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的读后感大全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0 16:40:35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20 16:40:35   小编: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元素的故事,主人公在一个神秘的图书馆中探寻人生的真谛。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迷茫,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深思。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令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一)

开头丈夫出轨,汉娜选择逃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世界尽头的小镇。

和丈夫的离婚协议,也是以一种逃避的态度完成的。

人的眼睛一旦看不到了,其余的感官就会变得敏锐起来。

当汉娜最终走头无路的时候,

自己努力争取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

开始计划贷款用于修缮一座破旧的屋子,使自己的生活不会和母亲互相干扰。

为小镇上所有想读书人的挑选好书送货到家。

在得知自己心爱的图书馆可能因为小镇的开发预算而关门时,积极的寻找挽救的办法。

结局一如既往的是好的。

一切都是一个平淡小镇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平淡而令人安心。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二)

如果世上真的天堂天堂,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样子。

看了几本关于书店和图书馆的书,乍一看到这本书,便已经有了不可抗拒的魔力。

凡是和书打交道,总觉得事情都是那么美好的吧!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图书馆周围的人,都发生了些许变化,也是暖心的故事。

但可能是,翻译的英文,这本总是有些许不顺畅,第一视角与第三视角的人名不一致,花了些时间理解。

也并没有过多与书的故事,与期待的不一致。四星。

还是更喜欢《岛上书店》和《夜莺书店》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三)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心之所属的梦想;世界尽头的老屋,心之所属的家。

世界尽头是汉娜的老家与世隔绝的小镇,图书馆是小镇上即将被遗弃的图书馆,汉娜是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

她在美轮美奂的风景之中感受独处的乐趣,工作日中额外多出的这一个小时使流动图书馆的工作变得特别有意义。

汉娜是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平凡人,面临着平凡的人间疾苦。

她在那些路途中所享受的独处时光能及时带给她一种自由和静寂的快慰。

她告诉我们,面对人生挫折,不要失去勇气,自己捍卫自己的梦想,善良与美的故事。

物当其时,各有佳期。在特定的时间里播种,在特定的时间里生长,最终在特定的时间里收获。若你做到沉稳应对,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故事很平淡,文字很治愈。

马路对面的小院里拉着一根晾衣绳,绳上搭着的衣服在风的作用下啪啪作响。

一束阳光透了进去,照在一个铜制的老式洗衣桶上闪闪发亮。

天边飘来一朵浮云,将一颗闪烁的星星遮了起来。很快,大片的云团消散,大海瞬间如同笼罩在缀满星星的天幕之下。

一抹亮色一闪而过,原来是一只蜻蜓飞过,然后落在一朵花上。成千上万只喧闹的小生命包围在她的身边,她靠在背后的石头上,感到无比温暖。

极目远眺,银色的光带闪耀在绿松色和靛青色的海天之间。海风拂过,她的唇边是海水的咸涩和花朵的香甜。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四)

我一直相信,人的不幸是自己带来的,与他人无关,这本书中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点。故事的主人公汉娜的经历可能一搭眼挺悲惨的,但是当了解了她这个人之后,发现她的经历是顺理成章的。虽然最终她也发现了这一点,不过对于一个中年女性来说,她错过了太多了。这个故事为的就是警醒如今的年轻人,发生在汉娜身上的事在现代十分普遍,其实这跟现在的教育也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这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如果孩子对于父母不理解,那就是父母的问题,他们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

故事虽然是悲伤的,但是结局是美好的,作者希望我们看到结局,让我们体会到美好的生活。汉娜虽然是个实实在在的失败者,但是这些经历是可贵的,她也经历过崩溃的边缘,最终还是走向了正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和其他小说不同,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她就是很平常的一个人。其实这样的角色更容易找到代入感,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情感上的建议都有排斥心理,但是通过故事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汉娜用行动证明,她值得拥有那些别人的感情,那个图书馆是故事的转折点,也是通过一次事件使她看清了一切。最后她的看法彻底颠覆,她不再去看失去了什么,而是注意到自己还拥有什么。哪怕一个人失去再多,他依然还是一个活人,他还会有一丝希望,更何况汉娜的经历并没什么大损失。

