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人物》是一部描写人生百态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在成功者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作者的描写细腻入微,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小说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次要人物读后感篇一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次要人物》。这本书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的七篇小说。《次要人物》恰好是第一篇,所以书名也用次要人物,但其实七篇短篇情节迥异,并不能用某一篇小说来代表。
我平时很少看俄国小说,除了托斯托耶夫斯基外,没有看过其它作者的作品,像这本现代俄国作家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读到。
总体来说,这七篇小说都很吸引人,读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枯燥无味,《次要人物》里的那个关爱流浪狗的“小山羊”科兹洛夫,《俄罗斯村庄里的女人们》中的敢爱敢恨的玛尔戈,《苏-苏黎世》中完成从俄罗斯人到瑞士人蜕变的莉季娅,《黑桃皇后》中的穆尔,都非常具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
七篇小说中,主角都是俄罗斯女性。她们有自己的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生活的方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身在国外,也有着俄罗斯女性的标签在,像《俄罗斯村庄中的女人们》中的薇拉和玛尔戈一样。她们的生活通常都比较痛苦,有的是自幼生活贫穷,痛失亲人,寄人篱下。有的是丈夫过世或者被丈夫抛弃,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前苏联时期生活的记忆和现代生活的现状的冲突,有时会让他们陷入痛苦的回忆,或者像莉迪亚那样干脆逃离过去的生活,蜕变成一个精神上的瑞士人。
这种痛苦和挣扎,促使她们有的独自生活,活在思念中。有的玩味人生,像“黑桃皇后”穆尔那样,有无数个情人。有的大胆的离婚和情人厮混,但却发现情人也是所托非人。这种冲突和痛苦,贯彻了整本书。
次要人物读后感篇二
我喜欢时不时读点短篇小说,因为比较轻松,哪怕不合口味也能在某个物理节点终止而不会有愧疚,而长篇小说就不行,假如半途而废,心中会沮丧一阵子,但也就一阵子而已。而且我从小就对俄国小说有种天然的好感,因此拿到这本乌利茨卡娅的短篇小说集很快读几篇就不奇怪了。
之前对这位作家并无了解,因为当代全世界范围内涌现的优秀作家实在太多,而我的阅读还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以可想而知错过了多少好书。如今这本《次要人物》也是如此,若非推到我眼前,还不知啥时候有机会看到。
刚开始读,就觉得里面的每篇小说都具有鲜明的俄国文学传统,它既是来自契诃夫,也来自米·阿·布尔加科夫。阅读的时候,有个困惑一直萦绕在脑海,就是这样一本小说,为什么会感觉很熟悉?契诃夫的小说虽然很喜欢,但他笔下的人物对我来说其实很陌生,换句话说,我明白那些人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但并不清楚他们何以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
但这本书不同——
我想,原因主要在于过去三五十年,中俄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嗯,甚至太多相似之处......作者乌利茨卡娅笔下的人物与环境,对我而言一点都不陌生,或者简直就是熟人。比方说《苏-苏黎世》这篇,一个前苏联的普通女子,自学德语,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出国。当运气降临时,一切都变得那么顺利。可当那个带她出国的男人中风之后,似乎人生的顶点在不知不觉中滑过,此后余生或许再也没有什么高潮了吧。即便如此,在文明国度只需靠着努力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这点与只能靠裙带关系才有可能出人头地的不文明国度有本质区别,于是书里的女主角还能够带着某种优越感衣锦还乡。读这篇小说时,我仿佛看到自己儿时同院的那个大姐,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旁人不解的白眼中,努力学习外语,想尽一切方法出国的情景;又好像能够想象到她在几十年后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看到眼前人与物都面目全非时,心中会作何感想。你看,好的小说就有这种引发共鸣,勾起回忆的功效,哪怕大家彼此处于不同时空。
书中其他篇目也各有特色,都能或多或少看到时代巨变下大人物小人物的面貌。他们被时代和生活的浪潮裹挟,大部分时间无能为力,随波逐流,但偶尔也会奋起抗争,做出对他们自身而言惊天动地的举动,让他们幻想着自己已经改变了命运,然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摆在那里,谁也无能为力。
