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萱堂闲话录》影评100字

《萱堂闲话录》影评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8 19:01:16
《萱堂闲话录》影评100字
时间:2025-03-28 19:01:16   小编:

《萱堂闲话录》是一部描写清代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荒诞现象。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整部小说充满了讽刺与嘲讽,读后让人深感社会的种种荒诞和无奈。

萱堂闲话录影评(一)

#TGC 风格上感觉是介于现实和费里尼式之间的风格。以棚屋重建做引子,开场就很立体的展现了奶奶的性格和形象,结构则是一如既往的章回体,本片的章回体还是有很强的戏曲段落之感。影片内容跟《椒麻堂会》存在巨大的呼应关系,甚至可以说《椒麻堂会》是从本片的故事碎片和访谈口述中延伸出来的作品,麻将,烧纸,体操,军阀,过继等元素都出现在了《椒麻》中,视角上更多的是以奶奶和父亲两个人讲述故事,其实在后半段引入父亲的视角从内容上看很不错,因为算是对奶奶这个角色的一种补充,但视角的切换还是没有特别的流畅。

角色上可以感觉到各个角色直爽的表达,尤其是作为两个主要讲述者的奶奶和父亲。同时我也能感觉到情感浓烈的角色讲述那曲折和略残酷的故事时还是以淡化的形式呈现。

搬演和历史影像的使用还是蛮不错。其实从《姑奶奶》就能感觉出他很喜欢使用一些空镜作为缓冲,而历史影响也让观众更加接近那个时代。影片中还有大量“大公鸡”的展示,尤其是开场就有,这中符号的运用感觉也可以对照《椒麻堂会》中那不断“成长”的新中国画作。

视听上,大量的特写镜头,很容易帮助观众代入角色的情绪,访谈的形式也是让现实感更强。最喜欢的可能还是伴随着配乐的剪辑的,影片的配乐从开场的弦乐的诡谲到中段邱福新历史的唱曲直至最后七姑爷的乐团演奏过渡的非常好,中段还有费里尼式的马戏团配乐,而结尾处的几处配乐也明显感觉使用在了《椒麻堂会》中。

1/3页

萱堂闲话录影评(二)

我太喜欢林志刚奶奶了,还有她跟儿子邱志敏的“对死的看法“。

事实上这也跟我想法不谋而合,洒在河里冲一冲,“周游全世界”。

林奶奶就像那个年代的许许多多的普通老太的故事——富裕小姐嫁了贫下阶级,赶上人口号召,生娃养娃,其余的都是做“活路‘。

她有一种天然硬气和乐观,非常有自己的主意,说跑就跑,跟家里再也没拿一分钱。困难时期养娃,自己卖米饭和豆花,“今天卖出去五斤米,回家就要买五斤米“,因为不晓得明天还会不会买,要把事情做好做全了,心里才踏实。

家里七个娃的故事占了该片大篇幅,大儿子出生七天就夭折(好像那个年代的娃的确很容易幼年离世,我自己身边也听过这样的故事)。二儿子考了当地最好的中学,十分聪明;三姐是脾气古怪的聪明人;老四老五双胞胎,出生证写的日子居然差了四十天“你见过生双胞胎生了四十天的没“;老五是个好脾气的姑娘;老六老实不爱说话(在家里可能最像爸爸);还有个老幺,这简直是,活灵活现。

不知道是不是父辈们生为老幺的,都是被宠着长大,没啥野心,这个七妹三十五岁从皮革厂退休,然后每天吃了早饭买买菜上上网,中午吃完饭就去打牌,虽然没有大富大贵,“日子倒也还凑合”。朋友批语:典型的小城生活方式。

有时候莫名很羡慕。

看了很多的纪录片,不过这么感同身受的,倒也不多。喜欢四川人骨子里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就算生活颠簸,起起伏伏,大家好像都还是能在有太阳的时候,出门喝一杯清茶,磕嗑瓜子,打个麻将冲冲壳子。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出国多年最怀念的,应该就是这种“惬意自在,大家随意“的生活方式了吧。

看着看着就想家了。

2/3页

萱堂闲话录影评(三)

@HK百老汇艺术中心 感谢提供邱炯炯回顾展!让我有机会看到这个片子。

说实在的,远超过了我对它的期待。开始的几分钟我陷于一点困惑,这种拍摄会不会太过琐碎?但在进入叙事节奏之后,我咧着嘴笑着看完了全片,到最后其实感到十分辛酸,但根本哭不出来。

这部片子可以视作椒麻堂会的前奏,人物原型瞬间丰满起来。(他真的一直喜欢用漂亮的书法做串场)更加佩服导演可以用这么多年去挖掘自己的家族史,他以小见大的功力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可见一斑了。

我对于那些经历过动荡的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有一种痴迷。卓文君当胪沽酒,林志刚街边卖豆花。林奶奶一辈子都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无论到多少岁,心底仍然是那个即使背井离乡却仍然倔强孤傲的望族千金。错就错,一辈子错到底,绝不回头。

印象最深的是生育组曲,配乐和其他画面的暗示穿插太妙了。真实又珍贵的民国女性口述史,懦弱的丈夫,个性各异的子女,自己绝不攀附的傲气,和为了生存付出的努力。她会在凌晨两三点起床磨豆子,骄傲地说整条街只有她能一个下午就卖光,却因听到孩子的一句“资本主义”再也没卖过;她小时候读过四书五经,可惜什么也不记得了,但她却记得在后来戏班的读书班上,只有她一个人算出了极复杂的算术题,常常是第一……一个生育过七个子女的母亲,晚年却说,他错了。当年那个政策的制定者错了。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奶奶最后谈起下葬方式的豁达。影片以棚户改造开始,也以它结束,可谓首尾呼应。虽然奶奶在观念上希望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或希望和丈夫合葬,但一想到这土地可能不知哪天就被征用。与其让土地被完全挖开然后再迁坟,倒不如海葬来的干净自在。她的描述让我也有一刹那的恍惚:拿绸子一裹撒到海里,大海汇入大洋,既然她这辈子没去过多少地方,这样她也算周游世界了。在她儿子邱志敏眼里,那就是即使在自由女神像下边,拿根烟也能拜。

这部电影激起了我想要记录家族史的欲望。我的家人绝不缺故事可讲。但我总是害怕,因为我的记忆显然不够可靠。影像让我感到踏实和长久。如果一再拖延,这些故事会不会就永远消失了?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