这种治愈类的书有一个缺点,就是选择它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感情中受伤的人,可悲的是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够改变这个人当下的心情。人的心情是随环境而定的,如果每天生活在悲伤的氛围中,自己是怎么也不会快乐起来的,所以说有的时候觉得改变起来困难,根本原因并不在自己。书中的故事很真实,但是她身边的那些人并不真实,其实仔细想想,她实在是太幸运了。这个故事终究还是个故事,跟现实的差距还是太大,故事本身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我对于治愈类的书一直不感冒,毕竟乐观的生活应该来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说乐观的生活比看什么书都好。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五)

第一眼确确实实被封面吸引到了,卤猫的插画总是那么治愈和抚慰人心。

这是一本很适合假期阅读的治愈系小说,就像和煦的阳光洒在午后的窗台,一切都很安静。它不像其他有“治愈”功能的小说那样,轰轰烈烈的故事里一波三折拯救这个拯救那个,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波澜不惊的小镇上,故事的主人公和我们身边的人无异。

离婚后回到家乡、在镇上图书馆任职的中年女人汉娜,敏感多疑,有些脆弱,常常跟母亲吵架,却极其宠爱女儿;爱发牢骚、有点强迫症的汉娜的母亲玛丽,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妇人,对外孙女婕斯满满的爱和我们的外婆一模一样;而汉娜的女儿婕斯,很像大多数的我们,一心追求自己热爱的一切,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想了解却很少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看到最后,其实能够发现,敏感的汉娜曾经也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爱与理想,甚至比女儿婕斯还叛逆,只是经历半生的风风雨雨,被爱又被伤害,渐渐什么事都藏在心里,既不能把婚姻破裂的真相与女儿分担,也不能像孩子一样去跟母亲告状,反而要在母亲和女儿中间故作坚强。只有在她的事业中,那间永恒的、静谧的图书馆,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小说里面有一段文字让我特别印象深刻:

他(婕斯的爸爸、汉娜的前夫)曾对她(婕斯)说过,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她当时就觉得这种类似人生信条的想法极为危险:在你无法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你的快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如果你把快乐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话,那么无论你是否承认,你的人生都将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左右。

随书附赠的小卡片被我装进相框了,real喜欢~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六)

人生在低落时,怎样让生命继续,是在沉默中消逝,还是继续燃烧起心中的火焰,出口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

一间海边悬崖遗留下的破败小屋,一封写满冷漠的信件,眼看着一颗脆弱的心慢慢变成坚硬的石头。无法再续的婚姻,善意的谎言,背叛情感的丈夫,强势现实的母亲,独立不羁的孩子…只有在记忆中不断回忆那曾经无比珍爱自己的前夫,依偎在怀中的幼子,迁就自己的父亲…那时所有的一切尽在掌握,打理朋友圈,修整一座座新房,营造无比梦幻的花园,至到梦碎。

释放一颗封闭的心有多难,至到愿意再次为他人付出。回到最初生长的地方,那世界尽头的边缘,任凭海风吹打,任由阴郁的气息笼罩心头,唯一的温暖港湾——父亲已不在,不断重复着劳累的移动图书馆管理工作,人生在急转弯之后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抑郁的心情也拉拽着周围的人在这滩死水中挣扎。在这坐孤岛上环游,能听到许多人的故事:艾玛姑姑伤心的往事,弗雷的苦难经历,爱德华的孤独晚年…传统行业的衰退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离开家乡,政务委员会和当地富豪们只想着打造浮华的旅游业中饱私囊,在这小小的岛屿之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人际关系网断裂,而这小小面包车上的移动图书馆,却让许许多多心灵的孤岛维持着联系和一丝心灵慰藉。

没有人是完美的,看似冷淡古板的汉娜却能救康纳于水火之中,得到布莱恩的青睐;看似无情的玛丽却是刀子嘴豆腐心,用她独有的方式维护着女儿及孙女;看似柔弱的康纳却能在关键时刻为了故土的未来对峙政务委员会的官员;看似古怪的弗雷却为了汉娜的小屋倾尽全力,为保住里斯拜格图书馆使出了杀手锏…在这场围绕着保卫图书馆事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中,人们对于交流是多么渴望,对于小镇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他们需要领导,需要指引,在生死存亡之际共同发声、呐喊,而主人公汉娜在大家的关注中,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最后几章才出现的迈克尔修女仿佛是书中的灵魂,故事情节随着她的出现跌宕起伏。她用自己一生的积累指引着人们,回归平静内心,回归脚下土地,在适合的季节,翻土、播种,剩下的只需等待,它们将繁茂开花并结果…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七)

