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是一部描写秦国初期建立的历史小说。主人公杨朱和李斯两位青年才俊在历经艰难险阻后,最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梦想。小说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读后让人感慨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传奇。
寻秦记读后感篇一
提起《寻秦记》,首先想到的大概率就是古天乐演的那部电视剧。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它就是《寻秦记》,其实它是一本游记式的《寻秦记》。 聂作平的这本《寻秦记》,是一部历史随笔,内容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或者是穿越故事,而是作者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秦朝历史的探索与解读。 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作者都曾进行过实地考察,只为寻找秦人的存在过的蛛丝马迹。他也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出土文物、了解考古现场的原址风貌,以及感受两千年间山川、风景、物候、气候和居民生活的变迁,深入探寻秦朝的来龙去脉和秦人的日常生活。 书中从飘荡的祖先开始,娓娓道来。从古皋陶墓,讲述着秦人的发家足迹。两千多年前,秦人最早的活动地点在甘肃,但是作者却去了六安,只为寻找一个族群的根:秦。六安与秦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跟着作者的视角一起走进六安,一一探索。 《史记·秦本纪》里,司马迁追述秦人先世时,说他们:“在西戎,保西垂”。大秦崛起史,是在甘肃东南迈出的第一步。作者也从来到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继续探索关于秦朝的神秘源头。在博物馆展厅的秦人早期活动地图上,可以确定秦人早期地盘北起甘肃天水张家川,南至甘肃陇南西和。 书中,不仅仅是对秦朝起源的探索,更是呈现了秦朝的辉煌与衰败,秦国从一个地处边陲的小国,逆袭成为一统天下的强国,这其中的发展历程,有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书中还通过描述秦人的风俗、习惯、信仰等,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古老帝国的文化内涵。 对于秦朝的历史,也许我们并不能真正的穿越到千年之前,去经历这一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寻秦记》,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解开秦朝的神秘面纱。
寻秦记读后感篇二
我一直在想历史到底能有多遗憾呢?是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还是机关算计却给别人做了嫁衣更遗憾呢?在失去和从未得到中,历史总是将遗憾两个字刻画的入木三分。 从小小附庸不过五百里地的秦,到一统中国的大秦帝国,几百年的历史无数人的心血,秦始皇也曾畅想着秦百世秦万世,可惜秦二世而亡,白驹过隙的十五年,这十五年的历史根基短暂影响力却巨大,后世很多规章制度依然沿用的是大秦的规则。 秦卑微的时候有多不起眼?又是如何一步步逆袭成为帝国的?作者在田野中追溯真相,我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一半是田野,一半是文字;一半在荒原,一半在书斋” 这本书并不是作者老老实实伏案码字创作出来的,而是在路上通过曾经的遗址文物去寻秦人的踪迹,再去整理归纳到文字上,整本书读起来会有一种游记的感觉,通过文物去挖掘背后的故事,一篇篇散文搭建出秦的历史脉络,从秦邑到平阳再到咸阳这些地理位置都是秦的历史走向,咸阳见证了大秦的崛起风光,也见证了秦的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秦人九都八迁示意图也更好的让我了解了地理位置,根据现在的地图去看他们的路。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闹市如今一半荒凉一半被【禁止入内】拦住了路。有人说历史是si人的故事,可是在作者的笔下这段历史活了过来,时空穿梭的既视感,秦人似乎就出现在了眼前。 去那些遗址古迹,去那一座座博物馆的时候,你会因为一件文物或者望着苍凉的大地而难过嘛?那些背后的故事其实也都是历史本身的故事,逆袭的成功让人惊喜,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曾经有多辉煌结尾就有多遗憾。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就好像亲眼见到那些会说话的文物,在书桌前在走过的每1条街,不说历史却都有着历史的身影。
寻秦记读后感篇三
为什么秦国能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完,最终成就统一霸业?贾谊的《过秦论》就给出了明确的分析并说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但是关于嬴政的六世先烈的秦人踪迹,史料却是模糊而简短。于是,为了寻找先秦之人留下的印记,聂作平踏上了田野考察之路,完成了这部《寻秦记》。
这是一本带有游记色彩的历史书,以作者亲身踏足当年秦人九都八迁路线,一路观察收集到的人文信息、古文古物为锚点,带我们走进一个少有人知的秦人世界。
秦最初的起家,仅仅是因为非子牧马有功,周天子封他做了附庸,即使后来又因护驾有功分封了诸侯国,那也是诸侯国中蕞“弟中弟”的一个,不仅封地面积小的可怜,古书上记载“不能五十里”,而且地处陇山以西,当时的边疆地区,经常遭受戎人袭扰。
但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之后,秦国竟然在西垂逐渐壮大、崛起,成为西方霸主,进而统一六国。这期间秦人曾经迁都八次,每一次迁都背后都有着进步的意义,他们为东进获取更多的空间、资源艰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将首都定在了咸阳,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霸业”。
