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菲菲生气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菲菲生气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3 23:30:12
菲菲生气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4-23 23:30:12   小编:

《菲菲生气了》是一本描写小兔子菲菲因为家人没有陪伴而感到生气的故事。在生气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体会到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本书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可爱的插画,向孩子们传达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家庭的温馨。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一

透过故事孩子可以理解菲菲情绪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尝试自我调节情绪。

1/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二

当你生气极了,是什么样的?紧握拳头、气呼呼的、大声吼叫,想要爆发?对于坏情绪,你是不是觉得很可怕、很焦虑?其实我们谁也无法控制冲突或是愤怒不再发生,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了解它,学着调节、控制它。

作为家长我们也同样的不止一次的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很多大人都不曾把它处理好。通过这本书让家长和孩子一同跟随这本书、跟着菲菲一起,学习成长过程中很难学习的一课: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我想小朋友一定能从绘本的菲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定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绘本阅读,让孩子了解到生气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当遇到事情时,应该怎样尝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情绪的管理专家!

2/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三

《菲菲生气了》这本书,在网上的评价特别高,多数推荐理由是可以帮助宝宝控制情绪、感情管理。本人EQ不及格,所以希望宝宝不和妈妈一样。

《菲菲生气了》这本书,从玩耍到生气到愤怒到心情平复,颜色过渡与剧情发展一致。与宝宝共读绘本后,宝宝的关注点一直停留在火山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我和宝爸查阅维基百科,终于算是解答了宝宝的疑问。同时科普了我和宝爸。

本想通过此书给予宝宝情感控制的教育,没有想到宝宝不按套路出牌。呵呵~~~ 宝宝暂时不知道什么是生气,宝爸担心引导孩子做生气的事情,所以暂时将这本绘本雪藏。等等再长大一点,再共读。

建议大家按照孩子的个人特点购买读本,别让高排名误导购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个体,不是每本好的绘本都适合所有的孩子。

3/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四

知道孩子有情绪很容易,几乎每个父母都能看到,但是你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吗?

不光是孩子,大人也是一样,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没有一个良好的疏导媒介,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样,那孩子又如何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这本书通过颜色的变化,很好的诠释了菲菲从开心的玩玩具,到愤怒到伤心再到平静的过程。

菲菲的生气的时候是红色,她感觉自己像一座火山快要爆发了。

接着菲菲跑了出去,爬上了老榉树,心情也渐渐平复了很多。菲菲的心情也变好了起来。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疏导孩子的情绪,带他出去走走,平复自己的心情。

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是当下的一种愤怒和不开心,不必执着于对错和为什么,而是拥有修复自己心情的能力,当孩子拥有这种能力,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那将来孩子遇到了问题,又何尝不会自己修复呢。

之于孩子是这样,作为父母的你,有修复自己情绪的能力吗?

如果没有,是不是也可以跟菲菲一样呢?出去走走,出去散散心,到一个宁静的地方,让自己的心也宁静下来……尤其是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情绪问题。

要培养好孩子的情绪管理,父母也需要学习和成长。

4/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五

宝宝宸两周七的时候读的绘本。

菲、非、飞、灰、挥…f与h不分的南方人遇到这个实在是够纠结的。每次读的时候都要非常的注意,一不小心,就得给全读能一个音了。可恶的是这本书上都是fei.....fei...,好吧,这书还是应该让宸宸妈来读才比较合适。

