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100字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9 03:41:04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09 03:41:04   小编:

《巴黎的忧郁》是一部描写巴黎城市景观和人情故事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灵的描绘,展现了他在这座城市中的孤独和忧伤。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真挚,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这部小说用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城市背后的人性沉浮,引人深思。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一)

细算下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我人生之中给自己买的第一本国外诗集。虽然我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起初是源于博尔赫斯和聂鲁达,但就是那么巧,在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在逛古玩市场的旧书摊时一眼就看到了那本《恶之花》。在那之后我又买过许多国内外的诗集,也爱上了许多国内外的诗人,但每每看到波德莱尔,还是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但我其实是在另一本诗集中了解了一些波德莱尔的人生经历,因为那本诗集的作者非常喜爱波德莱尔,不过时间太过久远我已经忘具体是哪本书了。 波德莱尔的气质、性格、思想与理想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他的父亲不理解他,他对他的父亲同样也没有什么认同感,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自然想要挣脱枷锁、追寻自由。 比起诗人这个身份,波德莱尔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我们能从他的诗中感受到美,甚至是一种可以身临其境的美——“让目光在海天之辽阔中沉浮,是何等的乐趣!寂寥、寂静,这无与伦比的碧蓝之圣洁!天际处震颤的小帆哟,它的微小如尘、它的与世隔绝,是对我这药石无灵的人生之摹写;涌浪这单调的旋律……”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大海的圣洁,又仿佛真的置身于波浪之中,随着海浪一起涌动。 然而这只是初步的描写,更加热烈的情感还在后面,波德莱尔恼怒大自然的美,因为这种美对他来说是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他将自然的美称为是一种苦难、一场决斗,他恳求大自然放过他——“啊,自然!你这无情的迷人心窍者,你这无往不胜的敌手,放过我吧!不要再诱惑我的欲望!不要再诱惑我的傲慢!最美的钻研是场决斗,艺术家溃败之前,发出惊恐的喊叫。” 什么样热烈的情感,什么样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令人震撼的诗句呢?所以他才成为了波德莱尔。

但其实这本世界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双重房屋》。 “一间与梦幻相像的房屋,一间真正有灵性的房屋,那里的空气停息,轻染上粉和蓝。灵魂浸浴慵懒,因惋惜和欲念而生香——那是一种薄暮之物,微微的蓝、浅浅的粉,隐没时分一次欢娱的梦。” 还记得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半梦半醒之间,我迷迷糊糊看见床上还躺着另一个自己,她就与我面对面侧卧着,我们互相看了对方一会儿,然后我就又睡了过去。直到醒来之后我回想起这件事,总有种玄而又玄的感觉,波德莱尔的这首《双重房屋》就给我一种同样的感觉——在房屋的背后是否还有着另一种房屋,是完美且理想化的?在世界的背后是否还有着另一个世界,是芬芳且没有苦难的?在我的背后又是否还有着另一个我? 时间主宰着一切,而我们都无能为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除了收录了波德莱尔的50首散文诗之外,还配上了50幅艺术名画,比如刚刚提到的那首描写了海天之辽阔的《艺术家的忏悔经》,旁边的配图便是一幅名为《海浪》的画,结合着那首诗一起读,感觉不要太好。 在这个逼仄且令人作呕的世界里,读一读波德莱尔吧。

1/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二)

