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波尔多囚犯》观后感100字

《波尔多囚犯》观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30 01:30:19
《波尔多囚犯》观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30 01:30:19   小编:

电影《波尔多囚犯》描绘了二战期间一名犹太囚犯勇敢坚强的生存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主人公在恐惧与希望之间挣扎,最终展现出令人感动的坚韧和勇气。这部电影让人深思战争背景下的人性与生存。

《波尔多囚犯》观后感(篇一)

不从性别视角看,不从阶级视角看,

这部电影的配乐叫做《我感知到了你的谎言》,极度好听。

近几年于佩尔上映的电影,通通观众不是很多,电影场里只有我和一位女性。

相比前两年,最早上的场还有一堆老大爷去观看

说点于阿姨的缺点就是她已经制造不出惊喜了,做为于阿姨的影迷甚至猜到了她表演的方式,她肢体得动作,冷漠得嘴角,突然的善意,某些细节演的像舞台剧,比如这部电影里吹气球的片段,动作稍显刻意,也有可能在表达她所处的阶级不需要劳作,不需要吹气球,不会吹气球。

其次,也是最后一个缺点,剩下都是优点。那就是她演母亲,我从来感受不到她在演母亲。另外一位女主角被绑,她们两人在逻辑上长篇大论。冲向房间去看孩子安全与否的是ménage,我想回头跟另一位一起观影的女士说,“我完全不懂”。

于佩尔演技的精湛在于种种细节,可能是偷画的卡车撞掉花园的树枝,她在捧着鲜花进门时,会穿着高跟鞋捡起它。整个画面,无比美学。

整部影片,她眼角都是红的。

她在感知到对方的谎言时,从眼神微微的转动。就可以传达出她对自己的说服。

永远可以在于佩尔的眼神中,看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畅通无阻感(因为她要么是在其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做为讲述者被观看;要么没有演过太底层,羞涩,类似于她对手演员的角色(需要假笑,接受别人给予得生活便利的角色)。不是要找寻什么意义,而是她做了没有意义的事之后,就变得有意义。

另外种草,她的毛衣和睡衣。

于佩尔,和开头的鲜花很相配。

我们也能从这些镜头里看到些永恒的东西,遭遇过刑事案件后,经由于佩尔的演绎,总是会出现,她处理灾难日常的一面。

绑架,她吃披萨;

偷盗,她唱歌。

想唱歌还是唱歌。

《波尔多囚犯》观后感(篇二)

【8th PYIFF】4.5星。

狠狠共情了。

片中的于佩尔女士是多少人的翻版呢?她说,即使跟最烂的人在一起,也可以寻欢作乐——多么让人心酸的一句话。她知道现实有多糟糕,但她选择欺骗自己——因为一幅几万块钱的拼贴画就跟一个狗男人重归于好。

这是多少现实的隐喻?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假装开心、伪装幸福,就像片中的于佩尔明明不期望丈夫出狱,但仍然被一种可怕的发条支配,主动张罗一个用来庆祝丈夫获许提前出狱的派对。现实中很多人心里很清楚自己过得不好,甚至比起现在的伴侣,更愿意跟一个随便抓来的陌生人一起生活,但这些假装开心的人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现实因素就画地为牢,没有离开的勇气。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虚假信号,就说服自己接受如同嚼蜡的人生。

还好米娜扇醒了于佩尔。这也是片中的一个神来之笔——仇人想要从米娜一家搞到钱,从而不停骚扰、报复米娜,米娜想要摆脱仇人、保护丈夫,而在米娜看来,拼贴画恰好又是于佩尔的桎梏。这个时候,米娜选择让坏人偷走这幅画,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米娜和丈夫以及于佩尔和丈夫也是一对绝佳的对比,这两对夫妻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什么是爱情的样子,什么不是。

于佩尔选择离开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婚姻中她失魂的样子,在这个时刻终于消失了。

片中有几次流浪汉的镜头。导演或许想问,是哪种人生更好呢——是人在监狱失去自由但有家属探视,还是无人过问但拥有流浪街头的自由?

前后呼应,结构也好。片名一语双关了——丈夫是波尔多的囚犯,妻子又何尝不是?以及全篇的音乐也太好听了!

最后的最后,电影里于佩尔可以有米娜这样一个推力,但现实中的你我是否有呢?这就体现出导演拍片的意义了,感谢这位细腻的女性导演!

人生最不应该缺的就是从头再来的勇气,祝我们都能拥有随时离开的勇气。

《波尔多囚犯》观后感(篇三)

该影片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剧本讲述了丈夫入狱的两个女人之间不可思议的友谊。阿尔玛(Alma,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精致的资产阶级女性,独自一人住在她美丽的联排别墅里,而米娜(Mina,阿弗西娅·埃尔奇 饰)是郊区的一位年轻的单身母亲,为了养活两个孩子而不得不努力工作。她们的丈夫是同一监狱的囚犯。在一次探监访问中,两个女人相遇了...... 电影法语名中的“la prisonnière”(囚犯“prisonnier”一词的阴性形式,意即女囚)似乎已经暗示了某个女性的困境。反而目前的中文译名并没有特意指明,“囚犯”不论性别。电影的开篇似乎就已经将片名揭示得十之七八——徘徊于花店的于佩尔,一开始很长时间其身影是作为天花板镜中的倒影所出现的,随后带着一大捧鲜花孤身一人回到自己的大别墅里,孤自吃着点心。导演将于佩尔这个独自居住在大别墅里的精致资产阶级女性的“孤独”描述得毫不费力,这不是因为导演她功力十足,也不是于佩尔演技精湛——说实话她只需要演出忧郁即可——而是别墅太奢华、太空旷了,只消几个萧条的空镜和一些于佩尔忧郁的全景、远景便解决了。这分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于佩尔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简直难以欣赏,又或者她就是这个角色本人。电影并非如官方简介所说,“Sans manichéisme et sans tiédeur.”(没有非黑即白,没有三心二意),如若不然,便是导演的创作事与愿违。她分明可以更加专注在人物本身,但观众只看到一个资产阶级贵妇的符号,或许换个陌生的面孔来演绎都要比于佩尔来演效果好得多。此次的两个女主角,在刚刚过去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也共同参演了一部名为《我的新朋友》(Les gens d’à côté)的电影。两人的阶级和关系甚至有点相似,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差距更大更深刻。相比于于佩尔,阿弗西娅·埃尔奇饰演的年轻母亲比较鲜活,但也不排除是因为资产阶级精英本身就很无趣。“émancipation féminine”(女性解放),没有的事,甚至对女性的描写都是“媚男”的,一些老套的桥段,不知是不是因为导演帕特里夏·玛佐(Patricia Mazuy),是一位出生于 1960 年的法国女性?可能很多观念和看法还是停留在以前,至少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会是这样。 电影使用倒叙,最后在于佩尔回到家的那一刻(就是影片开头),她不曾疑虑事件的相关者,反而是孤自在厨房吃着原本可能为两人准备的点心,之后才慢慢出现在米娜面前,这简直是关于阶级鸿沟的恐怖场景。再反过头来看于佩尔在一开始对米娜提出的慷慨提议,很可能背后显示的是她资产阶级精英不自知的傲慢,看似温柔的残酷。阶级的鸿沟永远无法消弭,哪怕是对于两个看似同病相怜的女人。影片的结尾,资产阶级浪漫式的逃离确实解决了一个妻子的问题,却远没有解决女性的问题,更没有触及阶级的问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