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经典影评有感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经典影评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08:15:23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经典影评有感
时间:2024-04-16 08:15:23   小编: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观后感: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书籍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岛屿的宁静环境下,主人公们与书籍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书籍不仅是知识的源泉,更是精神寄托。这部片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阅读的态度和价值观。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一篇

第三卷

阿来:古人讲“眼前有景道不得”,意思是人都是对美有朦胧的感觉,但是无法表达。而美是怎样建构的呢?主要就是靠文学作品。瞬间发现的来自于自然或者人的美,我们需要一个揭示美的词汇系统,这种词汇系统的取得主要靠阅读。而这种系统一旦建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很多关于美的欣赏的记忆,培养审美能力。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二篇

KEY:本篇影评来记录与梳理这一季节目中出现的有趣/哲理性观点、书单和美好画面……

年初才刚一期不落地追完《我在岛屿阅读》的第一季,也是没想到第二季居然这么快就上线了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三篇

我在岛屿读书的第二季也并非比第一季很差,只是它试图在内容上更加深入一点这一构思使得它多了点专业性,少了点电视节目的娱乐性。

我自己在成长环境中,尤其是自己在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很明确的,就是我感觉到有不少人有年轻人甚至也有中年人老年人非常喜欢附庸风雅强行把自己拉入到艺术圈这个集体当中,仿佛只要结交了艺术家自己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家,但是艺术家本身一定是有精神独立性的,如果只是单纯接近那么还是成为不了艺术家本身。

换句话说,这档节目的定位出现模糊效果:论专业性自然不如正儿八经的教学,论娱乐性现如今比起阅读小说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而这档节目似乎在一个中间地段,当然探索是值得鼓励的,可这也并不意味着新生的全都要一味给予鼓励。

我觉得一般就是一般,但我不会以当初史学前辈那般打压我,因为他代表了一种地位,而我只代表一位观众。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四篇

刚看完第一季,开始第二季。

第一季莫名的感动,听他们聊史铁生永远对世界充满善意,说以前作家更愿意躲在作品后面,激励年轻人多读经典文学,聊老巴金的收获和对作家的庇护,和好友马原视频从聊文学变成看病买药,听他们讲自己写作发稿的经历,悬崖电影院聊喜欢的文学电影,听他们叙旧谈天说地,回忆某本书或者和某位好友的故事,各种文学作品和作家信手拈来,尤其足球队那一段,彼此之间的相识相知(西川和郭勇提到故宫的展览,郭勇立即介绍有郭熙的画,西川书里曾研究;故宫的游戏书西川也一下子认出启功笔迹),每期都会给观众推荐不同的书,真的满满的真诚,也很佩服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和超强记忆力~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平易近人哈哈~~

第二季刚看,换了主持人,感觉更加专业和晦涩,但是我觉得看了第一季后文学入门或者文学爱好者会更喜欢吧,这都是他们最真实的状态,如果每一季都和第一季一定会越做越假啦~~

期待第三季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五篇

2024年1月中旬看完,感想拖到现在才写。一方面是推荐,一方面是自己的回忆吧。

☆文坛大佬的谈笑风生

说实话,我还没有读过余华、莫言的书籍,多数是通过短视频、影视作品、新闻、访谈等有所了解,尤其是余华的“潦草小狗”形象深入人,谈吐风趣幽默。上次跟同学在北京书店看到余华的书,说起他书中的苦难,我感觉以我现在的状态读完很可能会更致郁,还是暂时不看了吧。就如读者们所述,余华把痛苦都留给了读者。

☆主持人的选择

叶子,选的非常恰当,适合这档文坛大佬的聚会,能够连接起文坛界的前辈、青年作家和新人。

☆博士生与导师的印记

☆关于读书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六篇

之前写第一季的评论时认为只要内容很好,形式并不重要,所以在风景绝佳的海边,建起风格各异的浪漫的书屋,请大作家来,品尝美食,开电影晚会、朗读会和音乐会,从节目效果看当然是很丰富,从阶级的角度看未免过于流俗,因为浮华的生活和伟大的作品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后来看第一季的那个书屋已经人走楼空,已成废墟。从经济角度看也许从节目中已经收回建设成本,可是从自然和情感角度看,实在是太具有中国特色了。

可是看到第二季发现形式非常重要,影像真实记录了当下,虽然已经是经过剪辑,可是依然有非常多微妙的细节很有意思。这一季中的郑执之前看过他在一席的演讲,深受感动,然后才去找他的书来看,老实说至今分不清和东北的另外两位双雪涛和班宇的区别。在节目中才发现是苏童发掘的,但是好像余华很不以为然,气场强大到好像已经令郑执手足无措了,他的状态和焦典真的对比鲜明,真的就是庶出的和嫡系的感觉,也许文坛真实的江湖故事更加精彩。