宝宝宸不怎么喜欢这本书,晚上睡觉前坐在床上,一般我们都会拿出五六本的绘本放旁边,接着让宝宝自己选两三本,今天晚上就念给他听,这本《菲菲生气了》他听过一次后,就再也不选了,除非,他选的目标都读完了,旁边也没其它的了,若这时再给他读上一两本,他才会看上它。--估计是因为这本书讲的就是他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故事,因为宝宝宸现在还很会与其他的小朋友抢玩具,自己的也容易被别人抢走,特别是我们有时还不得不说,宝宝宸,现在轮到弟弟(OR妹妹)了。就如书中菲菲的姐姐一样,宝宝宸也会很生气,但他只会哭然后扑上去打,抢,闹。好吧,其实个人认为比起菲菲的走出家门,这要好上很多。毕竟现在的小孩自己走出门太让人不放心了,所以每次读到菲菲生气了,然后走出家门,我和宝宝妈都要问他:菲菲这样可不可以?--宝宝也会很配合地说道:不可以。--嗯,就像小兔子一样,离家出走妈妈会很担心它,然后会到处找,小兔子最后也知道要回家了。(《逃家小兔》)

5/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六

我只能说经典就是经典。我原以为有了《赶走坏脾气》,就可以解决艾酱对生气类绘本的需求了。但小朋友喜欢绘本就像女生爱包包一样,永远都不嫌多,偶尔在图书馆看过一次这本《菲菲生气了》,就喜欢上了,妈妈只好也给买回家了。

故事很简单,菲菲和姐姐因为抢玩具生气了,出去冷静了一下又不生气了。没有评判菲菲和姐姐生气对不对,也没有菲菲为什么不生气的思想转变过程,更没有课文式的说教。

画风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丽或者可爱,但却用对比鲜明的颜色直观地反应了菲菲生气时和冷静后看到的不同世界。小朋友喜欢的也许就是这份简单直白。

看完这本书后再遇上艾酱生气,我也建议她找个地方冷静一下,但还是被拒绝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绘本是无用的。可是谁又规定绘本一定要有用,能获得小朋友喜欢,让她爱上阅读,我觉得就是最好的绘本。

当然,艾酱的情商培养也不是只靠这三本,随着她慢慢长大,理解能力的增强,她自己就可以从其它的故事书、动画片里、生活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广义的说,除了认识类的绘本,所有的故事类的绘本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三观,所以也不一定非要买专门的情绪管理类书,端看家长如何讲故事了。艾酱的绘本|情绪管理类绘本,艾酱最喜欢这三套

6/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七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好像感觉碰到了一座火山在砰砰砰地爆发?你除了告诉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许打滚”之外,你还会教孩子如何调节、处理愤怒的情绪?

今天推荐一本堪称处理情绪的模范的菲菲,她用自己的方式,没有依赖大人,将自己的愤怒小火排解出去,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当我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排解情绪的时候,我可以做些什么去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能量,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法去调节情绪。这本绘本叫《菲菲生气了》,它获得过2000年美国凯迪克大奖、是幼儿园重点推荐的情绪管理绘本。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没有用生硬的语言、也没有用啰嗦的说教,而是用了极具表现力的图画,把故事中生气的菲菲,用直观的形象呈现了菲菲生气的全过程,刚开始生气的时候,菲菲是怎么用肢体动作表达愤怒的,再后来菲菲是怎么躲进自己的世界里,菲菲又是怎么慢慢缓和恢复平静的,整个过程中,大面积的颜色鲜明地变化,生气时红色、橙色交织在一起、最后转成了平静的绿色,情绪变化过程的真实形象,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走进菲菲,让孩子能够对情绪历程的变化有了解,把孩子说不出来的那份愤怒,用视觉化的画面呈现出来。当孩子认识了愤怒的过程,才有可能去调节和掌控愤怒情绪,大家认不认同?认识是第一步!

