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手工咖啡》读后感100字

《手工咖啡》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2 06:30:11
《手工咖啡》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02 06:30:11   小编:

《手工咖啡》是一本关于咖啡的书籍,通过作者对手工制作咖啡的过程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介绍了咖啡的历史、种类以及烘焙、研磨等方面的知识,并强调了手工制作咖啡的独特魅力。读后让人对咖啡的制作过程和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咖啡的热爱和追求。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一

阅读笔记51/100 ☀【为什么看这本书】 ☕主要是太爱喝咖啡了,新换了半自动咖啡机,去年12月宅家学会了拉花(拼命买牛奶的一周)专注练习拉花的过程太享受了,好像外面的世界消失了,所有的杂音没有了,只有我的感知和此刻。想看这本书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二

2021-30 无意中发现的一本书,书中针对咖啡豆的烘培以及冲泡工具和冲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我这种只喝过星爸爸和鸟巢咖啡小白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咖啡跟茶、酒一样,之所以能够成为嗜好品除了基本的成瘾性外,就是人们对它们都赋予了许多文化上的偏好,使它们能过从一般的食品中脱颖而出。从咖啡和茶的冲泡方式的区别能很明显地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咖啡更讲究精确的度量而茶则更讲究不可捉摸的道。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的开头就颠覆我的认知。作者开篇就说,大多数家用自动咖啡机(不是商用咖啡机)制作的咖啡还不如手工咖啡,更别提家用自动咖啡机还又贵又占地方。

至于手工冲咖啡,所需要的器具也很简单。除去自己喜欢的咖啡壶,必备的就是刀盘磨豆机,因为咖啡必须现磨才香。想精细一点就再买个电子秤,因为准确的配比对咖啡的口味也有影响。没有也没什么,用咖啡勺估摸着来也行。再讲究些,就配个鹅颈手冲壶,以便控制冲咖啡时的水流。没有就用普通水壶,也一样可以冲出好喝的咖啡。

就这么些。配个手冲壶都已经是顶天的讲究。我本来觉得自己只有磨豆机,手冲壶和滤杯,就好像出行骑辆二八自行车,相当的简陋,现在看来,也挺奢华。

这本书非常适合对咖啡一窍不通的读者。书中对咖啡的制作方法,咖啡豆的风味鉴赏等等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相比我以前读到的各种咖啡玄学的文章,这本书可真是平易近人多了。我本来以为咖啡的冲煮是一件多么具有仪式感,需要精湛技艺的手艺,原来难度和泡茶大体相当。毕竟大多数中国人喝茶也不会来一套茶艺表演。读到介绍精品咖啡豆的章节时,我觉得咖啡爱好者在中国真的很幸福,因为书中介绍的精品咖啡豆,在淘宝简直遍地都是,而且价格也不贵。至于冲煮咖啡的各种器具,在淘宝也能淘到,而且设计精美,价格合理。咖啡真是实惠的饮品。

好了,看完这本书,我对我的咖啡壶和冲咖啡的手艺都生出了高浓度的信心。明早就冲一杯香浓的咖啡吧。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四

推荐指数:⭐️⭐️⭐️⭐️⭐️

本书出现差评的主要原因:

1.该书出版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晰,它更像一个家庭手冲咖啡爱好者的基础书,更像一本用来做科普书或查资料的指南。

2.存在一定比例的主观部分,而且可能因为社会文化和饮食文化差异(?)导致一些“客观变量”或者说有一定标准比例的变量并不适用于大部分中国人,比如粉水比。但这确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咖啡无论怎么冲煮最后都要进到人嘴里,而一千个人对同一杯咖啡可能有一千种品味。这本书做到了教会你什么因素会影响一杯咖啡的口味、咖啡的口味来源于什么主要有哪些元素构成,以及如何操控、按照什么顺序操控这些变量来达到你想要的口味,这些都是很客观的就已经是很成功的一本指南手册了。最重要的,它并没有按着头告诉你什么是好喝的咖啡,但也客观地说明了符合常理的难喝的咖啡是什么样的(比如不新鲜的咖啡,某种味道过于极端突出如太涩或太酸的咖啡)。

