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这样告诉我们》读后感:本书通过剖析经典作品中的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阅读之旅。作者以简洁清晰的语言探讨了经典作品背后的思想,引发了我们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经典的价值,并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智慧的真谛。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读后感(篇一)
成长在表面形式上是儿童长成大人,但是在深层上是大人继承了自己童年时代的人性的可贵品质。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把儿童的生命看做是人生的丰饶的资源,儿童的生命价值随着成长以变换了的形态保留于人的生命意识的底层,成为一个成熟的成人所不可缺少的生命要素。因此,在每一个获得了真正意义的成长的成人内心深处,都会葆有一个“儿童”——儿童时代的自己。
1/3页《经典这样告诉我们》读后感(篇二)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
自从读过朱自强的书,就喜欢上了这个作家,就知道了在东北,在大连还有一个研究儿童文学的专家,而且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可是却总是感觉这个人很朦胧,上百度搜索,呵呵,百度百科里面竟然有五位朱自强,而且无一例外,都是男性,都是教授,只是研究的专业不同。其中第二和第三个朱自强都是研究儿童文学的,甚至他们出版的众多关于儿童文学的书里面都有这两本《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概论》。两个朱自强一个在辽宁师范大学,一个在海洋大学。两个大学还都在大连,没有这么巧的事情吧?我怀疑他们是一个人。
我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的介绍中看到,朱自强海洋大学教授,却还是东北师大的博士生导师,呵呵,真不知道海洋大学的朱自强教授怎么会以研究儿童文学为专业呢?怪不得很多人会搞错。
不论有几个朱自强教授,我只喜欢这本书的作者,那个研究儿童文学的朱教授。这本书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专著。读完一看,呵呵,竟然是十多年前的旧著了。我自己感觉没少读儿童文学,可是真的走进儿童文学的大门,才发现,里面比我想象的要深奥得多,原来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文学本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老实说,这本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读,挺艰涩,很多地方我都没深入进去,因为感觉缺乏兴趣。看来我只能阅读儿童文学,而不能成为一个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了。
书做得非常漂亮,里面还配了很多里面提到的书影,虽然图片只采用棕色印刷,更显得那些经典被岁月的沉淀之后的凝重。很喜欢这本书,里面关于儿童的很多观点,发人深省。不过要是把这本书当作一个指导孩子阅读的书目介绍,你肯定会感觉到失望,虽然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很多儿童文学经典,但是却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进入的。对我们了解那些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简单说就是很精彩,同时也很专业,如果你不想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仅仅是想知道儿童文学有什么经典,那么还是选择别的书吧。
2/3页《经典这样告诉我们》读后感(篇三)
之前读过朱自强翻译和著作的两本书,觉得他的文笔真不怎么样。但是他的这本学术著作,倒是让我刮目相看。这样的一个标题,一般很难让读者想到这是一本学术的专业书籍。的确读完全书,看到作者的后记,才知道这是他几年前《儿童文学的本质》的再版,原本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书籍,在儿童文学如火如荼的时代下,改换了个名字,也希望能引起普通家长读者的注意。
其实,我读这本书很多时候是硬着头皮,半懂不懂的读完的,感兴趣的部分我就认真看,纯理论型的部分我就囫囵吞枣的翻过去。
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生长有了很多新认识,最基本的就是儿童本位论,一切以儿童的所知所感为基础,不以我们父母的需要来强加给孩子。另外还有一个对儿童的理性教育的问题,大概现在的父母都给孩子早期教育,希望个个能早早识字,能有很广的知识面。但是书中提及国外先进的儿童教育观,强调不要过早的给儿童理性教育,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感性感受能力。这倒是让我改变从前的想法,一方面以后不过早单方面的教儿子识字,让他充分感受纯粹图画的时间再长一些;另外,也不过早给儿子看科普类的书籍,这些常识和知识以后总会一点一点慢慢积累的。美好的童年还是让他好好玩耍,好好享受简单的感知。
这本书著者参考的书籍都是八九十年代的,实在很久远,我想找来看,很多大搞都是已经绝版了。而且很多作者参考的都是日本的原文书籍,特别是其中几本我最感兴趣的专业书籍。而其中引为例子的很多儿童文学书,也实在都是很老的书,倒是拓宽了一下我对国内早期儿童文学作品的了解。绘本在本书中提及的非常少。
朱自强还和梅子涵隔空喊话,两人互相把彼此给吹捧了一下,就当作是互相捧场吧。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