我给大家提醒一个小细节,很多家长在带孩子阅读这本绘本的过程中,都会忽略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个小细节,当菲菲生气的时候,整个人啊是自带光环,菲菲的身体外围有一圈有颜色的线条包裹,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不断的扩大。包括它看到的周围的世界,也是带着和菲菲身体同样的这一圈颜色。但当菲菲调节情绪以后,菲菲看到的世界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包括这个时候她还能听见鸟叫声,这是作者隐含在其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细节,家长在带着孩子去共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世界依然是那个美妙的世界,但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就看不见世界的美好、听不见世界的可爱,当情绪调节以后,一定能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让孩子充满信心的前提下,再跟孩子一起去探讨和发现,找到让孩子自己能够调节情绪的小办法。

7/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八

读过各种各样的绘本之后,每读完一本新绘本就会对其有个大致的喜爱倾向性,无关宣传卖点,无关大奖榜单,无关经典新兴,好与不好,都在余留的品味里。好的绘本就像一块摆在甜品店橱窗里的又小又精致的切块蛋糕,明明只有一个小小的三角,但每一口都有不同层次的绵密和还想再来一口的味道。

《菲菲生气了》就是这样一本精致醇厚的轻量绘本。

首先,它有一个诱人的外表。拿到此书,首先给孩子和家长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封面。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子的脸满满登登地占据了整个封面页:向下压低的眉头,瞪圆了的眼睛,微微扩张的鼻子,向下弯曲的嘴巴,两个小辫子直直地在两边支棱起来。仅靠轻描淡写的五官,就让人感觉到这个孩子就要溢出来的生气情绪,同时也让人不禁好奇:封面的小朋友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菲菲生气的原因,也即本书的主题故事,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的事情:菲菲的玩具被抢了,于是菲菲生气了。菲菲向妈妈——这个家庭的权威人物——请求援助,但是妈妈建立了规则:这个玩具不是菲菲所独有,而是姐姐和菲菲轮流玩耍的家庭公共物。于是,菲菲就非常、非常的生气了。

当孩子开始社会性活动时,特别是与同龄孩子一起活动时,一定会遇到的状况就是物品的竞争:好吃的被其他小朋友吃掉了,玩具被抢了,甚至妈妈的陪伴与爱被别人占有了等等,此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学前年龄段的小朋友还不会识别情绪、控制情绪、更不会在意别人情绪,这样的孩子遇到类似的状况时,就会有最直接的愤怒情绪产生。而这本书就是在试图让小朋友理解,什么是生气、什么是愤怒、什么是情绪,如何处理情绪等一系列问题。那么什么是生气呢?作者将生气这种抽象的情绪具象化在事件当中,用了整整四个大开页来表现菲菲的生气:生气就是遇到了不合心意的事情,会像恶魔一样张牙舞爪踢打喊叫,会像快要爆发的火山一样咆哮,会在面部表情上、肢体动作上都表现出来,甚至会躁动起来会扰乱周围环境的秩序。当小朋友看到这四幅生动的画面,就会联想意识到自己在过去或未来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反应,原来,这就是生气!

那么生气了怎么办呢?生气作为一 种情绪,需要发泄。喊叫踢打和咆哮是一种方式,转换注意力也是一种方式。而菲菲在广阔的大自然面前渐渐平复了心情,就要从身体里跑出来的张牙舞爪的恶魔烟消云散,她回到了家中,爸爸妈妈和姐姐的关系和状态又恢复如初,家中依旧是温暖与爱。

这本书在主题教育的层面上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没有将孩子产生情绪当作一件错事来批评,更没有直接地对孩子如何控制情绪进行说教。相反,作者告诉孩子: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情绪也是暂时的,我们需要处理情绪、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宣泄情绪,然后消化情绪,再回归正常状态。情绪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都是很小很小的,这不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温暖与爱,也远远比不上家庭的温暖和爱在我们心中的分量。这层含义的解读和延伸,刚好为亲子阅读时的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个共同思考和沟通的宝贵时间。

但作为一本绘本,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故事,更体现在整体艺术性的构思与表达上。相信大家都明白,如果只是想读一个文本故事,为什么不直接买一本故事大全呢?绘本之所以成长和流行千年之久,魅力就在于其远超于文本故事之上的艺术表达性。这样的表达不仅仅培养孩子对优秀艺术风格的审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视觉思维来对孩子想象力、观察力和感受力提供助益。