从陇西到咸阳,在地图上看不过三四百公里,但这一路迁徙而来,秦人用了500多年。因此在沿途的留存地上至今依然还有很多秦人的线索,作者此行便探访当地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发现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偶然与必然。
在这本书中,因为是田野考察,所以有很详尽的路线说明,包括行程方式、落脚点、沿途路况,甚至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都做了记录。如果有文史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几乎可以照抄聂作平老师的路书亲身完成一次“寻秦之旅”。
即使你没有亲临的机会,通过这本书,依然可以体会到直面两千多年前秦人生活场景的现场感,时空交错的穿越感,今昔同在的沧桑感。
寻秦记读后感篇四
从书中了解了不少地理历史知识。比如陇右一带是秦国龙兴之地。从非子为周王牧马获封附庸,到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得以晋身诸侯之列,再到秦国翦灭群,一统天下,盐官的盐起过重要作用,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他方国或部落,绝大多数缺少食盐资源,食盐却是生活必需品,得用粮食或其他物资交换,秦人因此致富。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此地养出的骡马膘肥体壮。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膘色好、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著称。直到二十多年前,盐官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
因为作者在真实游历中加入的大量历史知识,读这样一本书,仿佛游过漫漫千年,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同时又有身临其境的现象感,最后因为繁华不再,又有一种岁月逝去的沧桑感,可以说这是一本层次很丰富的著作,或许一路有荒凉,却仿佛依稀能看见当年古老文明的崛起之景象。
寻秦记读后感篇五
始料未及,本来奔着书名去的这一本《寻秦记》,居然出乎意料的好看。作者聂作平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用脚写成的,她走遍了所有可以寻找到“秦”的痕迹的古迹和地方。文字,反而变成了脚步的延伸而已。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第 一个王朝,秦朝只短暂的存续了十五年,而它的影响却深远到后世几千年,这也是始皇帝绝 不会想到的。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让多少“惊天动地”都变成了“浅浅一笔”。有的人看个热闹,轻轻带过。而有的人,却想追本溯源,参透真相。聂作平,属于后者。蕞初,他只是对秦国“逆袭”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毕竟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里,秦国曾经是蕞卑微和不起眼的那一个。在探寻秦壮大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聂作平走过了许多地方,促成了这次一田野考察的方式来进行的“寻秦”之路。 史料中的秦人踪迹,模糊而简短,去田野间,寻找久远往事的现场。作者从安徽六安开启旅程,貌似远离秦人活动的土地,原来这里埋葬着秦人远古的祖先皋陶(即为大业)。皋陶生大费(又名伯益),大费被舜帝赐姓嬴氏。“嬴秦”时常被连用,实际上“嬴”比“秦”出现早得多。世界上有秦国和秦人,则是在周朝。 后来嬴氏“皆事商”,到了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他们就变成殷商余孽,直到擅长养马的非子受到周孝王的赏识,被封为“附庸”——在公侯伯子男五级以下的一个不入流的级别。封地在秦,称秦嬴。这时开始,秦人才在荒凉的西垂,一步一步慢慢崛起。襄公建秦,穆公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惠文王夺河西并巴蜀,“九都八迁”的秦人成为战国的终结者。“秦始皇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他站在祖宗的基业上。” 秦人的命运峰回路转,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变故其实才是主旋律,总体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模式。这离不开他们的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离不开他们的勇于开拓和不拘一格。历史总在重演,“秦人”又何尝不是“今人”呢? 《寻秦记》确实给我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有一种今昔同在的沧桑感。”作者在寻秦的过程中,一边梳理时间的印记,一边讲述其中的故事,非常用心。读下来,确实让人所得颇深。一直在探寻,一直在路上,古往今来的生活是如此,未来的发展也是如此。
寻秦记读后感篇六
我也是一名访古爱好者。比起本书的作者聂作平老师,我的段位低了很多,但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在关注文物本身的同时,都希望了解更多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
最早跟着我出门的时候,上幼儿园的女儿曾经不解地问我,“这些光秃秃的土堆有啥好看的”“为什么我们要开这么远的车来看这些内容”。长大一些之后,她也会跟着我,站在文保碑后读上面的文字,有不认识或不清楚的地方,还会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说出心里的疑惑。我也会问题连着问题地一个个解答,顺带给她讲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久而久之,她现在也对历史产生了一些兴趣,每到一地逛博物馆时也不再闹着要零食了。当然,此前的不解相信他心目中也有了答案。