封面设计一眼沦陷!真的有i人能抵住蓝色的誘惑吗?我反正是不行!蓝色的天、蓝色的海,仿佛一切与“蓝”有关的事物,都令人心向往之! ▪ 翻开书,读了诗,才惊觉封面与内容的高适配! 波德莱尔的散文诗如同半梦半醒时吐露的破碎歌咏,离散却又粘连,无节奏、无押韵,却自有乐音。 字里行间充斥着譬喻与反讽,对肮脏、畸形的社会现实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致以猛烈无情的鞭挞和抨击。 合理怀疑波德莱尔的Ne值高到爆表! ▪ “众人、孤独,对活跃而丰产的诗人而言,二者对等,可以互化。不懂如何让众生在自己的孤独里群居,便不懂如何在碌碌众生间独处。” “生活是所医院,住在里面的每个病人都渴望换个床位。你想去火炉边熬着,他却相信只有窗边才能治病。” “人人都有自己的幻想怪兽。人人背负着一个巨型怪物,他们对自己要去往何方一无所知,因为他们被一种不可抗拒的行走欲望驱策着……他们似乎将贴在后背的怪兽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所有这些疲惫而严肃的面孔上不见半点绝望,他们行走——满脸顺从,就像那些被判定要永远怀抱希望的人。” 尊重与冒犯、传统与革新、现代内容与古老形式……这些内容在他的诗歌中可谓浑然天成,炉火纯青。 难怪就连芥川龙之介也忍不住感慨,“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看似放纵不羁,实则真挚通透。他拒绝伪善,以虚无缥缈的丧对抗四散弥漫的恶。 那些稍纵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虑的心情,竟然与相隔近两个世纪的现代人微妙契合,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深深的共鸣。

2/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三)

巴黎的忧郁

9.4

[法]夏尔·波德莱尔 / 2023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巴黎的忧郁》是夏尔·波德莱尔所做的一本散文诗集。

这本书的每一篇都独立成章,但是篇目之间又有一些微妙的联系,把作者内心的忧郁、对现实的讽刺、对不幸之人的关爱一步步推进,一点点堆叠。在作者的自序《致阿尔塞纳·胡赛》中,作者提到这样的设置便于读者阅读,中间随时可中断,随处可开始。作者承认这本书是收到阿洛伊修斯·贝朗特名作《夜晚的加斯帕尔》的影响。

作者认为散文诗“无节奏、无押韵,却自有乐音;其灵活、其硬朗,足以尽显性情之摇荡、梦幻之涟漪、意识之悸动。”从这几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散文诗这种形式的表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无限的期待,也希望自己能够写出贝朗特那样的佳作。另外,从这几句也能够看出译者不凡的文字功力。可以说这本书的译者为波德莱尔的诗句增加了很多中文的美感。

《异乡人》这篇里,一个失去了祖国的异乡人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祖国,厌恶黄金厌恶上帝。当他回答自己最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只能回答“我爱云”。他的内心或许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也可能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能够让他牵挂的东西了。他只能把爱给与飘忽不定的云。

诗人的观察力惊人。在《寡妇》中,他察觉到那些生活的伤残者,总能在眼睛里流露“出被负的爱情、不得赏识的忠心、枉然的辛勤、屈辱中默默咽下的饥贫”。什么样的寡妇最凄惨最叫人落泪呢?不是那些手里拖着孩子的,不是那些脸上挂着泪水的,反而是那些被生活的粗粝摸出坚硬外壳的。她们的身体僵硬直挺,浑身一股坚韧的傲气。她们那曾经流淌过热泪的眼睛,如今不再用于哭泣,而是用来寻找艰辛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这篇《寡妇》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这样的描写真的很戳中内心,让人联想到现实中很多不幸的人,他们的乐观和坚强让人心疼。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在诗与诗之间穿插了大量的名画。这些诗句与画作在主题上或者词语上有着奇妙的联系,让人读起来感觉更立体更丰富,仿佛徜徉在巴黎的艺术长廊,嗅到的都是美妙的音乐,看到的都是美丽的风景。比如《港口》这篇配的画是马奈的《波尔多港》。港口的繁忙、现实与远方、启程与归程、对未来的渴望,在诗句和画作中巧妙地结合。

3/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四)

第一眼看到,就被书的外观吸引了。 蓝、红的主色,冲击力强烈。线装的红色裸脊,个性十足。封面上维纳斯、羊、蛇、蜜蜂、蛇和植物的元素组合,新奇神秘。竖式书封,别具一格。 然后就是好奇,这样神秘、文艺的外表下,书的内容会是什么?