感受文学之美真的需要时间,大作家们因为热爱文学,所以在聊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时,每个人都变得光芒万丈,这大概是节目最动人的地方,对爱文学的人看起来就非常有感染力而且能感同身受。可是同时也悲哀的意识到文学正在沦为少数人的爱好,她的衰落或者乐观一点说,变革正变得无可避免,也许在节目中只能看到对过去荣光的缅怀而看不到未来。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七篇

最近,我追看了《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这部精彩的纪录片。主演是响当当的文学天团,豪华阵容。将我们一直以来从书本里看到的名字和真实人物对应起来,请到了生活中来,亲切又舒适。通过参观不同岛屿图书馆、与当地人交流等方式,带领观众展开了一场令人愉悦且知识启迪的探索之旅。

首先,这个节目注重的不仅是介绍岛屿上的图书馆和书籍,更是通过文化交流和人际互动,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尊重。他们与当地人互动,分享知识和经验,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世界。

其次,这个节目给予观众非凡的视觉享受。摄影团队用美丽而惊人的画面捕捉了每个岛屿的壮丽景观和图书馆的独特魅力。加之配乐和音效的精心搭配,使观众沉浸在旅程的美妙之中。

第三,强调了阅读对于拓展视野和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各类图书馆和书籍,节目向观众展示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是文学、历史还是科学,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价值。节目呼吁观众们用阅读来开启自己的思维,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外,强调了文学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性。通过介绍不同岛屿上的作家、文化和文学作品,纪录片呼吁观众们重拾对阅读的热爱并思考生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文学是一扇通向心灵深处的窗户,能够启发我们的思想、激发创造力,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八篇

ep1 岛上重逢记

1.余华:“读比研究更重要,因为读书不是为了读书,是为了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2.余华认为柴可夫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很激烈的,绝望是决不回头的;托尔斯泰和巴赫是宽广的,向我们走来的。

ep5.语自在

1.马伯庸:因为文本这种东西,演出来是另一种感觉。

2.马伯庸认为写幽默最好的,国外的是毛姆,国内是老舍。幽默是一种不经意的坦率。

3.网友说余华是“把悲伤留给读者,把欢乐留给自己。”余华说自己没那么“坏”,应该是“把悲伤留给虚构,把欢乐留给现实。”

ep.7 人间草木

郑执:有的作家你会有一种感觉他的作品是在燃烧自己,看一篇少一篇。

推荐袁哲生的《父亲的轮廓》

ep8 烟火漫卷

京都派认为北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人物画从宋开始关注市民阶层,唐及以前都是贵族。

ep.11 追忆似水年华

莫言的学生焦典:《孔雀菩提》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九篇

没跟上《我在岛屿读书2》的开播,但赶在最后一集播放之前把本季的节目全部看了,第一季的房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主播,但第2季的叶子好像和这个节目的调性更合拍一些,先不说其南大副教授的身份,单就是她做为名家之后,从小就和这些作家认识这一点来说,就可以很好的在没有陌生感的前提下,推动这个节目的进展。作家的班底沿用去年的基础上,把一些有意思的嘉宾转成了本季的常驻,竟然唱主角的还是余华和苏童。飞行嘉宾中,有三个年轻人是重量嘉宾的学生,两个年轻的成名作家中,马伯懒尝试着融入和输出,但感觉最终和去年的房琪一样,还是有点割裂;紫金陈全程发言不多,更像是一个来此取经和采风的学生。前期印象中深的是阿来,之前只了解他的《尘埃落定》,甚至以为他只有这一部代表作了,没想到他之后的作品还获得了很多奖,而且其对人生、对植物的认识,真的令人动容,再加上每集都会重复出现的他那段四川普通话的朗诵,怎么也得抽空看看他的其他作品了。当然,第二季最重要的嘉宾还是莫言,随后其的姗姗来迟,精采的大戏才就此拉开,他的作品我一直有看,知道他在小说之外,开始向话剧发起冲击,推出的话剧本《鳄鱼》早早的被添加到想读书单,奈何在短视频的冲击下,欠账太多,得一部部的读下来了。除了小说、话剧外,他的摄影作品还经常会被选用,他的书法也非常的好。更重要的是,他在节目中的语言比余华还要幽默和风趣。这些大家,感觉个个都是宝藏啊,希望还会有一季吧。看作家的书只会喜欢这些作者的作品,看作家的节目,则会了解这作者这个人,特别是余华,虽然他予以否认,但就我对他作品的读后印象和节目中真人的状态来看:把苦难送给读者,把欢乐留给自己。还真是他的写照啊!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十篇

