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史纲要》读后感: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全面概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使读者对世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案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历史读物,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
《新世界史纲要》读后感(一)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确实是将吴于廑先生的整体史观进行了进一步地、概括性地阐述,并且融入了马的“世界历史”思想。内容似乎没有什么创新。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给满分的意义是在于对于世界史这个学科而言的。2011年世界史才升为一级学科,如果拿现在的研究成果和2011及之前的的成果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世界史在这12年里的显著进步:从之前只能拿着别人的二手著作、文献搞研究;到现在有一批学者已经能够直接与外国学术界进行直接的学术对话,不管是思想还是史料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这种人还是太少了,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的问题,现在不说211,哪怕是有些985都凑不齐一个完整的世界通史的教师队伍,更不用说学生人数、教学、研究资源等等。
或许这本书就是基于此,是老一辈学者们想要建构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特色而非亦步亦趋追随他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新世界史纲要》读后感(二)
《新世界史纲要》读后感 3.12.2024 下午
今年还没看完一本书和开始写书评,因为看的都很分散。一本书看不下去就换了一本,然后就到目前还没看完。目前在看的是《艺术的故事》50%的进度和《史蒂夫.乔布斯传》65%的进度,主要是没有很有趣就很难一次性看完。周末在图书馆偶然借到的这本反而有那种想写书评的冲动。今天看的是钱乘旦的《新世界史纲要》,目前看完三章了,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是有逻辑性和有意思。比较喜欢这句话“西方用它的思想改造世界,世界也用它的思想去回击西方,这就是辩证法”。觉得真是有道理。还有这句“有钱可以投资进而收取利润;无钱只能出卖劳动力,成为资本的奴隶”。这些话语震耳欲聋。工业革命造就的强大物质能力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之前几万年农业社会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世界开始被连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如这句话-殖民主义的扩张伴随着血与火的屠杀和掠夺。从那些充满着殖民色彩的地理名称就可以看出欧洲殖民者在这块富裕的土地上攫取了多少财富,以至于他们用不同的资源来命名非洲海岸,诸如“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等等。通过这句话才知道这些名字代表着什么含义,是黑暗和残忍的象征。还有地图观念,经常在看文字的时候,不知道为啥这个地方能经常发生冲突与争夺,通过文字描述和地图展示,明白了其为什么。例如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历史地位还有霍尔木兹海峡等等,还有西亚北非原来都是伊斯兰教文明圈呀。果然看书可以让人思考,还有很多很多等等。还差3章就看完了,真的这本书看起来还是很快的,因为熟悉其文字,但又因为他把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解释清楚,就会觉得挺有趣的。
《新世界史纲要》读后感(三)
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黄仁宇
近日翻阅《新世界史纲要》时,看到主编钱乘旦的简介中也曾担任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记得以前杨老师聊天时说过,她的兄弟是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竟然有这么巧合,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六个人定律(又称为六度分离理论或六人法则)”维度上的正确打开方式。就像在看《终始:社会学的民俗学(1926-1950)》时,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在上海图书馆看书的那天上午,读完了《乡土中国》,也从随便翻翻中感受到大都市生活中的文脉悠长。所以每每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一样,激活以往的经历或者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这样不断增益其所不能。 向来理论研究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本书作者发扬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国当代史学家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渊源探讨我国构建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风格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完整的世界史知识。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p153.)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p168.)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由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既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也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融合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的形成”理论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相互交织、同时并举的,由此展现出复杂多样的世界历史。”(p3.) 对此回顾以前学史的记忆,确实是纵向发展的条理清晰,就像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列宁全集》第38卷,p411.)翻阅新课程标准可以感知到横向发展空间上“交往”更为鲜明的。本书第二章至第六章从纵向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航道,幅员辽阔地鸟瞰图覆盖了横向发展的“大历史”。
前天下午还特意去了一趟图书馆,查阅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资料,他在《摩天楼下的刍议》指出:“今日美国公民享有之自由乃是社会分工合作进展到某种程度,法律赋予各人权利与义务之一种保障,包括各种特殊情形,并且仍在流动状态中,也扔在不断地修正。要其他国家的经济条件尚未发展到这程度,就要施行同样的自由,他们就施行同样的自由,首先就费力不讨好,万一侥幸让有些人获得如此之自由,他们即将之翻转为特权。”(《地北天南叙古今》p128.)“大历史”的英文名词为Macro-history,为黄仁宇先生所独创,取“宏观历史”之意,也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对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的建设具有里程碑的开拓意义。 因此,“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p48.)
新世界史纲要
7.5
钱乘旦 主编 / 2023 /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