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精选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2-25 12:30:15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2-25 12:30:15   小编:

《设计心理学2》探讨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设计应关注用户体验和心理需求。书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揭示了良好设计如何提升用户满意度,促进产品功能与美感的和谐结合,启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用户心理。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一篇

复杂是对的,因为世界就是复杂的。

不要说复杂就是不好,简单就是好;应该说可以被理解的就是好的。于是那种令人困惑的简单,就是在耍流氓、凹造型。

也就是这些事后看来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本书的价值。——巨大的价值。因为,我之前被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困住了,现在闹明白了,呵呵!

1/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二篇

注重整个服务系统 p137

如果某个客人订了咖啡或酒,多思考一下:可能会有其他人在房间么?带上额外的咖啡杯或酒杯。 p148

等待抵沪经常象征着瓶颈正在出现。 p168

病房里挤满了通常来自不同厂家,使用不同交互方式的仪器,这些仪器造成含有大量数字的医疗记录,却掩盖了患者作为一个人的身份。p162

2/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三篇

回头搜索了自己的Evernote,发现对这本书没有记录,那看来干货不多。但在极简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难得有本书说出了“不是一切都应该简化”的事实,相反,只要管理好复杂,就是不错的设计,而简化反而会带来困惑。有好奇心的孩子会对简单的功能反复尝试从而发现规律,但不少成年人在碰到简单的功能时,如果不理解,只能懵逼,而不会去探索,他们可能更需要复杂但有序的设计。

3/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四篇

内容应该是不错。

我之所以说应该,是因为里面的文字实在是难以理解

文字难以理解不是因为晦涩难懂

而是,这翻译的也太烂了吧!看起来就是用谷歌翻译然后调整了一下,感觉就是我高中做翻译时的感觉啊!

里面用的词让人摸不到头脑,每句话读着都那么别扭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一本畅销书要用这么烂的一个译者

我扛着看完了一半多,实在忍不住上来吐个槽

张磊,推荐你去新东方补补课!

4/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五篇

因为看过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部,对我准备一次公司的用户体验培训帮助很大,后来看到网上有卖2和3部就都买回来了,今天把第二部看完了,以下是我的感受。

作者有很多的文化、案例、知识面的积累,这是我们坐用户体验人值得学习的,所以作者从很多方面展开讲解,人脑中的概念模型以及多方面对设计的影响及反馈。

这对于刚刚进入用户体验领域的人来说,是拓展思维的好机会,你可以通过这本书拓展思考的维度,并通过内外因素的结合,来思考如何管理复杂。书中也给予了很多的案例,作者来剖析。

但是:

这本书着重于关注复杂,其实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核心,因为复杂与否并不在于实物本身,更多的在于人们的接受及认知程度,也就是说:人们接受并认知的为不复杂,人们需要通过学习、理解、思考的过程会被称之为复杂,所以这个复杂的核心是接受及认知,也就是所谓的经验。

复杂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所以本书不是一个方法论的书,告诉我们如何管理复杂。

5/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六篇

其实没啥好说的,本书没有上两本书振聋发聩。要么就是我太浅薄不能理解其中之深奥。

没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大概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太复杂,会扯到哲学层面上太多,诺老一向深入浅出,没有挖掘下去,整篇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类需求是复杂的,因为世界是复杂的。所以技术和设计的复杂很难避免。”“复杂与简单互生,最好的设计是充分理解行为和过程的复杂,通过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复杂的设计是为了简化过程因此是必须的。”“复杂无可避免,因为人和世界都很复杂。简单只存在于头脑中,但要通过合理的设计管理复杂过程,使得用户用简单的方法使用,但意识到复杂的后台blabla”等等似是而非的轱辘话。

不是太摸得清头脑。感觉上是很多想法都浅尝辄止,一窝蜂堆放在一起,不成系统。他上两本就很有系统,我喜欢比较有系统的书。

看完之后叫我说印象,我觉得就记住两条:适度复杂是必须的,要加强对系统各部分行为的研究。

总算还是有点东西值得看值得记得,所以给个三星吧。

6/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七篇

如果你在寻找一套网站设计理论书籍,那么就把诺曼的设计系列丛书买齐好了。这是不二的选择。

看living with complexity会有巨大的实际好处,当你不知道如何处理上司的指令时,比如要简洁? 要这个功能那个功能?诺曼会这么告诉他~

“人们在复杂程度上有一个偏好范围,太简单的事物就显得无趣和肤浅,太过复杂的事物就会令人困惑和烦恼。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

