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弗洛伊德口误的读后感大全

弗洛伊德口误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5 16:25:27
弗洛伊德口误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05 16:25:27   小编:

《弗洛伊德口误》是一部揭示人性深层欲望与情感的小说。主人公弗洛伊德在面临困境时,不断陷入口误中,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小说通过精细的心理描写和荒诞的情节,引领读者思考人类的本性和命运。这部小说让人深思,引人入胜。

弗洛伊德口误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爆料了许多正统心理学书没有提到的趣事,喜欢重口味心理学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啊!

心理学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创造一种舒适的氛围,让与自己沟通的人觉得安逸,然后放松心理警戒,公开、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一个人自由地谈论自己,人们会发现不管他之前的心理戒备多么强烈,肯定会在某个时刻释放出自己的潜意识,脱口说出真实的想法。我们一旦掌握了这中技巧,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3页

弗洛伊德口误读后感第二篇

身边认识的很多人都跟我说过:我觉得心理学有意思,我要学心理学,要看哪些书?我一般的反应是:呵呵,心理学不好玩,先买本心理学与生活,能看完再说你要学心理学吧。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那些想学习心理学的骚年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客观的介绍型读物,没有夸大和鼓吹任意流派,可以激发好奇心的一本书。 我也终于知道对海鲜过敏的原因。

2/3页

弗洛伊德口误读后感第三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理学突然成为了一门显学。这个风潮大概是一系列诸如《lie to me》这样的美剧带起来的,中国的年轻人开始把心理学的一些术语随口挂在嘴上。当然使用这些背后含义极为丰富的属于,其实是有利于降低交流难度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当然是所有人都知道很多术语,然后就用这些含义丰富、又有细微差别的语言交流。但是这些术语的详细概念为何,其实很多人是没有心思去仔细了解的。经过大众媒体的一阵宣传,很多在网络环境里面被滥用的概念已经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毒药,除了造成误解以外甚至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比如最被常误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实是发病情况极少,而且需要符合一系列特殊情况才会出现的症状。但是现在好像在涉及绑架的影视剧里面,这已经是发病率百分之百的一种心理疾病了。再比如精神分析,很多年轻人动辄把这个含义极为丰富的学科放在嘴边。但是他们能够拿出来说的知识点也不过就是弗洛伊德把什么都往男性生殖器上边去归而已。这个分析学科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又是一个被有意无意忽视掉的东西。那仅仅知道一个理论又有什么用呢?再比如婴儿阿尔伯特。我已经在不止一本心理书上看到作者把这个实验结果言之凿凿地放在那里。初时我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后来我觉得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对老鼠无动于衷的吧,不然早就被进化淘汰掉了。果不其然,这个实验结果背后有猫腻。这个孩子本来就不是很正常,而这个不人道的实验也是因为孩子的母亲有求于人才会得以实施的。这就让人觉得很丧气了。有时候甚至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攻击科学的可信度。当然当事人自己是不会承认的,而且由于实验本身已经不可重复,没有人再能给出反例。心理学这样的学科想要进入科学的殿堂,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这本书看完,其实我自己的背后是冒出一层白毛汗的。如果不是因为机缘巧合看到了这本书,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恐怕就是偏颇的。其实是一本以汇聚维基百科信息为主的书,它对一个心理学爱好者的帮助也是巨大的。它试图澄清了很多概念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也把一些该交代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这样一来,心理爱好者就不会因为先入为主地相信了某些理论而让自己的头脑从此陷入在这些理论当中。科学的理论哪能不经检验地全盘吸收呢?在初学者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同时也试图去辨析一些重要的观点,应该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功德。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