这一季书屋的环境变化了,从面朝大海的木制房变成了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玻璃幕,建筑地点融合度还不错,但是嘉宾坐在客厅内会被太阳照射影响。这一季烟火气少了太多,虽然有一集主题谈论烟火气还有郑执下厨做饭,但是嘉宾们除了一如既往地到处闲逛外,缺少和当地居民的亲切交流,节目组把这群接地气的嘉宾们和大地分割了。主持人换成了专业人士,叶子的专业水平确实比第一季好太多了,不会产生冷场,可以单独接待这些文学大咖(因为都是业内人士、而且家学渊源深厚),但是却承担了制造话题、引导谈论主题的作用,导致整体内容没有那么随心所欲了,有些时候甚至感觉是按照手卡在抛议题。好处是嘉宾们的谈论内容集中化,在一期内给观众大量的专题输出;缺点就是过于专业化严肃性,会使一些观众的接受带入度降低。更少了西川那份幽默调侃,缺少了西川这个诗人专业领域的诗歌,主要以小说为主。同时加入了交响乐与阅读文学的的关系的探索和相通之处。

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每一季都会被反复谈论到,不同人有不同的感悟和看法。阅读打破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词语限制,阅读是我们更加会形容美的同时也是我们发现更多书籍带来的美。经典的阅读可以带来想象力和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是因为书写的肌肉记忆更牢靠,同时也是因为,读了再多的书产生的想法和记忆都只有在开始从事写进行思考的时刻才能够爆发出火花。大多数作家的文学写作都是从自己的童年时代生活开始的。作品的烟火气和小市民的市井生活是从宋代开始的,小人物历来都是写作的对象。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是一个可以永恒被讨论的话题。关于现代文学作家是学院派培养的还是先天星辰的看法,涉及到严肃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八十年代之后文学复兴,涌现了非常多的文学类型和写作大家,大众也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文学书籍和杂志,造成购买力的爆发。方言写作达到读者阅读过滤后不需要看注释是最佳的。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十一篇

接触到第一季的时候,正好是刚刚阳完之后,伴随着晚间疯狂的咳嗽,岛屿上的世界更加平添了一种乌托邦的意味。不过也忘了因何缘由,没有看完。看第二季时,正逢假期,那又是轻松之上的一份雀跃,昨天看了最后一期,果然是伤感又怅然,夜晚,海边,音乐,再见,为了告别的聚会,又恰巧对应上了自己心境和状态上的变化,仿佛完成了关于个人的隐秘仪式,一个恰到好处的巧合。

喜欢这个综艺,沉醉于作家们对于生活的表达与对于文学的带有睿智的真诚,更切实地感受到了作家是一种怎样的职业,能成为作家是一群怎样的人,被观众称为可爱的小老头们的他们,真的,太聪明了,完全褒义的那种聪明,那种洞察以及洞察后的冷静与坚持,那种思考以及思考中衍生出来的浪漫,玩笑中也带着表达,犀利中也照看平衡,以前觉得作家首要的是写作与表达的天赋,现在越发觉得,他们是一群在哪个领域里都可能成功的人,只不过他们愿意把心思献给文学。观察作家们让这个节目在走进文学之上又有了另一层有趣的意味。

因为大学专业的原因,对这个综艺天然有种亲切感,大学时期可以说是我阅读量的顶峰时刻,那些阅读不一定给我带来什么思考,但却在某种时刻给我带来了切实的愉悦。那个时候会和最好的朋友带着别的专业的朋友去看电影《黄金时代》,尽管这部电影被诟病不少,但看到书本上的一个一个名字呈现在大荧幕上,我当时应该还是欣喜和激动的吧,记不得了,但是现在想想那份情谊却实属难得,大家不一定都多了解和期待这部电影,但是却都有莫名其妙的热忱,互相之间的陪伴和愿意倾诉与倾听的坦诚真的是学生时期难得的感情,告别了学生时代后,好像再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种聊读书与靠近文学的机会。想到第二季最后一期一个戳我泪点的地方,苏童说到他和余华还有格非在华东师大宿舍的回忆,房间里有神秘的苹果味道,是格非不舍得给他们吃的苹果,大家在苹果的香味中谈文学,他说苹果的香味是一种暗示,一种神秘的暗示,那香味是文学的香味。在看这个综艺的时候,真的有想把它推荐给那时朋友的冲动,但距离与时间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疏远与表达上的羞赧,最主要的是我狭隘地认为她们不会再对这个聊读书与文学的综艺感兴趣了,现在想想也许她们也愿意和我一样再唤起那时的记忆呢?