何为世界尽头?汉娜·凯西的境遇恐怕就是——丈夫的背叛、女儿的远走、母女的失和已经令她落入极其窘迫的境地,而图书馆即将关闭的消息无疑将她逼入了绝境——就如同那座寄托了她晚年憧憬的房子一样,坐落于悬崖边上,残败不堪。

应该说汉娜·凯西一直生活得十分随性。在与丈夫的婚姻上,从一开始就是个得不到父母祝福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危险旅程,婚后听从丈夫的安排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全职主妇则更不明智,果不其然,闺密毫无征兆地介入,丈夫毫无底线地背叛,她在冲动之下毫无要求地孑然离开。这个悲剧的产生某种意义上带有了必然的色彩——豪门媳妇不好做,尤其是失去自我的“花瓶”媳妇。随汉娜一起离开奢华生活的女儿,显然比汉娜更懂得遵从自己的内心,她不顾汉娜的殷殷期盼,也没管土豪爸爸的暗中施压,选择了在边远航线做空乘。或许骨子里她代替汉娜反击了一回,又或许是童年遭遇的生活变迁令她决然叛逆,最终她远离父母独自翱翔,留下汉娜独自面对与母亲无法调和的矛盾。看起来随性的汉娜,曾一次次挑动母亲的底线——年轻时冲动嫁了父母不喜欢的人导致离婚,离婚时又没有理智地获取必要的补偿导致生活窘迫,最后再次冲动地与前夫谈判是压垮这对母女紧张关系最后的稻草,除了分开,再无退路。

此时此刻,为了某些权贵的既得利益,图书馆即将被关闭,汉娜的命运仿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峰回路转,众多与图书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行动了起来,展开一场挽救图书馆的义务行动。命运仿佛和汉娜开惯了玩笑,图书馆挽救失败和女儿车祸的消息接踵而至,那悬崖上属于自己的小木屋还能如约实现吗?上帝关上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最终的最终,一筹莫展的汉娜绝处逢生,图书馆得救了。

实际上,如何去挽救并不那么重要。转折再转折,物极必又反,毕竟跌宕起伏过的人生才够精彩。我想作者要传达的最主要的讯息还是乐观精神,无论我们身陷何种境地,积极乐观的面对与行动,终会为我们带来一片新的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本书就在我们心中。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本“慢读系列“的书,倒不是说它需要慢慢思考品味才能够读懂吃透,而是整个故事发展就像主人公汉娜·凯西的家乡克罗塞拉的生活节奏一样,平缓闲适。她每周有两天的时间开着县里的“流动图书馆”面包车在美丽的芬法兰半岛上的偏僻村庄和疏落山区之间来回穿梭,将绘本借给天真活泼的孩童,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将侦探类小说借给老人,给平淡生活带来一些刺激。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往往正暗藏着危机。搬离生活了二十多年、一手维护装修起来的房子,从夫家到娘家,从带着面具的丈夫到总爱嘶吼的妈妈,汉娜一直想要找寻到内心的平静,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实际上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虽然在此之前她一直在一段谎言笼罩下的美好生活当中。打破多年的生活习惯与节奏,不配合演出恩爱夫妻的戏码,这种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或许汉娜就是这么一个纯粹勇敢的人,她敢爱也敢于收回自己的爱,敢于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以至于在故事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想到她已经是一位五十岁出头的妇女了。她的内心还有很多渴望,虽然婚姻的失败曾让她一度失去笑容。这也让我意识到人总是出于年龄,对于别人或是自己有一种限定,似乎到了多少岁就不该再妄想某些事,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应该听天命,顺其自然,活得“傻”一点。

还有她的“旧房改造”以及她为了图书馆而发声,两个建筑对于她来说,一个是即将生活的地方,一个是回到家乡以后一直工作的地方。对于汉娜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这两个地方,她认识了好几位截然不同但对她都挺友好的男人。