不看不知道,该书竟是法国19世纪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抒情诗代表作《巴黎的忧郁》。 作为法国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楷模,波德莱尔对十九世纪后的西方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彼时的法国文学受到君主制瓦解、贵族和宗教势力低落、自由平等观念兴起等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注重抒发主观感情的浪漫主义,忧郁情调成为贵族浪漫主义的主调。

《巴黎的忧郁》内含50首散文诗,描述了波德莱尔漫游巴黎,与无数错综复杂的关系贴身接触后,感悟到的都市人的疏离心灵,以此反映某种现代的生活。

波德莱尔把该书喻为蛇样的存在“所有篇章互相交错,莫不为首,莫不为尾”“为委蛇徘徊之游思妄想……,足够鲜活生动”。 他以散文诗的无节奏、无押韵限制,以及灵活、硬朗的特色,尽显诗中人物性情的摇荡、梦幻的涟漪与意识的悸动。

描述“老妇人的绝望” 对婴孩做出盈盈笑脸,却被尖利的哭叫声回应,只能蜷进一角暗自低泣,自言自语“唉!我们这些悲苦的老女人啊,讨人欢心的年月已经过了。我们本想疼爱孩子,谁想却让他们心生恐惧!” 如此看待“人群”与“孤独” 享受人群是门艺术。“不懂如何让众生在自己的孤独里群居,便不懂如何在碌碌众生间独处”。并借用贤人的断言“我们所有的不幸,几乎都是因为不懂如何待在房间里”。 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生活是所医院,住在里边的每个病人都渴望换个床位。”“他处似乎才是我的安身之地,于是迁居变成了我和我的灵魂不断探讨的问题。”结果是“只求在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

波德莱尔的诗篇带着永恒的光辉,不仅为19世纪的巴黎写下迷人的抒情诗,也为现代都市的人们描画出轮廊。 当感到孤独、空虚的时候,或许可以读一读波德莱尔,透过诗人之眼,更深透地认识现在的城市,以及那个游荡其中的自己。

4/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五)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颜值,蓝黑与橘的大胆撞色,莫名呈现出一种丑丑的但很前卫的风格。 其次,看到他也确实把他的这些理念奉为圭臬,践行于自己所写的散文诗当中。通读他这本散文集,常会被一些语句震惊到,心想自己就是穷极一生,也想不出这样的词藻,这样的比喻。

夏尔.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他提出了自己心目中散文诗应有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却具备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韵律,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

细读波德莱尔,我们会发现他的多面性。他的散文诗也如棱镜一般,折射出细腻迷人的多层光彩。他笔下的月亮美到极致,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它软软地走下云梯,悄悄地跃窗而入”“月亮兴致高涨,把卧房注满月光,像磷火幢幢的水雾,像亮光莹莹的毒液”这样的月亮,我此生第一次见

在《镜子》里,丑男人的几句话就把平等、理性、法律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根据八九年的不朽法则,人人拥有同等权利,所以我有照镜子的权利,愉快不愉快,那只是我的觉悟问题”“从情理上讲,或许我有理,但从法律上看,他也没错。”这几句简单直白的话语,内里包含的哲学思辨思维和深奥的道理,如果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观察没有足够的深入,也写不出这样的话语

《痛打穷人》里的“要与人平等,就先要拿出与人平等的样子;要享有自由,就先要懂得赢取自由”实在是妙!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呼吁穷人要有尊严,不要自卑,最重要的在是受到欺压时,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心心相印可真难。亲爱的天使,哪怕是相爱的人之间思想的沟通竟然也如此之难!”这么优美的诗句到我们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这里,一句就概括了“他人即地狱”哈哈哈哈

波德莱尔的五十首散文诗再配以五十幅法国名画,让人怎么看都觉得自己入手这本书是赚到了

还等啥呢,赶紧入手吧,宝子们,听大富的绝对入股不亏

5/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六)

让我们跟随“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一起聆听巴黎的呓语,体会现代都市的永恒忧郁。

提到巴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浪漫与繁华,却很难将忧郁与它相结合。在夏尔·波德莱尔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巴黎,聆听到了在这座浪漫都市下的另一种声音,它有时美丽、有时冷漠、有时让人心生悲鸣、有时让人无奈、有时让人沉醉……

