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味道•山东卷》带我们回到了山东人的故乡,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记录家乡风土人情的文化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故乡。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一篇
作为在济南生活过几年的人,我非常喜欢这本美食+故事组合而成的奇特的散文集。读书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是对往日生活的一种再体验。作者文笔很美,故事也很真实,最喜欢拔丝地瓜、甜沫、梨丸子这几个故事。而我最爱的菜,则是醋溜土豆丝,读着书中作者对炒菜过程的描写,口水都要下来了。真的,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有山东才有那么好吃的醋溜土豆丝啊……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二篇
作者文笔不赖,写的多是上大学时期的事,文末还有菜谱,读了难免想起自己学生时代吃过的东西,真的勾起了个人对集体的记忆。我也在山东待过,对山东美食有好感,比如山东煎饼、周村烧饼、博山酥锅等,作者写的有些美食比较大众,不太有山东特色,大部分还是比较特色,比如炸荷花、奶汤蒲菜,看了还真的想下次去尝试。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美食,每一个待过的地方都有关于美食的回忆,但是要像这样写成一本书,还是很需要耐心和功力的,这是高级吃货才能做到的事。不过受此书激发,可以写一篇关于吃的长文。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三篇
朋友在朋友圈里推荐这本书,看到他的赞美之词,忍不住去亚马逊上买了一本回来。以前我读散文,总是读得断断续续,一本书能读很长时间。然而这本书却是几乎一口气读了下来,读的过程中不忍释卷。可能因为我是山东人,同时也是吃货一枚吧,所以读得非常有共鸣。读完之后,忍不住来豆瓣搜了一下,竟然真的有,所以评论一下。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美食散文,文笔优美流畅,推荐的菜色自成体系,里面有故事,有美食,有文化,还有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读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有木有。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卷呢?很期待四川美食、广东美食,都是除了山东菜之外我非常喜欢的,如果有也会买来读一读的。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四篇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是熟悉或不熟悉的山东美食,更是那些渗透着欢乐与惆怅的青春故事。
我们都有过最美好最难忘的的大学时光,那注定是一生中最为绚烂的年华。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清晰。读着那些有趣的小故事,会不时会心一笑,也会有莫名的忧伤袭上心头。因为那些,你和我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青春的故事里有了美食的陪伴,日子就变得充满了香气。难过的时候——挂科了,支持的球队失利了,有美食来安慰;开心的时候——周末聚餐,朋友来看望,美食更是必不可少的锦上添花。那些美食又是那么接地气,醋溜土豆丝,糖醋里脊,拔丝地瓜,绝不会让你望而生畏。有些美食是我没吃过的山东特色,比如鲅鱼水饺,炸荷花,使我有了小小的期盼,等哪天去山东旅行的时候一定大饱口福。
我特别想知道,书里提到的作者那几位男女闺蜜,还有教过的学生,他们如今都怎样了?生活的好不好?在某个人生阶段与你产生交集,有过一段同行的时光,这是缘分吧!我也想起了在我的生命中停留过的人。。。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五篇
这是老家的味道 山的味道,水的味道,民族的味道 也是传承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这些味道,经过悠长的岁月 世代的传承和勤劳、质朴、真诚、坚韧 混合在一起 清脆爽口、绵软甘甜、才下舌尖,永记心间 让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乡味 哪一种是乡愁。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书名】:老家味道 【作者】:朱丹 李晶 周白石 陈欣然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人和食物的关系其实真的很玄妙 想起那种味道就会想起过往 或想起某一地、某一人 。 如有的人一提起豆汁儿 就hun 牵梦绕地想念家乡 有的人却感时伤怀、睹物思人。 我们吃的就是一种情怀 特别是一个富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食物 更是凝聚了大部分人的乡情和寄托 一种食物,就是一个家乡。 当扒鸡那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 当豆花米线热气腾腾暖心暖胃 当洛阳水席告诉你人生百味万种情意 当焦圈豆汁儿刺激你破防的乡愁 一切心思,一切烦忧 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了大快朵颐。 每品一道菜,内心都是无比喜悦的 都仿佛又一次回到了旧时光里 去品味那一道道美食 去重温旧时或欢快或讶异的情绪 小时候觉得老家生活枯燥又乏味 可是现如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灯火可亲,家人闲坐 却成了我们心中蕞向往的生活。 与其说我们离不开这股“家乡味” 倒不如说我们深度迷恋 这个拥有无数“家乡味”的故乡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老家味道 并坚定地认为 没有哪个地方饮食会比老家的更令自己流连 这种自信 来源于根植在胃里的饮食习惯 它就像一个以味觉做锚定的定位系统 无论你走到哪里 始终牵引着你归家的心!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六篇
“他乡遇故知,千里共婵娟。”每当我听到这句歌词,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思愁。虽然我一直在自己的故乡未曾离开,可每每想到,还是会多了一份执念,也许,那是幼时味道带来的影响。
《老家的味道》一套四册,不仅是一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乡愁、记忆与味道的情感史诗。身在北京,从小喝着豆汁吃着焦圈,但这也不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很多人喝一口豆汁就像喝馊了的药汤,但我们却甘之如饴。虽然是老北京,我却头回知道,豆汁使用的是绿豆,以前总以为是做豆腐剩下的部分单独发酵而成,原谅给我这个吃货的无知吧!酸酸的豆汁,搭配着小油鬼儿,嘎嘣脆的来一口,这小日子过的没谁了!直到现在,我身边很多人都会每周来牛街的宝记来一袋豆汁,至于书中的说的护国寺的豆汁,那只有小时候的味道才好咧!
