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的读后感大全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1 16:55:16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21 16:55:16   小编:

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们在定义自己时常采用外在标准,如工作、学历或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在的特质和情感。作者呼吁人们要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不要被外界定义所束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一)

序言:组织有可能成为人类灵魂的监狱。

组织承担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全球化竞争、更大更强的发展要求、全天整周的工作时长,对员工越来越多的要求。

我们似乎越来越努力,越来越富有,但最后却越来越不快乐。生产效率是个好指标,但它通常意味着更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于是,那些不再被需要的人和现在做两倍工作的人都无法高兴起来。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自由时间越来越充裕,但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度过人生,特别是在工作组织不再需要我们之后。世界已成为一个令人迷惑的地方。

我的学问大多来自自身经历,而不是学校里的课程。亚里士多德教我问“为什么”,但答案必须来自我的思考。

我发现自己从做错的事情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做对了的事情中要多。

受到过度的控制,意味着你并不被信任。

千万不要拖延与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的交谈。

乔哈里之窗

成功的人生并不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是与此相反,只有行动、实践、质疑、再次行动,你才能发现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二)

传记是我喜欢的一类书。从别人的传记中,总能看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探索与认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也能从别人的经历中,感受一个时代的气息,学得某种体悟和睿智。

最近读了查尔斯•汉迪的自传《你拿什么定义自己》。查尔斯•汉迪创办了伦敦商学院,是继彼得•德鲁克之后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管理学权威,获得“天才的思想者”“管理界的预言家”“新秩序的预言家”“社会哲学家”和“艺术家类型的管理大师”等诸多美誉,也被称为“管理哲学之父”。

这位欧洲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大师在自传中回顾自己的一生,追溯了自己的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职业追求的转变,并梳理了哲学思想对其个性的塑造、职业选择和家庭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还分享了自己对于职业、家庭、教育、生命价值、管理理论、企业理念、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见解。他的自传平和优雅,哲学思考贯穿始终,从中能够感受到他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气质。

他认为,“人生,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而“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种个性的阶梯,在此过程中逐渐证明自己、发现自己”。他也是这样追索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从出生地爱尔兰,到牛津、新加坡、美国、温莎堡、托斯卡纳,每一段重要的历程,都给他留下了宝贵的思考和沉淀,让他不停地尝试、反思、改变,让他内心的追求和目标逐渐清晰。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三)

我一直坚信,能够写自传,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之一。自传是成功者的专利,而且还是那些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成功者才可以,你虽然成功,但是默默无闻,也是没法写自传的。当然了,如果非要写,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写,但是写出来又有谁会去看呢?书的价值还是让人看的,如果一本书写出来没有人看,那么这本书不写也罢。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是查尔斯汉迪的自传,这个人是谁,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尽管我手头还有他的另一本书《管理的众神》。不必去百度,仅从封衣上的简介我们就可以知道,此人是个成功人士,而且有了一定的年纪。一定的年纪是写自传的另外一个必要因素。试想可知,对于一个四五十岁的成功者,他们还有一大把的路好走,后面的几十年会发生什么还不确定,这会儿就写自传,岂不是过于轻率?所以,个人认为,要想写自传,一要得活得长,二要得成为成功人士。

自传类的书籍比专业类书籍读起来会轻松许多,这也是我选择先读这本《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的原因,查乐斯汉迪的另外一本《管理的众神》就放在我的床头,我会在后面的时间去读它。我认为,先了解作者这个人,然后再去了解作者的书,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因为我们读书大多是没有机会去读作者的传记的。

查尔斯汉迪号称管理哲学之父,但是这本自传里面并没有太多管理学的内容,和哲学、宗教相关的内容倒是不少。对于这两部分内容,个人是比较陌生的,只能看看热闹,里面的道道一点儿也弄不清楚。尽管那些西方人都是信奉上帝,但彼此之间却又有着各类的不同,我是一点儿也搞不明白的。当然,不管信奉什么,人文上的精神大抵还是一样的,尽管美国人号称神佑美国,但是那里仍然是一个重金钱的帝国主义国家。除去金钱宗教这些玩意儿,在人性的价值观方面,大家还是相通的。