虽然书名是《世界尽头的图书馆》,但我更加看到的却是世界尽头的那个人——汉娜·凯西,或许我应该再读得慢一些,才能更加贴近与了解汉娜的生活与她周遭的人们,但可惜最近生活中的节奏步调渐渐加快,我只能在羡慕与匆忙之间一瞥汉娜回到家乡的日子。

让自己慢下来,看一看全然陌生的另一个人的一段生活,也算是阅读里的某一种乐趣。悬崖边上的那栋旧房子,或许就是尘封已久、未曾多加留意的“慢时光”。世界尽头的那个人,远离名利喧嚣,但收获了内心想要的平静与喜乐。或许崖边的海浪会打破这种平静,但是影响不了追求平静的心。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九)

世间对于图书馆最高的赞美,大概就是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下的:“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爱书人的天堂,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爱尔兰女作家费莉希蒂·海斯-麦科伊的小说处女作《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世界尽头的孤岛图书馆的命运以及图书馆员汉娜·凯西的个人命运的故事。

人到中年的汉娜·凯西,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女儿的远走后,而今不得不与老母亲共处同一屋檐下,母亲对于汉娜回家做一名图书馆员的选择极为不理解。汉娜面对的可能是很多中年人的危机:工作的压力、婚姻的不幸、与孩子和长辈关系的不合,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让汉娜首先想拥有自己的房子以期逃离这一切。但人生艰难,特别是已到中年,要想作出改变谈何容易。

小说情节并不是十分紧凑,但作者的文字十分细腻。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在描写汉娜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小岛的全景式描述。汉娜的工作就是整理图书馆的书,还有每月用汽车运载着“移动图书馆”帮大家送借阅的图书,工作单调但这算是她的梦想。与母亲不和的她需要一笔钱翻修她祖姑母海边的房子,但图书馆员微薄的工资无法承担修缮费用,无奈的她只能寄希望于出轨离婚的前夫,但马尔科姆却再一次羞辱了她。预算不足的汉娜只好找我行我素的弗瑞来修缮房子,只因他的要价比较低。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命运岌岌可危。政务委员会的新开发计划将会危及到图书馆的存亡。汉娜与另一名兼职图书馆员康纳为了保住图书馆,保住小岛唯一的社交场所努力想办法,但大多人都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这让汉娜和康纳十分苦恼。汉娜在与弗瑞的相处中,发现弗瑞过去的人生,而在弗瑞的帮助下,偶然发现的《卡里克圣咏经》让众人聚集在一起,小岛上的人各显其长,共同筹建“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网站,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更加紧密团结,每个人也在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别是汉娜。

女儿的意外让汉娜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拥有的其实很多也都很宝贵。故事的结局不落俗套,众人的努力似乎并未奏效,没有改变政务委员会的计划,但人们在过程中却收获了很多,汉娜重新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就像海边的那间房子一样,最终焕发出新的光芒。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十)

丈夫的背叛,女儿的远走,母亲的争吵,这一切都宛如一场噩梦一点点摧毁着汉娜,还有在这个小镇上,她还有一份还算让她满足的工作,虽然并不是那么的称心如意,可也还算安心,在这仅存的一丝慰藉也要被摧毁的时候,她终于不再懦弱,用勇敢和智慧,号召所有的居民们一起,为保卫家园奋起努力,同时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

看了很大一部分之后,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说是世界尽头的图书馆,是因为这是图书馆代表着汉娜最后的精神支柱吗?直到小说的后半部分,所有人为与政务委员抗衡,保卫自己热爱的家园时,这个图书馆鉴证了汉娜的改变,鉴证了居民们的和谐,团结、互助,它鉴证了人们在面对最后的机会时呈现出来的不再是那么冷漠、八卦、逃避的状态。

