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一)
我对部分翻译存有疑问。比如毕达哥拉斯分明提出的是“和谐理论”,书中翻译成了“和声理论”。这误会可太大了!再比如有关复调的几个概念,中文翻译和括号里给出的英文单词不完全符合。其他还有一些地方不是很精确。但我不敢说他翻译的就是错的。目前还没看完,已经发现太多概念上的疑点(因为翻译表述造成的)。所以还是要求英文原版!
这本书作者写的真是太赞了,没话说。对概念的解释很人性化。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二)
如果你不想读中国人写的西音史教材,又嫌国外那些如雷贯耳的大部头厚而晦涩,资质平平,苦于入门而无门,那么这应该是你最想找的一本书。
那么,关于这本良心出版社后浪出品的艺术课系列,我力荐它的理由大概有这些:
1.没有废话,却没有任何的遗落。
音乐本身之外的东西,只挑最有重点的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科技进步,人文思潮,学术激辩,用最短的一两页,叙述的一清二楚,然后就紧锣密鼓地展开重头戏,生怕读者心急,不会浪费读者的宝贵注意力。
2.内容安排上,实用性很强
每一章都会按照器乐,声乐,等详细的门类来介绍,每种体裁大概三四行,但所言必从最实际的角度介绍,而不是说了和没说一样的百度百科文风。讲解也非常的系统,比如一种体裁在巴洛克时期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的,它流行不流行,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它又发展成什么样了,读者可以很便捷地通过来回翻阅,去观察一种音乐体裁的变迁,而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所有音乐学习者都至关重要。同样是介绍体裁,动辄百余页叙述一个时期的《西方音乐史》,不做个笔记的话,来回翻阅实在非常困难。
3.封面萌,总是忍不住拿起来看
这个大概是凑数的,但是我觉得也有必要加上。封面一位荷兰画家所画的弹琉特琴的艺人,每次看见他神采飞扬的表情,总是忍不住在心里偷笑。哈哈哈哈哈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三)
本文为出版后记
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中国之初多称“西洋音乐”,后因学科建设的需要而改作“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相区别。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直到1919年,中国人对西方音乐仍仅仅停留在猎奇的层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音乐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相应的研究活动也步入到新的阶段,一批优秀的专著、译著得以涌现。
关于西方音乐的通史类著作在国外早已汗牛充栋。国内专家学者和出版界经过长期努力,已为我们奉献出多部经典音乐史译著,最著名的要数格劳特、帕斯卡利的《西方音乐史》(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以及亚伯拉罕的《简明牛津音乐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这些作品高屋建瓴,资料翔实,论证扎实,体现出西方音乐研究的最高水平,但对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却部头过大,内容芜杂,几乎无法完整和彻底消化。
本书出于满足音乐爱好者们迅速进入西方音乐世界的愿望而编著,四位作者常年担任美国高校音乐专业和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书中内容简明清晰而有条理,以大纲式的结构设计梳理出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这种做法突出了本书的实用性,非常适合初识音乐的读者了解西方音乐的历史。而每章的固定体例则更显出作者的别出心裁,正如本书推荐者杨燕迪教授所言,这种安排“让读者在相对简短的篇幅中对每个时段的音乐文化有某种‘一目了然’的鸟瞰式掌握”。
本书自19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已先后九次再版,作为高校音乐通识课教材和大众读物深受学生朋友和音乐爱好者的欢迎。所以特将此书引入我国,目的不止在为音乐事业添砖加瓦,更是希望为越来越庞大的乐迷群体提供具备专业水准且简洁明了的导赏背景指南。本书采用了合适的开本尺寸和图文并茂的版式设计,着眼点也是提供给读者携带上的方便和良好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译者刘丹霓曾随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攻读博士,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不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译笔,她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杨燕迪教授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四)
作为一个乐理学习爱好者(门外汉),我也是看过几本针对不同人群的乐理书的,/_\说多了都是泪…比如欣德米特的作曲书(因数学太差不了了之,绝非门外汉可以handle的),著名的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很好的入门),某网上乐理基础和作曲课程(对英文的音乐术语不了解,看起来很累),某本中国式的乐理书(中国式得有些片面)…