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把自己的一生依次讲述,而是捡了一些比较重要片断讲给大家。我一直认为作者是一个大牛般的人物,可是从自传里看,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平凡,也经历了许多事业和生活上的低谷,但是他坚持不断地学习并研究自己的学问,这才获得了后面的成就。这本自传里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的孜孜不倦的坚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所带来的好处由引可见。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四)

查尔斯·汉迪,被称为欧洲的德鲁克,虽然名气远不如后者。不知什么时候看了他的商业管理类书《适当的自私》,他的一些带哲学思辨意味的管理思想吸引了我,有些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本《你拿什么定义自己》是他的自传,把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童年在爱尔兰长大,却是爱尔兰的少数派,因为他们家是新教徒,而且他父亲是教会牧师。我也知道了一个新词:昂格鲁爱尔兰人,即使后期他一直在英国工作生活,但一直有着爱尔兰人的身份认同,虽然天主教爱尔兰人未必认同他。这种奇怪的身份感其实是我们中国人难以理解的,但挺有趣的。后来他去牛津大学学了哲学,毕业后却去壳牌马来西亚做经理。东南亚那会相当落后,属于英国人势力范围,他一个小经理都住着大别墅有佣人甚至保镖,日不落帝国的落日余晖依然温暖,想想现在英美人喜欢去东南亚也还是把那儿当后花园的感觉吧。回到英国后只能住小公寓,做了一小段时间的闲职得贵人相助(汉迪语)去壳牌培训中心做助理。作者轻描淡写,但一定跟他哲学思考沟通能力讨人喜欢有关系。这算是轻轻开启了管理学大师之门。后来因为不想被派去壳牌非洲,辞职了,上段经历里认识了不少壳牌的管理层,有人给他牵线搭桥认识了伦敦商学院的校长,竟轻而易举地拿到了管理学教授的职位。1960年代欧洲还没什么管理学也没那么重视,他去麻省理工求学了一年,回来后就正式开启了教授生涯,而且特别重视哲学思想,课程以《安提戈涅》悲剧故事开始……

他父亲的去世改变了他的人生曲线,无数赶回来参加他父亲葬礼的信众让汉迪心底那丝宗教信仰又萌发了,他踏上了第二条人生曲线,去温莎城堡圣乔治学院做学监。说来也有趣,汉迪本想申请神学院从事教职从助理牧师干起,但主教们认定他最低也得当主教,因为他对付不了金字塔底层人民的烦恼。圣乔治学院学监任满后,汉迪开启了写书和演讲的生涯,而后几章充满了他对家庭,教育,公司,社会等等的思考,他的夫人也是自由职业摄影师同时做他的经纪人。

汉迪有本书叫《第二曲线》,说的是企业在现有业务增长到顶之前就要去寻找第二条可以继续增长的道路,而他本人的经历就像不断调整的人生曲线,精彩不断!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五)

为什么要读一本书?对我来说,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不论是知识量,还是个人修养,或者是思想境界,只要是对自己有好处,我都会选择去读。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看到管理哲学这几个字,再看看标题,更觉得应该读一下。最近在工作上遇到问题,郁闷的不行,反省自己,可能是定位有偏差,方法有不足,为了改变现状,拿起来就读啊。

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向我们揭开一个个人生哲理,本想说真理,可书中有句话说“当你开始思考,真理就不存在了”。通过作者的讲述,你会发现,看似高深的哲学,也就那么回事。

其实,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就有点怀疑人生,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看着作者提出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个查尔斯·汉迪?”我想想我,到底有多少个我?人前人后,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在诸多关系中,我展现了几个面孔。发现的越多,也就说明定义自己失败,或者说,根本没想着定义自己。

把作者提出的乔哈里之窗看了好久,还和朋友讨论了一番,我们承认,自己对外和对内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把D区放到最大,但其实也意识到面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态度,也仅仅是态度而已,还达不到定义的高度,顶多,被贴上了一个个标签。

标签这个词,跟定义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我认为,定义是主动,标签是被动。拿定义来说,定义在前,行动在后,有了定义,才能准确行动。而标签,是先有了行动,才被贴上类似的标签,而且,标签通常是别人给你贴上的,听起来也有贬义的含义在里面。所以,我们得主动定义自己,避免被人贴上标签。这又回到乔哈里之窗理论上了,努力放大D区,和其他区域融合,在人前人后表现出一个样子,这才是人格健全的表现。

