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是一部描绘帝国衰落与崛起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描写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外部的战争征战,展现了帝国兴衰的全过程。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引人深思。通过读此书,让人感慨历史的轮回,思考帝国的命运。
帝国崛起读后感(一)
首先,别那么罗嗦爱问读者问题,直接说就行了,真磨叽。
第二,文章安排不合理,开篇讲秦人起源的时候不说“东来说”的史料,到了恶来才拿出三个材料来,还说什么“我们等一下再谈秦人的后来,先说一下秦人的起源。”都到说周朝了,又回到第一页去了?想到哪说哪吗?
第三,很幼稚的感慨很多,俗不可耐。
帝国崛起读后感(二)
这是我读的吕世浩先生的第二本书,也是“读史改变人生系列”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秦始皇 诈与力的极致》。第一本书我在豆瓣给了三星,而这本书我愿意给四星。这一本书可以作为《秦始皇 诈与力的极致》的前传来看,正文内容写的是秦始皇祖先的事迹。
书中从秦人能追溯到最远的祖先讲起,即从三皇五帝的上古传说时代讲起。秦人先祖因做对选择站对边而荣,也因做错选择站错边而衰。这个衰一经开始就持续了很多年,一直到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而暂时中止,但在秦穆公之后又再次衰败,一直到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采用变法而再次兴起,这次的兴起一直到了秦始皇帝嬴政一扫六合统一天下,最后到子婴身陨,这个从上古时期兴起的帝国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之所以给这本书打了四星而给上一本书打了三星,是因为撇开写作的笔力不谈,感觉作者在这本书中写得比较公允,不跟上一本一样,看着都感觉作者像秦始皇的黑粉。在本书中,作者挑了几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把秦国从衰-盛-衰-盛-衰-亡,这五个阶段都写清楚了。而且对比这两本书,个人感觉这这本书中对文字的把控要比上一本要强,上一本写秦王扫六合,原本应该是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但看完之后感觉淡淡的没有非常突出的地方。而看完这一本后,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做铁血秦师。
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秦国一直都被视为等同于蛮族的存在,时常还被周王当作炮灰送去最前线,多任秦王也是战死在沙场上。或许就是这样的经历,让秦人明白了,外在的力量都是靠不住的,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力量,那么便是别人手中的棋子,要你生则生要你亡则亡。秦国在设法变强,终于,在春秋秦穆公时期登上了霸主之位。但是,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一样,可能秦人在骨子里就刻着“困时清醒,盛时智昏”这八个大字。春秋时期,秦国在秦穆公时达到最盛,但是在秦穆公时期开始转衰。其实纵观整个历史,大多数皇帝都没有逃脱欲令智昏的困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赫赫帝王均在后期开始骄傲自满,帝国也因此由盛转衰。这其实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古人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是,已经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了,后面还是免不了踏上同样的不归路。聪明反被聪明误,都以为自己是例外,但是最终却都是局中人。哪怕是到今天,同样的事情还是在不断的上演。
重新回到书中内容,书中有两幕是让我看了之后很震惊的。第一幕是秦穆公在后期因贪欲而想着远征郑国,最后导致东征的秦军全军覆没于晋。秦穆公这才痛定思痛,重新发愤图强,最后于三年后大败晋军一雪前耻。雪耻后秦穆公于当年的兵败之地殽阨当着所有人的面宣誓,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秦誓》。帝王之尊,当着所有人的面忏悔认错,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政治目的,这样的胸怀和气魄都是值得称颂的。
第二幕与第一幕非常相似,就是秦孝公为求变强发表的《求贤令》。这就相当于把自己国家最不好的一面展示给了世人看,可想而知,这在当时引起了多大的反向。最终引来了商鞅,这一个可以说以一人之力改变了秦国的人。自此,秦国开始迈上了一统天下的漫漫征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孝公重用商鞅之前,二人曾有过几次对话,是君臣之间的相互试探。第一次,商鞅献上的是帝道之策,秦孝公不喜;第二次,商鞅献上的是王道之策,秦孝公喜,但仍然没有启用商鞅;直到第三次;商鞅献上了霸道之策,秦孝公大喜,并重用商鞅,拉开了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的序幕。其实这非常好理解,在那个那么动荡的年代,没有谁有那么长的时间那么虔诚的心智来去追寻王道。时局变化只在朝夕,可能还没有等你在王道上迈出第一步你就被灭国了。
