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个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4 01:35:12
一个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24 01:35:12   小编:

《一个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孤独的主题。故事中的角色面对困境和挑战,他们经历了内心的痛苦和思考,最终找到了勇气和希望。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人在困境中的成长和坚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读后感(篇一)

安·兰德的《一个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对“自我”这一主题的深入剖析。在这个作品中,安·兰德以她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高度集权、几乎剥夺了个人存在的社会,而主人公“平等7-2521”则是这个社会中唯一敢于追寻“自我”的勇士。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没有名字,只有一串数字和一个口号作为标识。他们不知道“我”为何物,只能用“我们”来指代个体。而“平等7-2521”却不同,他虽生于这个集体主义的世界,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知识和理性的渴望。他渴望了解“我”的含义,渴望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定位。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巧妙,通过“平等7-2521”的冒险经历,我们看到了他与这个世界的冲突与碰撞。他发明了电灯,这本应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但在那个社会中,这却成了他的罪孽。他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误解、排斥,甚至被追杀。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逃入了“原始”森林,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在森林中,“平等7-2521”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之旅。他不再受到外界的限制和束缚,他开始真正地去感受自己、了解自己。他发现了那个缺失的字眼——“我”,他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部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内涵。安·兰德通过“平等7-2521”的冒险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自我”的重要性。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外界所左右。我认为,《一个人》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存在。

总的来说,《一个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自我”的力量和魅力,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追求自己梦想的信念。

《一个人》读后感(篇二)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篇小说,不如说这是一份演讲稿,这样就合理多了。安兰德借着短短数万字塑造了一个个的刻板印象,在演讲中往往就需要刻板印象,不需要有丰富的人物内涵。《一个人》实在不是一本称得上好的小说,安兰德也很难说是一位有笔力的作家。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实在对故事情节没有什么期待,看着一直使用“我们”就知道“平等7-2521”在苦苦追求的那个禁忌词是“我”了。

她在呐喊,呐喊着唤起人们的自由主义思想。想想看吧,一位俄裔美国籍女作家,有着这样一层身份,写出来的反对集权社会的小说是冲破云霄的高亢呐喊。

看吧,所有的人不能自称为“我”;听吧,所有人互称兄弟来团结互助;到处走走吧,所有人被困在固定的地方干着重复的工作;去感受吧,死气沉沉的社会毫无活力。

“金色的人”唤醒了“平等7-2521”对自我的渴望,“我们爱你们”让人一看就感觉不对劲,我爱你们、我们爱你都完全可以,但是“我们爱你们”是什么鬼?

当“自由”与“平等”冲破层层阻碍在原始森林相遇时,已经注定他们成为了“新”的人,不被“集体”奴役的人。

听啊,我们找到了自我!看啊,在家园里我们自由而平等!逃走吧,去原始森林里再造一片乐土!我是一个人,我渴望所有人渴望的一切,我就是我!

《一个人》读后感(篇三)

安兰德,一位一生致力于宣扬个人主义或者说客观主义的作家,她的作品不论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核心思想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哪怕是在《阿特拉斯耸耸肩》这样的巨著里,核心价值依然不改,显得这部作品就像一个童话或者说寓言故事。《一个人》是她的早期作品,其借由童话(寓言)故事来说理的痕迹几乎不加掩饰,甚至有一种急不可耐的感觉。

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大灾难后的世界里,所有都变成集体性的,任何个人的都被视为有罪,不能有个人的想法,个人的行动,甚至取消了“我”这个词,每个人提到自己时只能说“我们”。这个世界的设定就是童话(寓言)式的设定。

在这个世界,觉醒的只有主角一个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有理性,而其他人是愚蠢的,如讲到学习时“不是因为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太难,而是因为它太容易。生来便拥有过于机敏的头脑,这是一种极大的罪过。跟我们的兄弟不一样,这的确不算是善,而胜过他们,则变成了恶”,本书中的“我们”都是“我”的表述,这是作者的设定。统治这个世界的人则是腐朽的:“他们老了。看上去,他们比“世界委员会宫殿”的大理石还要老。他们坐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我们都看不到有呼吸的气流拂动他们白色长袍的褶皱”。这些人因为否定个人,所以他们基本等同于死人了。当然,这个世界肯定是落后的:“当代所有的伟大发明都来自于学者之家,比如最新的这个:如何用蜡和细绳制造蜡烛,一百年前便被我们发现了;还有,如何制造可以安在窗户上挡风遮雨的玻璃”。

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主角发现了以前的世代遗留的材料,发现了电,遇到了一个金发的女性,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这位女性也觉醒了。而这个世界的森林地区被标示为不可知之地,没人敢进去,当主角和这位女性一起逃进去后,还发现了一座完美的安身之所:一座前代留下的完整的大别墅,各种书籍、设备应有尽有。

这个故事可以称之为反乌托邦吗?我个人觉得完全不是。作者的故事情节设定过于简单,善恶太过分明,主角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阻碍和威胁。作者只想通过这个故事,讲出自己的主张,而这个主张在她后续的作品中几乎一字未改:我不要求任何人为我而活,我也不为任何其他人而活。在宣扬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之后,作者不知有意还是无意,通过主角的行为透露了一点这个主张的后续结果:“我会学习怎么使用运送这种能量的那些金属丝。然后我会用金属丝在我家周围建起一道屏障,并且横穿通往我家的那些小路;一道像蜘蛛网一样轻的屏障,却比花岗岩砌成的墙更加难以逾越;一道我的兄弟永远不能跨过的屏障。”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除了私有制,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殖民、扩张的苗头。

安兰德出生在俄国,家里的药房被苏俄政府没收,导致家庭经济情况恶化,所以她对于社会主义或者说集体主义是有着高度的敏感和反感的,所以她一直强烈主张彻底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强调理性的力量。今天看来,本书中对于对手这样的设定未免显得幼稚,这些故事情节看起来甚至有种看抗日神剧的感觉,对手腐朽落后,我们不禁会想,这样的力量是如何维持统治的,甚至如何开始统治都是个问题。

我们看到或者经历的现实中,完全的个人主义或理性主义不存在,因为他们无法存在,所以安兰德的主张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而现实中的集体主义力量,既不腐朽,也不愚蠢,技术更不落后。不知道安兰德活到今天,看到这样的现实,会不会感到绝望。

安兰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对于上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威胁,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不论是否有效。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纪,面临的威胁更为强大,我们该如何回应?是否还有回应的想法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