不难看出,作者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每一段成长经历中,他也迷茫、犯错、疑惑、失败,但他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哲学思维,看到了辩证的一面,从而获得人生哲理,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点,我很佩服。渐渐地,他在人生之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准确的定义了自己,并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成功。应该说,他的D区已经完全占领了其他三个区域的位置,达到了乔哈里之窗的完美状态。

这时,我想起高中时,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她给大家的希望是“人格稳定 角色灵活”,明白自己的定位,在各个角色中灵活使用,才是高玩,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才能前进的更远。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六)

第一次了解查尔斯汉迪是在《旁观者》的读书会上,了解到他和德鲁克都是管理学大师,作为伦敦商学院的创办人,他会为入学新生准备两本书,一是《公司账目的意义》,因为企业的财务细节对管理者来说很重要,二是《安提戈涅》,因为他鼓励管理者对自己所在的世界提出质疑,整理出生活和工作的优先顺序,为自己活着,而不是充当老板的奴隶。当时我就想,这样有人文意识的商业管理者很酷嘛。读这本书是很偶然的,它原本不在我计划的4月书单内。只不过收到这本书我随便翻了一下,就立刻被作者的幽默和坦诚打动了。

如果说把这本书当成是查尔斯汉迪作为一个智慧的老人,向我展示了他的一部分人生,并试图给我什么建议的话,我想第一点是不要放弃思考。也许我们很少面对安提戈涅那般残忍的艰难抉择,但永远都不要过于依赖他人的专家意见,不要轻易把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权交给陌生人。在漫长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被训练地习惯服从权威,盲目地顺从,要打破这样的思维惯性是不容易的,要练习多问为什么,也要勇于跳出框框想问题。

第二是要追求Eudaimonia,蓬勃向上。用尽全力做我擅长的事,而不是试图成为根本不是自己的那种人。把我相信的价值活出来做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影响一些人,包括我将来的孩子。

第三点其实和第二点有些相关,作为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把企业和组织看作是社会的"奴仆",他强调企业和组织不应该仅仅追求股东的利益,为所有者所有,更应该服务于"追求更好的社会"的目标(与商人business man只是对股东负责单纯地逐利不同,企业家Entrepreneur的目标是通过创业引领社会变革,创造财富的同时回馈社会)。我立刻想到Tots营,阳光打在周老师的脸上,她轻轻地对所有人说,"不要迷恋当老大的感觉,值得思考的是当你个人赚了很多钱,对整个世界和社会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站在人生的终点处让我定义自己,我想能让我骄傲的是,我尽我所能影响了一些人,实现了一些对我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期待。为了匹配这一份野心,我需要正视我的虚荣,我的恐惧,我的贪婪,我的狭隘,转身拥抱我的诚实,我的慷慨,我的谦虚,我的勇敢……所幸的是,我已经看到这一路我并不孤单。前有卓越的前辈,身边有同行的伙伴,往后也一定会有人不断地加入进来,就像我看到前人,并且感受到这份calling时一样。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七)

每个人都应有的反思

评《你拿什么定义自己?》

高更的《人生三问》油画中提了三个关于人生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适用于每一个愿意反思的人,他们可以从中寻得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并努力地做自己。到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的反思,他用“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这个问题浓缩了人生三问,也是一个更精简的人生追问。对于生活中的细节来说,我们还会反思:我们最近都做了什么,这些事情做得够不够好,下次再碰到这种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明天我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人生或许会因为欣喜而忘乎所以,或许会因为困顿而疲惫不堪,用人生的反思和追问,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面对生活,超脱地看待成败,做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在这本自传书中,查尔斯·汉迪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不知自己是爱尔兰人还是英格兰人的懵懂开始,到壳牌公司东南亚分部工作的误打误撞,后到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学习组织管理,开始了他管理哲学的研究,在创办伦敦商学院的过程中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这在他的自传中被谦虚地忽略了),接着是因为父亲的去世和自我的反思与警醒,开始了圣乔治学院学监的生活,四年之后主动请辞开始了自由创作的漫长时光,一直到他写本书为止。伴随着他的经历,是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分析,以及追问人生的感悟与收获。我们会发现,作者写尽了生活的各种窘迫,以此来表达人生的多艰;作者深情回顾了曾经得到的帮助,也戏谑地自黑了自己年轻时的后知后觉,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恩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敢姿态;在面临人生重大变故时的醍醐灌顶,其实也是给我们有很大的提示:要经常反思自己,告诉自己内心的希望;作者从未提及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只是用了“凑巧学习了”、“做了几次演讲”等再稀疏平常不过的词语,但在生活的照顾和学术上的安排上用最美的语言赞扬了他的妻子伊丽莎白。