看自序,这本书的历时七八年而成,绝大部分时间应该都花在了现场的探访上。看到第一章里作者在探访六安皋陶墓时吃早餐的经历,一股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对于当地人来说,访古的目的地,不过是他们熟悉生活里的一部分,熟悉到失去了刨根问底追问真相的动力。但对访古人来说,把沉寂在古迹里的历史发掘出来,就是访古的动力之一。
作者就是这样寻找秦代的历史,走过一个个地方,写成这本作品。它和此前读过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类似,罗新和聂作平两位老师,都是通过散文、游记的形式,记述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结合历史材料夹叙夹议,连同心中所想缀而成书。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探访的古迹,大多数都是访客寥寥的地点。除了一些考古现场禁止闲人入内,绝大多数还是透着一股荒凉的感觉。即便从秦人应周王之命前往甘肃放马算起,到现在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上古时期,可供参考的文字记录少之又少,作者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一点点寻觅,再结合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探访。
这段道路是很难的,坐冷板凳也是必须的。专题访古不同于日常访古,需要对古迹的位置、历史及相关典故了然于胸。这样,你才能到现场,并且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是一部用双脚写成的秦代史书,也是用文物还原的秦代历史。作者对于史料信手拈来,让人赞叹不已。那些在普通人眼中不起眼的黄土地、小山头,可能就埋藏着厚重的历史。作者如同带着考古工具,将沿途有关秦人的历史、文化、风俗、沿革一一发掘出来。
不断穿越时空的文字,读来颇有些恍惚感。开篇是民国轶事的钩沉,很快笔锋一转就回溯上千年,来到嬴政的父亲当政的时代,讲罢历史,眼前呈现的是如今乡间平淡、安稳的生活。如同作者呈现的是一个个有关秦的梦境,到底孰真孰假,可能只有在阅读的时候自行体会了。
回到我本人。马上到来的春节假期,我要自驾人生首次到巴蜀大地上看看。这本书给了我额外的鼓励: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经过沉淀后的记忆,会不会也有机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呢?
寻秦记读后感篇七
《寻秦记》是对探究秦国历史与崛起之谜很感兴趣的作者聂作平写就的历史类田野调查。以殷商余孽的身份在荒凉的西垂一步步崛起直至成为战国终结者,秦人这种峰回路转的命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崛起也并非一帆风顺。秦人九都八迁,自西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后依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几十代人生生不息的努力,不断东扩,不断征战,才终于打下大一统王朝的基业。 甘肃是秦人最早的栖身之地,而陕西是秦人最重要的发展基地和秦人关系最密切的地区。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秦人的遗留,大多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及考古发掘遗址,以及重大事件的大致发生地。关于秦人踪迹史料也确实混乱并无定论,因此这样后人不确定的解读与追寻踪迹才足够迷人。 《史记》记载,秦人的先祖擅长驯化飞禽走兽,因而被舜帝赐姓嬴。后来,嬴氏部族在武王伐纣的大战中“助纣为虐”,被贬谪到戎狄环伺的西部,变成拱卫周王室、抵御西戎入侵的屏障。 后西周孝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910年至公元前896年,当时马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应对与西戎的战争,周孝王急需一位能人为他掌管马政。善养马的非子因此登上历史舞台,为王室养马没几年就“马大蕃息”,周孝王很满意,将其封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从此,“秦”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名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来,秦人先祖在渭河流域及西汉水流域一带慢慢发展壮大,逐渐从附庸发展为大夫、诸侯,最终一统天下。 从书中了解了不少地理历史知识。比如陇右一带是秦国龙兴之地。从非子为周王牧马获封附庸,到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得以晋身诸侯之列,再到秦国翦灭群,一统天下,盐官的盐起过重要作用,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他方国或部落,绝大多数缺少食盐资源,食盐却是生活必需品,得用粮食或其他物资交换,秦人因此致富。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此地养出的骡马膘肥体壮。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膘色好、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著称。直到二十多年前,盐官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 因为作者在真实游历中加入的大量历史知识,读这样一本书,仿佛游过漫漫千年,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同时又有身临其境的现象感,最后因为繁华不再,又有一种岁月逝去的沧桑感,可以说这是一本层次很丰富的著作,或许一路有荒凉,却仿佛能看见当年古老文明的崛起之景象。
寻秦记读后感篇八
