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一篇充满温暖和鼓励的文章。作者通过十封信的形式,向青年诗人传达了关于写作、创作和生活的建议和鼓励。文章中充满了对诗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诗人成长和进步的真诚关怀。这篇文章深情而温暖,值得一读。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一篇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一位19岁的青年,想要成为一名诗人,在他将要选择职业道路之际,他将自己的诗寄给当时已有名气的里尔克,希望他能评价指导下自己的诗。没想到这位诗人,不但没有无视这个无名小卒,还寄回了一封封真诚亲和的回信。在这些回信里他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青年表达出的迷茫、寂寞、孤独产生共情。他让青年学会观察自然,生活和诗歌的奥义都藏在自然中。寂寞在他看来并不是件消极的事,在寂寞中忍耐,可以让自己投身于更广大的世界…… 读这一封封信,感慨着一位杰出的诗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如此的独特。他用最真诚、最天真的眼睛观察到事物最细腻之处。他将事件万物都串联起来,将人类放置大自然之中,人类存活于世的理由,似乎就是要获得一种超乎自身的灵性洞察。为了获得这种体验,人要习得在寂寞时忍耐,在爱时真挚,在信仰时单纯。 我阅读中还发现他似乎很少引用他人语录,觉察到这一点,我就更确定他写的文字,都是极其真诚的。他真的将自己的独特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一个素昧谋面的人。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二篇
说到里尔克,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秋日》。第一次读这首诗,我就被击中了,心中一阵怅惘,似乎看到秋风刮过原野,树叶在风里飘零,诗人竖起风衣的领子,在树下徘徊、吟哦。今年7月,樱园读写俱乐部决定共读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时,我就很期待,读了第一遍,果然没有失望。这十封信的文字很美,但也有不易理解的地方,我更倾向于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翻译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这都不足以遮蔽它诗意而理性的光辉。关于生活、工作、爱情、写作,里尔克都有成熟、睿智的见地。每封信都深深击中我。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书。青年诗人询问里尔克对自己的诗作的看法。里尔克诚实、真挚的给出了意见,但同时告诫青年诗人不要向外去寻找意见,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帮助到一个初学者。要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从内心挖掘一个答案。里尔克说:“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创造。”“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在它这样的根源里就含有对它的评判:别无它途。”里尔克告诫青年诗人在艺术创作中要忍耐,像树木似的成熟,不要担心夏天会不会来,不能去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谈到爱,他认为爱是艰难的,爱的要义不是献身、倾心、与他人结合,而是自我完成,为另一个人完成自我的世界。对这十封信,我对读者的建议是不要去试图解读和阐释,你只要像咬一口果子,自然而轻巧地咽下甘美的汁水,就会得到无比美妙的快乐体验。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三篇
这是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在信中,里尔克诚挚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写诗的建议。他劝说这位未曾谋面的青年人,要花更多的时间询问自己的内心,而非关注外界的审美批评。因为批评“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不然就是乖巧的卖弄笔墨,今天这派得势,明天又是相反的那派”。理解艺术需要用爱,创作艺术需要用真心。要让情感慢慢地灌注笔尖,让诗歌自然地在纸面上呈现,万万不可急躁。毕竟,“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 而对我这样从未写过诗的读者来说,这又不仅仅是给青年诗人写的文字。 当里尔克在讲诗人不应将批评文字奉为圭臬时,我作为读者,仿佛也在被劝告。“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所以读诗、鉴赏艺术品,又何必常常求助于批评文字呢?有人会说,听取他人意见对理解艺术品是很重要的,但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要学会的不是多听听他人看法,而是听听自己的内心。
当里尔克在谈写诗要耐得住寂寞时,他也在谈人生。他将孤独、寂寞视为人生常态,认为对心中的疑难困惑要多多忍耐,对寂寞要学会去爱。我们常会对现状感到焦虑不安,但实际上我们周围并非陷阱遍布,并非有神在故意刁难,而是人生本就如此。我们常对梦想有过于急切的追求,但实际上实现梦想,怎能不懂得忍耐与积累?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孤寂,不必将其视为特殊。 或许,信中很多道理我们早就明白。但里尔克朋友般的姿态,冯至诗化的语言,让道理变得更为亲切。每当心中被乱麻纠缠时,捧起这本书,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吧。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四篇
冯至先生说,第一次读到里尔克这册书信时,觉得文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是啊,究竟什么样的文字能够如此透彻心灵,反复流动在心间。
这本小册子《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记录了里尔克与收信人卡卜斯之间的谈话,有关诗歌创作、有关人生走向、有关职业焦虑、有关内心境地,良师益友的口吻让人感动,让人温柔。
里尔克是何其温柔的人。面对卡卜斯的职业焦虑。他说,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当我们身处无法适应的环境里,内心的空旷自不必说,尤其当我们努力去负担自己的世界时,这种广大的寂寞更是需要接受“内心世界”长期不遇一人的准备。里尔克的口吻如此冷静理性,却又如此触及心灵。
他说,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行与物接近,他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我们的美好一日,尽可有很多部分构成,还有夜,还有风,我们还有这个世界从不曾被我们认真善待和感悟的事和物。
里尔克是何其清醒的人。他时时劝慰卡卜斯却也对卡卜斯表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终究是需要自己去梳理,去面对,去探寻,旁人无从插手。他说,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方法,请你走进你的内心。像是在指导卡卜斯的诗歌创作,又何尝不是在给予人生建议。
人生道路上的疑虑种种,在年轻的岁月中,无法被感知和体验。我们总是无法放手,无法忍耐,我们还无法接受去爱这些“问题本身”。他说,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爱问题本身就像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的文字写成的书。
