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生活》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以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示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滔滔生活》读后感(一)
滔滔生活连题目都像被催促着赶路的你我,一回头只剩寥寥的埋在潮水下的往昔。
“我没能做到,不是因为首尔太大,而是因为我人生的幅度太窄。正如所有星座中隐含的故事,正如那些名字,在我狭窄的行程中——也会有我的故事。”
大概于我,就是终于懂得了北漂的意思,飘浮在巨大的北京城,却只在学校、实习公司几个小小的地理位置有深刻的印象。而来回的通勤,在无光地铁里的路,全是裹挟我的潮水。我的故事,大概也只有两条平行的地铁轨道那样狭窄又宽阔。
《滔滔生活》读后感(二)
默默地熬过上学的时间,我没有在那期间大喊大叫。 我沉默地度过,然后离开那段时间,不去回望。 厄休拉·勒古恩写到:时间没有虚度,痛苦自有其价值。 如果不承认痛苦的价值,如果认为痛苦就是痛苦,没有价值,只让人受煎熬,人会不会更幸福? 因为痛苦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最好认为它有价值,是吗? 为了什么忍受痛苦?如果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忍受,人就不愿意坚持活着。 在这其中,人磨练了心志,那然后呢?为了迎接什么样的未来? 经济像波浪似的,是有周期的,它处在下行期时,人对此无能为力。 初中有一次的周五,快放学了,同伴等我收拾东西,老师看到了,笑着说,我做事很慢。 是的,我就是很慢。 省电模式,是我的默认生存模式。
《滔滔生活》读后感(三)
看金爱烂的书需要一点勇气。
之前有朋友说上野千鹤子是自己的精神妈咪,我后来某天突然觉得,金爱烂或许就是我的精神妈咪,我在她的文字摇篮里感到十分安心和安慰。
因为《你的夏天还好吗?》实在是分走了太多的喜欢,所以难免会进行对比。
“夏天”很适合夏天阅读,那些绿色、潮热、黏腻的感觉充斥整本书。这本相应的,倒很适合冬天阅读,用通感来感受,是阴郁多云灰蒙蒙的天、干冷的冬风、密闭空间里窗户上的水珠、圣诞氛围和堆起来的雪。
《滔滔生活》读后感(四)
看完了夏天和忐忑人生,现在看到滔滔生活,不得不赞叹金爱烂笔下对平凡的,对爱情的刻薄与现实,它们就像腐烂生疮的细菌一样悄无声息地转移到每个人的牙齿和皮肤上,比起夏天而言更用力地写下的滔滔生活,地下室的钢琴被雨水泡过才允许发出声音,用刀切断的是妈妈与我连接起来的筋骨,被绞成肉馅,吞下了时间,早起是一份小小的灾难,金爱烂的短篇总是那么华丽又铿锵,筑造起女性视角的文学空间,笔下的母亲和女儿,姐姐或妹妹,各自有各自的隐忍,时常是父亲的角色一篇比一篇颓败,太过现实的文字会时常让我混淆这究竟是不是我的记忆,就像她形容世越号上遇难的学生,悲伤就像腹痛一样突然袭击,猛烈地弓下腰,忍受着这种痛苦,我张开嘴巴,发现自己噎住了自己。
《滔滔生活》读后感(五)
第一次读韩国人的作品,带着好奇心开始阅读。这本小说集由八个故事组成。比起写作的技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和岛),还是更喜欢那种朴素平凡中迸发的力量,刀痕就是这样的作品。母亲用手中的刀养活了一家人,在我想去私立学校的时候,惹事不中用的父亲只会表示赞同,而母亲尽管不赞同也会拿钱供我上学。长大后每次打电话问母亲哪个菜该怎么做,母亲总是嘲笑我一番再细致的讲解。这不就是普通家庭中勤劳仁爱的母亲形象嘛。不需要过分的修饰,母亲的不易、母爱的温暖通过一件件小事娓娓道来,真正的打动人心。从作者金爱烂笔下,可见韩国女人的不易,韩国社会的巨大压力甚至有点扭曲。她笔下每一位女性都那么让人心疼,但她们仍然拼命地生活,就像石缝中长出的小草,坚韧、不屈。
《滔滔生活》读后感(六)
各有前途的自习室,希望是那么锋利。
原生贫穷或者家道中落,凭空想象还是怀念过去。
给出轨的老公做他爱吃的菜,我偶尔想死。
生活没有给我提供刀,也没有提供笔,名言警句却镌刻在心底。
我不敢停,每一个节点都近在眼前。不停,向前!即使前面是深渊,向前!
