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大全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4 23:30:34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04 23:30:34   小编: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是作者对《资治通鉴》的深入解读和感悟。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探讨了书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智慧。作者认为,通过品读《资治通鉴》,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并展望未来。这篇文章让人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读后感(一)

《资治通鉴》讲了从战国到五代 1362 年的中国帝王史,我跟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已经第四年才讲到汉武帝,所以这样一部巨著很难几句话说清楚,中国人正是因为有详尽的历史记录,才自豪和自负的对世界其他民族说,对中国人来说,世上没有新鲜事,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开篇就讲教员对中印战争的决策:「难以想象,除了中国还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领导人会借用千年之前战役的战略方针作出一项牵动全国的决定。同样难以想象,他确信他的同事能够领悟他借鉴历史事件的深意。然而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可千年的历史是复杂的,普通人如果不在其位,会把历史简单化,比如近年来很多讲大清的历史书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现实世界往往 30 年就是一代,苏联从 10 月革命到解体经过了多少跌宕起伏也就 70 年,满清从鸦片战争扑腾了 70 年才下台,展望到纪念鸦片战争 200 年时,中国从低谷重回世界经济规模第一的巅峰可期,短短 200 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读《资治通鉴》一定要注意时间刻度,不是简单概括,推荐慢慢看原著,如果看实用精髓冯唐的讲《资治通鉴》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职场实用技巧。 再次推荐罗胖的《文明》讲座,他就是在续写《资治通鉴》,每期 1 年计划讲 20 年,这么讲才能让人真实融入浩瀚的中国历史之中,本书只能当“资治通鉴故事”闲读。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读后感(二)

当下,我们阅读《资治通鉴》的意义何在?书中究竟有哪些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探寻和发现?姜鹏品读《资治通鉴》为我们汲取政治智慧打开了一扇门。

历史上,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和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都是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下写作完成的。对此,姜鹏曾经将司马迁比喻为“体制外公知”,将司马光比喻为“体制内大学者”,形象地揭示了二人研究历史的不同特点。相比而言,司马光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得以全身心投入到修史著书工作中,将自己对历代政治人物和事件的理解融入到《资治通鉴》中,供历代帝王学习借鉴。同样,对于今人而言,阅读《资治通鉴》既能汲取到丰富的管理智慧,又能从中了解到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从中感受到司马光当时郁郁不得志的政治抱负。

作为导论,这本书非常适合初读者学习,同时又能激发出学习兴趣。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姜鹏老师录制百家讲坛节目的文字书稿,较之视频而言内容更为丰富、论述更为具体。从文风上看,它继承了“百家讲坛”节目惯有的贴近百姓、通俗易懂的风格特点,通篇但凡出现引文处,均给出了翻译,作出了说明,非常适合作为《资治通鉴》的导论来阅读。从选题上看,作者精选了若干视角,向读者呈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要表达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本意。同样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但司马光往往会站在常人容易忽视的视角,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告诉后人在治国理政时,在处理国计民生、内忧外患问题时究竟应当怎么做?作为一代明君,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姜鹏老师的讲述,这些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读后感(三)

11月12日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我最先是看他的视频,看了六七个,不耐烦了,就买了书看。我本来是想齐头并进的,但考虑到时间,就只读书了。书名《帝王教科书》,我不喜欢,但可能是出于市场考虑。书的装帧倒是好的。我老婆看到了,就说书挺美。

因为是面向大众,自然讲得比较简单,比较有故事性,不难读。我每天晚上要睡前,就翻翻一两章,很快就看完了。但完了似乎也就完了。没觉得有多大意思。开头介绍司马光那段,倒是不错。“司马光把自己的很多政治愿景,寄托在《资治通鉴》里面,希望通过总结历史上兴衰成败的规律来证明自己的政治见解是正确的。只有这样一位深谙政治却又有机会赋闲的大学者,才有可能写得出这样一部凝聚着大量政治智慧的史学巨著。”“借助历史经验来说明当前该怎么做,是司马光讨论政治时惯用的手法,也是他为什么要编《资治通鉴》的根本原因。”这些话,简洁,清晰,精准。

但是,我又觉得,姜鹏似乎太急于去总结政治上的得与失了,整部书显得比较正能量,找点关系,他就可以去参加的文艺座谈会了。姜鹏的特点,——我读过了他的《三国前史》和《汉武帝的三张面孔》,——是能够说出点东西,特别的东西,但不算多,更多的见解,还是他转手他人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他很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些地方,看似见解很深,经不起推敲。比如,《史记》的《汉武帝纪》,应该不是司马迁的手笔吧,比如,孙策对汉室的表忠心,还是策略的原因居多,并不代表他的真心。他有时候为了自圆其说,只好稍微地歪曲下历史。这是不可取的。

《帝王教科书》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我不太清楚。应该比较正规了。但是,我觉得姜鹏的气味不对,不健康。这样解读历史,也不有趣,变成了正能量的成功学,领导必备书。但姜鹏的书,我还是会读下去。只是希望他好好沉淀下吧。不要太急于发表见解了。讲三国,他就没有方北辰的学识浑厚。历史研究,还是要讲究年龄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