大道至简,大师的表达更是贴近生活的直白,和接近真理的透彻。“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他们在家里观察你,学习你,然后决定是跟着你干,还是对着你干”,这个观察可谓是精准。出于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判断,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了“家庭妇男”的概念,这个观点在如今的生活中已经被人们接受,但在当时肯定是个另类的表达。查尔斯对于组织的理解更是鞭辟入里:章程、条例和上下级是组织的骨头,人脉、关系和政治手腕是组织的血液。在阿波罗(Apollo)模式盛行的今天,官僚主义深入人心,骨头和血液显得更加清晰。

一只蜘蛛慢慢地从房檐上滑下,它用爬行和腹部中的丝拉出了第一条线;蜘蛛开始拉第二条线、第三条……然后在线的集合中心开始编织以他为中心的网,开始了他的生活。蜘蛛用网定义了它自己,人类呢?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017-8-16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八)

汉迪这本自传一直放在手边读。明天是中国阴历春节,借此机会写写本书的书评,像是告别一位老朋友。

本书讲述汉迪的成长与学习,读者可以从他个人的成长中更好理解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能促进你我的反思。

1932年出生的爱尔兰人,早期在跨国公司做高管,之后研究管理学,被称为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大师。现在管理学者挺多,能称得上管理大师的没几位,有自己管理哲学的就更少。

书中提到大学时汉迪曾经研究亚里士多德并受到很大启发,很多管理学答案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所得。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要问“为什么”,但是要通过思考找到其中的答案。平时生活中我们都太忙,而想真的有所得,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从别人和自己的经历中有所得。

饥饿的灵魂——资本主义能否不追求道德观而继续存在下去?市场是否有其局限性?在个人层面上,汉迪关注认同感、宗教、社区和教育方面的事情。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只有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一些想法。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它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前进方向;而对于所有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则必须探究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员精简——“进步有赖于非理性的人”,萧伯纳曾经说,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非理性的人。他认为,理性的人会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但非理性的人却会设法让世界变得适合他。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达到不同的结果,就必须依靠非理性的人。 激励人性——世界会改变,但人性不变,我们应更努力地探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理人任务——经理人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感和信仰,否则,他们就成了服务于组织机构的没有理想的人,他们自己和组织机构都将失去创造动力,最终会被淘汰。 企业社会责任——那些生命力长久的公司,能够生产出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独特的东西--不仅仅是业务增长或者金钱,而是美德,由此赢得别人的尊敬。 创新型人才激励因素——那些在业务上取得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确为自己赚到了一笔小财富,但这笔财富不是推动他们前行的原动力,甚至不是持续的动力。是开创新天地、在自己信奉的领域独创一格的强烈愿望激励着他们。对未来财富和地位的期许并不能激励这样的人。他们所需要的是能为之奉献自我的事业、自由的空间、以及创新的机会。

在书中汉迪论述了自己由管理学者被“封为”大师的过程。

1989年,汉迪的《非理性时代》在美国出版,刚好赶上汤姆·彼德斯和大师现象热(大师倍出的时代),更为幸运的是书中预见到了组织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的出现,汉迪称之为“三叶草型组织”,因为是三级:核心人员、外名人员、自雇工作者——这很符合之后时代发展的脉搏。

再后来一家演讲公司找到他,把他加入目录,附上照片跟其余30位演讲者一起作为邮购服务的一部分——汉迪成为商品而不是有关未来的思想。合同到期后,妻子成了他的经纪人,邀请不断……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之前作者的积累,由此锻炼出的敏锐洞察力,这是提出管理思想的基础,外界环境合适之后,管理大师自然也随之产生。

也许真的是越努力越幸运。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塑造自己的未来。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九)

所谓的“幸福”,就是尽你所能做你最擅长的事。

这是著名的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的新书《你拿什么定义自己》中的一句话。

查尔斯应该是幸福的,从他的职业生涯来看,无论是在壳牌东南亚分公司担任高管,后来创办伦敦商学院,还是在有王室背景的基金会工作,抑或是后来选择成为一名独立的商管作家,他一直顺风顺水,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生活上,他衷爱的妻子伊丽莎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既是生活和工作上的助手,也是他灵魂的伴侣。

在书中,他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是个并无太大野心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太大野心的人,却为何能取得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比肩的成就?