拿到这本书呢,光看目录就知道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材(详细目录这个条目里就有→戳),章节明晰细致,以时间顺序一步一步阐明西方音乐史的变迁,并逐个解释每个阶段所出现的新音乐特征、术语、形式和现象。要说这本书与其他音乐入门书的区别嘛,有这么几点:
1. 在叙述历史的时候,会更注重理论的发展——每章的最后都有一块“史学家、理论家和手稿来源”。就比如第一章里列举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里斯多赛诺斯等人对于音乐的看法,以及相关著作,第二章列举了《音乐手册》、《温彻斯特附加段曲集》等,第三章提到《对波伊提乌音乐理论的思考》。这很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去找寻相关资料继续研读,而且也便于想学习专业理论却无从下手的人慢慢顺藤摸瓜,摸索着进门。这个确实是本书独一无二的地方。
2. 丰富的乐谱例子。就比如在解释模仿手法的时候附上乐谱逐个解释,这个在《聆听音乐》或是同类的音乐史书里是没有的(音乐史一般都非常“历史”,不会关注具体的技巧),只有作曲书里会仔细讲解。而这本书就两者结合了,挺好的。
3. 目录细致,便于查询。就比如你在听音乐,突然想到这个时期的音乐的和声是怎样的呢?是如何从前面一个时代变迁的呢?就可以拿过这本书,翻开目录,很快查找到。另外,每章开头还有年代表,这也是很贴心的。
4. 对比《聆听音乐》看,会发现《聆听音乐》真是一个非常叙事性的文本,而《十讲》就非常像一本手册,所有内容以标题承接,就免去了很多无意义的叙述。也因为这样的写作手法,每一位作曲家、每一种曲式的介绍都很直接、简明扼要(大作曲家会写得很长),每章都会给出一个很长的作曲家列表,每位的介绍都很短,但会抓住重点(最后几章除简短介绍外还会列出一长串的人名),音乐爱好者就可以把这个当做索引去找自己喜欢的风格去听。当然,这样的手法也有缺点吧,就是无法将不同的作曲家进行对比,或是以一个全局的眼光看待这些作曲家和他们的圈子。
5. 有结合美学看待音乐与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五)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到新出版的音乐史而内心充满骚动了。后浪果然坚持了一贯的设计风格,这么调情的琉特琴手(哈斯,1626),只有勇敢的出版商敢这么造。
还没有拿到书,但总按捺不住那股骚动。回想过去追过的那些音乐史,我又是醉了。
高中时我不务正业,花了大把的钱去买CD,还扒出家中的《音樂辭典》(王沛倫)当闲书看。想考音乐学院,却被本就是音乐老师的麻麻摁到了东北学建筑。这也没什么,我觉得每天能听碟子翻辞典就很幸福了。而且学校的图书馆除了有辞典,还有音乐史。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各种西方音乐史,格劳特第四版、朗多尔米版、张洪岛版、于润洋版。当时也没想着将来要读研,就只是每天看,只有朗多尔米的好看,其他都太难,干巴巴的咬不碎。我还是喜欢那本《辭典》。
后来南下武汉读研,读的就是音乐史,始料未及却命中注定。我带着那本《辭典》而来,却发现了更多的音乐史:1000页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虽好,但我一直没耐心读完因为,太长了;《简明牛津音乐史》(亚伯拉罕)也是读得我好辛苦,整整一年我都在跟中世纪战斗,而且作者对手抄本对无名小作如数家珍,对于一个原本有点点自信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致命。还有那些流传于坊间的小册子,比如《繆斯小史》(刘经树)、《音乐的故事》(贝克),短小,却包藏着耀眼的智慧。这时,我已深陷史潭,导师求我们看开点,“既然上了贼船,就认命吧”。我和小伙伴们都认了命,经历着痛苦也享受着兴奋。我们会为又发现一本新书怪书歇斯底里,会苦苦企盼一本卖脱销的书再版。我最终等来了格劳特第六版,但傻黄的封面和内容的错误百出让我失望(特么老子还没吐槽这书的英文版当时已经出到第七版了,马上要出第八版),名不见经传的《西方音乐简史》(格里菲斯)虽然视角独特,但有点走马观花的节奏。
我毕业后,上音社出版了诺顿断代系列,《古典》和《20世纪》分册已经上市,这可是音乐圈的大事件。不管多贵,我都要买,就算我已能读原版。当然了,史读多了,也不是好事。这么多音乐史,读来读去也就是莫扎特写歌剧牛逼、德国人擅长纯音乐等等,我经常会莫名地感到一种虚无,到底这帮家伙在写什么,究竟我学到了些什么?我听不到巴赫,也看不见贝多芬瓦格纳,那么音乐史对于我意味着什么?一想到这些,小时候对于音乐对于音乐史的美好幻想就一点点模糊起来。或许我以后会写一本《音乐史是个什么玩意》也说不定。
说回到这本书,《十讲》,上音杨燕迪教授写的推荐语,他最得意的门生刘丹霓担纲翻译,想必在内容和译笔方面不会差。而且全书不算厚,标题和封面看起来也很轻松,应该比较对我的胃口。
期待期待。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六)
这本书概括出从古希腊慢慢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直至20世纪近3000年的西方音乐发展脉络。每章按固定体例,分别论及时代和文化背景、音乐的功能和风格特征、表演实践、体裁类型以及重要的作曲家、史学家、著述家,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中鸟瞰音乐文化。
书的前半部分相对来讲比较枯燥,因为已经与现代音乐或者说是与现代所能听到的音乐关系不大,当然也许也是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的关系。