所以很反感微信读书上有一个网友的差评:“基本属于家庭主妇教国内喜欢装逼的伪小资的手册。” excuse me? 这本书讲的东西就是手工冲泡一杯咖啡需要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识,从哪里看出来的装逼?其次,用家庭主妇来形容作者一时间不知道是在侮辱家庭主妇还是在侮辱作者…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滤纸的人正是一位德国家庭主妇,Melitta Bentz,后面还开了闻名世界的Melitta公司。按照这位网友的比较方法,我是不是可以说你甚至不如一个家庭主妇?谦卑一点多看看再说话吧。

看完本书先有一种后悔,后悔我爹以前喝了那么多咖啡却没有把它的各种风味和口感给记录下来,不过他喝了那么多,总会有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亏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五

天冷了,是时候好好享受一杯热腾腾的手工咖啡了。

**本书适合**

咖啡爱好者,小白与新手。

初级咖啡师。

新人咖啡馆主。

至于爱好者,本书的作者非常悉心体贴,几乎讲到了新手可能碰到的各种困惑,比起来一张美图加1234的讲解版本,本书在许多器具使用、冲泡方式讲解上算得上仔细了,基本可以告别看着很简单实操就卡壳的窘况。

至于初级咖啡师和新人咖啡馆主,看看这一本来自咖啡爱好者的书籍,算是一种复习,从顾客的角度去重温咖啡种种,在一位咖啡爱好者的讲述中,重新汲取努力学习的动力,客人都已经精致到这种地步了,还有什么藉口偷懒呢?

**关于本书**

以亲身经历,为咖啡爱好者们准备的分享手册,内容包括冲煮建议、器具选择、咖啡知识、咖啡品尝、咖啡制作方式等,基本覆盖了想要制作一杯更好的手工咖啡所需要的种种。

除了再版,除了罗列配方的饮品图册,这是今年看到的第一本有趣的咖啡书。

**初印象**

第一眼见到这本书,好郑重的一本书,精装硬壳,虽然身体小小的,就是平白一份“不可以小瞧我”的傲娇即视感。

翻开第一眼,嚯,好多字呀,真是个实诚的作者。

再翻,咦,没有图呢,看惯了咖啡书的色彩斑斓,忽然遇见这样一本朴素的,倒是有些不习惯了,好奇作者要怎么讲述那些用图片更好说话的内容。

**滤纸与咖啡车**

跟着作者的思路,从一位资深咖啡爱好者的角度,重新梳理对咖啡的认知。

看到作者在手冲咖啡时细心讲述滤纸的种种,折与不折,牌子要不要搭配,洗还是不洗,竟然不小心触动了某人的初心,久违的记起来最初学习咖啡的种种,最是小白的那种单纯的好奇心与热情。某人也曾经历过洗还是不洗、到底孰是孰非的纠结呢~曾经也像作者这般对着客人朋友津津乐道于洗或不洗的种种~

至于咖啡车,作者人生第一杯黑咖啡的经历,来自于咖啡车。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作者日后手工咖啡的种种,都会不自觉的跟最初那一杯货车咖啡的味道做比较。也是很有趣的经历了。

至于某人自己,之所以对咖啡车的细节情有独钟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最初的咖啡车,记忆是浪漫的,源自一段偶像剧的drama情节,男主人公有一辆圆滚滚小巧可爱的咖啡车,载着女主角,开到某一个美丽的风景地,便停下来,取出一张小桌子几把小椅子,偶尔还有一把遮阳伞,坐下来悠闲的看着美景喝着咖啡。

很多年以后,时不时也会见到咖啡车的消息,比如某景点出现一辆装饰美丽的咖啡车。

某一年开始,在展会上也会遇见咖啡车的展台,不过现实中,就只会遇见煎饼果子的早餐车。

到后来,蓝瓶的故事,令咖啡车沾染了车库般的神圣意味,咖啡车便再也不是当年简单朴素的咖啡车了~

**文字与图画**

看惯了咖啡书的色彩斑斓,遇见这一本,很是嘀咕了一番。

咖啡书里面也是有满纸文字的大部头的,不过那多半是类别在历史经济的,至于咖啡爱好者的类别,出现这样不吝文字的,忍不住好奇,读者的耐心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毕竟现下都习惯了碎片式阅读。