提到咯吱盒,京津冀的小伙伴们肯定都熟悉,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一大盆,这在北京的通州尤为常见,还记得以前有个同事,每到过年,都会给我们每人一大包咯吱盒,要知道当时一个部门将近百人,可见会一次做多少。而这个名字也是有讲究的,当年慈禧太后来到小店吃,当伙计打算端走时,太后说了一句“搁着”,厨师当时下跪说感谢赐名,自此,这个小食就有了正名。
通过一道道美食,我们感受到了每个地方的特色。书中搭配了手绘的食物,让人口水横流的那种,这些平凡平凡却又美味的家乡小吃,是家乡的情怀,更是我们每个人对以往生活的追念。
“老家的味道”,是对情感蕞直接的表达,它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无论走到哪里,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永远都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老家味道•山东卷读后感第七篇
当水木年华的《老屋》响起
亲爱的老屋
不大的窗户
阳光撒进来
告诉我日落日出
……
是不是勾起你对于老家的思念?
其实,除了这种温情的想念,你的味蕾是不是也在不断地分泌唾液?是不是想起来自己的老家美食?
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的情况,到处东跑西窜。不能说吃遍了各地,但也吃了个大差不差。也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问题,还是心态的变化,竟然对曾经吃过的那些美食开始想念。
刚巧,朋友送一套《老家味道》给我。一开始我以为是传递美食,过过眼瘾的,结果书籍给了我惊喜。书中与,作者还提到了自己与美食的故事以及美食的做法,
《老家味道》这套书一共有四卷,分别是《京津冀卷》《山东卷》《河南卷》《云南卷》。每一卷都将这一片区的有名的美食展示一番,并且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有各地很有名的美食展示,还有美食的做法,这让我意外之余还很欣喜,毕竟爱吃的人爱倒腾。
正好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后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山东卷》-海鲜蒸煮
说实话,对于海鲜并不是特别感冒。但因为在山东青岛工作了一段时间,竟然喜欢上了那个干净的海滨城市。
一提青岛,除了栈桥、海鸥、海水浴场,大概就剩下新鲜的海鲜了。海鲜的吃法也与其他地方不同,基本都是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蒸煮。这与陈欣然老师描述的乳山吃海鲜,一模一样。可能在胶东这片,海鲜的吃法差不离。
《云南卷》-过桥米线
风靡全国的过桥米线,甚至我还见过外面的店铺自创的各种寓意的米线,什么状元米线、步步高升米线等等。不过,也可以看出来大众对于米线的喜爱之情。
我是地道南方人,吃粉之类的不在话下,但吃家乡味道的米线还得是在云南。
《京津冀卷》-焦圈儿豆汁儿
北京人说话带着很多儿化音,但就因为这点小尾巴,整个的韵味就变了。
我在北京工作了3年左右,在说话中不经意的就带着一股儿化音“京腔”。真的不是故意,就是因为跟北京人打交道多了,自然而然就被染上了。
就像从抗拒到喜欢的焦圈儿豆汁儿,我专门跑到老磁器口豆汁店和护国寺小吃店尝试。
终于经过多次的尝试,我喜欢上了那种说不出的味道。焦圈儿可能还比较容易喜欢,豆汁儿真的是靠勇气和感受。
《河南卷》-洛阳水席
去了一次洛阳旅游,我没记住别的,就记得那一桌子的各式各样的美食,称之为洛阳水席
这水席讲究颇多,一共二十四道菜,看着都是汤汤水水,每一道都有讲究。
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那种仪式感。
其实,在翻阅这套《老家味道》的时候,我还顺便纠正了自己对菜系的混乱。一直以为某样菜是某个菜系,结果仔细看了看书才发现原来是另一个菜系的,也算是看书的另一种收获了。
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美食,可以来翻翻这套书,还可以照着来做一做,看看是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