从小说的结构来说,个人认为前期的铺垫过于繁缛,看着大量的文字不咸不淡的讲着汉娜生活的琐碎,工作上的抱怨,再到对玛吉家修建的工程,有点不知所云,可能也正式有了这些故事的铺垫才会有后面,大家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才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但总体还是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从内容上看,对人物的塑造十分饱满,主人公被定为在一个50多岁的中年女子形象,她经受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从懦弱逃避到坚强勇敢这系列的心路历程,她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读者不禁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决定会有什么样人生的还是取决于心态。在婚姻里面里面,汉娜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身份,为丈夫做好后勤保障,让他可以放心打拼事业,但是当发现丈夫出轨时,她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而且脱离社会习惯了丈夫庇护的她,不知所措,只任性的选择了带着女儿逃离,却没有为自己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为后续的生活提供保障,这一点与之前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相似,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在爱情和家庭中不要迷失自己,妻子、母亲只是一个女人众多社会角色的一个,但并不是唯一,要有自己的事业,学会一个人的。

我们习惯为自己、为别人设定一个固定的人设形象,其实那样只不过说明我们是一只害怕我外面世界的蜗牛,当我们试着敞开心扉,带给别人温暖的时候,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娜他们最后会成功的原因吧。生活中总要多一些勇敢,坦然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十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亚马逊推荐书单会给我推荐这本书?但是对于书名有种莫名的好感,“世界尽头”带给人无限遐想,“图书馆”又是特别喜欢的地方,所以用了几个失眠和睡前时光读完这本爱尔兰作家费莉希蒂.海斯-麦科伊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图书馆》。

中年女人汉娜.凯西因为遭到丈夫背叛,带着女儿婕斯从伦敦逃回到爱尔兰的老家,和性格古怪的母亲玛丽一起居住、做着简单乏味的图书管理员工作。 因为前夫不肯提供经济赔偿,又试图远离母亲独自生活,所以无奈之下只得改造姑婆玛吉去世赠予的悬崖边小屋。在改造小屋过程中经历了和性情怪异的瓦匠从对峙争吵到相互理解、和表里不一的上司因为海边渔村开发计划最终决裂、和虚情假意的丈夫因为女儿车祸最终自我宽恕、和半岛上的老少居民因为图书馆又重新凝结到一起……

所有的一切好像只是因为当初作出改造小屋的一个决定就一步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或许改造小屋只是一个契机,内心那点不安于现状,想要打破僵局,同自己和周围人和解的原生欲望才是根本所在。当初那些逃避,安于世事不过是一时苟且下的迷幻药。就像文中所说“在你无法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你的快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如果你把快乐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话,那么无论你是否承认,你的人生都将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左右。”因为割不掉的联系和追求快乐的本能,尽管前方一切都是未知的冒险,但还是鼓足勇气努力向前走!

看完整本书,感觉和最初想象中的不一样。那个“世界尽头”并没有多让人浮想联翩,那个“图书馆”感觉比起去过的方所、言几又、钟书阁,甚至社区图书馆都逊色不少……不过还是挺喜欢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人的眼睛一旦看不到了,其余的感官就会变得敏锐起来。她不曾注意过,原来自己周围竟生活着成千上万只喧闹不息的小动物。屋顶附近,一只乌鸫婉转地唱着歌,不一会儿又变为连续而高亢的短鸣。她睁开双眼,看见一只老鹰在野地上空盘旋。野花随风摇曳,花香飘散在空气中,掺杂着海水湿咸的气息扑面而来。因阳光留在眼睑上的余温,她再一次闭上双眼倚在石头上,对着生活中这些颇为讽刺的小插曲露出了微笑。” 感觉整本书还是挺治愈的。

最后以文中比较喜欢的一段话结尾吧!“物当其时,各有佳期。在特定的时间里播种,在特定的时间里生长,最终在特定的时间里收获。若你做到沉稳应对,必将收获蕾蕾硕果。”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十二)

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书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从小就听人常常说起,但是直至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有些故事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正如图书馆在机缘巧合之时,成了世界的尽头。

回想自己年少的理想,就是有一间书屋,每天一睁开眼,就拿起一本书去读,不考虑外面是晴天,还是雨天,也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夕阳留影,只知道书中的世界是精彩的,以至于我们不需要时间去考虑书以外的事情。长大之后,才发现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因为它的难以实现性,现实中我们要经历太多的尔虞我诈,太多的精明算计,那些书中所谓的大道理在名与利的裹挟下变得一文不值,更谈不上那些报效国家报效民族,听起来很美丽但做起来却无从下手的事情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女性,很奇怪,文学作品的很多主人公都是女性,或许与女性视角有关,我估计这个世界是男性主导的现实,不仅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是,如果男人在政治上失败了,在生意上失忆了,就一定会拿女性去说教,认为女性都可以死灰复燃,更何况五尺之躯的大丈夫呢?此外,女性情感总是复杂,有句歌词我记忆尤深,就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女孩的心思不能猜。想一想,也是极其有道理的,女孩的心思你尚且猜不明白,更何况女孩的未来版,女人的心思呢?