书中讲述早期音乐多与宗教有关,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用的音乐,一切都是服务于宗教的,音乐本身不允许带有任何感情,全部只是为了宗教配乐,并且中世纪教堂通常禁止使用乐器。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宫廷音乐的世俗性本质开始凸显,才慢慢允许加入节奏,旋律,情感起伏,器乐表演也随之增多。
而正因为早期西方音乐多与宗教有关,使得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诸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与音乐有关。
而一些比较熟知的作曲家,包括巴赫,门德尔松等等都是从巴洛克时期才开始的。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低声部才不再承担旋律功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大部分古典音乐的形式。这个时期以及后面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逐渐由纯粹宗教行为变为为具有鉴赏力的贵族社会服务。到了20世纪早期,音乐的功能更加普及,作曲家的表现渠道则更多的是电影配乐。
二战以来,不得不说,后期的音乐家要比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幸运的多。通过音乐会,电视,录音,广播,各种各样的形式,作曲家及演奏家被人们所熟知,至少他们不会再经历像莫扎特一样即使作为一个音乐天才也要经历的不得志的苦闷。
没想到的是,这本书把20世纪的流行音乐也加入了进来。从早期的谐谑曲,奏鸣曲到后来的布鲁斯,雷格泰姆,爵士乐,每一个时期音乐类型的特点,书中都有介绍和讲解,并且对于有些调式,也特意配了曲谱来解释。
这本书并不基础,很有专业性,但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很适合有一定音乐基础又想要了解更多音乐历史的读者。
书中还介绍了从古音符到现代记谱法的演变,以及很多关于和声中的调性知识,包括各个主题和乐章之间存在的形式上的调性关系等。另外,每个时期都配有该时期的主要作曲家及其生平,很具有可读性。
总体来讲,我觉得它更倾向于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我偏爱历史,也很喜欢音乐,一直想对西方音乐史有更多的了解。这本书脉络清晰的把西方音乐的整个进化史写了出来,虽然有些翻译比较直白的只是把英语换成了中文,语法没有任何变动,让人读起来稍显晦涩,但并不碍于它的实用性和它全面的讲解。
通读一遍,很多东西并不能完全记住。这是一本很值得放进书架的书,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一翻,反复记忆,加深印象,才能对音乐有更深的了解,对西方音乐史有更明晰的认识。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七)
读这本书时,我恰好在重听Miles Davis 1970年的经典专辑《Bitches Brew》。对爵士乐的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这张专辑在Miles Davis职业生涯后期的重要性。《Bitches Brew》不但在销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年卖掉了50万张),更为Miles Davis 重新夺回 “爵士之王”的桂冠称号,直至他逝世。
但如果你对爵士乐的历史和Miles Davis本人的经历不甚了解,可能既不知道Miles Davis之于爵士乐的意义,也无法立刻理解音乐中犹如交响乐一般的密度效果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时代的音乐总带有那个时代的强烈印记,而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也无法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就像没有克滕亲王的支持,巴赫写不出《勃兰登堡协奏曲》,没有60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鲍勃迪伦也不会写出那么多的“抗议民谣”。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想要正确欣赏和评判,就必须对它们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是学习和了解音乐史的重要性。
而要说起学习和了解音乐史,一本叙述简明、脉络清晰的史学著作作为入门读物是再好不过了。这本《西方音乐十讲》正是这样一本通识作品。
作为世界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音乐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人类音乐活动的始终。目前关于西方音乐史的中文译著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唐纳德•杰•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首版)。格著篇幅宏大,内容详实,涵盖了西方音乐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和其相比,由米罗•沃尔德等人合著的《西方音乐十讲》可谓是“小而精”。细读下来,它有这样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逻辑清晰。全书以时间为轴,按照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划分方式对西方音乐进行了介绍,便于读者清晰理解近3000年西方音乐发展脉络和风格演进。