第二季结束了,我却想着下次联系上那些朋友时,一定要推荐一下。第一季会去补全的,第三季也会去期待,因为余华说,再见,下次还来。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十二篇

大学毕业前夕和闺蜜俩人出去旅游,随身带了本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檀香刑,结果在桂林的几天连续做噩梦。一方面是被书里各种残忍的刑罚吓到,虽然读前已有预期,更主要的我想是由于莫言的书写方式,一个人被极其残忍的虐杀,在他笔下就好像今天去菜市场买了一条鱼让摊主杀了一样稀松平常,然后巨细靡遗的描绘了整个杀鱼的过程。记得陈丹燕说女人临大事比男人沉着,砍下敌人的首级如砍瓜切菜般,大体是这个意思,然而这毕竟不同。写得好是真好,不过我从此没有再读过莫言。

扯远了。同样是十几年前,当年电影大鸿米店上映的时候特地先读了小说,顺带看过苏童的访谈,他说写《米》的过程很艰辛,很不喜欢自己创作的状态,用了一个词形容“跳大神”,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他无法像莫言一样无动于衷地书写人性的恶与残忍。如同节目里听他说一个人从小读安徒生童话,那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感觉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再自然不过。一直觉得好的作家一定是把自己隐藏在小说背后的,然而还是会从纸背隐隐透出一抹底色,也就是作者本人灵魂的颜色。苏童笔下的人物再多毛病和不堪,也总是忍不住流露出本性里的柔与善,《红粉》的嫖客老浦,《我的帝王生涯》的小太监燕郎,死亡降临时心倏然揪成一团,不忍心再读下去;如同作者本人笔触下情不自禁的恻隐之心,无论是早期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华丽铺陈,还是后来的行云流水的创作风格,都会在某一刻褪去所有浮华,只留下最本真的纯洁,所以对我而言阅读苏童是很奇妙的经历,残忍和温情缠绕在一起,仿佛心尖被不期然刺上一刀的同时又被作者本人温柔的抚慰。

记得当时满怀期望的看电影红粉,觉得是最贴切还原的演员阵容,看完却大失所望,李少红不懂苏童。老浦不是像电影里王志文演得那样,最后生无可恋了无生趣可以说是在“求死”;他是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过一天算一天,他不是没有料到这样下去会把自己送上死路,他只是逃避不去想,不去想明天会怎样。他花心、懦弱、胆小、逃避现实、随波逐流,对感情缺乏主见和担当,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样,他有一大堆的缺点和毛病,可他是个有情义心软的好人,他活着都唯唯诺诺怎么可能像电影里那么洒脱地面对死亡。红粉我至今不敢读第二遍,因为读到老浦之死的冲击实在太大,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体验,这自然是作者的成功。我想对于所有喜欢苏童的读者来说,才气灵气无需赘述之外,他的善良和宽厚同样吸引,好像毕飞宇写苏童,就算不吃写作这碗饭,他是卖报纸的,我是卖西瓜的,我们也一定会在车水马龙的一侧成为朋友。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十三篇

这季节目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之一,是几位大佬坐在海边,吃着海鲜吹着风。

水天相接处,一片澄澈蓝色,深邃又不失轻盈。

然而,身处天涯海角,恰逢良辰壮景,他们谈论的,却不是什么星辰大海、文学未来,所有人,相当默契地,都说起了同一个话题,同一件往事——

这拨处在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金字塔尖的人,谈论的,仍是人生少年时,最初的记忆。

苏童说起母亲的拿手好菜,坚定认为天底下没有任何人,能比母亲做得更美味;祝勇说起十八岁出门远行前,父亲在厨房忙碌的声响,至今仍回荡心房;余华若有所思,看向天边,他此刻,又在思念着谁。

或许,当一个人说起最爱吃的一道菜时,其实是在说,小时候家里长辈为自己做的那道菜。

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很爱问别人「最早的记忆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心理学里有个观点,大意是「最早的记忆决定了你」。

因为我们活了这么久,绝大部分记忆,早已模糊。

之所以那么久远的记忆还会记住,是因为那些记忆,从源头上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被什么打动,最在意什么。