次要人物读后感篇三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柳德米拉 · 乌利茨卡娅书写的《次要人物》(指全书出场的所有人物,非单一小说),或许我们都曾经见过,正在共处或者即将见到。
好的作品是带有一种共性的。即便我们不生于同一环境,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共性,极考验作者刻画能力,因为既然处处可见,必然前人有述;既然前人有述,就要别出心裁。
《次要人物》是一个短篇小说集。里面包含了七个短篇故事。关于故事的安排,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心。至少首尾的呼应让人觉得是对于“真善美”的奔赴。
NO.1 次要人物
这是个关于烦恼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穷人想要有钱,有钱人却担心“人死了,钱没花完”,怎么办?留给自己看得顺眼的人,也是一个技术活。因为人心隔肚皮。千挑万选还有可能白费心,便宜了白眼狼。叶夫根尼·尼古拉耶维奇最烦恼的是,自己连“败家”的直系都没有。情人、管家、那么多旁系亲属,虽然不乏过从密切,嘘寒问暖的,他知道为了什么。到最后要定遗嘱时候也还加一番考察。作者用略带调侃的辛辣笔触活脱脱剥人一层皮。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叫觊觎者机关算尽,一无所得。
这是短篇集的起首篇,短篇集也以它为名足证分量。有契诃夫、果戈理那般鞭打的力量。
NO.2 俄罗斯村庄的女人们
相较于《次要人物》,《俄罗斯村庄的女人们》寡淡了很多——如同篇章中提到的“普普通通的伏特加”“冒牌的拿破仑干红”。作者是通过三个女人的聚会,来碰撞各自不同的爱情观、人生观。说幸福,似乎都不幸福——玛尔戈离异,艾玛分手,薇拉孀居。孀居的依然惦念着死去的花花公子丈夫,说是下定分手决心的最后还是要飞奔回爱人的怀抱,离异的却被质疑“不懂爱没爱过”,身份认同卡在“东西方夹缝”之中,所以虽然看上去其他条件都优秀,还落得孑然一身。如果不是明知道这是一位女性作家作品的话,我都替TA担心这短篇会引来一顶冒犯“女权”的大帽子。又或者,简短而真实,这就是《俄罗斯村庄的女人们》,白描。
NO.3 苏-苏黎世
《苏—苏黎世》是一个人的奋斗史。就好像《红与黑》里的于连想要往上爬,只不过悲喜不同——作为长篇,《红与黑》可以花更多笔触去描摹人物,刻画他的奋斗历程(直至失败)。而作为短篇,《苏—苏黎世》更为直接,开篇就是莉季娅设好了“温柔套”,钓一个金龟婿。她是个怎样的女孩,她有着怎样的目标都随短篇画卷逐渐展开而显露。短短41页,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写出了成功和失败,微观和宏观。成功的是莉季娅,她从“俄罗斯贫民窟女人”晋升为“瑞士餐馆老板”,从生存线挣扎者到衣锦还乡客,都是她苦心经营的成果。成功也许并没有那么光鲜。但作者在写“活着”。我们可以不喜欢“手段”,但不能否认“存在”。微观的是个人,宏观的是国家——战争的国家、贫穷的国家,令人想要逃离的国家,想要掩藏的过往。并不“伟光正”的个人奋斗史,是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微观和宏观方面给历史留下一段剪影。
NO.4 奥尔洛夫-索科洛娃组合
《后来》 —— 也许刘若英的歌就是它的注脚。相爱分开意难平。但是真正在一起是不是就真的好?未必。爱情试错,接受命运。
NO.5 野兽
《野兽》应该是整个小说集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短篇。它描摹的是一个生活在裂缝中的女人的生活。两重裂缝 —— 1.身边人的矛盾裂缝:母亲和丈夫(两者在世时),两个女友(母亲丈夫过世后);2.现实和幻境,因为亲人过世导致的心绪不宁。作为野兽的猫的出现搅扰,是她对于现实问题的处理无能。但是当真正有人出来解决问题,她又陷入新的问题 —— 空虚。
NO.6 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也是个绝妙的短篇。俄罗斯作家在刻画家庭生活的时候,不吝展示矛盾 —— 无论是《次要人物》《野兽》或其它。在这个单性别家庭里(以主人公视角来排的话,可以梳理一条人物线),穆尔(母)-安娜-卡佳(女)-列娜奇卡(外孙女)(还有个未成年的外孙格里沙),黑桃皇后穆尔是自私自利的主宰者,在度过了自己荒诞放纵的青年、中年之后,还想牢牢掌控自己所能控制的一切。叫人有一种窒息感。
NO.7 大麦米汤
如果说整部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次要人物》是一场讽刺闹剧——是那些“好脑子”的人“绞尽脑汁”准备去接收一份遗产的“人间喜剧”。那最后这个故事就是南辕北辙的“反故事”,篇幅很短,“大麦米汤”这道具出场三次就刻画了一个“纯真世界”——妈妈总是在帮助人,尤其在第二次面对“失火受灾”群众时她更像个傻瓜,可是这傻瓜有爱,可爱。当然,如果要细究的话,“城市要在节日前清理干净.......”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可能也沉甸甸。但只要有可爱的人就还能相信人性。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惟愿光能驱散所有的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