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罗摩相会》是一部讲述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主人公罗摩的故事。故事中,罗摩在森林中与妻子相会,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和信任。通过这段相会,作者表达了对爱情和家庭的珍视和尊重,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一)
故事写得比较平铺直述,缺少跌拓起伏的情节;想象很丰富,特别是对外星飞行器内部的构造的描述很细致,如同一幅照片或视频展现在眼前。书中提出了另一种与外星文明接触的可能:外星文明只是从我们身边路过,毫不在意我们!这正如你路过蚂蚁窝,你根本不知道蚂蚁的存在,但蚂蚁觉得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却毫无感觉,继续自己的行程。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二)
半个世纪前的科幻神作,现在看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不得不佩服克拉克老爷子的想象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时不时停下努力在脑海中还原老爷子描绘的罗摩内部,柱状海、众神的阶梯、南半球的诡异农田、奇异的花和生机人,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造物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罗摩在太阳日冕处如凤凰涅槃般挣脱引力飞向宇宙的结局也留白得恰到好处。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三)
在«与罗摩相会»中,克拉克如阿西莫夫一般,用天马行空的脑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世界;如凡尔纳一般,不厌其烦的用详尽而科学的笔触,给我们描述了罗摩世界的运行规则;但最后却如阿加莎一般,吊足我们的胃口后,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如果真有一天人类需要面对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是相信高度文明必定具有高度道德,还是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恐怕是我们需要好好考虑的重要问题。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四)
写的相当好的书,看的也很爽..但是没给5星是因为感觉有个bug,既然罗摩从没把地球当做目标,为什么在沉睡了几百万年后选择(碰巧)在太阳系复活自己的生态系统呢...或者说是作者为了给读者在最后留一个反转,故意这样写的?总感觉无法接受...希望看明白的老哥可以留言解惑。(豆瓣居然有140字这种约束吗。。。。。。。。。。。。。。。。。。。。。。。。。。。。。。。。。。。。。。。。。。)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五)
一直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了,阿瑟.克拉克严谨又蓬勃的想象力才开始展现出真正的威力来,又是一本后半程冲刺型小说,差点就被我给弃了,没读完真的要后悔死的。这就是本太空中的《海底两万里》!就是艘尚未与人类相会的“鹦鹉螺号”!鹦鹉螺号上满载着人类的文明结晶,罗摩上搭载着某个未知文明的全部;尼莫船长对于人类社会毫无兴趣,罗摩文明甚至对人类科技文明没有任何反应;你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在哪,对他们的匆匆一瞥反而勾起了我更多的不满足、期待、失落。这本小说不论是作为科幻小说还是冒险小说都非常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的!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六)
说是科幻界的神作,也不过分。而且,书中描述的种种原理,也经得起推敲,并没有为了情节的发展而刻意表现什么。同时,刻画了“奋进号”船员们的心路历程,一种与未知相遇的恐惧茫然接受和记录的过程。
无论是船长的人格塑造,还是整个“罗摩”的结构描述,以及各种行为的细节,无外乎称道。第一次初见的恐慌,进入平原的茫然,初见人工太阳的震惊,“蜻蜓号”的历程,航海的历险,种种经历,动人心弦。政治的博弈,飞船的经历,无论是罗摩之外还是罗摩之内的世界,都围绕着这个未解之谜一起潮涨潮落。好事成三,太阳系是第几,还是三的N次方分之一呢?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七)
哦,原来书封面上的圆筒正是罗摩,看完了书才发现这一点
从前到后的平铺直叙,不断积攒细节,像是拼图一片片地构成了飞船的世界。
这些积蓄,就是为了最后的壮丽。
读过之后我觉得大刘的三体确有一部分受此启发,像是纺锤装的飞船,像是那目空一些的科技力量,像是虽然接触但是从未谋面的外星人。还有什么事情都要好事成三。
这真是想象力构建的世界,这才是科幻啊,这才是生动的未来与想象。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八)
“罗摩人把太阳系当成加油站——补给站——随你怎么称呼,然后弃之如敝屣,继续上路,去完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他们甚至有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人类的存在。如此彻底的漠视,比任何蓄意侵犯还要恶劣。”正如书中这句话所说,一切都是人类自己的主观想象,不论是觉得罗摩是威胁还是友好。罗摩都是有自己的轨迹运行,甚至压根不知道有人类。而只要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总有一天还是会与罗摩再次相遇。这里罗摩可以说代表的是人类所有的未知的,而对未知的事物,人类都是一面担心,一面向往。但是这些未知的事物,不会因为人类的担心和向往,而有所改变,都是等待人类去探索,当然是在人类一步一步前进中。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九)
地球之外到底有没有外星文明,我们第一次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又会是什么样子,这大概是科幻作品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了。这本克拉克的书读起来很轻松,科幻设定与现实比较接近,技术细节也不算很多。