读罢此书,我想其中的奥秘就如查尔斯所说,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不仅让他的人生始终被幸福环绕,也使得他避免了陷入过度追求金钱的漩涡。

查尔斯成长于爱尔兰的一个神职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牧师,他坚持认为,不必拥有过多的金钱,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即可。受父亲观念影响,查尔斯对金钱也缺乏强烈的欲望,这使得在工作上他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自己擅长的事。

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的他,虽然并不具备任何的经济学和营销方面知识,但却在日后顺利成为一名壳牌的高管,甚至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壳牌奉行的理念是,只要脑袋受过良好的训练就行,其他的不重要。或许是大学四年的哲学教育训练了他优秀的思辨能力,并塑造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这使得他在即使在毫无销售经验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得非常成功,并成为备受瞩目的管理学权威。

查尔斯说,人生,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个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擅长做什么,那是何等地悲哀啊。

查尔斯是一个始终忠于自身的人,他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

出生牧师家庭的他,也许天生具备传经布道的本能,而他似乎也很了解这一点。辞去一切职务之后,查尔斯选择成为一名独立作家,而他的妻子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写书之外,他每年冬季还会安排在全球做十场讲座。对此他和伊丽莎白有明确的取舍,他每年所做的演讲中,其中有一半都秉持着只收取基础成本的原则,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与当地的名人及行业领头人展开深入的交流,以实现思想的碰撞,并推动更多学术成果的达成。

如今,查尔斯已成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英国《金融时报》称他为欧洲屈指可数的“最像管理哲学家”的人。他的管理思想影响着全球亿万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但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每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要求自己什么都擅长,但却可以发掘自己的优势能力,选择从事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将这项优势能力不断打磨,直至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斜杠青年”,指的是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有一种以上副业的年轻人。其实他们在工作之外发展的副业往往也都是本职工作的延伸,一般来说,持续在某个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相关的技能我们基本上就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有些人会依靠此项技能谋求更多的收入和发展。

比如,某电台的播音员同时还为某网络电台工作,成为签约主持人,某报社的记者还为某网络杂志写专栏等等……这对他们来说不仅可以获得另外一份收入,更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所以,当我们真正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们也能依靠此项能力获得更多的机会乃至金钱。

做最擅长的事,更容易使我们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因为这些都是幸福的来源之一。这是查尔斯告诉我们所有人的真理。

本书金句:

1、人生伊始,结局就定了大半,对于这种必然,你是无能为力的。

2、如果你真的想要精通什么事,那就教别人试试看。

3、光有经验,不经过反思,同样帮不上什么忙。经验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4、人所碰到的大多数情况,都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大多数时候你都得自己做出判断,自己做出决定,按着自己想的去做。

5、谁都知道,常在一起吃饭的家庭长长久久,美美满满。

6、如果你反复问三四次“为什么”,最终能弄清他人的无意识动机。

(文章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告知)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十)

“这个世上一定有另一个我,做着那些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要的生活。

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

柳传志说,人是分成两种,一种是过日子,一种是奔日子。”

这是我在网上搜罗的三句话。

它们看似不相关,归根到底又说的都是“自我管理”。 提起管理,自然想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不过我们今天不说德鲁克,说的是欧洲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大师、“管理哲学之父” 查尔斯·汉迪。

“漂亮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查尔斯·汉迪正好算一个。这在管理学领域实在难得,读一读他的自传《你拿什么定义自己》,都会受益匪浅。

“领导是天生的,还是环境造就的?”自传开篇,汉迪就提到这个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就像“第一条鱼走上陆地是注定的,还是因为水面在不断缩小?”

