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满满的生活》是一篇令人振奋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如何保持积极、充满活力的态度。他分享了自己每天早起、锻炼身体、培养爱好的经验,并强调了正能量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激励了我,让我意识到只有积极面对生活,我们才能过上充满活力的人生。
元气满满的生活读后感(一)
养生便是休养生息,把自己照顾好,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我们的内心要有两种意识:一是节约使用自己的能量,不要硬撑;二是要有调节的意识。坐一会要起来走一走,奔忙的太厉害了,一定要给自己留一点静养的时间和空间。”人是有限的,我们的精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应该做好自己的精力管理,把精力和能量都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在无用琐碎或毫无意义的情绪中内耗。 养生养的不紧是身体,更是心灵,身心是一个整体,少恼怒少耗散,把握当下平凡的生活。 “除了自己,谁都无法真正为我们的生命负责”“珍惜与护持,是我们能为自己身体所做的最好的事” 自我的需求其实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事情,加上精神上有滋养,永远有好奇心。 永远专注自己,万事一切随缘。
元气满满的生活读后感(二)
一本关于供养自己的小书,由林曦老师著,徐文斌老师作序。从中医、时间管理、生活美学、传统智慧等角度分享了如何养生。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大概就分为三件事情: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别人的事你管不了,所以别瞎掺和,闲来少谈是非、权势,更别想着改变他人;老天爷的事情,你更决定不了,比如:天灾人祸、天气好坏,生死轮回;只有自己的事情,我们才能进行管理,自己也是唯一能为我们的生命负起责任的人,管理自己的第一步应该就是管理健康。
《阿丽塔:战斗天使》里,可以随意为客人维修、更换机器身体的医生,对来自高级文明的阿丽塔说,“你要好好小心使用,保护你的身体,出了问题我可修不了。”。这就像我们的身体,尽管现代医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他依旧是那么珍贵,无法购买,也无法真正更换,只能珍惜护持。愿我们真诚做自己,困了能眠,饿了能吃,没有内耗,舒心愉快,珍惜这个肉身,给这一世的灵魂一个安稳舒适的家。
元气满满的生活读后感(三)
我们身体的很多问题,都来自日复一日的损耗(就是我啊!
生命的历程需要不断学习,经历,吸纳新知
疲惫了就去好好休息!不要陷入一种长期劳作所带来的损伤中,要有调节的意识!
有用,就有养。饮食有节,动静结合,忙碌中要有歇息和定神。
还是要在时间上小气,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成长,滋养自己。
养生优先级:让肚子吃好(好的食物休息运动),让大脑吃好(好的信息),让心灵吃好(智慧情感体验)
精力有限,减少消耗能量(短平快信息本身就是贩卖注意力,闲聊)
人的能量好比煤气罐,一直大火旺烧,导致气血过度消耗而身体较差。积累到一定时点,身体素质出现断崖式下跌。
所谓的贼,很大程度上是指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和状况。
人只有在注意力专注的时候才是精神内守的,才不容易被侵扰。
当你开始思虑时已经失去智慧。处在辛苦的求索与烦扰中,生命就是在这样的思虑中被无尽消耗。
项目切换作为休息。人在一中节奏里久了,换一种节奏会觉得新鲜和振奋,就相当于休息。
将碎片化时间指向一个目标,日积月累拼成一副完整的图画。
少吃生冷,注意保暖,早睡吃好,不思虑而消耗。
睡觉是比吃饭更重要的能量来源。
睡前静坐。
元气满满的生活读后感(四)
林曦老师,是之前在此念短视频里认识的一位女性画家,当时,隔屏都可以感受到周身萦绕的舒缓的定力。这次在微信读书的推荐里,发现了她写的这本书,在通勤路上读完,似乎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都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
春天来了,早上醒来,总是会有一种疲惫感。如何才能元气满满的生活?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吐故纳新,生生不息,生命才会迎来真正的成长。
这是最好的生命夙愿。
别忽视自己心上的力量,把养这件事放进日常必做的清单。
让自己身心合一,而且不断地迭代自己的身心系统, 而写好软件的第一步,是明确需求,理清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够,才能迭代出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
一切如常,道不在远,不是纯物质的存在,
不辞飞沙走石
找到让你专注,而不计得失的那件事。
效仿水滴石穿的力量,掌控习惯。
对你而言,什么是重要的?