恰好临近读了一本书,作者也是位不吝文字的,并且为自己的写作特点做了解释。PPT是工作日常,简明扼要,不过若是人生中只剩下PPT,也是怪乏味的。

看惯了ppt式的图文版,偶尔慢下来,重温下文字的魅力,简简单单的相处也是好的。

天也冷了,手冷jio冷,还是赶紧手工咖啡做起来,捧上最爱的咖啡杯,伴着氤氲香气,暖暖哒享受这份手工咖啡的好时光。

以上。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六

主要介绍了咖啡萃取和咖啡豆相关的各种知识,以及法压壶、爱乐压、Melitta、Kalita、BeeHouse (作者第二喜欢的)、Chemex、Walküre(作者最喜欢的)、Hario V60的具体冲煮方式。感觉对哪个咖啡器具、咖啡豆产地或任何专业名称感兴趣,直接搜索就可以,很实用。

V60 #2滤杯 连续注水冲煮法

基础参数

研磨度:中细研磨度(Baratza Virtuoso研磨度12,细海盐状)

粉水比:1:17

水温:90.5℃~96℃,水烧开后30秒到1分钟

冲煮时间:3分30秒

原物料

冲煮400克咖啡

23.5克新鲜咖啡豆

400克水,按照实际需求增加

冲煮方法

1.把水倒入水壶里,加热器设置到中高温,烧开。

2.烧水的时候,把咖啡豆(生豆对咖啡的影响巨大,而冲煮技巧只占一点点)研磨到中细研磨度(最好是刀盘磨豆机(锥刀刀盘),而非桨叶式磨豆机)放在一边,然后摆好器具:滤纸(要白色滤纸,原色滤纸味道比较大)、滤杯和冲煮容器。

3.当水沸腾后,把水壶从热源移开。充分润湿滤纸(50~60克水),倒掉废水,将器具放到厨房秤上。倒入咖啡粉,轻轻摇晃,让粉铺平,将秤归零。

4.开始计时,缓慢均匀地用画圈的方式注水60克,确保水完全浸泡咖啡粉,闷蒸咖啡。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0秒。当计时器显示0:45时,开始步骤5。

闷蒸咖啡:释放二氧化碳,不苦涩,如果豆子中的二氧化碳没有释放,气体会排斥水,为其他的可溶物建起保护罩,水就无法溶解它们。

使用粉重两倍的水量进行闷蒸,30~45秒。假如咖啡豆新鲜,烘焙度浅,就需要稍长的闷蒸时间。

咖啡中最先被萃取出来的是最酸的部分。减少闷蒸水量就减少了咖啡里的酸。一次只减少半克。

5.缓慢连续地在中心位置用画硬币大小的圆圈的方式注水,直到重量显示200克,然后围着粉床的边缘快速浇两圈。小心不要碰到滤杯的杯壁。接着回到中心,继续在粉床中心注水,直到重量显示300克。此时计时器应显示2:00。然后围着咖啡粉床快速浇一圈,注意不要碰到滤杯杯壁。继续在中心注水,直到重量显示为400克,计时器显示2:30。

不要淹没粉床。注水法的精要不是往咖啡粉里灌水,导致咖啡粉泡在一汪水里。你要保持水位相对稳定,确保咖啡液从器具滤下去后,新加入的水能持续不断地进入咖啡粉床。这点很重要,因为跟咖啡液相比,新注入的水是更好的溶剂。

如果你在器具侧面注水,水会沿着杯壁流走,绕过大部分咖啡粉。水完全流下去之后你可以看一下滤纸,检查水流是否碰到器具的侧面。滤纸侧面应该是薄薄的粉床,主要由细粉组成。如果滤纸的侧面很干净(俗称“秃顶”),那就说明你的水浇到滤纸上,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往下流走了。另一种情况是细粉迁移。因为细粉一般是粘在滤纸的侧面,如果水将它们冲到滤纸的底部,造成堵塞,萃取时间将大幅增加。

6.让咖啡滴滤下去,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分钟,最后计时器显示3:30。把滤纸扔掉,用多余的热水清洗器具,享用咖啡吧!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七

咖啡

闷蒸:闷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由烘培过程产生(如无气泡说明豆不新鲜)

闷蒸水量为粉重的两倍

冷冻过的豆子可以使研磨更均匀 从而提高萃取率

生豆

罗布斯塔(原产撒哈拉以南非洲中西部 产量高 咖啡因含量高 价格低)