但里尔克也是处在悲伤与寂寞中的啊,他对卡卜斯说,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有些不忍,但他的亲切与美好却又让人无法停止阅读这些文字,就像冯至先生所说,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无时不和他的朋友们讲着最亲密的话。
这些话语像是伸向人间沼泽的树枝,在黑暗间让人看见破晓,在窒息间让人感觉呼吸,在广大的寂寞间让人心有陪伴。
这本小册子同时也收录了18首诗歌,再次读到《秋日》依然是那么动容和颤抖。这首诗是我第一次知道并接触里尔克的第一首诗歌,十年前的阅读记忆历历在目,“夏日曾经很盛大”“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我们曾经的消失之光,寂寞之爱,灵魂之深,都如同卡卜斯一样,在无尽的焦虑、苦难和寂寞中等待里尔克的回信。卡卜斯得到了回信,感谢冯至先生,我们也得到了回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五篇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是自然。”
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语言真的令人好生心动,在这十封信件里,里尔克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耐,也没有一点身为前辈的架子。
他言辞细腻柔软,带着一种快要破纸而出的包容、谦逊以及尊重。
在这十封信里,里尔克谈到了诗与艺术,谈到了两性的爱,谈到了生活与工作,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被列为了中学生必读书单之一,如果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也能读到这本书,该多好啊。
“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的意图都离我太远。”
在第一封信中里尔克的回复真的很有意思,他先是说“我不能评论的诗,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他说“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他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到达过的空间”。
但是在这之后他又指出了卡卜斯诗歌里存在的问题,并在之后给卡卜斯指引了一条写诗的道路——
比如关注到生活最寻常琐碎的时刻,不要写爱情诗、不要写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因为他们都是最难的。要如何躲开普遍的题材、如何正视生活的贫乏,因为创造者的生活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这简直是完美的一个引导式教育的谈话模式啊!先肯定再指出问题之后再循循善诱,比直接否定的方式好太多了啊。
在里尔克的这十封回信中也可以看到卡卜斯在寄过去的信中一定写到了许多关于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相信这些问题现在也在困扰着许多孩子。
让里尔克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
“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还有一个即使是成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孤独与寂寞。
从里尔克的回信中可以看出里尔克是一个真正享受寂寞的人,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着寂寞。
“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间成为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来你将寻找你一切的道路。”
“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除此之外,书中也提到了职业、两性关系等等受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当然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里尔克对于卡卜斯称呼的变化,在前五封信里他还是称其为亲爱的先生、尊敬的先生,到后期就变成了“我亲爱的卡卜斯先生”,相信在这个通讯的过程中,里尔克也渐渐将当成了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吧。
在这个版本里还收录了作者的论“山水”,以及冯至先生译作的里尔克的18首诗,开本较小,便于随身携带,爱了。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六篇
◆ 译者序 >>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 >> 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 >> 可是他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 ◆ 第一封信 >> 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 >> 它也许告诉你,你的职责是艺术家。那么你就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它的重负和伟大,不要关心从外边来的报酬。因为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 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 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 ◆ 第三封信 >> 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 >> 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以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 ◆ 第四封信 >> 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 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 >> “性”,是很难的。可是我们份内的事都很难;其实一切严肃的事都是艰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如果你认识了这一层,并且肯这样从你自身、从你的禀性、从你的经验、你的童年、你的生命力出发,得到一种完全自己的(不是被因袭和习俗所影响的)对于“性”的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怕你有所迷惑,或是玷污了你最好的所有。 >> 它们忍耐而驯顺地结合、增殖、生长,不是由于生理的享乐也不是由于生理的痛苦,只是顺从需要,这个需要是要比享乐与痛苦伟大,比意志与抵抗还有力。 >> 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 ◆ 第五封信 >> 在少数的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 ◆ 第六封信 >> 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 >> 到处都是一样:但是这并不足使我们恐惧悲哀;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行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在物中间和动物那里,一切都充满了你可以分担的事;还有儿童,他们同你在儿时所经验过的一样,又悲哀,又幸福,——如果你想起你的童年,你就又在那些寂寞的儿童中间了 ◆ 第七封信 >> 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的去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 >> 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 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 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 >> 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 >> 这其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 >> 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 第八封信 >> 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 >> 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 >> 若是我们把我们的生活,按照那叫我们必须永远把握艰难的原则来处理,那么现在最生疏的事物就会变成最亲切、最忠实的了。 >> 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的那样广大,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的掠过你的行为与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惧。你必须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那是生活没有忘记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不会让你失落。 >> 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须是看护自己的医生。但是在病中常常有许多天,医生除了等候以外,什么事也不能做。这就是(当你是你的医生的时候)现在首先必须做的事。 >> 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 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 第九封信 >>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 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情感都是纯洁的,但那只捉住你本性的一方面,对你有所伤害的情感是不纯洁的。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的事都是好的。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更丰富的,都是对的。各种提高都是好的,如果它是在你“全”血液中,如果它不是迷醉,不是忧郁,而是透明到底的欢悦。你了解我的意思吗? ◆ 附录二:冯至论里尔克 >> 至于他沉默的时期,正是在第一次的世界大战中间和战前战后,他看着世界一切都改变了形象,他在难以担受的寂寞里,深深感到在这喧嚣的时代一切的理想都敛了踪迹,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是他锐利的目光无时放松时风的转变,他只向他的友人们倾吐他的关怀。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七篇
很荣幸入选2023年6月份【搜狐有好书】试读活动,试读书目是《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此书除了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还有4则附录。试读的领读版还配有有声读物,可读可听,极为方便,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其中的十封信,连续阅读多遍。仿佛也是写给我的信,感受到里尔克对后来人的谆谆教导,更多的是对新人的呵护和引导。虽然这是一百多年前写的信,丝毫不显过时,仍然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里尔克在信中说到很多道理和方法,基本上都认同。一部分以前想过不确定的,仿佛确定了;一部分以前没想到的,在这十封信中读到了;很多知道,确信,还没付诸行动的,决定去体验。
既然是以收信者的姿态去读的,断不敢评价信的内容,遂回信一封,藉收信必会之礼节,达双向交流之圆满。
亲爱的里尔克先生:
你好!现在是公元2023年,我在中国北京向您问好。无论在哪里,望有平安伴随你。
很高兴通过出版物,读到你在一百多年前写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也是我正需要的时刻读到,深有感触。决定给你回信,为了思想上的沟通,也向你介绍我们现在的世界,你离开近100年后的情况。
你在信中多次提到,要向内求,这个观点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常提到。你在第一封信中还提到,要进入到自己深处,看看是不是非写不可,不写会死那种。不要为了出版而写作,不要为了获得别人认同而写诗。这我也是认同的,可现状是,售卖写作套路的课程畅销,流量写手都是为了打造爆款而写作。没有作家像你这样,劝勉新手写作的秘诀是向内看。也许有,也被叫卖声掩盖了。
你在信中更多是跟青年诗人谈生活,谈思想,谈经验心得。其中关于烦恼、恐惧、寂寞的部分,好像刺穿了这些小怪兽的魂魄,撕下了他们的面具。在你的分析下,一切都不那么可怕了。甚至如果我们耐心等待,与他们共处,还能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我完全被说服了,在思想上是能看惯它们了,静静看它们的表演吧。
非常惊讶的是你提到了子女和父母相处的问题,女性身份的问题,现在的热点话题。在第五封信中提到,“纵使父母的爱不了解我们,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在第七封信中说到,“所谓妇女这个名词,她不只是当作男人的对立体来讲却含有一些独立的意义,使我们不再想到‘补充’与‘界限’,只想到生命与生存——女性的人。” 一百年多前你都说的很清楚了,时下的争论还很炽热。你的信现在挺畅销的,各种书单都有,如果人们多读读,就不会越吵越模糊了。
这一百年,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除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可选择方式大大增加外,人工智能也得到长足发展。比如最近的社会热点AI,ChatGPT,高科技已经无处不在。现代人甚至为将来被人工智能抢了工作焦虑,高科技带来了方便,又带来了问题。如此看来,一百年来,几代人为同样的问题忧虑,也难怪了。
现在ChatGPT也能写作了,会写论文、新闻、文学作品,甚至高难度格式要求严格的中国诗词。而人类却如你所说,越来越局限,生活上,人与人交往上都是。习惯了套路,放弃了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找经典来读,也才读到你的信。
“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能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了、损伤了艺术的存在,如整个的报章文字、几乎一切的批评界、四分之三号称文学和要号称文学的作品,都是这样。”你在第十封信上提到的,现在也一样,甚至更甚。可能我还只能看戏,默默忍耐,等待变化。
你说不要感谢,还是要表达感谢,并再次祝你平安!
