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城堡》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城市,描述了主人公在残酷的环境中坚持自己信念的故事。小说以深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爱与勇气的追求。作者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令人难忘的人物,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们面临的选择。这部作品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燃烧的城堡》读后感(篇一)
当我合上书本时,东方的曙光已经显露。啊,我竟然用一个通宵读完了这本书。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好多年没有这种阅读体验了。只记得当初读《笑傲江湖》熬了通宵,之后再未有过。
我一时还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本书,我被一把拽进了书中,然后就失去了自我。必须冷静一下,我才能说说这本书的好。
《燃烧的城堡》读后感(篇二)
文:书侠麦克元
我们是哪一年开始抗战的?
很多人说是1937年7月7日。这是对的,但是我们抗日的时间远远比这个早了6年,那就是1931年9月18日。
我们为什么要抗日?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中国人民被迫发起的反抗。
如果有人要你反战,你会怎么反战?
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被迫拿起武器反抗外来侵略的国家要反战,正义的战争要反战这不是笑话呢,还是有被虐待综合症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替3500万人去原谅那些尚未为侵略道歉的“人”呢?
这是我最近看了一些事情之后在脑袋里出现的一些问题。
7月7日刚过去不久,又看了一本关于抗战的书,有赵大河写就的《燃烧的城堡》。心中的某种思绪便不由得多了起来。
我们河南当年遭受了很多灾难,但是抗战时期,中国又有哪里是平静的呢?
《燃烧的城堡》是一部抗战小说,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日军侵略腾冲这座小城。日军为什么会入侵云南腾冲呢?从地理上看,我们知道腾冲是中国西南的一个重要据点,而且还是日军想要打通物质战线的一个不得不占领的地方。
这是一部小说,但是视角却是小孩子的。当时的云南遭受着日军的蹂躏,但是如果直接投降,那么中国还是中国吗?日军的到来,让腾冲人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有生命的消逝,还有生活的艰辛。
故事中出现的主人公方渡是名医生,与日军的长官曾是同学,但是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到来时,什么同学,什么医生,不过只是日本帝国主义手里待宰的羔羊。而且这待宰的羔羊,还极力想要他做汉奸。以便更好地统治他侵略下的地方和人。
当一个人面临生死的时候,该怎么选择?是跪着生,还是站着死呢?这是个问题。
有人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保护着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城市。为什么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虽然遭受了很多的苦难,但是依然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为这片土地被热爱她的人保护着。
一部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塑造,故事的丰满。书中有些人物并不是杜撰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一些人物。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再看看那些为了自由和平而抗争的人,他们可能不在了,但是他们可歌可泣的抗争史,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描述丰满的人物当中,也有我们不喜欢的人—侵略者和汉奸。为侵略者指路,残害自己的同胞,我们就是应该把他们踩在脚下。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告诫自己,也告诫我们的子孙。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让敌人永无可乘之机。我们也不要忘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是不死的。
致敬那些为了这片土地付出生命和鲜血的革命先辈,致敬所有为抗争而做出牺牲的英勇的中国人民。
《燃烧的城堡》读后感(篇三)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一个章节是死亡赋格。
“人肉为什么不能吃呢?在你快饿死的时候,你还在乎你吃的是人肉还是马肉吗?众生平等,互为食物。”
这一章作者为其命名为“插入的一章”,死亡赋格,顾名思义,这一章内容与死亡有关。
在这一章中的人物形象有中国远征军二等兵、日本龙兵团上等兵、中国远征军中尉排长、日本龙兵团一等兵、日本龙兵团上等兵、中国远征军上尉连长。
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与家乡,普通战士也是人,他们也有在家中等待的亲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愿望,但他们最终都死在了战场上,以各种悲壮又凄惨的方式。
他们都牺牲与连着的两场战役之中,中国远征军一共三百二十六人参战,桥头之战后,还有二百一十七人,荞麦地激战三天之后,只剩十三人。
活着的13人里,就有连长高长功,但他看着战场上的满目疮痍,看着自己熟悉自己的战友兄弟,嚎啕大哭,举枪自尽。
我当然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不论是各种屠杀与有名的战役,许多资料都向我们表露着真相的残忍。但看到这一章我依旧会无比的震撼与触动。
这所谓“插入的一章”看似与这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故事线没有直接关联,但这正是这部小说中故事发生之后环境背景,腾冲,一个燃烧中的腾冲。
死亡,死亡,死亡,无数人以各种各样的死法死去,但究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战争。
《燃烧的城堡》这本书讲的是20世纪40年代,日军侵略云南腾冲,这次腾冲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
主人公方渡是位医生,而他的妻子即将临产,他与好友寸绍锡本来计划逃亡,但最终方渡选择了留下。
日本来的田岛司令与方渡曾经是同学,面临当不当汉奸这个问题,方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对方为狼,而羔羊只有待宰的结局,方渡其实没得选择,他一天不答应,田岛就下令杀一个人,并告诉他这个人因他而死。
田岛杀了七天,我突然想到,一代名臣方孝孺的族人也被朱棣杀了七天,方孝孺全了自己的名声,但因他而死的有八百多人。
今天的我无法评判他的对错,但在方孝孺身上,我看到的更多是“名声”与“气节”两个词。而在本书之中的方渡身上,我看到的是真正的人性的体现。
一个人在面临其他人会因自己的选择而死的重要抉择时,他怎么可能不纠结?怎么可能不挣扎?
所以方渡避无可避的答应了,但他并没有做真正的汉奸,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腾冲和腾冲的百姓。
当然在这本书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例如在要即将逃难时还要在教室里最后给学生们讲一首《满江红》的寸绍锡;例如写下荡气回肠的《答田岛书》的张问德县长;再例如田岛司令与那些汉奸。
当然,我在看作者最后致谢中,才知道张问德县长居然是历史中存在的真实人物,田岛也是。
这是一本架构于真实史实之上的小说,所有人都为战争付出了代价,但人们没有屈服,有些人死了,有些人还活着。
作者人物形象塑造丰满,即使是一些小人物也没有漏掉,所有人物都有他们的故事,于是他们就成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你会因为他们的恐惧而恐惧,因为他们的劫后余生而松一口气,也会因为他们的难逃一劫而唏嘘不已。
另外这本书故事情节的电影感也很强,看书过程中时不时脑海中会跳出一些抗日电影中的场景,感觉影视化也会很好看。
以上,致敬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