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有感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5 06:10:41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0-05 06:10:41   小编:

秦始皇读后感篇一

时间过去了太久,单靠一本史记远远不够还原真实的历史,好在作者善于分析,用非常有说服力的判断和理据推断出当时的情景,内容合情合理,我认为是非常贴近真正历史的。

作者的写法也比较流畅幽默;先是原文,然后是释义,再一句一句的半开揉碎后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观点,让内容变得易读,厚厚三本书几天就看完了,一点没觉得闷,这就是作者的水平。

秦始皇读后感篇二

读《秦始皇:力与诈的极致》的收获

张良遇黄石公得兵书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传说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他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照做了,老人看小伙子不错,就赠了他一本兵书。正是靠着这本兵书,张良得以帮助刘邦打下汉室江山,并且功成之后得以全身而退。狡兔尽、良弓藏,古往今来打下江山之后,多少皇帝把当年的功臣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张良算一个。同期的韩信、萧何无一善终。

圯上纳履图

秦始皇读后感篇三

读吕世浩先生大秦三部曲,开卷即难以释手,三天读完,做笔记和护照无数,掩卷后更是长长的沉思。

作者用一本书作为案例,教会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诚良师也。

开卷之始,作者即点明何为历史之有用,并非学校中惯常的记背时间,人名,历史事件。更重要在于能够代入历史中,去思考自己在此情此景时应当如何做,再对比古人所为,方知自己在行为、思想、心境上的差距与问题,方能有效应对自己亲身所处之世界。

书中常说,历史总在一再重复。能理解其字面意思,却不知实质所指。读完此书却发现,人性本相通,古人与今人虽物质环境已变化的,但在应对问题时的心境和方式大抵如此。秦皇寻长生药已是万世笑柄,后世皇帝却一再重复这个笑话。秦皇重宦官而致覆国,后世却也一再重复悲剧。

如书中所说,古代能听到音乐是很难得的,能够读到历史,对现代人确实更幸福。因为你能有机会在历史中扮演帝王将相,能以他们的心境和行事方式指导自己。如果真能做到书中所写的三点,增长智慧,明了世事,锻炼心智,那人生真会有大不同。

秦始皇读后感篇四

举个栗子。

吕世浩在书里大言不惭地说,《秦始皇本纪》之所以不叫《秦始“帝”本纪》,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用意是贬低秦始皇。因为“帝”比“皇”分量更重,要省的话,应该省皇留帝。例如,汉文帝不叫汉文皇、汉景帝不叫汉景皇,云云。

笑死人!

他到底有没有读完《秦始皇本纪》,啊?后面明明记载说,秦始皇死后,群臣进言秦二世建“始皇庙”。是始皇庙不是始帝庙!照吕世浩的逻辑,群臣都在贬低自个儿的先帝爷吧?而二世居然接受了,难怪亡国!

这个证据或许太冷僻,吕世浩疏忽了。但还有更明显的证据,他也看不见吗?

在讨论名号的时候,群臣建议嬴政自称“泰皇”,因为“泰皇最贵”。看见没,是泰皇不是泰帝!嬴政保留了皇字,再加个帝字,合称“皇帝”。那是不是说,在嬴政的心目中,帝比皇高贵呢?不!理由很简单:秦始皇尊他老爸庄襄王为“太上皇”。是太上皇不是太上帝!

那么从字义来讲,皇到底有没有比帝矮一截?恰恰相反,皇比帝还重要!《说文解字》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很明显,皇有开始的意思,所谓“始王天下者”。司马迁称嬴政为“秦始皇”哪里有丝毫贬义,相反,这是铁板钉钉的尊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唯独他有资格简称为“xx皇”,后世帝王没这待遇,只能简称“xx帝”。

这么简单的事,被吕世浩胡乱解释,太史公成了高级黑,真冤!这就是,自己并无真知灼见却硬要从传统材料中解读出“新意”的,典型病灶。

秦始皇读后感篇五

《大秦三部曲》事实上是三本书,是台湾的吕世浩教授写的。吕世浩以前我没听说过,之所以读这部书是因为kindle的推荐,事实证明这个推荐很不靠谱。

这三本书主要的内容都是根据《史记》写的,说是书其实更像演讲稿,内容很浅显,当然读起来很轻松。吕世浩教授似乎想告诉我们读书,特别是读历史的方法,或者说读历史的用处,不时的炫耀一下他自己的深度思考,但看起来对我的帮助好像不太大,也许我是朽木不可雕吧。

按照吕世浩教授的说法,读书有三个层次,读过、记住和应用,而我又把它扩充了一下,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读过。随手翻了一本书,大概看了内容,也不一定记住,更别说看懂,或许过个几天连读过这本书这件事本身都不记得了。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不及格吧。

第二个层次叫记住。反复得看一本书,通过死记硬背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给记下来,或许还能记住大部分内容,当然其中的内涵还是不了解的。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过了及格线吧。

第三个层次叫读懂。看一本书,通过自己的思考,了解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可以给别人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做起来或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中等水平吧。