Phoenix
2023年7月4日于中国北京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第八篇
第一次听说里尔克这个名字是从这样一句话:
你如果缓缓把手举起来,举到顶,再突然张开五指,那恭喜你给自己放了个烟花,一次最多放两个。
这成为了一段时间里我鼓励自己的方式:把双手举过头顶,给自己放两朵烟花。
后来看到的所有真正烟花都因为里尔克的这一句更加灿烂动人。
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偶然遇见烟花的后半句,那个时刻的欣喜简直无可比拟:
可你知道嘛,如果你缓缓把手伸过来,牵住我,那么我心里,是烟花千千万万朵。
读到的时候热泪盈眶,太巨大的感动了。就好像看到了橘子洲头的烟花秀,看到了迪士尼每晚定时绽放的浪漫烟花,又或者日本的花火大会,人们簇拥着,而我身边是你。你看着烟花,我的心也融化在了你的温柔眼眸里。
意境如此,文字本身而言,两个句子本就独立完整,组合在一起又是那么浑然天成。很长久、很深沉的感动。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8.5
(奥) 里尔克 / 2022 / 天津人民出版社
从这十封信里提取了一些简练的建议:
在第一封信里,对于自己的产出,里尔克给出的建议是,“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试着问问自己是必须写吗:“因为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第二封信主要围绕两件事展开,其一是“暗嘲”(即反讽),“你不要让你被它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其二提到了他常带在身上的两本书,一是《圣经》,二是丹麦诗人雅阔布生的书,他从这里体验到了创作的本质、它的深奥、与它的永恒意义。
第三封信里,里尔克强烈推荐了《尼尔·律内》,“你将要得到首次读这本书时的大幸福,通过无数意料不到的惊奇仿佛在一个新的梦里。可是我能够向你说,往后我们读这些书时永远是个惊讶者,它们永不能失去它们的魅力,连它们首次给予读者的通话的境界也不会失掉。”之后谈到了里洽特·德美尔,并附上了自己的书单。
第四封信,很明确地提出,对于心里的一切疑难都要多多忍耐,学会在问题里“生活”,渐渐就会到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了。另外,应当把身体的快感当作应得的丰富而无穷的经验,而非生命疲倦处的刺激和疏散。还要爱自己的寂寞,在很生疏的关系中间寻找立足点和家乡。
第五封信写在罗马的观感,喜欢的是写到自己不喜欢在路上写信,“因为我写信除去必须的纸币外还要用:一些幽静、寂寞和一个不太生疏的时刻。”由是想到了朋友给我的信中的:
于是在写信这个方面,我不会催促他人也不会强迫自己,情绪涌上之时便放下一切尘世之事,一挥而就,把最瞬时也最珍贵的心情借笔尖传达。若无,便不写就是。
第六封信:“(寂寞的生长)是痛苦的……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的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尝试把一切的枯燥看作是陌生,“防御与蔑视虽说是要设法和这些食物隔离,同时却是和它们发生纠葛了。”就像是一个看透世事的老者告诉初入仕途的年轻人那样,“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第七封,写爱和学习,写寂寞和忍耐,“必须用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爱对于个人是一种很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
第八封信,就像我们站在现在看过去几年的事情,大多数会被认为是小事、过眼云烟,“如果我们能比我们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的更远一点,稍微越过我们预感的前哨,那么也许我们将会以比担当我们的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想到了某个阶段用来无数次鼓励过自己的话,“许多事情努力过后才知道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后面还提到关于未来、危险、变化等等,格外深入,格外真诚。
第九封很简短,概括性极强:
第十封信,“在节日里我常常想念你,我设想你是怎样寂静地在你寂寞的军垒中生活,两旁是空旷的高山,大风从南方袭来,好像要把这些山整块地吞了下去。”好浪漫啊,想你的生活。另外喜欢信的结尾,“你经受了易于陷入的危险,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即将来到的一年会使你在这样的生活里更为坚定。”
许是因为家庭原因,他常在信中提到“寂寞”“忍耐”,这也恰是青年人最缺乏的。此外,附录中还有《论“山水”》、《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译者冯至所作《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和18首小诗,内容也一样精美,此处就不具体展开了。
在书一开始的译者序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而这些信想必也不是青年的避难所,不过可以给青年们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来面对生活里的一切苦厄。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