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此间风雅》读后感100字

《此间风雅》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31 14:30:17
《此间风雅》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31 14:30:17   小编:

《此间风雅》是一本富有人文情怀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精髓。本书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重温,更是对当代人文精神的启迪和提升。阅读本书,让人感慨万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此间风雅读后感第一篇

关于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即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泊通透,如话家常。他的小说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最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

我,有很多读书的缺点,比如说,读书读的很慢,容易忘记前面读过了的内容,对自己记的笔记也会再次看到感觉陌生。而又偏偏很喜欢读书,就算是很慢很慢,也会很享受那种读书的感觉,喜欢文字,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觉得很美。

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了汪曾祺的这本散文,这段时间的心境语感也同汪曾祺一样,心如纯粹,拿起他的书,现实中的浮躁都能退去,心情变得非常平静。这是我除语文课本以外的第一本关于他的课外书。在书中,认识到了文学的美,了解到更多文学圈内的名人,以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书籍。对我,就像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入门书籍。写了很多关于成为小说家的想法和观念,因为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都是教作家写作的作家,所以对于写作有自己独到见解,有时刻去指导其他作家去如何写作的理念,能够感受到那种老师对于学生的谆谆教诲的教导。书中关于如何写作的许多观念,正好与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于文学,爱书的人最终都会爱上文学吗?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认识知道了解什么是文学,应该只是个伪文学者,也是个伪文艺者,但也是很享受。恨自己高中没有选文科,大学没有读文学院。

此间风雅读后感第二篇

摘录汪老在书里的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文论

关于作家与生活的关系:

一个小说家第一应该有生活;第二敢写生活,第三是会写生活。

平常又独到的语言,来自于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现代读者要求的是真实,想读的是生活,生活本身。

一个作家对生活没有熟悉到可以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创作自由。所谓的创作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虚构,你的想象、虚构都是符合生活的。

写神情、画眼睛,从观赏者的角度反映出人的姿媚,都只是方法,是“用”,而不是“体”,“体”是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只是知道这些方法,还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关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短篇小说的作者是请他的读者并排着行走的。…一个短篇没有写出的比写出来的要多得多,需要足够的空间,好让读者自己从从容容地抒写。

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

一个作者的责任只是把你看到的、想过的一点生活诚实地告诉读者。你相信,这一点生活读者也是知道的,并且他也是可以写出来的,作者的责任只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尽量把这生活说得有意思一点。

关于语言的美感:

不能像盖房子一样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于一句一句的话,而是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枝叶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关于“文”与“水”:

中国人很喜欢用水作文章的比喻。苏东坡“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中国人说“行文”,是很好的说法,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

他评论老师沈从文先生的《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废名的小说“如一弯溪水,遇到草叶都要抚摸一下,然后再泊泊地向前流去”鲁迅的《社戏》《故乡》“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如同秋水黄昏。”

关于知人论世:

必须先论世,才可以知人。离开了大的政治社会背景来分析作家个人的思想,是说不清楚的。

关于文章功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得失,首先是社会的得失。我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总得有益于世道人心。

最后

关于读书: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多读一点古人的书,方不至书到用时方恨少。

对于生活:“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此间风雅读后感第三篇

说到汪曾祺,总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有滋有味,二是云淡风轻。有滋有味说的是他的生活态度、他做的美食在我们看来格外有滋味,他是一个活明白了的人。至于云淡风轻,则是指他的作品风格,平淡如水又朴素淡雅,有一种超脱物外的情致。

对这两点感受最深、体会最透彻的的怕要数他的儿子汪朗和女儿汪朝了。他们在书里、节目中曾多次谈到汪曾祺先生与家人之间的趣事,常令人忍俊不禁又心生向往!

汪朗在谈到小时候对汪曾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吃饭啦!”看到这,我想许多读者都会和我一样心生错愕,这个也能叫一句话吗?但事实就是如此。汪朗说别人家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他家则恰恰相反,是“女主外,男主内”。他父亲为人随和,不喜欢在外边和人勾心斗角,就喜欢在家做饭。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都是他做。饭做好后,他就穿着个背心在阳台上喊一声:“汪朗、汪朝,吃饭啦!”不一会儿,兄妹二人就从外边跑回来了。

汪曾祺的子女甚至孙子都喜欢叫他“老头”,而汪曾祺觉得这个称呼并没有不妥,还十分受用。不知为何,写到这我就想起了那些在街头、公园里乐呵呵地聊天、侃大山的老头,细细想来,汪曾祺在我眼里好像就是这样一种形象。我想,这也是对汪曾祺生活态度的最好注脚吧。

汪朗说汪曾祺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说苦,别人觉得很苦的事,到他那里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他总能从这苦中发现乐。当年,汪曾祺和其他知青被下放到张家口接受再教育。怎么教育呢?掏粪!啊?这哪是城里来的知识分子该干的活啊?其他人都叫苦不迭,后悔来到这破地做这烂活。汪曾祺则不然,他对这种安排欣然接受,乐乐呵呵地掏起粪,毫无怨言。别人问他:“你不嫌脏啊?”他说:“这不脏啊,你看,这粪都冻成一坨了,一镐头下去就分好几块,又溅不出来,哪脏啊?”汪曾祺就是这么个人。他不说脏,不说苦,总是说:“我能干这个,我能干那个,多好啊!又学到了一点儿!”嘿,真不知是该笑他还是该羡慕他。

汪曾祺的这种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父亲。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里讲到他父亲,也是特随和一老头。抽烟时随手递给他一根,喝酒时也让他喝几盅,甚至当时汪曾祺喜欢一女孩,给人家写情书,他父亲也在边上瞎出主意。父亲的种种影响了汪曾祺的为人处世,而汪曾祺的种种又影响了他的儿女子孙。如果所有家庭都能像汪家一样该多好啊!

汪曾祺为人随和,他的作品也像他的性格一样,平淡如水。你看他的小说,不管是《受戒》还是《异秉》,情节都很平淡,几乎没有曲折,一笔写到底,平平常常,就像跟你唠嗑一样。比如说他的《受戒》: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寥寥几句对话,很普通很平常,但却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景图。汪曾祺的用词并不华丽,却尽显文致。他的语言美,但不是矫饰。他写的爱情纯,干净的如溪水一般,并不像外国多数作家那样露骨,明子与英子并没有经历什么风吹雨打,却让人刻骨铭心。他们的爱情不像是张爱玲说的,经得起挫折却经不起平凡。他们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那份淡淡的却又浓厚的爱,沉淀在文中的每个字里,在那小舟上方升华。

梁文道曾这样评价汪曾祺:“(他)在生活不能平静的年代,仍然坚持在生活中看到平静的味道,那就是一种对于这种不平静生活的抵抗和救赎。”深以为然。他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但他从不因眼前的困苦而自怨自艾,他总能看到希望,看到事情之外东西。他总是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大家,不管是他的生活态度还是他的文字。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而他总能看到那一二。

最后,我想用汪曾祺先生的一首诗来结束此文: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

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

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