浅谈《巴黎的忧郁》书中小故事

感觉有点头绪,却又有点儿蒙,这是我看完《巴黎的忧郁》这本书最初的感受。有点头绪,是因为书中的某些情节和我产生了共鸣;有点蒙是因为看完后思绪很多,却又不知如何将它记录下来。

忧郁,是快乐和繁华背后的另一种真相。如书中《点心》,在“我”的眼中,它只是为填饱肚子的食物,而对于那些经常食不果腹的孩子来说却是可以引发“战争” 的导火索。在看到点心之前,他们可能是朋友,但在点心面前,他们却变成了敌人。

与之类似的还有《绳子》。《绳子》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将儿子自杀的那根绳子带回家,本以为这位母亲这么做的原因是思念儿子,但真相却是这位母亲将绳子带回家是为了获取好运。书中说没有母爱的母亲就如火山喷发的火焰没有温度一样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却是母爱并非天生。在利益面前,母爱有时也很脆弱。

《仙女们的赠礼》

这是一个仙女为新生儿赐福的的故事。才干、禀赋、好运、不可战胜的机遇等通通按照价值排列来开,等待仙女将它们赐予人类。它们成为决定人命运的东西,或成为苦难,或成为幸福的源泉。

仙女将获取财富的能力赐予一位商人的孩子。按照仙女的赐福来说,这个孩子长大后将会富甲一方,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个孩子因缺少慈悲心最终受困于财富。而被赐予才华的穷苦孩子,却因父母无法承担他的学费最终无法施展才华。

看到这,你是不是有一点惋惜,是不是在想为什么仙女不将全部的好运赐予他们呢?在故事的结尾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故事最后仙女赐予一个人的孩子“讨人欢心”的能力,对于仙女来说这是最好的赠礼,但那个人却一直追问“怎么讨人欢心?为什么要讨人欢心?”仙女最后的回答也耐人寻味,“你们看这个小法国佬!他什么都想搞个清楚,都给他儿子求得最好的赠礼了还问东问西,胆敢对不容争辩

的事情吵吵嚷嚷。”

这是一个比较梦幻的故事。作者将天赋秉性幻化成仙女赐予人类的礼物。

我们常用白纸,种子来形容孩子的成长之路,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周身的环境、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某种程度来说,父母充当着仙女的角色。同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人人都有自己的幻想怪兽》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作者用一个梦幻的故事将生活压力与人的关系刻画出来。故事讲述的是有一天,“我”发现在人们的背上都有一只巨型怪兽。这只怪兽长得青面獠牙,异常凶狠,但奇怪的是人们脸上全无对这只怪兽的恐惧之色。怪兽给“我”的感觉是怪兽是他们的一部分,虽然背着怪兽前行很累,但在他们脸上却洋溢着对希望的喜悦之情。

我们像不像背负怪兽的行人呢?尽管生活很苦,很累,但希望的信念告诉我们,只要翻越这座大山,幸福就在不远处。

《巴黎的忧郁》这本书作者以最充满诗意的文字,最梦幻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隐藏在人心中的忧郁故事。它们或让你一笑,或让你一哭,或让你深思,或让你心领神会,或让你感同身受,或让你充满希望。

6/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七)

秋日喜读·第39册:《巴黎的忧郁》,夏尔·波德莱尔[法] 著,后浪&江苏文艺 出品。

19世纪的法国诗坛群星璀璨,身为象征派诗歌先驱的现代派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可称最为耀眼。同时他作为诗歌审美现代性的开创者,在欧美乃至世界诗坛都具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

在《恶之花》引起不同凡响及短暂风波之后,波德莱尔于1864年年初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6首散文诗,标题定为《巴黎的忧郁》。这些诗作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直指其肮脏畸形的本相,在考究的词句间充斥酣畅的讽刺与淋漓的挖苦,是一种语言上的能量,让世俗社会惊醒,使一切腐朽与糟粕被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