没有了丈夫,或者说是丈夫的抛弃与不解,是人间常态,我倒无意像文中的读者那般,谴责男人的负心、不负责任,而是要告诉女人也是人,人具有的生命强韧性是不容你退缩的。女儿是空姐,这个情节设计很偶然,为什么呢,不如说女儿早逝,或者更狠一点,因为婚后无子女,丈夫才抛弃了她。但无论如何,故事以图书馆与养老中心的存废为主要情节,为我们道明了一个真理,书,读书,学习能挽救你失落的灵魂,给你生命的依托。

情节的简单,是西洋,西欧作品的常态,但是情节简单不意味着结构的直白,故事还是给了我们宽阔的时代背景,让我们知道汉娜不是没有出路的,相反它也可以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重温过去的美好时代,果然,布莱恩莫

顿的出现,就是那位同她一同在文学与诗歌中度日的中年男人,让他将心灵再度绽放,让她将情感再次升华!

图书不是良药,但它至少能让你看到光明,坚信内心深处的清明才是最为重要的!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十三)

*物当其是,各有佳期。

*人生还很长,你永远不会知道未来会发生些什么。

*如果真有天堂,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书中讲述的是汉娜在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和母亲一起住的生活,女儿工作繁忙且远,母亲经常对她冷嘲热讽,工作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汉娜的心就像是一座孤岛,四下无人,她自己也刻意的和别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直到得知图书馆将会被关闭时,大家为保留图书馆一起努力,汉娜才觉得自己以往的生活太过冷清,在与政府对抗的过程中,汉娜才慢慢的和自己和解、和母亲、孩子、和生活中周边的人和解,有了些烟火气、得到些温暖。

感觉自己对书的前半段印象都是汉娜在雨中流泪,荒凉的悬崖,残破的屋子,有种冰凉的压抑感。那时离婚后寄住在母亲家的汉娜的生活充斥着的都是焦虑、惶恐,想着过去婚姻中那么美好温馨的生活,始终无法想明白生活怎么就走到这样的地步。接着又还有图书馆将要倒闭的消息,真的觉得汉娜好辛苦,不过还好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觉得修女的出现拯救汉娜的开始,修女的那些主意,让保留图书馆活动参与越来越多,汉娜的生活也丰富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汉娜看着年老的人们在花园里种花相互交谈时所说的那些话,年老的我们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谁又能够仅凭一己之力安度晚年。或许是从这时开始汉娜学会了去和别人相处而不是封闭自己,封闭图书馆。

书里还有一个场景我特别喜欢的是汉娜和 ,庆幸汉娜没有和 发生关系。那时候的汉娜是低落、无助的,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安慰自己的确是一件好事情,或许还能因为发生关系而有别人可以依赖,我觉得在这种时候汉娜能够拒绝真的很棒,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想法,在自己一团糟的时候,不是去寻求依赖依靠,而是理清头绪,依靠自己,强大自我。

看着汉娜和生活中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情慢慢的变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心情也随着变好。作者想表达的或许是时间会带走你所怨恨的那个人那些事,走出去尝试和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合作,别失去希望,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十四)

