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隐形生活读后感精选

隐形生活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1 16:45:51
隐形生活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7-31 16:45:51   小编:

《隐形生活》是一部揭示女性生活困境的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之道。通过描写她们的生活琐事和内心矛盾,揭示了现实中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思考。

《隐形生活》读后感(篇一)

其实最开始《隐形生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挺沉重的”。如果只是看封面的话,色彩的拼接会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个17岁少年顽强对抗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遗症的病例记录,也是两个重病天使在白俄罗斯病房因书而相遇的爱情手记……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很多想法,只是简单的认为《隐形生活》应该就是讲一些爱情故事……可是后来我并不这样认为。

“ 若命运不公,那就和它斗到底。”我很喜欢这句话。

尹万·伊萨恩科,生来就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和比尔斯综合征,还患有一些其他的基因变异疾病,他的这些病痛,很有可能与核反应堆爆炸后严重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有关……这是多么不幸啊!他每天都只能在医院里,也许这里每天都是暗无天日,可是,波利娜的出现,改变了这些。

很多时候不幸中的万幸那就很好了。原本的他们对互相都有着戒备心,在慢慢的相处中,彼此都产生了那种说不出的情愫……想要去爱却没有资格去爱,不是没有资格而是没有资本。每天都不知道能不能见到第二天天亮……

但他们之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尹万特别喜欢看书,也许他能从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精神粮食,波利娜曾经为了他成为了“窃书贼”……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即使生命的长短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生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样子就是掌握自己的生命吧!

这是一个结局早已注定的故事。因为,波利娜快要死了,谁都无能为力……也许这么一次怦然心动就像梦一般,可它却真实存在,一直留着他们的记忆中。

《隐形生活》为什么叫这个书名,一定有它的含义,可能在里面蕴含着很多含义,我对它的理解是主人公对自己向往的生活,可是这种向往的生活不能实现,所以是隐形的。

也许写下这本书需要很大的勇气,记录的是痛苦是悲伤,可更多的是美好,留给我们的是勇气。

《隐形生活》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心酸但又倍感安慰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物,释放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到2006年据统计,20年来,因事故死亡人数9.3万人,致癌人数:27万人。《隐形生活》讲述的便是这场事故的受害人伊万·伊萨恩科的故事。

伊万·伊萨恩科,十七岁,重症患儿,患有结缔组织疾病,比尔斯综合症及其他基因变异疾病。看这几个病的名大概都一头雾水,直白的讲,畸形,丑陋,残破,怕照镜子及任何存在境面反射的东西。伊万·伊萨恩科长期住在医院里,没有任何消遣,唯一的信息来源是护士或医生们的闲聊。他自杀过,也企图逃跑过,和病友们过着孤伶伶又相依为命的单调生活。

医院,从来不是个好地方。生病的人不得不走进医院,乞求康复,而不得不住进医院的人,凭着胎里来的自身免疫和日复一日的药物抵抗疾病,与病魔的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灰色地带。医院也从来不是一个让人有尊严的地方,但又是生命面前唯一一处最公平之处。丧失健康的苦楚,大小均一,男女等同,从来没有例外。医院里的人生没有戏子。

在《隐形生活》之中,长年住院的伊万·伊萨恩科对外界所知了了,也无比对比好坏善恶,他只在自己有限的视觉空间里观察身边的一切:医院、医生、护士、病友。医院是地狱吗?只在一念之间,灰暗失望落寞的心灵看到空洞、冷淡、坚固、圈禁、不自由、孤独和愚昧;而觉得自己仍然幸运的孩子却可以看到美丽、渴望、柔软、精致、好奇、尝试、努力、奋进和微笑。人生,也必然因为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而表现不一样的色彩。

伊万·伊萨恩科爱阅读,爱写作,相信这件事也拯救了他。他观察、书写、记录、感悟住院的生活,感悟人生的意思和价值所在。在大多数住院者只是空洞无望地等待生或死的结局时,伊万·伊萨恩科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一个独特且有故事的医院记事——这些原本悲伤的故事,变得让人忽视了身体的不适和心灵的枯竭,转而留意那些从不曾认真注目的寻常。

当你迷路的时候,请先发现自己。如果这些正常人眼里必然痛苦的核事故受害者都能尽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温暖、向上、充满人性的味道,那么我们正常人又有什么理由每日自怨自艾,自寻烦恼呢?人生如浮冰,冰山下的世界更加复杂和恢宏,那就是我们内心可能存在隐形生活。

作者在《隐形生活》伊万·伊萨恩科的叙述里从来没有正面提起过核事故,倒是细致而不厌其烦地唠叨他的种种发现,而这些同样启发我们发现另一种生活:看起来是一个不那么正常的爱情故事,实际饱含着对黑暗实验的谴责以及医院灰色生态的揭穿。

“谎言是代码是什么?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会再无法分辨出真相,到时我们要怎么办?只能抛弃追寻真相的希望,而满足于编造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关心英雄是谁?只想知道,该责怪谁。”