二是体例统一。每一章都从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音乐的功能,风格与表演风俗,声乐音乐,器乐音乐,作曲家,史学家、理论家和手稿来源等七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
三是语言通俗。虽然几位作者都是从事音乐研究和教育多年的资深人士,但行文学术性、专业性兼具。即使是毫无音乐常识的读者,读起来也不至于太过生涩。
四是翻译得当。现在很多专业领域的书籍,译者外文和翻译功底了得,但却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即便对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也会有错译的情况。相比之下,本书由天津音乐学院的教师刘丹霓担纲翻译。虽然在个别概念和定义的翻译方面,这个版本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译文整体还是准确和有说服力的,算是专业的人干了专业的事情。
诚然,限于定位和篇幅,本书对很多历史材料的取舍依然值得推敲,对一些音乐家的介绍也稍显简单。但作为一本知识普及类的通识读本,本书最大的作用是帮助读者对西方音乐的历史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认识,要想更进一步一窥堂奥,就需要更加专业的阅读了。
《西方音乐史十讲(插图修订第9版)》读后感(八)
音乐一直是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背景,最开始是为了假装更高的品味,后来便成了习惯,这些年,相较流行音乐,最喜欢听的还是西方古典乐。特别是卡农D调的悠扬循环,让人怎么都听不厌。而说来惭愧,直到几年前,才如梦初醒地知晓,卡农并不是一首歌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体裁。随着经济基础的小有提高,终于得以有机会常常有机会坐到音乐厅,迷醉于交响乐音乐会或是陶醉于歌剧、音乐剧和芭蕾舞剧。尽管如此,由于对于音乐的诸多无知,只觉快乐,却在回味时词穷,我终究是不懂音乐,而这种知识匮乏渐渐成为了音乐欣赏道路上的绊脚石。
虽然学习一种乐器并非一日之寒,但对于音乐的概念和历史或许可以速成,于是,我遇到了这本《西方音乐史十讲》,她的封面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奠基人哈尔斯的《弹曼陀林的小丑》,画面生动而诙谐,注定了这本书的风格亦并不枯燥。在三位教授的笔下,音乐的历史被娓娓道来,就像是一个出身正统的孩子,最开始是中规中矩的宗教素歌,单调、庄严,在仪式上被深情吟唱。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时代的变革,这位孩子渐渐从圣坛走向了世俗人间,游吟诗人在路上歌唱着,田园牧歌深入了人们心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文化的席卷而来,再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大行其道,音乐的形式一天天丰富了起来,从单调到复调,从单曲到组曲,从统一到多元,愈来愈多的个性化风格融入其中,歌剧、音乐剧、芭蕾剧就像音乐之花,绽放地格外娇艳。然而,音乐的很多经典的范式与曲调却未随着时光而消声蹑迹,反而被沉淀了下来,在而后的音乐创作中继续发光。因而,作者在编写这本音乐史教材时,章节愈来愈厚,同样的名词,下面的内容与时俱进,而那些美好的东西,将永远传承在音乐史中。
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大抵是因为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互相影响,不脱干系。作者将音乐历史划分的这些时期,恰好与文学史交相呼应,各时期的艺术有着鲜明的同质性。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都走向了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诗与交响乐的巅峰应运而生。当我听瓦格纳与舒曼时,会不觉想起雪莱与拜伦,他们优雅而精巧,却又有一种激情与力量孕育其中,形成了特殊的张力,让人格外着迷。
当然,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还是源于她的实用性。不得不提一下她的结构,不仅按照各个时期划分清晰地按照影响、功能、风格等条分缕析地书写音乐历史,更是体贴地将第一次出现的音乐专业名词标粗,并在书的最后做了索引,这样的设计对于我这样的音乐小白能够轻松索引,又不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此外,这本书也带领我重新梳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西方音乐界“大腕们”,终于明晰了巴赫与贝多芬谁先谁后,再也不用担心在音乐传承发展问题评论上闹出笑话。同时,作者也为我科普了芭蕾舞剧的由来,最近看了两场柴可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与《天鹅湖》,傻乎乎地以为那是她们在编舞时将大师的组曲挪来一用,通过学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专曲专用,在浪漫主义时期,芭蕾得以从歌剧中独立而出,成了作曲家创作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看来要做一个合格的观众,学习一点历史必不可少。下次有了疑惑,应该还会翻翻这本《西方音乐史十讲》,学以致用,即学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