外星文明在和地球的第一次接触中会是怎么样的态度?克拉克在这本书中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先进的外星文明对人类根本不屑一顾,不同于克拉克另一部作品中外星文明将地球做为一个宇宙智慧生命“实验田”的视角。可能宇宙对于人类来说有太多未知吧,人们也总喜欢将外星技术想象在人类之上,虽然地球在宇宙中可能只是一个新生儿,但说不定有一天人类文明也会能作为先进者和其他外星文明接触?不知道那个时候地球人又能守住所谓的人类文明的道德底线吗?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十)
和第一次阅读时一样,整个阅读过程感受到的是非常安静,第一次阅读时总想着在头脑里尽力想象罗摩的准确构造,但当时我发现越想这样反而越觉得理解起来困难,这次阅读时就放弃了这个追求,更轻松地阅读,相反反而获得了更多关于罗摩构造的想象。
整个故事分多个小章节的风格,读起来很舒服,节奏也很合适。另外也很喜欢能显示大家个性的几个人物身上的故事,可以更直观理解他们的特点。
对于南部大陆仍然有很多好奇的点,特别想去看看那一块块类似“农田”的方格,应该是个很特别的“设计周专区”,最后的水晶柱里面的东西也很好奇,有点像是一部波澜状况的档案史。
继续给出4颗⭐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十一)
首先,虽然科幻小说难免猜测未来,但科幻小说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不是预言未来。此处只是指出一个特别引起我注意的细节。
克拉克在70年代对未来遍布太阳系的人类社会的想象,大部分与今天的科幻小说和电影别无二致。(也许是五十年来作家和编剧们都学习了克拉克……)只有一件事情是他没有想到的——人类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速度。小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故事发生在22世纪中,其中人类的工程科技远远超出今日的水平,但计算机科技大概也就只有1990年的程度……(而且不止人类,其中外星人的计算机水平也远远配不上他们的工程技术成就。)看来计算机技术的爆炸发展真的是令人意外啊。
这一点很重要,在很多技术细节上影响了克拉克的未来想象,例子很多,我太困了,先不说了……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十二)
13.58w字 居然是克拉克1972年的作品,那时候我们的科幻还不知道在哪里,任重道远啊。 50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仍然毫不褪色,全文极为克制和精炼,第一章到最后一章全部围绕对Rama 的探索展开,没有多余的背景穿插和强行史诗的做作,短短两三千字勾勒的行星联合会,水星人,地球人,月球人,火星人,土星人...各自的特点也让人映像深刻,“奋进号”上着墨很少的四只黑猩猩笨笨,没有大篇幅描写,但肯定圈了不少粉。 克拉克对人物的描写相当有魅力,诺顿船长在遇到难做决策时,总会想着库克船长怎么做,在决定拦截水星人核弹时,“人类必须有是非之心。不论水星人如何争辩,生存并不是全部”,尽管有争议,但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也希望自己在纷繁现实之中,始终保持这样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2021.8.29 于深圳龙华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十三)
作为科幻来说它有一定年头了,里面一些科幻理论放到现在来看略显幼稚,同时故事本身也十分简单,只是讲述了一群人探索外星飞船的过程——但这不代表这不是一部好的科幻。首先要强调的是本书中没有外星人出场,仅仅是描述人类在空无一人的飞船中调查探索然后离开,最后飞船落入太阳之中,凭借“宇宙推进器”获得能量,继续驶向宇宙深处。全书存在大量留白,挖了很多坑,飞船的目的是什么,船上的生命哪去了,飞船中一系列设施的用处……没有任何说明,只留给读者无尽的悬念与想象空间。“罗摩”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月球上的黑色方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未知与渺小感正是科幻作品的灵魂之一。与此同时,本书的语言极具画面感,很容易身临其境且相当通俗易懂,是一本适合大众的科幻。 人类能否走出地球的摇篮都还未知,若是能亲眼看见外星人,我也此生无憾了。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十四)
书本价值更多在于其历史地位吧。百度下,罗摩是印度毗湿奴第七个化身,毗湿奴是维护之神,或许克拉克也是想借此表达罗摩是宇宙维护者?外星文明的关系除了敌对和友好,还可以是无视。 书描写了人对未知文明的探索,恐惧、迷茫、 防备、好奇、敬畏。讽刺的是,人类在高等文明面前不过是蚂蚁,不在一个层级的较量,他们其实都不稀罕看你一眼。罗摩人不经意间经过太阳系,人类却表现得如临大敌,有时人类的主宰意识挺傲慢的。 前半读得稍微挣扎,要了解作者描述的世界观,想象罗摩宏大的构造,不过后半就还好,科幻书的通病吧。 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也受到重力影响,在零重力环境你可以抱着爱人睡一整晚,胳膊也不会酸痛,地球一个标准重力下的爱情太过沉重。宏大宇宙下的小浪漫,科幻书的魅力吧。 虽然偶有奇怪语句,但还是感谢译者。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十五)
阿瑟·克拉克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这本《与罗摩相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同时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在未来人类已经开始向太阳系殖民,月球、水星、火星等都已经有人类生存。一艘被命名为罗摩的非自然形成的物体高速飞入了太阳系,“罗摩的主体是个圆柱体,形状完美的像是在车床上打磨出来的——而这个车床的两个顶尖相距足有五十公里。罗摩的两个底面直径达二十公里,都十分平整……”由于罗摩的出现使得人类世界沸反盈天,派遣奋进号降落在罗摩上进行探索。
小说的写的非常的流畅,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看不懂才是正常的,但是并不会因此影响阅读体验。悬念丛生,一个疑问紧接着下一个更大的疑问,整部小说就在一个巨大的疑问中结束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那些自大的人类看来,彻底的漠视比蓄意的侵犯更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