你会发现波德莱尔的个人诗作小举动,正在掀起波澜,他的诗学理念和创作成果,把诗歌从浪漫主义推向了现代主义,“恶”中被他发掘出绽放的“花”,而“忧郁”更被具象为一种诗学的“美”,升华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诗人。从他的悲惨成长经历便可知,“忧郁”是他精神的底色,囿于内心的锦绣等待一日脱口,惊艳世人惊醒社会。

“午觉是一种甜美的死,睡者在半醒的状态体味他的消亡的快乐。”“不懂得使自己的孤独为众人接受的人,也不懂得在碌碌众生中自立。”这是一种透过纸张也能散发出来的忧郁,弥漫在字里行间,营造起一个完整的波德莱尔忧郁世界,读他的人会有一种共鸣,像是找到了替自己的发声者,诗人将自己的灵魂复刻在诗作。

波德莱尔诗的语言并没有那么激烈,他所抒发出来的所有情感,以柔情来表达,将仇恨埋入心底再化语言,这个转化的过程有时辅以zong教“一位忘了戴表的传教士”,有时辅以艺术“巨大的维纳斯雕像”,可以想象他内心的丰富,即便是诗作被诟病,而面对不被理解,波德莱尔说,“只有绝对居心不良的人,才会不理解我的诗的有意的非个人性。”

他内心充斥自由,是成长经历赋予了他勇气,他内心充满反抗,因社会的现实让他意志倍增,他内心充斥能量,有诗成为他创作与表达的出口。他成长在古典主义诗作的氛围中,也被其审美所感染,但他力图打破,将永恒性视作灵魂,但突出变化性,让诗作拥有了完整的艺术性表达,肯定浪漫主义的基础上,用其中的想象力与幻想发挥作用。

《巴黎的忧郁》作为经典散文诗集版本颇多,如藏书爱好者最为认可的经典网格本等,但我阅读的时候选择了后浪的版本,邀请深谙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以文化翻译学为研究方向的法语语言文学博士周俊平译制,除了精美现代的装帧外,还按照诗文的内容或基调配以世界名家名画,更直观的感受到诗作之美及表达。

7/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八)

“人生不过一行波德莱尔”,芥川龙之介如是说。

与波德莱尔的缘起也正是因为芥川这句话,彼时的我疯狂迷恋着芥川的短篇,看完了《罗生门》又看《地狱变》,一本一本买不过瘾直接买了一套。然而就在与芥川“热恋”之时,他的自叙遗稿《一个傻子的一生》中那句“有时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瞬间迷住了我!

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和诗人,能让芥川发出这样的感慨?后来我便入手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被波德莱尔笔下描写的丑恶到极致之处的美所打动,明白了为何芥川会有此感慨,以我浅薄的理解大概是——

芥川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丑恶更甚于波德莱尔笔下的“恶”,却没有在那“恶”处看到花开,所以这人生,哪里比得上一行波德莱尔的诗美呢。终其一生,芥川还是没有和世界、自己达成和解,最后还是悲剧自/杀。

而波德莱尔的这种风格,在 《巴黎的忧郁》中更甚,诗人用他满怀柔情和浪漫、不失辛辣与忠诚的目光和笔触,写下了这座满载着霓虹的城市里人们忽略的点。诗人说,他这小小的诗集里或许看上去无头无尾,但实际上却又是完整的如一条衔尾蛇。我读来感觉,这更像是波德莱尔在漫步巴黎途中,随性而吟的梦呓,淡淡的文艺,又透出点点酸辛,可是全然是苦闷吗?又不尽然,细细咂来还能有一丝丝静谧与悸动。我贫乏的语言难以描摹那种诗意,但我想那是一种所有i型人格都无法拒绝的感觉。

他写《穷人的玩具》:小邋遢鬼装在笼子里百般逗弄、轻摇又猛晃的那玩具,是只活田鼠!大概出于省钱,他父母从生活中,给他翻出了这玩具。

他写《寡妇》:我长时间地尾随了这样一位年迈的伤心人一一她披着一条破旧的披肩,僵硬直挺,浑身一股坚韧的傲气。

然而最绝的还是他笔下所写《人人都有自己的幻想怪兽》,人人背负着一个巨型怪物,可这骇人的怪物却并没有阻碍我们前行,而某些漠然的重负却比怪物更可怕、让人寸步难行。究竟什么是怪物,什么又是重负?