人物比例的变化

在场景构图中,作者的巧思贯穿其中:摔门而出后,菲菲低着头在路上跑啊跑,她被密绿的森林和乌压压的土地包围,树和她一样低着身子,垂头丧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比下,菲菲整个人是那么的小,正如整个生气的情绪不透气地包裹着她;可是等她从树上下来,受到了大自然的安慰往回走的时候,整个视觉画面也变得明朗开阔起来,远处是蓝蓝的天空和大海,翠绿的树林伸展着枝桠,小鸟、小松鼠、小老鼠、猫头鹰等在自然中快乐地生活着,而菲菲的家就在这山林的一侧,跟大自然相比、跟此时的菲菲相比(作者在此将菲菲的比例刻意夸大),仅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处。这说明,菲菲已经变得强大,在看到了开阔的自然之后,这样的情绪便变得微不足道,也就轻易烟消云散了。从大自然再到自己的情绪,这样引导孩子换个视角去看世界,而不是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内涵便蕴含在会说话的图画中。

此外,作者对于色彩的使用也十分出彩。不仅采用鲜明的红黄蓝绿原色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更是借此注入巧思,完美地丰富了文本故事的层次。翻开第一页,菲菲正在地板上抱着玩具玩得高兴,此时菲菲外轮廓是黄色的,被姐姐抢了玩具之后,外轮廓便变成了红色的,暗示菲菲情绪的变化。在此之后,菲菲的轮廓光环就一直保持着红色,直到菲菲从大树下来之后,才满满变成了缓和的橙色,而当菲菲推开家门时,便又恢复了最初的黄色。于是,火红的、生气的菲菲,又变成了积极阳光的温暖菲菲。这样的表现手法既很好地贴合了故事,又可以从侧面向小朋友传达颜色的特色与内涵。色彩记忆是童年时期特有的记忆,我们对不同数字、不同周期都有不同的颜色记忆,而这本书,也会让孩子对情绪的认知上色:愤怒是红色,代表高涨喷发的情绪;温暖是黄色,代表阳光和暖暖的爱;平静是绿色和蓝色,代表开阔宁静……

作者在整本书中始终保持着贴近孩子的姿态。扎着两个小辫,穿着背带裤,还搞怪地穿了一红一绿的袜子,这样的主人公形象很容易让小读者代入自己去感受这个故事:这个被抢了玩具会生气的小朋友,不正是自己吗?

整体的画风定位也符合小朋友的水平,用纯度极高的红黄蓝绿创作出统一的儿童画风格,当我们看到故事的最后,菲菲完成的画与整体画风融为一体,却也不会让人怀疑这是菲菲的作品。甚至,当我们在给小朋友读完此书后,可以鼓励小朋友试着来临摹一下,用手头的水彩笔、蜡笔等,去体验马蒂斯色彩碰撞的精彩世界。

这本书一共255个字、33页,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字上的斟酌与克制。但与此同时,小小体量的字里行间与图画中却暗藏了非常多的细节,好的绘本就是如此,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在一遍又一遍的翻阅品味中不断发现新的世界、新的意涵。

8/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九

孩子有时会大吼大叫,摔东西,甚至打人……这些愤怒的行为,往往令家长难以接受,为此家长难免控住不住情绪,气急败坏时会忍不住吼叫、打骂孩子。

然而,究竟有多少家长了解孩子愤怒背后真正的想法呢?

奥地利哲学家奥托•魏宁格形象地刻画了孩子生气时的心理活动:当小孩子生气哭闹的时候,如果家长用驱赶和制止的方式来企图控制孩子愤怒的情绪,那么只会使消极的情绪与日俱增,长期弥漫。因为孩子一切哭闹的行为都只是为了证明一个想法,“我是对的。”

既然驱赶、制止、打骂都不是正确的方法,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管理情绪呢?孩子又该怎样调节情绪呢?