面对不同的用户,需要确定这个“中等程度”是什么,需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标准,那么不管是BOSS还是设计师,都只是在经验性发挥,而这是高风险的。

本书的前半部分详细解释了“复杂”存在的必要性,而后半部分则提出了各种简化复杂度的正确方法。尽管我认为还不够,但这不正是好书的魅力么?引人思考。

随手记录一个我刚想到的简化复杂度的可能性:基于人人潜意识里都会选择简单方法的事实,可以考虑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提供一种“由用户自我控制的可将复杂度简化”的设计。让用户感受到复杂度降低的过程(越用越上手)。

7/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八篇

诺曼说:“简单并不是复杂的对立面:复杂是世界的真实状态,然而简单则是存在于脑海中的”。书中的 “复杂”,用信息量大来解释或许更加好理解。那该如何描述那些让我们觉得 “复杂” 的事物呢?应该用 “费解”。

“在此,我来区别一下‘复杂’和‘费解’这两个词。我用‘复杂’来描述世界的状态,用‘费解’来描述思维的状态。词典上对‘复杂’的解释是指那些拥有很多既错综复杂又相关联的组成部分的事物,这正是我所要使用的含义。词典上对‘费解’的解释中有一条次要的含义:‘困惑’,这正是我考虑在我的定义中使用的含义。我使用‘复杂’来描述世界的状态,及我们的任务和我们使用的工具。我使用‘费解’或‘困惑’来描述人们努力理解和使用某种物品或与之互动的心理状态。”

我所理解的简单,是指 “大量的信息经过人为的分类和抽象后,在大脑中形成映像” 这一过程只需要耗费比较少的能量。举个例子,最普通的枕套,上面有着数不清的信息,褶皱、花纹、材质、阴影。它是 “复杂” 的却并不 “费解”,因为大量的信息在我们的脑中,很容易就抽象成一个枕套的样子,它是 “简单” 的。

8/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九篇

复杂,形容事物的特点,是中性词。困惑,形容用户心理,是贬义词。

复杂=困惑,这实际上一直都是我们理解的误区。归根结底,是没有把用户纳入服务的理解系统中,只要用户能理解,复杂的事物也是OK的。

如何让管理事物的复杂,让用户易于理解?在本书归纳几个关键点。

第一, 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要符合人类的行为习惯和互动方式。

第二, 设备要有交流能力,在关键节点给予用户反馈。

第三, 使用通用的语义符号,比如社会性语言。

第四, 把相关信息投入到物质中,进行用户引导。

第五, 制定服务出错时的应对措施。给出问题的解释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工具。

第六, 强制性功能的使用和系统默认。

在设计理解系统时,要基于用户体验,将服务当成整体来设计,而不仅是考虑产品本身。比如,在设计ipod时,不是把它当成音乐播放的工具,而是当成用户收听音乐的体验。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让设计师可以把相关的环节都串联起来,比如怎么购买设备、音乐来源、电脑与ipod的同步、售后服务等等。

9/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十篇

X光是医疗影像设备中外形结构最复杂的产品,这是由其功能决定的,想把这种玩意变成傻瓜相机的愿望本身就是对必要复杂的逃避。

曾有GE的经理要求:核磁共振最好要让小孩也能一看就会用,就像傻瓜相机一样,界面也最好象google一样简单......傻瓜相机,google, I-pod, I-phone, I-everthing... 都是经理们爱用的比喻,可是从没有人在用这种比喻的时候意识到,Nikon,Canon引以为傲的绝不是他们的傻瓜相机,美军也不会要求M1A1和F22一样会飞。经理们的这种要求通常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既不知道他们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实现。

不过这也许就是巨型企业的政治环境,经理们如果不经常奉上老板们喜欢的时髦概念和漂亮故事,恐怕难以升迁。

其实,GE这头大象最应该学Jobs的不是什么“把简洁做到极致”的ipad。

而是实事求是的面对复杂。

“建立一个应该由工程师说了算而不是由经理说了算的环境。”

A tech company should be run by engineers, not managers!