第四个层次叫读透。了解书中内容的内涵,并且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碰到的问题进行关联,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很好的解决它,除了有点循规蹈矩别的没什么瑕疵。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良好水平吧。

第五个层次叫突破。通过对书本内容的分析、总结,去芜存真,不死心塌地的按照书中介绍的经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找出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优秀水平吧

这个所谓的读书层次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事实上只是从实用的角度看待读书,和市面上那些成功学、管理学之类的畅销书本质上没什么不同。读书不只是有用没用的问题,以实用来定义读书的境界太过庸俗了。

秦始皇读后感篇六

首发于个人公号yidiandeng

2017年暑假,kindle上收到广告推送——“《罗辑思维》鼎力推荐,风靡两岸三地学子和商界精英,全球热门中文慕课结集出版。“回过头再看,《大秦三部曲》,是我关注的内容,毫不犹豫地买下。但,一直没读。 终于,某次外出,在火车站,翻开了这本书。《推荐序》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惯常的吹捧的话罢了。但《作者的话》里,有一句话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些期待: 历史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思辨”。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辨,这不但是买椟还珠,更是莫大的遗憾。 翻过目录,到了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自己历史学习的主张。作者认为,读史可以明智,但很多人读史不能明智,原因在于不得其法。这样,历史仅仅是故事而已。 而真正高明的读者,则是观史如在其中。每当紧要关头,要立即停下来,假设自己身处对方的位置,综合种种,思考该如何抉择。思考清楚了,再打开书本,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此时,再依据其结果倒推,分析其原因。 能读到这里,只能算是入门。 更重要的是,要比较自己和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更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要反过来,设想如何面临自己当前局面的是某位古人,他会如何决定。 这样,才是真正的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互相印证,最终使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虽然读了一些书,但从来没想过书原来是要这样子读。 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在第二章《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给出了另外一种表述。他说,读书有三个层次:诵书,将书熟读成诵,这是读书的基本功;读书,能够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念书,念兹在兹,将书中的道理记在心里,去实践它。 这些都是后来读书的发现。第一次阅读,我只读了前言就放下了。再次读,已经是半年之后。 这半年,在班级教授《世说新语》课程,在马玲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这样方法运用的到课堂中去,效果很好,学生提升得也非常快。 许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再次翻开《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再也没了当时的激动。除了验证已知之外,反而能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说,在分析秦始皇的为人处世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刻意地往某个论点上生拉硬扯? 又比如说,赵高“夺权”之事,是否分析得太轻巧了些,而缺乏真正能说服人的东西?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里还是有一些亮点,比如黄石公点化张良的“忍”与“先”,这一部分分析解读着实精彩,真如高手过招,观众还没看明白,人家已经分出胜负了。 如果你要看这本书,建议你细读前言,不妨做做笔记;读读前两章,开开脑洞;翻翻之后的。 如果你要看这套书,《大秦三部曲》,建议阅读顺序:先《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再《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后《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 书不厚,字大行稀,大半天就翻完了。

秦始皇读后感篇七

这是吕世浩先生写秦朝的一本书,时间段是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一直写到秦朝灭亡。但看完之后,真的会发现,全书的精华都在《作者的话》中了。换言之,正文部分比起《作者的话》来说就显得平平无奇,无甚出彩的地方。感觉在看了《作者的话》之后对这本书的正文有了很大的期待,但是看了正文之后却颇为失望。

先看看《作者的话》中的内容,有一句话跟韩雪说的一句话大意时一样的——“现代教育时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置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活得才像人,基本上不是关注的重点。”虽然这句话看得挺扎心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现代学校教育是为了工业革命而培养人。从更冷漠的一面来看,有点像培养专业化的机器,每个机器都有用处,但是机器的本身却无人关注,大家都是现代化浪潮中的一滴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者的话》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思辨。现在越发的觉得,古人的话可谓是真知灼见。荀子的《劝学》曾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处于第一种状态——学而不思。我们缺少古人那种格物致知的精神。上课学习了新的知识,如何考评呢?做试卷,高分就算你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古人讲究,知识在书外,而我们则是知识只在书中。只要一毕业,学校学的东西基本上全都还给老师了。有时候想起来,会有这么多年的学都白上了的感觉。这是何其悲哀的一件事情呀,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对于求知的态度确是远远不如古人。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人生除了要顺势之外,有些时候,我们也要逆流而上。

回到正文的部分,文中挑选了秦朝几个典型的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说真的,个人感觉并没有非常出彩让人惊艳的地方。对秦始皇、李斯、赵高、胡亥、扶苏、张良的性格解读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分析并没有提出什么新鲜的看法,都是一些之前在别的书里面曾经看到过的,四个字概括就是老生常谈。整个正文部分或许还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而且,就我个人看来,作者似乎夸大了性格的决定性作用。通篇文章看下来,就感觉是,历史人物的性格塑造了当时的现实,在时间不断的流逝过程中,性格继续在加强现实,所以导致了最后的结果。感觉作者似乎撇开了当时的其他外在因素,例如环境因素还有其他的外在因素。只是一味的在突出人物性格的决定性作用,但就我们后世所知,是否能成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性格属于人和的一部分,还不是人和的全部。一言以蔽之,性格很重要,它对事情的发展会起推动作用,要与其他因素一起才能左右时局。单单性格,恐不足以左右天下时局。