阿拉比卡(原产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精品豆)

主要品种:铁皮卡/波旁

铁皮卡(原产印尼 结果周期较长 产量较低):

象豆(巴西天然变种) 肯特k7(印度人工培育抗病树种)科纳(夏威夷特有生长条件和种植方法)蓝山(牙买加 无苦味)

波旁(原产法属留尼汪):

卡杜拉(巴西天然矮种变种)SL28/34(肯尼亚政府实验室培育)萨尔瓦多波旁(萨尔瓦多咖啡研究所)维拉萨奇(哥斯达黎加萨奇镇矮种波旁 )帕卡斯(萨尔瓦多/洪都拉斯 矮种高产)

杂交:

帕卡玛拉(帕卡斯&象豆)

新世界(铁皮卡&红波旁 占巴西40%产量)卡杜艾(黄皮卡杜拉&新世界 广泛生长拉美)帝汶、卡蒂姆、卡斯蒂略(阿拉比卡&罗布斯塔)

原生种品种(不属于铁皮卡和波旁的阿拉比卡):

埃塞俄比亚原生种(各种自然后代)

瑰夏/艺伎(原产埃塞俄比亚瑰夏镇,运到哥斯达黎加;适合高海拔生长,品质好,风味浓郁,优质瑰夏可售出高价,中、南美洲近年大量种植)

水洗(特征明显,酸味高,同批次风味一致,容错率低,果肉味道不会进入咖啡豆):

果肉初步分离-水箱发酵二次分离剩余果肉-

缓慢晒干

日晒(果味浓,酸度低,对生产商来说难处理):

带果肉晒干后剥离

果肉日晒法/蜜处理(综合水洗和日晒的特征):

初步分离后直接进入干燥阶段

烘焙:

150~200度 美拉德反应(氨基酸和还原糖,咸香)

170~200度 焦糖反应(糖开始焦糖化,释放酸和芳香物质,随着焦糖化程度越高,豆子味道由甜到苦,焦糖反应持续到一爆)

196度 第一次爆裂 (前两反应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导致咖啡豆膨胀爆裂 若突出原产地特征 则烘培至一爆二爆之间)

212~230度 第二次爆裂 (豆子表皮细胞壁炸裂 豆子颜色由中等到中深,呈现油脂光泽)

深烘(二爆后继续烘焙 酸味分解为更苦更浓烈的酸 烘焙特征的巧克力、烟熏味开始出现 颜色越来越黑而光泽 继续烘烤 豆子继续炭化 味道变焦 直至燃烧)

两种低因豆处理方法

二氧化碳处理法(二氧化碳吸附咖啡因。热水浸泡豆子后与二氧化碳结合吸附咖啡因 设备昂贵 但风味保留完整)

瑞士水处理法(活性炭吸附咖啡因。热水浸泡豆1后通过活性炭得到不含咖啡因的饱和风味萃取液体 将新豆2倒入萃取液中 因风味因子已达饱和 仅有咖啡因会被溶解 得到低因新豆2)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八

我有一段时间在某站追更几位博主的VLOG,国内外博主都有。在这些VLOG中,咖啡频繁出镜,尤其是在国外生活的博主,咖啡就像“每日一饮”,日常出镜。其中一位博主,在家中购置了一台价格昂贵的咖啡机,每日自己冲泡咖啡,自己拉花。

我为此感到好奇,咖啡成为日常饮食结构的一部分,仅仅是因为提神,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吗?

应该不仅如此吧,至少我所知道的,不产咖啡豆的韩国,咖啡馆众多,随处可见。上至长辈,下至学生,喝咖啡是一件极为日常的事情。所以,咖啡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呢?我想,这个答案,咖啡爱好者和咖啡专业人士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手工咖啡》是由咖啡爱好者和咖啡专业人士共同创作,被美国Food network、Wired杂志、Sprudge.com(知名咖啡网络媒体)和Booklist评选为2017年度最佳饮食书籍。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亚马逊网站上,依靠读者口碑,从最初不被看好,逆袭到“咖啡类”榜单排行第二。

杰茜卡·伊斯托有着新闻学学士学位和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她是一名图书编辑,曾在芝加哥论坛报和许多媒体上发表作品。她是一位咖啡爱好者,爱好家庭冲煮,在家里冲泡手工咖啡十年多。

