现自己账号的登录时间很奇怪,暗示大家“是我啦”的真实身份。不过这段确实有点画蛇添足,也不符合奉太郎的作风。从入须学姐和对面对话内容也足够让人隐约猜出来对面人和奉太郎的关系。所以动画中把这个地方舍弃了,我觉得反而是比较好的选择。
借用奉太郎的哲学就是:没必要展示的就不展示,有必要展示的就精细展示。
最后贴一张我喜欢的图:
本富农家的大小姐当然会开农用拖拉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