查尔斯·汉迪的回答是:或许兼而有之吧。

他这样“智慧”的回答,算不算是骑墙派呢?我想,如果一个人深知人类认知能力不足,那么他在真理面前动摇也算是一种谦卑。这种对“度”的把握,而不再是出走之前年少轻狂,才是饱经生活经验的老人的虔诚。他用看似摇摆不定,但又朴素有力的生活诠释了他内心的真理。

一、到底有多少个你?

一个牛津大学里苦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系学生。一个壳牌公司高级主管,一个英国商学院教授,一位管理学大师,一个神职人员学院的学监,到底有多少个查尔斯·汉迪?

或者你先想一想,赌徒、色鬼、精于赚钱的作家、周旋于贵族阶层权贵的投机者,追求自我完善的宗教徒,到底有多少个托尔斯泰呢?

李笑来在《重生》中,讲了一个迭代的概念:七年就是一辈子。你要认识你自己,认识已经形成的自己,也要认识正在形成的自己。一个人不是注定要过某一种人生的,如果说七年就是一辈子,那么每一辈子都要至少习得一个重要的技能,进而获得不可逆的重生。

阶层逐步固化的时代,认识到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去做一件重要的事——逆袭。正如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爆的文,叫《二十多岁的你重要的不是脱单,而是脱贫》。

你必须要认识到你不单单是眼前这一个的人,你拥有多样可能,尤其在你三十岁之前。因为过了这个年纪,你就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思想变得越来越僵化。如果说你年轻时是一种流体或半流体,老了你就变成了固体。如果说你年轻时是一头鹿,老了你就变成了一棵树。难道你没见过那走在马路上大声和自己说话的人吗?人们以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你在自己的头脑里,观念里扎根了,你把自己和你的现状等同起来了,所以你就不会改变了。人挪活树挪死。你挪不动了。

你是一以贯之的你,还是不断生成的你。你是执着于思维的自我,还是当下的你。我想起了黑格尔有句话:“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上半句听起来无比“保皇”,但后者才是革命的。因为一切合理的,即便弱小,仍将变得强大,最终成为存在,而不合理的,即便现为世界霸主如恐龙,也终将消失,这才是图穷匕首见。

二、跳出眼前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句话成了年轻人的口头语,害人不少。其实说话没错,即便话说的漂亮轻巧点,我觉得也没错。你把话放大了,听滥了,理解偏了,就出幺蛾子了。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放不下。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等等,一切看似超脱的句子,其实都是增加了维度,变得不止眼前的苟且。

在一个维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一个维度就很容易。比如,两条直线如何做到既不平行也不相交?这个在二维空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三维空间上就很容易解决。只要它们不在一个面上就可以了。你是不是瞬间觉得超脱了?这就是思维问题。不要把自己僵化禁锢在一个思维层面上。

所以不要天天纠结于你那点鸡毛蒜皮,因为你的上限有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你在你的世界里蹦得再高,也有可能只是个跳蚤。就像那个自大的夜郎一样。“在高纬度的人眼里,钻木取火和航天发动机没有本质区别,都在同一个维度”。

跳出眼下的自己。实在睡不着的时候,想想更多的可能,换个做法。眼下的很多事不是你努力与否、努力够不够的问题,可能就是个观念问题、境界的问题。你老是局限在你的思维方式上,事情就顶到头了。记住了,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不平行就必然相交。

正所谓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三,过组合式人生,实现更好的你。

近来流行一个词,叫斜杠(Slash)青年,就是专一职业之外,拥有多重职业和多元身份。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活成一个公司,就这么个道理。这就是查尔斯·汉迪说提倡的“组合式人生”,目的不是为了兼职多接活儿,挣钱养家是其次,更多是在多重自我中挖掘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你要对你的多种可能性负责,不能辜负你唯一一次上场的机会。认识你自己,在这件事上,无人可替代你。教育、团体、社会、政府都不会代替你,你必须认识你自己,这个话题有些泛滥,但很多人终生没有机会、没有实践来认识到潜在的自己,汉迪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成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以为你要为了这些行为的最终组合结果负责,也就是人生。

人到中年,认识意料之中的你,是自知之明,也是与人沟通交流的前提。找到意料之外的你,才是中年的拙气,也是对自己负责到底。如不去找到意料之外的你,你终生将活在意料之中。既是你的意料之中,也是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从此,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走在灰色的人行道上,自言自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