因此,我们在潜意识里选择了那段记忆,并牢牢记在心里。

它令人们卸下甲胄,让钢铁之心,生出软肋形状。

一如苏童在《雨和瓦》所写——

「假如母亲曾为你在雨中缝制新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人生海海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十四篇

跟了12期,今天终于完结了,整体来说不如第一季好,在剪辑上也出现了太多次的冷场和违和感,让我觉得有点尴尬。

不过读书确实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就算是文豪作家们也不能完全的理解对方的阅读喜好,像余华,莫言和苏童他们还算是熟的,再加上都是多年浸淫此道的文学博士,还能很自然的引经据典,即使这样,还是会在某些叶子提出来的问题上略显尴尬,更何况是那些小辈的交谈了,他们在互联网的时代又不会像余莫一样有着同窗之谊,也不想当年那帮作家隔三差五的开座谈会研讨会,能整宿整宿的畅聊文学,他们对于彼此是陌生的,聊天的节奏自然就很难被放开,且在前辈面前更不敢慷慨激昂,这也样节目增添了一丝丝的不和谐,失去了一些年轻人的锐气。

读书的节目不管是私人分享还是纪录片,还是综艺片都很难把它做好,就算是这类节目的佼佼者《但是还有书籍呀》也是在通过一个个相同的主题中搭建故事,用旁白来勾勒尴尬之处,更何况是大型真人秀节目。

尽管这样,《我在岛屿读书》这类的节目还是应该多多的举办,尽可能多的呈现书籍带给我们的精彩。

短视频,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我们被AI,被算法,被时长控制在信息茧房内,如果仅仅是通过网络去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获取知识,往往是碎片话的,是无结构的,是根基不稳的,我们最终依旧要回到系统的书籍中来,沉稳的,坚韧的去阅读一本本经典,去创作一本本经典。这才是对抗这个信息爆炸、内容稀薄的年代最好的方法。

就像余华说的:“书是心灵的慰藉港湾”,读书大部分时候分为了功利与非功利两种情况,前者让我们保证在社会上能活下去,过的好,这类书籍枯燥无味却值得追捧,它代表着读书有用论最坚定的证明,后者读的就宽广了很多,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小到小说,诗歌,评论,包罗万象,人间百态。这类书读起来对于经济生活很难见到效果,也是“无用闲书”的由来,可他们忽略了这类书的最大作用是对精神世界架构的重要性,小说可以让我们情绪变得平稳,感情变得敏锐,同理心更强,诗歌更是直接叙述情绪,蓬勃阴暗,上升下降。至于历史政治更能在自身限定条件下拓宽我们的生命线,理解了社会的运转规律才会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这些好处不一而足,无法一一诉说。

藏书千万,不读也香,千里快哉,浩然纸上。小时候意识不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读书是最省钱就能满足最高回报率的愿望。

胸中百万书,世界尽坦途。

继续藏书,继续读书,继续记录,继续分享。

以此自勉。

(以上仅个人观点)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影评第十五篇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余华

上一季余华老师还说了读书是为了让你知道你自己是谁

余华老师这属于是开篇点题了

1.《接招》西川

2.《一个人的文学史》程永新

3.《穿旗袍的姨妈》程永新

4.《到处都在下雪》程永新

5.《若只初见》程永新

6.《鲁迅的饭局》薛林荣

7.《果蔬秋浓》汪曾祺

8.《追忆似水年华》马赛尔 普鲁斯特

9.《枕边的辉煌—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苏童选编

10.《大淖记事》(小说集)汪曾祺

11.《受戒》(小说集)汪曾祺

12.《七里茶坊》(地域文集)汪曾祺

13.《钓鱼的医生》(《汪曾祺全集》)

14.《咸菜茨菰汤》(《汪曾祺全集》)

15.《繁花》金宇澄

16.《树上的男爵》伊塔诺 卡尔维诺

17.《看不见的城市》伊塔诺 卡尔维诺

18.《马可瓦尔多》(短篇小说集)伊塔诺 卡尔维诺

19.《夜间故事》(自选短篇集)苏童

20.《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集)余华

21.《沃普萧纪事》约翰 契弗

22.《乡居丈夫》约翰 契弗

23.《游泳的人》约翰 契弗

24.《萨耶沙漠》(短篇)武茳虹

25.《儿子》(短篇)武茳虹

26.《南方高速》胡里奥 科塔萨尔

27.《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28.《音乐家》陈春成

29.《逃离》(短篇小说集)爱丽丝 门罗

30.《快乐影子之舞》爱丽丝 门罗

31.《都柏林人》(小说集)詹姆斯 乔伊斯

《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第1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