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天鹅》观后感100字

《天鹅》观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4 04:30:07
《天鹅》观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14 04:30:07   小编:

《天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故事。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努力和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美好。在电影的情节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坚强和勇气,同时也被深深触动和感动。整部影片充满着温情和感动,值得一看。

《天鹅》观后感(一)

震撼在于一情节二场景设计三观者在场感。

一情节起伏出人意料。被迫卧轨似乎已经到顶点,观者看到叙述人是成年彼得沃森,紧张之余仍感庆幸,无论如何,小彼得总会逃过此劫。然后天鹅被射杀,翅膀被卸下绑在彼得身上,彼得被逼爬树,我还在想,没关系,彼得最后活着的。而他被射伤坠树,化为天鹅,我想,好吧,这是个童话结局,也不错,至少将残忍暴行用童话包裹,也行呐。最后却带着天鹅翅膀死在自家后院,我想踹死那个成年彼得。

二场景设计。金黄色迷宫般的麦秆墙,不知会从哪里开一个窗,一扇门,穿过门又会是哪里。第一个危机刚过,铁轨却急转直下成为不可能的阶梯。天鹅优雅的孤单的巢,向上爬树,却是下降的结局。场景设计和情节起伏相呼应,协助情节对情绪进行调伏。

三在场感。成年彼特带着小彼特,在麦秆墙迷宫里向摄像机走来,直视观者疾步走来同时疾速叙述,话里话外都在逼问观者,你此刻在场,为什么不阻止!为什么!任由暴行发展一次甚过一次,你为什么不阻止!

我甚至慌张地关掉播放器,没有细看小彼特倒地的样子。

形象化非常成功。

《天鹅》观后感(二)

维斯安德森的电影越发走向图像,走向平面。一种运动的图像:镜头在动,镜头内的物像也在动。这非运动的切片,而是切片的运动。这就导致维斯安德森的作品越来越远离影像,远离电影。

近来几部作品《捕鼠者》《天鹅》《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2》等均是对短篇故事的影视化,通过设计一位讲述者,由他的讲述引入角色在布景前的表演,以影像的方式将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文本上看,这些作品的音轨可以独立提取,变成有声书,而且几无差别;从影像上看,是对人物、情节的图像化,而且是会动的图像,在某种程度上,它有着图画书的形式,像一格格漫画。

单从文本,或单从影像出发,文学作品以声音或画面的形式转化,得到的是有声书和图画书。由于电影是视听艺术,既要有声音也要有画面,既要有文本也要有影像,便涉及孰轻孰重的问题。

维斯安德森这些作品的问题在于,把声音和画面、文本与影像做了同等程度的看待。影像是对文本的阐释,文本也对影像进一步解释,这就形成了同语反复,观众看见和听见的是同一样东西。

由于声画的这种同语反复,各自为政,人的视听感官便会产生紊乱。在此情况下,观看便无法完成。以视觉主导,还是以听觉主导,既是让眼睛与耳朵协同工作的关键,也是观影完成的关键。

绝大多数电影都以视觉为主导,甚至有时声音也变形为视觉(字幕);极小部分电影由声音作主导,比如杜拉斯的电影,将声画进行分离,用空镜辅助声轨,做出了小说有声画(化)的典范。

《天鹅》观后感(三)

与其说这是一个以叙述作为主轴的短片,不如说是一个有些影像的有声书。

“讲故事的应该是画面,而非台词”约翰·福特如是说。这正是电影艺术的核心所在,是区分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与精彩之处。任何电影都应该追求用画面去讲故事,用画面表现时间、地点、故事的因果、人物关系、人物情感、事件的主题和内涵等等。在电影中文字相较于画面永远处于次要位置,仅仅起到辅助作用。

而在安德森这部短片中,文字或者说台词明显成为了主角。本来文字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在这里却进行了倒置。短片中每个人角色都很难说是一个人物,因为实际上他们都与剧情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们没有情感,只是小说的朗读者或者某些情节的机械演绎者,这就是为什么短片始终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叙述者从头到尾都是客观的陈述,他的一些带有动作表演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陈述。

这不是安德森第一次运用客观的讲述者这种形式,在他今年的电影《小行星城》中,讲述者就无处不在。但他之前这种运用仅仅是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安德森应该很不喜欢用太多时间表现电影的前置信息,但这又是观众进入他的世界的必要条件。所以他很喜欢用这种旁白来快速且简单的说明一些前言。故事中那些有趣的片段才是他的热情所在,而在这其中一些不重要的过程就可以用叙述进行连接。但这个短片的叙述完全变成了故事本身,他的居中构图、马卡龙色调依旧,但剩下的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其内涵完全是属于文字艺术的。之前他导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是根据卡尔的小说改编的,但这两者高下立判。

短片更接近于一个有声书,只不过用了一个安德森的风格进行了画面补充。这就类似把电影中的一个画面用文字客观地描绘出来,而且用的是东北话的文字形式,在这种转换中,电影的艺术性在此就完全失真了。我想文学也是如此。

《天鹅》观后感(四)

《 天鹅》是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短篇新作。

故事篇幅非常短,仅有17分钟,通篇看完其实值得深究的点不是太多。

由于是韦斯·安德森执导,电影的配色、说辞风格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脉相承,某些部分穿插一些有趣的短镜头。

具体而言,这部短篇更像是一个人以影视的方式,来跟你讲述一个故事,正如豆瓣网友所言,这就是一部能看的有声书。

《天鹅》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一个小男孩遭受不良青年霸凌虐待,最终童话般借助天鹅的翅膀逃出生天。

就这么简单。

最后,由拉尔夫·费因斯出镜,以口述的方式,总结了这个故事,仅此而已。

作为叙事而言,他最后想表达的主旨内核,也与《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的深刻程度相去甚远。

看完之后,我似乎也没看懂导演有什么意图所在,更贴切的说,拍成一部短篇剧略显多余。

《天鹅》观后感(五)

大家好,我们是弯弯~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短片——《天鹅》,这是他最新为网飞拍摄的四部短片之一。提起这位导演,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那部颇负盛名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依旧延续了导演前作中独特而怪诞的影像风格:戏剧舞台式的空间调度、高饱和色彩、对称构图以及平移镜头,观看这部影片就仿佛在阅读一本立体故事书。

影片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短篇小说,时长17分钟,尽管被打上了喜剧的标签,但这部影片实则是一个残酷的暗黑童话,主角仿若幽灵一般对着镜头讲述自己儿童时期被霸凌致死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取材于报纸上的真实事件,罗尔德·达尔把这个灵感记录在素材本长达30年,直到1976年10月才写下了这篇包裹在童真外壳之下的悲伤故事。

影片通过伏地魔先生(拉尔夫·费因斯)的讲述使主题得到升华:“有些人,当他们承受过多,超出忍耐的极限时,就会坍塌,退缩,然后放弃,但有些人,尽管为数不多,出于某些原因,他们总是不可征服的”。当小男孩彼得·沃森插上天鹅之翼,即便陨落也保持了最后的倔强,尽管肉体经受摧残,但他的灵魂不可征服。

最后希望观看这部影片的人都能有坚毅的灵魂,即使是被迫插上天鹅之翼,也能拥有纵身飞翔的勇气。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