10/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十一篇

诺曼对于科技的定义是运转得不是很好、或者难以理解的、不明确的⽅方式运转的新事 物。诺曼举了一个他们钢琴的例子,每次他使用它的时候都无法记住操作顺序,为此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操作困难。 然而科技为什么是运转的不好同时又令人难以理解的呢?是因为 设计编制科技机器的⼈人,大多数的工程师和程序员,他们都是用⼤量逻辑关注机器利益,而忘记普通者的操作利益。设计师在用户者和科技中搭建桥梁,桥梁的好坏就是设计。好的设计师能想出很多精彩的解决方案防用户在需要进行的设置过程中意外迷失,会设计出好的设计。而好的设计就是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愉快的感受。心理学家论证⼈人们喜欢中等程度复杂的东西,太简单我们会感到厌烦,太复杂我们会感到困惑。之前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脑袋出现了设计需要简单的伪命题,可能是我喜欢摄影的关系,⽽而摄影就需要简单的,摄影是需要减法原则。本⾝身我在⾼高中的美院附中读书,⼤大量的纯艺术训练,使我理解到艺术是复杂的。我都⾛走过了两种天平的极端,到了如今的设计就有点失衡了。人们选择的是多功能的洗⾐衣机,选择的是复杂结构的咖啡壶,证明⼈人们喜欢功能多⼀一些 的,又有一定复杂性的设计。在制作《回家》的设计作业的时候,我找到了⼀个好的设计点, 就是家⼈人在哪,哪⾥就是家的这个概念,但是在表现形式上面却没有花⼼思去考究,过于 直白与简单。我使得了⼈人的互动行为简单了,也使得幕后的复杂性简单了。设计面对的挑战是去管理复杂并且使之不再令人困惑。或者看起来设计上简单的设计并不如在显⽰示屏上有很多选项,看起来复杂的设计好用。当一个设计师要在简单和复杂之间⾃由游⾛走。

11/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十二篇

1. 作者主张对简单和复杂的权衡是错误的,简单不是“更少的功能”,而是“可理解”。设计的重点在驯服复杂,使之被分而治之,在适当的层面以适当的焦点被突显,被理解和使用。

在设计不良好的缺乏可理解性的情况下,“少”也有可能是不可用的,让人困惑的。在设计良好的情况下,数量繁多的功能也可以被优雅的组织起来并呈现可用性。

在阅读到这个观点之前,自己确实有“简即是少”的思维倾向,在界面上也非常推崇更多的“留白”,但如果系统的复杂性是必然的时候,过多的“留白”带来的是层次的划分必须更多,从而导致了结构上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需要良好的管理,也就是在单个结构的复杂性,内聚性,和整体的层次复杂性上要有平衡。

2. 产品的设计要从整体服务的理念去看待,不能孤立的处理一个步骤上的内容。改善设计时,设计师的首要工作是发现潜在的问题是什么,不是立刻对客户要求解决的问题做出表层的解决应对。

苹果在设计IPOD时,不只是解决了播放音乐的环节,而是从用户发现,购买音乐到播放,同步,分享等整个服务的流程。也包括了用户拆开精美包装外壳的那一刻。

建立紧密结合的系统,而不是孤立的产品,认识到系统的优劣只取决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为全部的体验做设计。

3. 在用户交互中,注重3个要素: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让用户清楚自己所在的状态,以及如何前进和回到之前的状态。避免错误信息的出现,把出错当成教学的时机,给出关于问题的解释和提供所需的解决工具。

不要把系统应用的教学在未开始使用前就灌输给用户,而是分散到每个环节,让用户首先平滑的进入系统的运用中,在最需要的时候再给于教学,通常是简单的视频或多图的解释。

12/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十三篇

拿编程为例子来说吧。需求是复杂的,所以程序是复杂的。但是太复杂会增加用户认知成本。复杂本身是中性的,因为本质上我们是要满足需求,需求被很好的满足了,那复杂的也是好的。

但是呢,复杂的东西会提高人的认知成本,而程序说到底还是给人用的,需要人来维护,所以我们希望编程设计要尽量简单,便于理解。

怎么让设计的程序变得简单呢?一种思路是分而治之,减少我们每次思考需要考虑的东西。编程中常常被提到的模块化,抽象等就是这种方法的。另一种思路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说在所有可以满足需求的设计中选择最简单的那种。比如隐藏一些使用者不需要知道的细节,比如当你不希望使用者那么做时,就提高那种做法的成本。

有时候,需求就是复杂的,没办法简化,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找到某种方式,让使用者与设计者达成共识。比如,对使用者进行培训。比如,利用人的认知习惯,使程序的使用与符合使用者的常识。比如,使用备忘录。达成共识这点很重要,有时候设计者与用户之间隔着很长的链条,我们要么绕开这些中间环节,要么就需要与中间环节达成共识。