安德烈·威尔霍夫是Halfwit咖啡烘培公司的培训总监,还是Wormhole咖啡店的运用总监。Wormhole咖啡店位于芝加哥,被《食品和葡萄酒》杂志、《新鲜杯》杂志、Sprudge.com和CNN.com等媒体认可,曾参加SCA冲煮大赛,经常代表Halfwit参加贸易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精品咖啡协会博览会、咖啡节和芝加哥咖啡展。

杰茜卡直到高中时,才点了人生中第一杯黑咖啡——在一个餐车里,味道远不如星巴克和其它咖啡馆。在咖啡盛行的美国,她的父母不喝咖啡,她从小没怎么接触过咖啡。在这种背景下,她成为了一位咖啡爱好者。

杰茜卡对咖啡的追求并不是完美的口味、精细的细节、精致的拉花,她更喜欢自己手冲一杯咖啡,注重实用性。在日复一日地冲煮咖啡中,凭着一腔喜爱,跌跌撞撞地获得了制作好咖啡的方法。

不同的是,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同时在咖啡烘培公司和咖啡店任职,有着专业且丰富的经验。杰茜卡在研究生期间购置了人生第一套手冲咖啡设备,当时还是咖啡师的安德烈亚斯告诉了她如何正确使用。从朋友到夫妻,安德烈亚斯不仅是她的丈夫,也是他的私人咖啡师、咖啡引导者。如今,两人更是共同完成了这本《手中咖啡》。对了,书中并没有什么狗粮,可放心阅读。

外行人听内行人讲话,最难听明白的是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外行人日常用不上,今天费心记住,明天不用马上忘记。其次便是隔行如隔山,因为不懂,所以容易人云亦云,听谁讲都有几分道理,恰恰忽略了实际的需求。以咖啡来说,忙着选咖啡机、咖啡豆之前,至少得先知道自己喜欢喝哪种咖啡。再一个,相比科班式的专业,更多人是因为爱好而用心了解、制作,需要专业,又不能过于专业。

这本书讨论了影响一杯咖啡的因素,普及了从咖啡豆品种、产地、加工,到选择器具、购买咖啡、冲煮方式、品鉴风味等内容,包含了从一颗咖啡豆到一杯手冲咖啡的全部过程。读者可以参考书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极具实用性。

本书是以杰茜卡的咖啡爱好者和家庭冲煮者的角度来写,配合安德烈亚斯专业的咖啡知识作为指导。无论是作为爱好,还是作为职业,这本书都是一本上佳的入门书籍。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手工咖啡》,萌生了开一家手冲咖啡店的想法。

在我看来,咖啡和茶最大的相似之处,是细微的变量,会引起极大的不同。对于喜好者来说,品种、产地、加工方法、冲泡的水、器具等等,一丝细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口感的差异。精准的控制可以获得口味,却不够风味,而情感能提高成品的口感。就像理论知识,教科书般的内容总是难免枯燥,加入情感后,内容不变,阅读体验却大有不同。

如果把安德烈亚斯比作科班出身,杰茜卡就是野路子出身。也正因为如此,《手工咖啡》作为一本咖啡入门书,既有着精细且专业的内容,又不失充沛的热情。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就像一个手拿心爱玩具的小孩,表面平静地和你讨论玩具,实际上满满的喜爱之情怎么都掩藏不了,丝丝缝缝都溢出来。

这本书阅读时极为顺畅,就像跟随作者参加了一场咖啡沙龙,亲自制作了一杯咖啡一般。尤其是在最后的附录部分,甚至有种和作者呆在一起,一对一为我解答疑惑,手把手对我进行指导的画面感。

我在阅读《手工咖啡》的时候,总有种日式的熟悉感。实际上,这本书的风格一点都不日式。后来发现,并不是风格上的熟悉感,而是那份追求工艺的匠心,让我感到熟悉。我想,大概是因为,发自真心的喜爱,认证的对待,真诚的情感,这些都是具备匠心之人的共同点吧。

手工咖啡读后感篇九

1/

你喝咖啡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萃取、浓度、风味、粉水比……咖啡师到底在说什么?

我杯中的咖啡又苦又涩,为什么喝不出包装上描述的巧克力、坚果或水果风味?

想自己冲煮咖啡,怎么选购器具呢?