帝道行仁义之治贤者继位,为上古禅让之治,后世不可闻;王道仍行仁义之治,但已经由禅让变成家天下;霸道假以仁义之名,行力量之治;强道甚至抛却仁义之名,直接执行力量之治。四者的难度依次递减,效率依次递增。除了几不可考的三皇五帝时期,历史上再也没有见过帝道和王道了。在夏朝开启家天下之后,连帝道都不曾听过了。圣贤如孔子,也只将王道作为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了,对于帝道却也是不提了。孔夫子曾相鲁国,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可能实现王道的机会。结果呢?不也是功败垂成吗。
在我们可以回望到的过去和可以展望到的将来,连王道都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有人即有欲,有欲即有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不是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而直接是霸道与强道的取舍,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撕破最后的脸皮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最肮脏的土地往往是最肥沃的土地,最乱的时局往往是人杰辈出的时局。虽然都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也是百家争鸣之时。血缘宗族在这个时局中不再重要,唯有力量才是真正的王道,不管你是平民还是贵族,能者居上。虽然这跟儒家所追寻的仁义之际大相径庭,但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哪怕是科技文化繁荣如今天,时局平稳如此时,力量依旧还是决定性力量。人人称颂王道,或许就是因为它不可触及。历史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哪怕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遥望当年,哪怕是时光穿梭了那么久,我们已经还能感觉到当年的跌宕起伏。
帝国崛起读后感(三)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是又一良心剧,比某十里桃花用心多了。
电视剧改编自小说,既是小说,虚虚实实,添油加醋,为得戏剧性与情节连贯,肯定有不忠于历史,而且大幅增删之处。所以,电视剧虽看得过瘾,丰富的细节比历代史书都精彩动人,却不可信以为真。
电视剧的主角嬴稷是嬴政的曾祖父,也即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上承秦孝公及商鞅、秦惠文王及张仪,当朝有战神白起和名相范睢,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卓有功勋,基本奠定了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超强地位。所以,这是大秦帝国崛起的关键一朝。
电视剧不可尽信,所述之事却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心,为此,我想多了解一些先秦的历史。搜寻一番,找到了吕世浩去年新出版的《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
中小学期间,我们都接触过中国历史,但那都是精略之史,看似连贯,实则漏洞百出,到现在也已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我看来,再读相关书籍,很有必要。
这本书主要谈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历史,即其祖先们的故事。秦朝短短十四年,始于辉煌,灭亡却如骤风,为何能成大事业,最后却不得长久?秦人奋斗千年,历经无数挫折坎坷而登顶,却转眼迎来灰飞烟灭的败局,为何会如此呢?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回答以上问题。在揭示作者的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写了什么内容。
本书围绕《史记·秦本纪》展开,讲述秦始皇的祖先们的故事。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归纳如下:
回顾秦人的历史,起源于上古黄帝之苗裔,在商代的时候靠着不断的努力,终于成为诸侯。可是因为一次赌错边,整个氏族从诸侯沦为了炮灰。在那样的绝境中,秦人始终没有放弃希望,还激发出了最强的血性。等西周到东周天翻地覆的那一刻,秦国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几代血战,到了秦穆公时,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可是穆公一死,秦国国势从此中衰内乱,又沦为一个最穷最弱的国家。到了秦孝公力图自强,迎来了商鞅,选择了“强道”作为秦国未来的道路。在商鞅、张仪和白起的帮助下,秦国终于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所有的国家只能雌伏在它的脚下。到了始皇帝时终于统一了天下,而后迎来了最辉煌的成功和最彻底的毁灭。