我在梦中,做很多题,醒来依旧犯错。
我在水中,等待死刑宣判,或者上岸。
《滔滔生活》读后感(七)
金爱烂的《滔滔生活》中,《刀痕》这篇叙事方式很好。主人公母亲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明明知道妈妈很忙,我还是躺在地板上看电视,要么就是靠在门槛上发牢骚。” 我与母亲性格的强烈反差让我们的互动中夹杂着些许东亚经典母女矛盾,我希望母亲与我,都是那个握刀的女人,是不顺从的女人。
.
文中最爱的一段话,记录在此:妈妈的刀用了二十五年多,跟我年龄差不多了。就在切、割、剁的过程中,刀变得薄如纸片。在咀嚼、吞咽、咯吱咯吱的过程中,我的肠子、我的肝,我的心脏和肾脏都在茁壮成长。我吞下妈妈的食物,也吞下留在食材上的刀痕。我黑暗的身体里刻着无数的刀痕。它们沿着血管触碰我。所有的器官都知道,我从物理角度理解了“心痛”的感觉。
《滔滔生活》读后感(八)
金爱烂的短篇小说集,共八篇作品,关于普通人生活重压下的内心诉说。
印象很深刻是《过子午线》这篇,考试院里的年轻人像提线木偶般过活,补课、抢课,匆匆忙忙,随着考试点短暂停留。不断让我回想起高中的黑暗时光,在残酷的竞争中、被灌输的狭窄的人生道路选择下失眠挣扎。“大约有两万名考生。所有走过这里的人都屏住呼吸生活。两万人的沉默,两万人的脚后跟,两万人的失眠,我描绘不出这样的画面。”
也很喜欢《刀痕》,把母亲形容为“不是化妆的女人,也不是顺从的女人,而是握刀的女人。”她们大都坚韧能干,与生活缠斗,但总是被隐形的结构枷锁绑定、被如铅般沉重女性境遇拖入滔滔生活。一生真的太累太苦了,特别是女性,不要再有下辈子了。或者让我重启人生为一颗树吧。
《滔滔生活》读后感(九)
还是金爱烂的文字,真实得令人有些想叹气了。喜欢序言里的一段总结:【作者没有将埋怨和公正的议题直接抛给抽象的男性群体,而是把一些缺乏责任感的普通人偶然设置为“父亲”或“男友”。】 第一篇就叫《滔滔生活》,象征着一段欢愉岁月的钢琴在搬家师傅与新房东诧异的眼光下被搬进了狭窄阴暗的地下室,乐器被强制积灰,发出一声“哆”就会引来房东一连串的敲门声。 普通人的人生就像暴雨夜流下黑色眼泪的墙壁。钢琴快被浸坏了才能被弹,掰开男友的牙齿果然又黄又旧,被泡开了的英语习题是高处的绳结,抓着攀爬好像就离天空近一点。 雨水脏水灌满“半地下的家”,狭窄空间里的人过着自己的滔滔生活。 《圣诞特选》写尴尬,写贫穷,写贫穷里的尴尬。 经济拮据又不太年轻的情侣偶尔拥有温情到柔软的瞬间,但下一秒就传来吆喝买卖、施工与小孩大喊大叫的打闹声音,为什么那一秒感到如此沉默呢?大概在这种环境里爱和冷笑话没什么区别。
《滔滔生活》读后感(十)
应该是我第三本金爱烂,越来越能体会到她笔下细腻、潮湿、昏暗的生活。
之前一直在读《三体》,对比起来,三体像是全麦面包,干硬难嚼,而金爱烂的文字想慕斯蛋糕,柔软香甜又细腻。也非常符合我对当代韩国年轻人的刻板印象,迷茫、灰蒙蒙。
非常喜欢《滔滔生活》、《圣诞特选》、《刀痕》这几篇,钢琴、过圣诞、菜刀,像是溺水时呛到的水,钝钝地冲击着我的肺。《口水涟涟》写学姐收留学妹同居,学姐被学妹引诱,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再从两个人回到一个人,无力又孤独的潮水袭来,每个人只能面对自己命题。她写捉襟见肘的家庭,泡水的半地下室,个人被信贷磋磨,种种韩国社会角落里的蟑螂,平铺直叙却把读者深深吸引住,沉浸在金爱烂创造出的韩国社会中,爱不释手。在读的时候常常会觉得金爱烂在写自己,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脆弱示人,却又生猛鲜活,令人心生爱怜。
《滔滔生活》读后感(十一)
不知道是因为韩国社会与中国不太一样,还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与小说中的人物不一样,小说里很多情节让我觉得挺离谱的,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夹杂着我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的约定俗成的虚荣。
但即便如此,人始终是人,我们不能抛开社会环境差异来谈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但也有很多心理是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
比如《滔滔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在最后漫水的地下室房间里想要弹钢琴的欲望,在我看来是对生活的苟且产生的一丝丝反抗;比如《口水涟涟》的女老师出乎自己意料地接受了后辈进入自己的生活,却又在最后赶走了后辈,我也总是渴望有人一起分享生活,又排斥对方完全踏入我的世界,我需要能一个人呼吸的空间,又无法忍受彻彻底底的孤独。这些都是无关国籍的痛苦挣扎和矛盾心理。