畅销全球的经典情绪绘本《菲菲生气了》用温馨独特的方式,帮助家长和孩子指明了方向。

本书用简洁诗意的语言和明快多变的图画,讲述了女孩菲菲情绪失控和自我调节的全过程。从而让家长和孩子懂得: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尝试自我调节。

《菲菲生气了》的作者莫莉•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绘本作家,她曾经担任过联合国基金会的专属画家和顾问,期间足迹遍及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偏远地区,阅历十分丰富,这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她的创作量虽然并不惊人,但作品屡获殊荣,曾三次荣获凯迪克银奖,还获得过包括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

她的绘画极具特色:色彩浓郁饱满,并且带有神秘气息与民族风情,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其中,《菲菲生气了》最受读者追捧。

《菲菲生气了》不仅荣获了2000年美国凯迪克银奖,还荣获了夏洛特•佐罗托夫金奖。

凯迪克大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被认为是童书界的“奥斯卡”,获奖作品必须创意新颖、艺术价值高,且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夏洛特•佐罗托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出版人,因为她对儿童文学的杰出贡献,1998年美国成立了“夏洛特•佐罗托夫奖”,以褒奖优秀童书的作者。

这两个奖项都是美国童书界重量级的奖项,足见《菲菲生气了》的含金量。

故事从发生到结束,可谓是变幻转折,呈现出了菲菲情绪的多重改变:愤怒、宣泄、难过、缓和、平静、回归。每一种情绪的变化和转折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刻意的痕迹。

女孩菲菲玩得正高兴时,姐姐抢走了大猩猩,于是菲菲生起气来。就这样,情绪的变化一步步展开。

愤怒:她的蓝眼睛瞪得圆圆的,辫子飞了起来;

宣泄:她踢打、尖叫,想摔东西;她发出火红的咆哮,如同一座喷发的火山;她摔门跑了出去,直到累得跑不动。

难过:她哭了一会儿。

缓和:她在树林里游走,看到树木和小草,听到鸟鸣;

平静:她爬上老榉树,眺望蓝色的大海,被广大的世界安慰;

回归:她回到家里,家人热情地迎接她。

行文流畅,环环相扣,变幻转折,节奏感十足,把菲菲的情绪变化过程描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

《菲菲生气了》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不仅简洁,并且具有诗意的韵律美。

语言简洁主要是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便于他们阅读。比如:“这下菲菲可气极了。”简单的一句话,直接告诉读者此时菲菲的心理活动。而读者可以通过这句话,来观察此时菲菲形象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有的地方,干脆用了一个象声词,比如:“砰”。真可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却将文字和图画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很巧妙,比如:把咆哮形容成火红色,把怒气冲冲的菲菲比喻成火山。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形象,而且易于孩子理解。

有些段落的文字具有诗意的韵律美,比如:“她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如同诗歌一样的文字,给予读者以美好的阅读体验。

全文没有一丝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设法摆脱愤怒的情绪,重新使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众所周知,明快多变的色彩更符合儿童生动活泼的心理。

《菲菲生气了》正是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

作者对色彩具有极强的驾驭能力,菲菲情绪的转折有多少,色彩的变换就有多少。

菲菲生气时的场景,主要运用的是高纯度暖色调的中黄、橙色、大红,这种明快的色彩深受孩子的喜欢。

菲菲冲出家门去往山上的场景,主要运用的是深绿、嫩绿、灰白、深褐,色彩浓郁饱满,且对比强烈。

菲菲听到鸟叫,爬到老榉树上的场景,主要运用的是中绿、嫩绿、灰白、柠檬黄、湖蓝等淡雅轻快的颜色,这种冷色系让读者随着菲菲的心情变得平静。

菲菲回到家里,主要运用是朱红、粉色、中绿、柠檬黄,表现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场景。

