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莫希干人》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叙述一个莫希干族人的生活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种族冲突和文化碰撞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小说中充满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和对个人选择权的思索,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保护与多元共存的思考。同时,作品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让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团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篇一)
因为一首歌爱上了一部小说,因为一部小说追寻了一本漫画。
漫画改编同名世界文学经|典《最后的莫希干人》,原著由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詹姆斯·库珀于1826年创作,描写了18世纪中期发生在印第安人和殖民者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
-
提到莫西干人,我身边伙伴立刻就会想到同名的歌曲,就是那首苍凉且震撼的曲调。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也有许多人都是被这首曲子所种草的。
时隔数年,意想不到的是再次接触到这个故事竟是以漫画的形式。
-
这本漫画是以油画形式绘制,色彩采用了红、绿、黄三种颜色作为主色调。
莫希干人本生活在一片原始深林中,在部落中,勇士们会去狩/猎以换取生活的bi须品,他们的妻儿会在家中静待他们归来。
-
然而宁静在一场征战中戛然而止,这个可怜的民/族也成了硝烟下的牺牲品。于是这个民/族所剩不多的人们开始反抗,为了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了那些再也回不来的伙伴~
-
夜幕降临,蕞后的莫西干人发起了冲击,“印第安人离开战/场时,英军一方尚未倒下的人已是屈/指/可/数”。
他们的生si对决点亮了这个古老民/族高光的一瞬,也唱响了种族衰亡的哀歌。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篇二)
莫西干,这个词第一次听到还是在2002年世界杯,贝克汉姆的造型,他的发型就是莫西干发型。当时非常的前卫,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潮流。 莫西干人,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现今约3000年,其语言莫西干语属于阿尔吉克语系,居住在哈得逊河流域上游的卡兹奇山脉。
《最后的莫西干人》故事讲述的是18世纪中期发生在北美洲印第安人和白人殖民者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英国驻军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在从爱德华堡前往威廉·亨利堡看望父亲的途中遭遇印第安人麦格瓦的劫持。绰号"鹰眼"的白人纳蒂·邦波、莫希干族酋长钦加茨哥,以及钦加茨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救出了姐妹俩。但麦格瓦并未si心,又在法军的配合下对孟罗的部队发起偷袭。纳蒂·邦波和莫希干人再次赶到,与偷袭者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追逐和厮杀…… 漫画版《最后的莫希干人》是对原著的一次大规模的漫画改编,不仅在保留原著25万字的精髓内容,还在形式做了大胆的尝试。 很多文学作品让人望而却步,但是漫画确实一个人人都爱的表现形式,在感受经典的同时还能过一次看看漫画的瘾。
这题故事带有浓厚的民族游侠情节,并且带有一股子热血的印第安风情。漫画在短短的120页的漫画中,展示了一场有关复仇,爱情,自由,si亡的故事。虽然意犹未尽,但是重点剧情都提炼出来了。 这本漫画采用油画风格作为图像的主要艺术形式,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油画风格创作的漫画。整体质感非常好,油画有明显的大笔触,整体比较粗狂,符合莫西干人的行事方式和文化风格。并且色调篇灰暗,有忧郁的情绪在其中。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篇三)
《最后的莫西干人》,有同名小说、电影和令人灵魂颤抖的乐曲。亚利桑德罗曾经在街头跪地演奏这首曲目,路人闻之落泪。曾经我也觉得曲子好听,那种穿透灵魂的苍凉、绝望和伤痛,却原来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后浪漫带来的《最后的莫西干人》图像小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封面上这张脸,浓重的油彩、利落的笔触、眼神里透露出的不屈与仇恨深深地吸引读者,真的堪称“炸裂”! 整本书的油画质感真的绝了!其中很多场面的表达极具夸张。比如狗咬向鹿的脖子,大面积的深红色渲染整幅画面,也暗示着侵略者对土著居民的大tusha。 厚重的油彩堆积、刮刀的划痕、色彩的碰撞、夸张的人物肢体与表情、幽深诡异的丛林......将读者带入那千钧一发紧张的氛围之中。 这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痛心。短短300年,莫西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驱逐被tusha,被奴役。这一切,正是自称为文明世界的暴徒们带给美洲大地的。印第安人没有科学没有技术,但是他们有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然而,这些都被摧毁。 一个名族的血性与消亡史!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篇四)
《最后的莫西干人》,有同名小说、电影和令人灵魂颤抖的乐曲。亚利桑德罗曾经在街头跪地演奏这首曲目,路人闻之落泪。曾经我也觉得曲子好听,那种穿透灵魂的苍凉、绝望和伤痛,却原来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后浪漫带来的《最后的莫西干人》图像小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封面上这张脸,浓重的油彩、利落的笔触、眼神里透露出的不屈与仇恨深深地吸引读者,真的堪称“炸裂”! 整本书的油画质感真的绝了!其中很多场面的表达极具夸张。比如狗咬向鹿的脖子,大面积的深红色渲染整幅画面,也暗示着侵略者对土著居民的大tusha。 厚重的油彩堆积、刮刀的划痕、色彩的碰撞、夸张的人物肢体与表情、幽深诡异的丛林......将读者带入那千钧一发紧张的氛围之中。 这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痛心。短短300年,莫西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驱逐被tusha,被奴役。这一切,正是自称为文明世界的暴徒们带给美洲大地的。印第安人没有科学没有技术,但是他们有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然而,这些都被摧毁。 一个名族的血性与消亡史!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篇五)
他们陷入了怒火的深渊,真理的模糊地带,每个人都在与死亡的恐惧抗争,每个人都在密不透风的黑暗中奔跑……奔跑、死亡,活跃着、沉默着,直到最后。
————————————
初次听到亚历桑德罗在异国他乡的街头跪地演绎《最后的莫西干人》时,都让人不禁泫然涕下。乐曲太有感染力,不知不觉就被代入了到了如泣如诉的悲凉、惆怅、酸辛、忧悒的情境中。
如今拿到这本后浪出品的《最后的莫西干人》,心情与彼时听歌又不同。
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故事,从听觉袭来时,感觉到的大多是寂寥和苍凉,但是从视觉袭来,特别是这种浓墨重彩的油画风格,我感受到的几乎全是血腥和悲痛。
本书根据同名世界名著改编。1957年的美洲大陆上,英国驻军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在从爱德华堡前往威廉·亨利堡看望父亲途中遭遇印第安人麦格瓦的劫持。
绰号“鹰眼”的白人纳蒂·邦波、莫西干族酋长钦加茨哥,以及钦加茨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救出了姐妹二人,却引发了另一场大战。
原著作者把书名取为《最后的莫希干人》,本身就带有令人心酸的沉痛基调。正直、勇敢、尊贵的莫希干人恩卡斯和美丽、善良、智慧的科拉之死,有着更深的寓意。
随着他们的离去,他们所具有的心灵上的美德和纯洁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笼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贪婪、残暴的恶意和邪念。
本书曾获2010年比利时圣米歇尔漫画奖“杰出绘画奖”。它用粗粝的油画和浓郁的色彩描绘了北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蛮荒与绚烂,用出乎意料的诡计和悍不畏死的对决书写了一个民族的血性与消亡。
时代的车轮轰然碾过一切原始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东西,其中自然包含了那些惯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之外的莫西干人。
而资本不曾放过任何一个不利于其发展的事物——“狼狗为你报了仇。我的儿子,不久后,我们这个种族将会灭绝,我们俩将再次团聚,进入亡灵的村庄,到我们祖先的身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