《寻秦记》是对探究秦国历史与崛起之谜很感兴趣的作者聂作平写就的历史类田野调查。以殷商余孽的身份在荒凉的西垂一步步崛起直至成为战国终结者,秦人这种峰回路转的命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崛起也并非一帆风顺。秦人九都八迁,自西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后依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几十代人生生不息的努力,不断东扩,不断征战,才终于打下大一统王朝的基业。
甘肃是秦人最早的栖身之地,而陕西是秦人最重要的发展基地和秦人关系最密切的地区。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秦人的遗留,大多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及考古发掘遗址,以及重大事件的大致发生地。关于秦人踪迹史料也确实混乱并无定论,因此这样后人不确定的解读与追寻踪迹才足够迷人。 《史记》记载,秦人的先祖擅长驯化飞禽走兽,因而被舜帝赐姓嬴。后来,嬴氏部族在武王伐纣的大战中“助纣为虐”,被贬谪到戎狄环伺的西部,变成拱卫周王室、抵御西戎入侵的屏障。 后西周孝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910年至公元前896年,当时马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应对与西戎的战争,周孝王急需一位能人为他掌管马政。善养马的非子因此登上历史舞台,为王室养马没几年就“马大蕃息”,周孝王很满意,将其封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从此,“秦”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名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来,秦人先祖在渭河流域及西汉水流域一带慢慢发展壮大,逐渐从附庸发展为大夫、诸侯,最终一统天下。 从书中了解了不少地理历史知识。比如陇右一带是秦国龙兴之地。从非子为周王牧马获封附庸,到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得以晋身诸侯之列,再到秦国翦灭群,一统天下,盐官的盐起过重要作用,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他方国或部落,绝大多数缺少食盐资源,食盐却是生活必需品,得用粮食或其他物资交换,秦人因此致富。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此地养出的骡马膘肥体壮。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膘色好、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著称。直到二十多年前,盐官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
因为作者在真实游历中加入的大量历史知识,读这样一本书,仿佛游过漫漫千年,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同时又有身临其境的现象感,最后因为繁华不再,又有一种岁月逝去的沧桑感,可以说这是一本层次很丰富的著作,或许一路有荒凉,却仿佛依稀能看见当年古老文明的崛起之景象。
寻秦记读后感篇九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虽然只存续了短短15年,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极为深远。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可以肯定,直到今天,秦朝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我们当然都知道,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好像常常会忽略掉,这第一个一统江山的封建王朝,它的前身,也就是秦国,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里,曾经是最卑微、最不起眼的一个。
无论是资历、出身、领土、地理位置还是局势,秦国都不能与鲁、晋、齐、燕等诸侯国相提并论,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变迁和人事更迭,最终消灭诸侯,结束分封,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竟然是常常被众人无视的秦。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奥秘,和一些深刻的内因与外因。带着“秦为何能绝地反超”这样的困惑,本书作者聂作平踏上了寻找秦的起源和发展的旅程。
我曾经分享过聂作平先生写的《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从那本书我便已知晓,聂先生是一个对关于人物和历史有独到见解的人。如今他耗时数年,用脚丈量土地,考察古迹,用手记录发现和心得,成就此书。
他在博物馆看过出土的文物,在考古现场了解过原址风貌,又结合自身的学识和思考,这让我觉得,聂先生像个旧时一直在路上的苦行僧,身在荒原,心在书斋,边走边想,终成巨著。
此番作者从安徽的六安出发,正式开启了这段注定会穿越两千余年光阴的路程。到六安,是为了寻找一个族群的根,这个族群叫:秦。
这距离秦人最早活动地点甘肃十分遥远的六安,竟然埋葬着秦人古早的祖先——皋陶。相传皋陶由一个叫女修的女子吃鸟蛋而孕,女修生下的这名男婴,是为大业。
大业,就是埋在六安的皋陶。皋陶长大成人后,在尧手下任职,政绩卓著,更因执法公平、严格,受到了尧和舜的高度评价,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之一。
而作者聂作平正是从这里开始追溯,一路行经西陲武都、潼关、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等地,力图重走当年秦一点点崛起的路途。
秦人在荒凉的西部艰难地成长和壮大,直至最终成为了战国终结者。这是为什么?
正如作者聂作平所说:我想要看看,这片据说曾经做过秦人首都的土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到底是什么模样;生息在那里的人们,到底过着怎样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