周围没有精品咖啡店,那我可以在超市里购买咖啡豆吗?

……

想开启属于自己的咖啡之旅,就从这本《手工咖啡》开始吧!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咖啡爱好者的超实用指南,全面而系统地讲解了咖啡的知识,行文严谨、考证明晰,又诙谐有趣,让人不忍释卷。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原本并不被看好,却在亚马逊网站上,慢慢靠着读者的口碑一路翻盘,目前在“茶酒饮品”类排名第12,在“咖啡类”榜单排名第2(仅次于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詹姆斯·霍夫曼的《世界咖啡地图》)。本书已被美国food network、Wired杂志、sprudge(知名咖啡网络媒体)和Booklist评选为2017年度最佳饮食书籍。

很多外国网友给予《手工咖啡》高度好评:

“这本书内容严谨,调理分明,娓娓道来,让我建立起了咖啡知识的框架。”

“我读完了《手工咖啡》(Craft Coffee)后,再阅读很多其他咖啡相关的文章时感觉很顺畅,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文章内容了。”

一本书,可以让你从咖啡小白变为咖啡达人,如果你准备进阶更高的领域,《手工咖啡》也会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准备好了吗?

2/

《手工咖啡》是一本关于精品咖啡的精致实用指南。称之为“手工”,是因为冲煮咖啡是一门手艺,咖啡专业人士和爱好者都是手艺人——咖啡并非遥不可及,在家就能轻松冲煮,只要你掌握核心技巧,在家里也能冲煮出咖啡馆里喝到的美味咖啡。

本书将带你探索手工咖啡的完整世界。全书共分六章,详解咖啡基础知识、选择器具、咖啡豆产地、如何购买、品鉴风味及改善冲煮方法。

(1)咖啡基础知识

在正式开启咖啡之旅之前,本章内容会带领读者做一些热身,在开始冲泡之前,我们可以先掌握咖啡师常常说的萃取、浓度、风味、温度、水质、水粉比等等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分别会对咖啡产生什么影响。这样读者可以顺畅地与咖啡师、商家及同好交流,更好地享受咖啡的乐趣。

(2)选择器具

你是否感觉市场上的器具琳琅满目,不知该买哪种好?其实从原理来看,所有的器具只分为浸泡式和注水式两种,在这两种基础原理上,因使用便捷、配件而有多种衍生。这一章会介绍最常用的10种器具,以及它们的使用方式、价格、配件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喜好和生活习惯,选择一款最适合自己的器具。

(3)咖啡豆产地

咖啡豆的味道因其种类、生长地点、加工方式、处理方式不同而截然不同。如果对咖啡豆没有了解,就无法购买到中意的咖啡豆。本章将告诉你关于咖啡豆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并帮助你建立起自己的咖啡豆知识库。

(4)如何购买

购买咖啡豆时,首先要读懂咖啡包装上的专有名词:咖啡豆还是咖啡粉?是否有烘焙日期?产地是什么?处理方式是什么?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后,读者可以了解到,在哪里能购买到一包高品质的咖啡豆,以及如何在家里储存。

(5)品鉴风味

无法喝出包装上描述的“花香”“果香”“巧克力”味,怎么办?不要着急,本章会告诉你,一方面人们的味觉会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体验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品鉴风味也是需要一些技巧与训练的。通过了解咖啡的风味以及它是如何起到作用的,你可以更准确地辨别你最喜欢的咖啡,并与他人交流你的喜好。

(6)改善冲煮方法

这一章里提供了前面提到的、最常见的10种冲煮器具的家庭冲煮操作指南。对每一款器具而言,搭配哪些配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书中都会做出推荐并做上标记。运用新学会的咖啡知识,你就能在每天早上做出味道稳定而可口的咖啡了。

3/

华人咖啡教父韩怀宗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条理分明,简单易懂,初学者必读的工具书。”

《手工咖啡》封面以咖啡色耐磨牛津纸裱糊幼纹白色纸,以烫金工艺烫印书名,精巧便携。随书附赠大幅四色手绘风味轮海报,读者可以按照风味轮转图的风味描述作为指引,引导你认知更广泛的咖啡风味。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重度咖啡爱好者,都可以从《手工咖啡》中找到乐趣。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该抛开那些看起来故弄玄虚的内容,一切从杯中咖啡的美好味道出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