此外,作者勾勒菲菲线条的颜色,也是根据情绪的转变在不停地变化。

书中虽然讲述的是菲菲情绪失控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却没有一丝阴暗的色调,皆是明快的暖色调和淡雅的冷色调。

这种明快多变、温馨和谐的色彩,不会让孩子产生压抑和厌倦的情绪,可以更好地深入阅读。

孩子生气发飙时,有的家长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打骂;有的家长习惯用讲道理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唠叨;有的家长习惯谆谆善诱,但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菲菲生气了》的作者却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抓住了抽象的情绪,直观形象地呈现出了所传达的主题。这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

纽约时报评论《菲菲生气了》:“用优雅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处理情绪,虽是儿童绘本,却令成人深思。”

的确,无论是诗意的文字,还是极具表现力的绘画,作者都在用一种优雅的方式潜移地让孩子知道:除了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外,还要学会调节情绪。

家长也应该懂得: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孩子只有学会表达愤怒,才可以更加健康地成长。

讲真,孩子生气不可怕,高情商的父母都是用《菲菲生气了》这种优雅的方式引导孩子管理情绪。

9/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十

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我忽然觉得,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生似乎有点太凄凉了。

——《孩子的宇宙》河合隼雄

推荐,不仅仅是了解孩子,更是了解自己

《菲菲生气了》通常被归为情绪绘本,这两年,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伙伴一起读这本书,慢慢的会觉得,书中涉及的主题和可以讨论的议题太多,文本的丰富性和人生历练的碰撞,远远不像归类那么简单粗暴。

这个猫也很多戏

在菲菲玩大猩猩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姐姐说该她玩了并一把抓住大猩猩,菲菲说不行。这时,菲菲妈妈说出了她唯一的台词:“行,菲菲,是该她玩了。”姐姐用力夺了大猩猩,菲菲跌倒在了卡车上。这下,菲菲可气极啦。

故事到这个地方,往往是家长们关注的第一个焦点:菲菲的妈妈是否处理得当?

一般在这个时候,大家会分享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看来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挺大的。因为文本的信息不多,所以我们没办法特别具体的来佐证菲菲妈妈处理是否是合适的。不过,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有限的信息做一些推断。

每个人线条的色彩,代表了各自当下的心情

首先,菲菲姐姐说的是:该我玩了,不是给我玩或者让我玩玩这样的话。大致可以推测,菲菲和姐姐可能在轮流玩大猩猩这同一个玩偶,根据事先的规则,菲菲玩到当下为止,轮到姐姐玩啦。这个时候,小孩子难免会激动,一方面菲菲玩的正高兴,另一方面姐姐一把抓住了大猩猩。菲菲说不行,妈妈这时候告诉她该姐姐玩了。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吧?或者说是有其他处理方式,比如先让两个人同时放下大猩猩,然后再处理?或者大家在遇到这个情况,有什么自己独到的方式。

其次,菲菲接下来气极了,她踢打、咆哮、火山一样爆发、摔门而去。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画面和文字都没有她的家人出现,不过我们可以推断,她在这样肆意的释放的时候,家人没有粗暴的制止,暴力的打断她。不然试想,她踢打的时候被拉过去打了一顿,后面的故事就不是咆哮,而是嚎啕大哭了吧。

再看看最后一段,菲菲回家了:门口的地垫上是welcome,看到菲菲回来了,每个人都很高兴。我们再来想一想,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自己家里,或者普通我们所见的家庭。小朋友在家里发了一通脾气摔门而去,她回来,迎接她的会不会是一顿批评?

所以大致上,我自己来推测,菲菲一家人是相处的蛮好的一家人,菲菲的爸妈是高情商,尊重孩子的父母。当然即便如此,也不妨碍说菲菲和姐姐抢玩具那段,家人处理不当。美好的家庭,就一点错误都不会犯吗?