我手中读的这版是后浪的新版,颜值惊人,裸脊线装,且50首小诗每一首都配了一幅法国名画,美得让人叹息。奇异的一点是几乎所有波德莱尔的诗集都有美貌加持,也许是只有这般颜值才配得起他的文字吧!

8/9页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九)

后浪出品一向精品,这次入手《巴黎的忧郁》,精美巧思简直使我惊叹。

封面沉郁的蓝灰色调与橘红腰封形成强烈的撞色效果,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烫色的书名字体也是亮点。而一抹橘红的火焰跳脱衬出一只金色蜜蜂,整体呼应了全书基调:忧郁的是底色,全书的灵魂是对艺术和美的审视。

出彩的腰封采用竖向设计,可谓别出心裁,色调和装饰效果 与封面浑然一体,又能够在不取下来的时候也完全不影响阅读,很贴心的照顾到了每次想保留完整腰封设计的强迫症读者们!

全书的装帧采用了本书其它版本少见的锁线裸脊,鉴于本书精选了八位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的五十余幅名画,这是特别适合平铺阅读的装订手法,想逐帧欣赏名画的读者超级友好!毕竟欣赏波德莱尔,除了文字的沉醉,配图也更好的诠释出波德莱尔追求的 “现代” 面貌,相信这次阅读会是视觉和文字交互辉映的体验。

对于波德莱尔,最初的印象当然源于《恶之花》,但是曾经的不合格艺术擦边考生(没考)记忆中,波德莱尔这个名字是与恶之花这个意象紧紧绑定而非诗歌,大约是由于当时是从一本画册上认识了这个名字,并且从此一直把这个名字归类在了西方绘画史当中。

当我知道这是我年少无知的误读时,已经是离第一印象很久之后的事情。好在我也渐渐得知,波德莱尔确实是在绘画史上影响了许多画家,每次读到波德莱尔的文字,总是与一大批法国名画相伴而至。本书中亦有马奈、高更、库尔贝等等画家的画作,特别提到马奈,记得是有资料介绍过,他回应了波德莱尔对“现代生活的画家”的呼吁。

是的,现代性。波德莱尔说“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一点在这本《巴黎的忧郁》中体现无疑。

《巴黎的忧郁》收录的散文诗有若干内容创作于《恶之花》同期, 可以理解这是波德莱尔生活中的另外一面:浪漫、自由、犀利而极致。在致阿尔塞纳.胡塞的信中,波德莱尔说:

对于这种想法,波德莱尔自称这是“胸怀猛志”:

于是诗意的全集中,波德莱尔在巴黎展开了他的摇荡和悸动。他已经超脱了自我,他的意识像上帝在俯视这个城市,这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类:老妇人、艺术家、玻璃匠、卖艺老人、寡妇、穷人;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愫:绝望、忏悔、幻想、孤独、假想、欲望和孤独,慷慨和沉醉。他超然于这一切,然而这一切又都是他自己的映射:

只有假想中才有乐趣。而当下的现实,无论是玻璃匠的尖叫,还是阁楼上的万般哀伤,波德莱尔仍然在记录。

[美丽的多罗泰]这一篇中,波德莱尔对美丽的多罗泰的描写极尽赞美,从如云的长发到浅粉的丝裙,写出了一个人人爱慕的美女,甜美艳丽,几乎就在眼前!在这一篇最后一段的文字却写道:

在极致的美的背后是极致的无情。多罗泰越是美丽,她的遭遇就越是惨痛,这是社会之恶的底色。而波德莱尔只是记录当下之所见,将这个撕裂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字的盛宴有待每一位读者自己体会。毕竟这是永不过时的波德莱尔。

9/9页

还剩6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