成为一个可爱的,不招人烦的人。
多把能量放在自己身上,能量存的住,身体才会慢慢的越来越好。
《黄帝内经》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遵生八笺》:一切我们吃进去的东西,不管是药还是食物,补足的都是我们的能量;而所有喜爱的这些技艺,比如琴棋书画诗酒花,都是用来怡悦自己的,它们使你的“志”有目的性,因为有所着落和寄托,才能真的放松,不绷得那么紧。
《阴符经》节能,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在下面,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启发:① 问问自己什么是不用做的 ② 少闲聊③ 不揽事 ④ 不要总觉得自己站在舞台中心 ⑤ 给事务做难度分级 ⑥ 善始善终⑦ 果断说不
脾这个系统,最重要的功能,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化”;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运化”;用四个字来说,便是“化物升清”。
元气满满的生活读后感(五)
 【简单的静坐方式】
① 用身体没有负担的姿势坐下来,轻闭双眼,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不要刻意控制呼吸的速度和深度,只是安静下来,像静心看一幅画那样,观察自己的呼吸。
② 从呼气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呼与吸,在三四个这样有觉知的呼吸之后,它会变得慢和深长起来,身体也随之慢慢放松。
可以温柔地看着气息如何进入身体,再如何从身体离开,如果足够细心,这个过程很有趣,不会觉得枯燥,人也会随之平静下来。
③ 如果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会从呼吸上溜走,发现的时候,只需要轻轻把注意力重新专注到呼气和吸气上。呼吸是心灵和身体之间的桥梁,当专注呼吸的时候,心就从万马奔腾的状态回到了身体里。
④ 每天先花十分钟的时间,来练习呼吸和静坐,尤其是临睡前,仅仅是这样,通常就能极大地改善睡眠的质量,也容易入睡。
【节能的七条建议】
① 问问自己什么是不用做的 ② 少闲聊③ 不揽事 ④ 不要总觉得自己站在舞台中心 ⑤ 给事务做难度分级 ⑥ 善始善终⑦ 果断说不
【保护脾妈妈】
戒生冷,穿袜子,吃好睡好,适当运动,保持好心情,渐渐地,身体会回到平衡。
【书摘】
1. 心的衰老会体现为一种麻木和倦乏、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用流行语来说,就是“丧”。这种状态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都可以得见。
2. 如果说物质是生命的硬件系统,心神是装载在其中的软件系统,那么什么是我们的操作系统呢?其实就是我们最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与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模式。这是最底层的基础——操作系统没有升级,装载什么应用程序、经历什么机遇都容易枉费力气。所以在吃好、睡好、补充能量这些最基本的维护之外,我们也需要底层觉知的持续进步,这一部分的补养和进阶,便体现在不断地学习、经历,吸纳新知,打磨新的技能,以及对于情志的调节和滋养中。
3. 人心中的很多苦,都是因为对外在或自己期待太高,过于贪求和苛刻,便会陷滞其中,于是辛苦,也阻碍了生机。
4. 当我们的心中,只有眼前的那一点事情,只想着个人一时的好坏得失时,会容易紧张。但如果对我们而言,有一些更大的存在,比如某种价值观、信念,甚至是某种信仰,人会比较容易活得通达和开心,也会容易活得安定而自足,不会轻易被左右和影响。
5. 只有与一切的混乱、不如意贴身相处,忍受过、共存过,甚至付出了很多代价去经历和试错,我们的所得才是真实的,才有得到觉悟、祛除烦恼的可能。
6. 如果想养成一种习惯,就要从习惯当中获得好处,然后自然会慢慢趋近这种习惯的养成。做什么事情都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抱着尝试的心,慢慢来,这样就不会生成一些挫败和逆向的情绪。
7. 愿意把时间与金钱花在哪里,是由你觉得什么对当下的自己更有价值决定的,并不是单纯由你拥有多少决定的。
8. 父母们六七十年甚至七八十年的人生经验已经将他们塑造成形,作为子女,我们的义务就是让他们开心,而不是去改变他们、控制他们,逼迫他们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活着。
9. 对我们而言,所谓的“贼”,很大程度上是指身边那些在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和状况。从人的角度,他们本身能量匮乏,要从你身上获取能量,这种人在生活中,尤其是周围的朋友中是最多见的。
10. 无欲则刚,一旦有求于人,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比对方矮了半截。有一句俗语叫“人不求人一般高”,意思是在不求人的时候人和人是一般高矮的,不论是谁,一旦有求于人就要矮上一截,矮下去就是能量弱了。所以首先要做到“无求”,才能够持有和得到能量。
11. 像害怕利刃、躲避强盗一样来对待消耗你能量的人、事、物;像保护婴儿、宝贝玉璧一样来保护自己的真气和那点灵光一闪的直觉。
12. 人为什么要头脑简单?因为思虑是“脾妈妈”最主要的消耗。人为什么要四肢发达?因为“脾妈妈”的银子都存在了四肢,四肢粗壮一些,密度大一些,就是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13. 这些内容的有效性不源于读,而在于我们的行动。
14. 思是一种像镜子一样映现万物、全然通畅的节能模式,而这样一种简单的状态,恰是行动力的来源。虑是一种用得失权衡、以防患为主要状态的高耗能模式。紧张、焦虑、不放松、缺乏执行力,是从内部对“脾妈妈”最大的伤害。所以可以提醒自己想想看,自己在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想清楚了,再看看如何转化成行动,一件一件地执行。如果不能,就放下。
15. 吃好睡好能量足了才能运动,运动激发了阳气,使循环更通畅,于是吃得睡得更好了,这才是正面的循环。
16. 行动是最节能的,最不节能的是纠结。
17. 抱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路,大概是很难学好学问的,就像 跟一个清朝的人说手机说互联网,他肯定觉得你在说梦话,但在今天,这却是每个人的日常。我们大多数的经验,都来自把一些东西当成了正常和已知而已。
18. 同一件事情,在包容、好学的眼光中,多是共性和启发,经由自卑和无知看到的,多是不能共存的差异和斗争的必要。
19. 很多事情都需要不带标签、不带偏见与傲慢地去对待,这样世界会开阔很多。
20.选择的背后是你的价值观在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