有时候简单并不一定就是好的,要看用户需求。比如等待这件事,如果只是简单告诉用户等待会增加用户的焦虑等情绪。这个时候可以讲详细过程暴露给用户,让用户感知事件的进展。比如进度条,比如快递的状态披露。

感觉作者在需求的复杂以及人对于简单的追求之间也没有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想到哪说到哪,更多的是经验性的东西和一些思考,所以会给人一种前后矛盾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有限,这个矛盾会一直存在。所以需要人去简化事物,这就是人对于社会的意义,我们都是在简化外部世界,降低其他人理解成本。

13/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十四篇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工具,机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些工具都束手无策。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因为科技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因为这些产品虽然功能增加了、复杂了,但是它们没有考虑到使用人心,没有考虑到用户体验。所以我们对那些复杂的产品很烦躁,不那么喜爱。

诺曼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复杂是必要的,那些功能复杂的产品我们往往以为那些产品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可是事与愿违。这是设计上的缺陷吧。诺曼写到复杂可以驯服的。的确我们可以通过好的引导,好的体验使用户感觉到科技带来的魅力。苹果公司的产品、IDEO的产品算是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的,我们会对这些产品越用越有感情。

那些个复杂的产品必须设计的有“透明感”,让用户可感知、可理解、有反馈、有良好的引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必须复杂,该简单的还是要简单。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复杂,复杂必须去遵循用户的知识背景。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一个手机需要那么多功能吗?不需要。对于一个普通用户,需要一个操作那么复杂的煮咖啡机吗?或许用户体验也不错,我想也不需要吧。对于时间紧迫,在追求效率的时候,我们需要功能那么复杂吗?不需要吧。

在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怎样做好复杂与简单的共生,怎样做好良好的用户体验,把握好用户需求,和销售之间的关系,是设计师的挑战,那就迎接挑战吧1

14/15页

设计心理学2读后感第十五篇

我没有看过《设计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这本2是随便挑的。读起来不累,只是有点絮絮叨叨,信息量不够大。还有这本书有一个比较别扭的地方,很多内容中引用的图片总是放在下一页。结果让人不知道是应该坚持看完这一页的内容呢,还是应该先去下一页看图再翻回来继续看呢。

首先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视觉设计上。而这里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整体设计。包括功能和体验。操作流程、外观甚至后续服务都只是体验的一部分。所以这一系列非常适合产品经理阅读。

前三章将近八十多页我只接收到一个信息:人们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复杂并不代表难用,简单也不代表好用。重点是易不易于理解。人们害怕的不是复杂而是费解。生活中到处都是有秩序的可理解的复杂。

世界如此复杂,但是我们大部份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在没有经验的全新的情况下也能应付。重点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语义符号,它像是指示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信号能被解读。很多语义符号并非是蓄意设计的,而是在事件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附加品。但是利用这些语义符号进行设计,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查看各种痕迹能让你了解到人们的预期。草地上被踩踏出来的路、工具书里卷角和折痕最多的部份、IM或手机里的最常联系人,遵循这些轨迹你能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想法。利用这些轨迹能简化人们的生活。

很多人重视对产品的设计,却忽视对服务的设计。管理者经常把服务当成理所当然,而不重视对服务和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对员工的培训。服务是体验的重要一环,如果不把它和产品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最终结果是各个独立的部份很难很好的配合。

关于等待。没有进度反馈的等待是非常糟糕的等待。让等待看起来是合理而且必须的,同时及时的给予进度,能让等待更容易被容忍。让等待的人忙碌起来,能让等待时间感觉过得更快。

在事后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只剩对体验的回忆。而记忆有个结尾效应,就是结尾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影响很大。过程不愉快但如果在结束时稍微增加些愉快成分,能使整体的体验变得更积极。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它能弥补不足的过程。

综合起来说就是复杂不可怕,让人们无法理解、认知混乱才可怕。那么如何为人们进行设计呢?遵循人们的使用轨迹,了解人们的真心愿望。同时将产品和服务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何处理复杂呢?对组织结构和模块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充份利用一些自动化功能,如默认选项、强制功能等以简化操作。如此而已。

虽然信息量并不如想像的大,整本书用几十页应该就能讲明白。不过我还是考虑入手《设计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来看看。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