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生气

菲菲摔门而出后,能量依然还没有释放完,尚在愤怒之中她,跑啊跑啊,跑到跑不动了,然后,哭了一会。这个时候,身体疲惫了,体内的火山也喷发的差不多了,有机会从对自我的关注中抽离出来,能够分出点精力看看周围的世界。

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又看看羊齿草。她听到了鸟叫。人在情绪之中时,是很难关注到这些的,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在那个让自己生气的点,越想越气。

菲菲刚摔门而出时,森林里就有大树,有羊齿草,想必也是有鸟叫的,可是那个阶段,她还没有办法关注到它们。唯有等到她哭过了,才发觉石头、大树、羊齿草的存在。

情绪正在释放中

多年之前读《非暴力沟通》,有个很重要的感触点就是: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只要当我们能够把心放松,能够从情绪的聚焦点抽离出来时,可能才能发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自己,也不仅仅是只有那个大猩猩,看到石头、大树、羊齿草的时候,大概就是菲菲觉察的开始吧。

之后,菲菲来到了老榉树下,爬了上去。她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

来到老榉树下,是菲菲自我的选择,她肯定不是第一次找到老榉树,想必菲菲也不是第一次生气。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她肯定想起啦老榉树上的风景,想到了树上的美好时光,想再来感受、体验、经历。果然老榉树没有辜负她。

菲菲主动选择了接受广大世界的安慰

这个世界不会主动的安慰菲菲,是她选择了让这个广大的时间安慰自己。因为那个广大的世界就在那里,菲菲生气了,它在;菲菲不生气了,它也在。给予广大世界安慰自己的机会,这是菲菲自主的选择,也是她从自我抽离出来后,觉察到自己生气后,做出的改变行动。从觉察到改变,她具备这个能力。

认真的想想,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自己能够很好的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吗?我们真的不会出现像菲菲这样的状况吗?我们有菲菲这样从觉察到改变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意识到菲菲如此的有能力,我们还会着急的去教孩子该怎么处理情绪吗?意识到孩子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和能量,那么我们成人的角色是什么?是去教育孩子(孩子也可以换成自己),还是去陪伴孩子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索...

老榉树不是第一次让菲菲得到安慰了

菲菲在老榉树上,得到了这个广大世界的安慰。那么她回到家会发生什么呢?家人会吵她打她或者教育她?如果家长是你,你会怎么做?

屋子里暖暖的、香香的,看到菲菲回来了,每个人都很高兴。一家人又在一起啦!而且菲菲也不再生气了。

家人如何对待菲菲是她没法决定的,家人不是大自然。可是家人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对待菲菲,很感谢,她们也具备如此棒的能力,让菲菲回到家里来,高高兴兴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常常提到大自然的疗愈,其实菲菲的家人何尝不是在疗愈她。毕竟我们的见闻里,随随便便就可以举出各种行为,是对菲菲进行二次伤害的。每次读书会,有个感觉就是,大家对大自然的疗愈或多或少有很多共鸣,家庭的疗愈,聊到的不多,我们的家庭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而我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家庭呢?

家人的疗愈

一本小书,每一次读书会,伙伴都会有全新的反馈给予到我。和老师、家长、孩子、伙伴等各种不同的群体阅读,每个群体,每一人体,都是在用自己一生的储备与文本对话,和伙伴分享。感谢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共读美好时光的机会。

谢谢伙伴们!谢谢彼此的陪伴!