说到世界尽头,脑中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太阳慢慢地沉入一望无际、风平浪静的大海,很壮观,很平静,很美丽,而图书馆是给予人知识,提高其认知,提升其修养的地方,世界尽头的图书馆会是什么样的呢?不禁对《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这本书充满期待,文中讲述了汉娜•凯西选择了与马尔科姆结婚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以及自己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工作的人生目标,当她发现马尔科姆出轨时,她没有像一个明智的女人一样经过深思熟虑才离家出走,也没有在跟他离婚是声称要他一分钱,而是领着女儿婕斯回到了她的母亲玛丽•凯西家居住,但母亲玛丽却因为离婚的事情不断地吵她,母亲的品味令她讨厌、她的陪伴令她窒息,她对独处有着迫切的期望,她变得有些乖戾,为了生计而找到的里斯拜格的一个图书馆的工作,但没想到的是图书馆成为了她的心灵寄托,正如书中封面所说,图书馆不是一个社交场所,不是一个互动式遗产展示机构,图书馆是这座小岛孤独和梦想的出口,是她的天堂,而流动图书馆给远方的人们带去期望,也是人们的天堂。而有一天,这座天堂将要关闭时,他们又将如何面对呢?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是一本温暖治愈系的书籍,文中人物鲜明,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人生态度与追求。此书作者文笔细腻,读此书仿佛身在其中,带着期许、安宁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前行。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它应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存在的图书馆,碧空如洗,大海湛蓝,海天与天空相接,茫茫一色,从门口向远处望去,是成片成长着海石竹的宽阔岩脊和陡峭山崖下恣意翻滚的海浪,它能照亮这个世界,给人以安宁喜乐,是一个心之所属之地。它应是当灾难困苦来袭,给予你能战胜它的勇气,当孤独寂寞来临时,给予你心中的那点微光,当迷茫茫然降临时,给予你对未来充满向往,这便是世界尽头的图书馆,是天堂的模样。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猜天堂应该也是像图书馆这样吧。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篇十五)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见,一帆风顺的人生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众多不顺的人生中,又有好坏之分。有那么一拨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犹如与霉运交了好,真真是喝凉水都塞牙缝。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的主人公汉娜即是这样一个人生不太如意的中年女士。按照常理,人到中年,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该是相当稳定了才对。可是,对于年过五十的汉娜来说,生活就像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到处潜伏着不确定因素。

汉娜拥有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就是这唯一的稳定也要被迫丢掉了,尽管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并非汉娜所非常钟爱的。

生活的灾难向来喜欢成双结对而来。

某一天,因有事提前回家的汉娜撞见丈夫马尔科姆与他们共同的朋友泰莎躺在汉娜精心布置的卧室床上。更具讽刺的是,他们的地下情竟在汉娜眼皮底下秘密进行了将近二十年。

马尔科姆没有对汉娜表现出丝毫的愧疚,反而为自己苦心而巧妙地隐瞒被妻子破坏而感到愤怒与不平。他觉得自己对汉娜对家庭尽了最大的努力,汉娜才是那颗破坏了平静的炸弹。瞧瞧,这都是什么论调!汉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婚,而且没要马尔科姆一分钱!

之后汉娜又遭遇女儿离家出走,与母亲意见不合最终闹翻。就连离婚多年后汉娜放低姿态想从马尔科姆那里索要一些应得的钱置办住所,也被马尔科姆无情拒绝并且羞辱一番。

人生不可能处处是愉悦的片段,但那些伤痛中,总有一两个会带给自己终身的哀伤。汉娜与前夫马尔科姆之间并非没有过美好,他们也曾彼此相爱。即便马尔科姆欺骗她、背叛她,最终使他们的婚姻走向终结,但他终究是那个在汉娜流产后唯一守在她身边与她共同承受悲痛的人。

再美好的记忆,对汉娜来说都已成为过往。

时间久了,汉娜竟觉得那些深刻的痛楚已然渐渐散去。

人不能总活在痛楚的记忆中,擦干眼泪,生活还要继续。

汉娜靠着爱尔兰小镇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勉强可以维持生活所需。但有梦想的人向来不会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就可以了。汉娜一直对图书艺术展深深痴迷,当小镇的图书馆要被关闭时,汉娜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了。汉娜为了保住岛上居民唯一可以用来交流的场所,毅然摒弃了自己之前种种不愿改变的思想,与岛上居民一起为“世界尽头提案”的通过劳苦奔波。在在这个过程中,汉娜也一点点地找回了自己。

最终,在汉娜与大家的努力下,岛上居民的精神家园得以保留住。汉娜的内心也找到的从未体会过的平静与淡然。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