而且,在看完整本书之后,多多少少能感觉到,作者似乎不太喜欢秦始皇,落笔着墨时,也多在写始皇帝性格中的暴虐部分,哪怕是在写秦始皇一统六国时,也在着重的写着因秦始皇的诈与力才能成事。仿佛在诈与力之外已经别无他物。秦朝已经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无法知道当日真正的事实,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们仅能从前朝史书以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隐隐约约窥见一点点历史的绰绰背影。但就从近几年出土的秦朝文物来看,历史仿佛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如何?近几年也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并没有写得很精彩,但是,作者提出了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值得去思考的两个观点。其一,统一与一统的异同在哪里(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其二,读史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要是启发后人,我们要如何去做。世上之事千千万,但如果从高纬度抽象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也不过二三。就这为数不多的问题,历史中早已写遍,不同的历史人物交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如果到我们自己遇事呢?是否能够给出更好的答案?这个就得看个人的造诣了,但我一直坚信一句话——

一个人能走得多远取决于他能回望多久以前的历史,一个国家能创造多大的辉煌取决于它有多少历史的沉淀。(当然,这里的回望与沉淀指的是要善于总结利用,而不仅仅是知道。)

秦始皇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上半年已进入我的KU书单,读完第一章后便有些失望,这赤裸裸地拿演讲稿随便改改就付梓啊。这也不是什么历史书,我被书名骗了,只是是拿着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来作样本的《如何阅读历史》而已。然后是作者谈到“什么是读书?”“学生要学什么?”说得倒也没错,内容也足够轻松浅显,关于张良那个故事的解读也甚受教——学以致用嘛,唐太宗不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是啊,如果读书的时候一直想着“有用”,带着这种功利心读书也太不足取了~

文末说历史学的三个功用,此刻我刚开始看的道格拉斯的《顶级悬案》前言所说: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来说,犯罪学研究的是人们为什么会为其所为。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人之品性。人性啊!如那些让我又爱又恨的推理小说,常常在评论的时候提到“逻辑”——不也是人性,不符合人性的自然也不符合逻辑了,是吧?忘记在哪看过的,大概意思是:那些在大众看来不正常的那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没有逻辑规律,其实他是有他独立的一套逻辑规律,只是因为不符合大众认同的那一套,便等于没有了。我想了许久,这就是那些美术馆里的抽象画,很多人说是“鬼画符!”但懂的人一眼便知画家想表达的喜怒哀乐……(又跑远了)作者说的历史学的启发智能、审时度势、感动人心,我觉得是在看人——人性、人心,人的七情六欲、贪憎怨恨……

秦始皇想建立一种君权说一不二的法制统治,但人不是机器啊,你抽不掉人性就不存在你想要的那种局面。你说秦始皇是不是傻?肯定不是!他不傻,李斯不傻,赵高不傻,那你看他们的下场是什么?后来做了汉土之主的刘邦不傻,作者说的第一个故事的张良也不傻,又看他们后来怎么了?不是先后的问题,也不是出不出奇的问题。关键是他们都是人,是人就有钻牛角尖的时候,例如上面提到的大人物;是人就再笨有灵光一闪的时刻,例如子婴。要说学以致用的话,倒不如说了解人性——又忘了在哪看的:不符合人性的言行都是假象,书中秦始皇早期表现的就非常不符合人性了,尉缭看出来了,虽然晚了点。

“秦在七国中最嗜杀人,始皇在秦国历代君王中最嗜杀人。”——作者这句话真立不住脚,看看那些开国皇帝那个不是踏着血流成河的路上位的,而且说嗜杀,也谈不上吧,你把刘昱放在眼里了没?

再来,作者黑秦始皇把司马迁都拉下水了,说是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但是大臣和博士们当时商议的给秦始皇上尊号的结果是什么?是泰皇,不是泰帝!难道李斯他们那时候是找死吗?还是秦始皇笨得看不出来?

还有诸如此类的作者的见解在我这没什么历史底蕴的看来也是立不住脚的,我查了一下,笼统说是台湾一博士。再看看他的书,就拿一本《史记》再咬着秦始皇不放,出了几本,来来去去都是那一套。随手点开一篇他的访问,嘿!好几句话不就在这本书里出现过,标点符号都没变呢~

说起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我想起另一本书《孤城闭》里面插了欧阳修的一个小故事,诚然是改编的,但是我很喜欢,分享一下,原文如下:

然后我又想起《史记》……到底意难平:看看《史记》目录,秦始皇之后的是高祖、孝文、惠景……你说说司马迁褒的是谁?贬的是谁?说说你学历史有什么用?看目录就看得出来的答案,还一字定褒贬呢? 误人子弟呢不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