10/11页

菲菲生气了读后感篇十一

纽约纵向研究(NYLS)曾经对133名孩子从婴儿时期跟踪到成年,考察了婴儿积极主动的程度、情绪是否愉快、对改变的适应性、对刺激的敏感性等多个指标。

研究发现,有2/3的儿童可以归为三种气质模式:“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

“容易型”的孩子情绪温和,容易接受大多数挫折,不易焦躁;

“困难型”的孩子情绪激烈且消极,经常大哭、大笑,遇到挫折时容易发怒;

“慢热型”儿童对新事物和变化适应较慢,需要多次重复才会逐渐喜欢新刺激。

这其中,40%的孩子属于“容易型”,10%的孩子属于“困难型”,15%的孩子属于“慢热型”。

哪一种气质更好?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好或不好,只有哪种气质与环境更契合,让他们的生活更能适应周遭的不友好。

孩子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大人一样敏感,但是他们能做的太少了。他们不仅无力改变现状,还时时受到大人们的督促、提醒、限制、质疑甚至是不断纠正。

生气是孩子最常惹怒自己、也最常惹怒父母的一种情绪,面对像一座火山一样爆发的孩子,父母更多地是想着我应该怎么平息孩子的怒气,怎样让孩子以后不生气?

《菲菲生气了》这本童书告诉父母们,你不需要做什么,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你只需要接纳、共情,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菲菲生气了》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姐姐抢走菲菲的玩具,菲菲很生气,跑出家门、跑到树林里发泄。大自然和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她又回来了。

《菲菲生气了》荣获2000年美国凯迪克银奖,同时获得夏洛特·佐罗托夫金奖。我想,它获奖的关键就在于,它将情绪呈现出来,没有评判是非对错。

菲菲生气了是好还是坏?姐姐抢她的玩具、妈妈不帮她是对还是错?

生气了就应该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不用压抑,表现出生气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你看菲菲两眼瞪圆,嘴巴抿紧,鼻子紧缩。

她的怒气像一个巨人,一条火龙,像一座火山。

这其实和我们一贯的认知是不一致的,我们常常觉得,生气是错的,你不应该生气,尤其是对父母亲人生气。

我们常常听到这种论调:父母亲人做错了事情,是他们不应该。不管怎样你都不应该发这么大的脾气。你生气是不对的,是不尊重别人。

这种说法,将生气和尊重混为一谈。你和他谈情绪,他和你打亲情牌。你和他谈你的感受,他和你谈他的面子。你告诉他错了你很生气,他告诉你指出错误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权威的挑战,是错的,你发泄怒气的行为让对方难堪,更是错上加错。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敢生气,不会生气。但是情绪会消失吗?不会。你不发泄出来,它们就会内化来伤害你自己。自残、抑郁,都是情绪内化伤害自己的表现。

生气就应该表现出生气的样子,是我们要教会孩子也是教会自己的一课。

怎样的孩子敢勇于生气呢?被接纳的孩子才有底气生气。菲菲回到了家,对于她生气,离家出走这件事情,父母们完全没有再提。这件事情翻了篇,大家接纳了回归的她。

这本书的过人之处在于,它没有评判对错,同样也没有教你方法。生气了应该怎么办?怎么发泄,怎么控制?统统都没有。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没有任何大人的插手,孩子自己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我们管教孩子,不是因为管得太少,而是因为管得太多。孩子生气时,你越问他,他越生气,你越哄他,他越来劲。反而给他一个冷静的空间,让他自己安慰自己,他就真正平息了怒气了。

菲菲很生气,但怒气不会无限存在,她跑出了家门,感受到了微风吹着她的头发,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人的情绪对于个体很重要,但是在广大的世界里,它又算什么呢?这也许就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意思。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勾勒人物和景色的线条颜色变化,反映菲菲的情绪变化。

菲菲玩玩具时,线条是黄色的。姐姐抢走玩具后,她非常生气,线条就变成了红色。

她跑到树林后,树木的颜色也是红色。

她哭了一场,平静了一点,树木的颜色消退一点,变成紫色。

然后蓝色的榉树给了他慰藉。

菲菲回来的时候变成了橙色。

等她回到家,家人都在迎接她,颜色又变成了黄色。

我和橙子都很喜欢这本书,相比于那些教你怎么应对生气,怎么排解生气的绘本,我更喜欢这本,安安静静地,什么也不教你的绘本。

11/11页

还剩8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