以上就是目前的一点感受,总的来说这不是很吸引我的一本小说,但也不至于不好看。
《滔滔生活》读后感(十二)
必须诚恳地说,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我都读懂了,囿于人生阅历的缺少和生活经验的不足,有时候并不能很好的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向。但毫无疑问的是,作者精准和湿润温暖的描写,在很多瞬间都触动了我。我很喜欢《口水涟涟》和《刀痕》这两篇故事。作者以高超的笔力表达出了我在面对许多亲密关系时那种想要摆脱回到孤独,又在一定程度上害怕孤独的感觉。“我”是能够说出让后辈搬走的这样的话,也能够去承受身边没有人陪伴的这种落寞的,“我”知道这会让人在某些时候难过,但这种难过是可以应对的。作者在描写母亲的时候,那种精准和温暖,让我为之着迷。母亲是“母兽”,“我”是幼崽。妈妈是一把好刀,妈妈是一种语言。母亲的寿命短于幼崽,但母亲的语言却比幼崽的声音要长。妈妈用刀切、割、剁出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些食物带着刀痕,游离在我的身体之中,我就这样被妈妈喂养着茁壮成长,肠子、胃身体里的每一处器官都成长了。直到妈妈去世,这些被妈妈喂养着的器官,这些那些吸食着刀痕的器官开始痛起来。
《滔滔生活》读后感(十三)
有共鸣的两篇是《滔滔生活》和《圣诞特选》。 “当时我不相信在不用力的情况下可以抓握某件东西,也不相信世界上会存在这样的事。” 饺子店女儿的心声也是每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的边缘人物的写照。母亲耗巨资为女儿买了与生活环境不相符的钢琴,在母亲心里钢琴意味着生活的转机、对于子女的期望。但弥漫在空气中的面粉落在了钢琴上,地下室的污水弄脏了琴面,美好的东西在现实面前一节节败退,作为人的生物要继续越挫越勇,在希望的幻灭中生存。 《圣诞特选》如同题目,生命中的礼物不是365天都有的,是专属于圣诞节,不是电视剧和电影里包装的精美礼物,而是头顶黑色的袋子,连爱情都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积极维持的体面。 圣诞节那天给女友买礼物,订旅馆的钱从哪里来,要租的旅店是否符合女友心中完美的爱的花园,女人浓妆之下又是怎样暗淡的脸,性是纯洁还是肮脏,承诺是真实还是虚伪。
每段感情最后看似是两个剑拔弩张的人高傲不曾屈服的模样,连她们也忽略了生活里的不安。
《滔滔生活》读后感(十四)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短篇是「方寸之地」和「过子午线」。
「方寸之地」从女主和母亲去探访年幼时的邻居开启作者的回忆,和女主的暗恋交织,给人传递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感。比如文中的这段:
类似的还有「过子午线」中的63大厦,每次看到都让人觉得震撼,也时刻提醒着自己是异乡人。在压抑的备考环境中,埋头努力、全力奋战后,脑子里和心里仿佛空荡荡的,没有欢乐举杯,没有畅想未来,只有摆脱一场高考后又要迎接的找工作考试。
整本书的基调有点伤感,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但是很接地气,能让人产生共鸣。
《滔滔生活》读后感(十五)
读完第一篇《滔滔生活》的前十页,我几乎已经确定,金爱烂的这一本比《你的夏天还好吗?》更为灵动出彩、震动人心。读完后觉得《滔滔生活》确是八个故事里最好的一篇,无论是“吞咽妈妈”的惊人比喻,还是在被黑雨淹没、被城市丢弃的半地下室里弹起蒙尘钢琴的惊人结尾,都在浓浓的黑色幽默中透着一丝辛酸唯美的影调,浅红色的,泛着夜的鳞光的幽幽的蓝。金爱烂写的贫困是扎了根的,贫穷的人有贫穷的人观察城市与生活的方式,是蜷缩在半地下室里的窥视与仰望,也是高高山坡上曝于空气之下赤裸一身的注视与俯瞰。那种无论如何都与世界隔着一层朦胧的坚硬的膜的感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无能为力,也暴露出心理上的不知所措。贫困与焦虑形成一个互相吞食的闭环,而风暴中心的人们哂笑着吞咽着这一切。
最喜欢的还有《刀痕》和《口水涟涟》。金爱烂那一篮子奇妙的比喻和有时十分尖刻的书写,牵扯出了萦绕在我脑海却始终表达不出的一部分,也让我在某种意义上得以审视自己的生活。期待在下一本里继续与你相遇,金爱烂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