秦人千年历史,起起落落,作者写道:“越艰困越奋斗,越顺利越荒唐。这样的规律几乎贯穿于整个秦人历史的始终,就像是对他们的诅咒。”“多难兴邦,骄奢失国,正是秦国历史最好的写照。”
秦人即使是在沦为炮灰的最悲惨时刻,仍能百折不挠,奋战不懈,自强自立,扼住命运的咽喉,可以说,早就生成了创造霸业所需的坚韧心力。所以秦国屡屡出现励精图治、强国致胜的时代:秦襄公立国、秦文公伐戎、秦穆公成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昭襄王扫荡诸侯等等。
然而,秦人也很会作死,紧随明君之后的往往是频繁的政权更迭,要么是大臣夺权杀君,要么是新君夺权杀旧臣杀宗亲,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短命的王朝、年幼的君王,还有一时的权臣,多了去了,根本记不住,史书中只三言两语就不再多提。这里提两人的下场,就可见秦人政权更迭时有多动荡了:商鞅变法仅二十年,就完全逆转一百多年的积贫积弱,然而当亲近他的秦孝公一死,他就被新王五马分尸了;紧跟商鞅之后,改变秦国命运的是张仪,他凭借出色的纵横家之术,力挫六国合纵意图,然而当王位一交接,他就被逐出秦国,流落而死。
还有,明君也会作死。这必须要提到的是秦穆公,此君是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位了,能够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自身能耐非凡,但他也做出极其荒唐的事来,竟然要求秦国的大臣们为他殉葬!由此自毁霸业,引发一百多年的内乱与衰弱,若不是中原各国局势变幻(楚国问鼎中原、吴越崛起、三家分晋等等)无暇顾及秦国,秦国的下场不会是沦为最穷最弱最无力的国家,而是很可能被人灭国!
这里还要多提一个人,就是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的主角。他在位期间,秦国的军事力量达到了顶峰,战神白起连年攻城略地,威风八面,书中写道“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约战死两百万人,死在白起手上的就占了二分之一”。电视剧中对两人都有美化之嫌,让人想不到要恨。然而,最后白起也被秦昭襄王冤杀而死。
“多难兴邦,骄奢失国”,这是血的历史教训。但这绝不是秦国独有,而是先秦诸国都如此,后世唐宋元明清等等各朝各代也脱不开这条规律,即便是放诸世界历史,也屡试不爽。
《帝国崛起》强调了这一教训,但未止步于此。作者揭示秦国成功的经验是奉行“强道”,而最终走向灭亡,也正是因为“强道”。什么叫“强道”呢?这就要提到与之相比较的“帝道”、“王道”和“霸道”。
“帝道”就是孔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天下之道,传说中的尧舜实行的就是帝道;“王道”也行仁义之道,讲究以德治国,像商汤、周文王就实行此道,行善积德令天下归心;“霸道”是表面尊仁义道德,背地里唯利是图,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行自私自利之事;“强道”与“霸道”的本质也是以力压人,但舍去了仁义,只要是对己有好处,不用借口说法,直接攻占掠夺。
商鞅变法推行的就是“强道”,首先推倒一切旧制度,堵死人们的上升通道,只剩“利出一孔”,爵位财富全凭军功分配,一句话就是:上战场杀敌去,拿敌人首级回来换!新法推行,就是要将国人转化为战争机器,战斗力不飙升才怪。
“强道”见效快,效果显著,所以即使商鞅被杀,相关法度还是被继任者继续推行,历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而得到巩固,最后到秦始皇终于走向极端。靠着欺骗和杀戮可以得天下,可以达到强盛的目的,但用于治国却不可,且反伤之力更是毁灭性的。
作者写道:“秦朝为什么灭亡?就因为迷信‘诈’与‘力’而灭亡。骗到最后没有人可骗,杀到最后没有人可杀,就等着接受最后悲惨的命运。”“当时的秦朝只有两千多万人口,却要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筑阿房宫、筑骊山陵、筑驰道、筑直道,来满足始皇帝无穷无尽的欲望。结果天下人起而叛秦,秦朝不过二世就亡了。”
秦先人们摸爬滚打数百年,最后选对了强国之道变法,终于崛起,东出称霸中原,灭六国而统天下,却无奈短命而终。可叹啊可叹!
读完全书,我心中思想久久不能平息。史学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眼光给了我很多智慧的启发。起源于电视剧的兴趣,暂时得到了安抚。电视剧有其不足之处,然而历史之记载及解说也如是,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说,历史学和考古学都不能得到“绝对的真实”,只能得到“相对的真实”,得见“历史的真实”。惟愿今后,我能继续保持好奇之心,坚持从时间的源头探寻“历史的真实”,以免“流于虚无的怀疑”。如是,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