《隐形生活》读后感(篇三)

写在文前:○1当时被切尔诺贝利这个点吸引了,不得不说抓到我了,读完发现其实与此并无多大关系,换个背景,或再将主人公因灾难而带来的苦痛更换成其他常态下的任何一种疾病,癌症等等,会发现没有丝毫突兀感,一个故事失去了特异性,自然而然降了一阶。○2腰封有这样一句,“这是一部在东欧背景下成年版的《星运里的错》,故事中的主人公勇敢坚毅,令人赞叹!”——埃欧文•艾维(这人是谁啊??哈哈哈哈),《雪孩子》作者。好奇的我又去看了一会这部电影,感觉又是一次强行扯关系了,此外我也并未觉得书中主人公有啥勇敢坚毅的,后面再说。

正文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在白俄罗斯莫济里有一家严重疾病儿童医院。故事发生在这……时间线2005年。

伊万自17年前出生就一直住在这里。虽然他患有明显的身体残疾,四肢仅有一条胳膊三根手指,但他的“智慧”和他的“幽默”让日子变得不在单调,他喜欢读书,他对性痴迷,他好敏锐地观察周边发生了什么,他更喜经常假装昏厥状态,因为这样他可以窃听通话中的医生和护士。当这些活动不能让他满意时,他就利用自己的状况来操纵周围的人,这让护士和医院脾气暴躁的负责人很是恼火。鉴于他的残疾,伊万知道他永远不会过上他在书中读到的那种生活,也不会爱上一个女人或者和一个女人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他永远不会离开这家医院,除非是在他死后。但如果这能让他得到些许安慰的话,那就是医院里的整个系统都被他弄明白了——他几乎可以在任何人面前根据分配给他的药物,判断出哪些病人只能活不到三个月。然后波琳娜来了。波琳娜是美丽的。波琳娜曾经有过父母、男友和医院外的生活,但在被诊断出白血病和父母去世后,她一无所有了。伊万立刻被她的美貌、智慧和精神迷住了,但是他太害怕了,甚至不敢看她,担心她会被他的身体状况所排斥。然而,渐渐地,这两个决定不让任何人进入的人开始互相信任,并发展出一种对他们两人都构成挑战的关系。突然间,伊万从一个从未真正想要任何东西的人变成了一个只想要一样东西的人:他想让波琳娜活下去。可最终,她还是死了,他也离开了医院,慢慢地他屈从于他自己的灵魂。

除了伊万和波琳娜之外,这里还有一些罹患其他病症的“儿童”:

马克斯,2岁,身似镰刀的畸形婴儿,

亚历克斯,严重脑积水的少年,

丹尼斯,被诊断缺失灵魂的缄默孩童,

姜黄发色双胞胎,不与他人交流,不会说话的两姐妹,

恩雅、达莎、弗拉德、艾丽莎和尼克,心上有洞的孩子……

(不细究的话,或许可以说这些人中只有伊万是核污染的受害者,感觉怪怪的,照伊万所说,这里是异类收容所,那么他就好似异类中的异类,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接下来的伊万的所为,可能会让人容易接受些)

如是所想,这样背景下的故事,会透着一股原始的伤感,可以说再来一场潸然泪下的凄惨爱情,简直了,可这次并非如此,读完了,关于爱情的部分灵魂毫无触动,甚至还有一丝厌恶,厌恶这个世界造就的“畸形”,或许你无法改变畸形的残躯,但一定要改变畸形的活法。

前面所说伊万的“智慧”和他的“幽默”让日子变得不在单调,可是他的幽默和智慧走得有些偏激,还有一点怨恨和恶意,

早时如此尚可说是顽皮,倘若一向如此,那就是心理畸形了。除了对医护人员的捉弄之外,还有,看见马克斯想给他换尿布,仅仅只是因为无聊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完成这个动作,而不在乎婴儿的感受,而后又在自己身上做了一系列有关尿布的“趣事”;嘲笑“大脑袋”的亚历克斯;将摇摆的马克斯视作计时工具;捉弄双胞胎,不让她们上厕所……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狡黠的幽默,展示了一个恶童般的伊万,更表现出心理畸形比上身残让生活更显得黑暗,那流淌的爱,似乎也照不亮它,波琳娜死后,伊万选择离开,或许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切。(还有个令人不快的地方,作者似乎并未展示,给这些患者一种正确的对待方式,而不是嘲笑,愚弄)

说回本书,或许会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死亡的小说,那从绝望、死亡、顺从中窥见的爱、希望和曙光,是多么的美,可是我觉得相较于伊万和波琳娜的情感故事走向,伊万独自生活部分的那些细枝末节的描写,更应该算是主体,展示出一种世界某一块土地上真实生活的黑暗,而伊万和波琳娜的爱情更像死物,此刻我觉得文案中那句“热播美剧《切尔诺贝利》同背景小说!放肆飙泪吧!”真有点讽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