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民主”与“爱国”》的读后感大全

《“民主”与“爱国”》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1 20:21:01
《“民主”与“爱国”》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11 20:21:01   小编:

本文探讨了“民主”与“爱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认为,民主是爱国的基础,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爱国精神。文章呼吁人们要珍惜民主制度,同时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篇一)

本书的前半部分将战败全日本的国内情况做了一段非常仔细的介绍分析,只出了日本知识分子与日本群众的矛盾,以及军队内部的矛盾,作者将这一切有一种灰暗的基调描述出来,在我看来,有些像是刻意淡化日本以外的苦难。 战后初期则是日本各界对于国家制度以及相关问题的争议,但这些在美国阴影下产生的争议不过是自欺欺人,没有人愿意正视日本沦为美国殖民地的未来,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争议上。 后半部分作者将重心转移到日本知识分子的个人上,有人怀念过往,有人批判现实,有人谄媚,有人逃避,其中不缺少具有良知的个例,能够对日军的暴行略作反思,但大多则是在谁是受害者的争论中逃避这一问题。 诚然,日本社会内部也有过一些反抗运动或反抗团体,如日共,安保斗争,全共斗,反越战等,但这些无一不是软弱,又不能触及根本的。 另一方面,作者的文字中也能看出日本的大多数民众只是厌恨战败的结果,而非真正的忏悔,更有甚者自认为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急于推卸战争责任,无底线的谄媚美国,完全忽视二战中受到迫害的其他国家。 战争逐渐被遗忘,死去的人们也逐渐成为一个符号,一方面是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要铭记仇恨,另一方面则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责任,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冤魂还要多久才能得到血的祭奠。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篇二)

本书的前半部分将战败前日本的国内情况做了一段非常仔细的介绍分析,指出了日本知识分子与日本底层群众的矛盾以及军队内部的矛盾,作者将这一切以一种黑暗的基调描述出来,在我看来有些像是刻意淡化日本之外的苦难。 之后就是讲述战后初期日本各界对国家制度以及制度相关问题的争议,但这些在美国阴影下产生的争议不过是自欺欺人,有人愿意正视日本沦为美国殖民地的未来,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争论上。 后半部分作者将重心转到日本知识分子的个人之上,有人怀念过往,有人批判现实,有人谄媚,有人愤怒,其中不缺少具有良知的个例,能够对日军的暴行略作反思,但大多数人则是在为谁是受害者的争论中逃避。 诚然,日本社会内也有过一些反抗运动或反抗团体,如日共、全共斗、安保斗争、反越战等,但这些无一不是软弱而又不能触及根本的,在历史的舞台上表现的如同跳梁小丑。 另一方面,从作者的文字中也能看出,日本的大多数民众只是厌恨战败的结果,而非真正的忏悔,更有甚者自认为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急于推卸战争责任,无底线地谄媚美国,完全忽视了二战中受到迫害的其他国家。 战争逐渐被遗忘,死去的人们也逐渐成为一个符号,一方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要铭记仇恨,另一方年轻人则不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责任,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冤魂,还要多久才能得到血的祭奠?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篇三)

本书的前半部分将战败前日本的国内情况做了一段非常仔细的介绍分析,指出了日本知识分子与日本底层群众的矛盾以及军队内部的矛盾,作者将这一切以一种黑暗的基调描述出来,在我看来有些像是刻意淡化日本之外的苦难。 之后就是讲述战后初期日本各界对国家制度以及制度相关问题的争议,但这些在美国阴影下产生的争议不过是自欺欺人,有人愿意正视日本沦为美国殖民地的未来,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争论上。 后半部分作者将重心转到日本知识分子的个人之上,有人怀念过往,有人批判现实,有人谄媚,有人愤怒,其中不缺少具有良知的个例,能够对日军的暴行略作反思,但大多数人则是在为谁是受害者的争论中逃避。 诚然,日本社会内也有过一些反抗运动或反抗团体,如日共、全共斗、安保斗争、反越战等,但这些无一不是软弱而又不能触及根本的,在历史的舞台上表现的如同跳梁小丑。 另一方面,从作者的文字中也能看出,日本的大多数民众只是厌恨战败的结果,而非真正的忏悔,更有甚者自认为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急于推卸战争责任,无底线地谄媚美国,完全忽视了二战中受到迫害的其他国家。 战争逐渐被遗忘,死去的人们也逐渐成为一个符号,一方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要铭记仇恨,另一方年轻人则不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责任,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冤魂,还要多久才能得到血的祭奠?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篇四)

中世纪历史学家石母田正早年间参加渡部义通组织的研究会,但随着战时日本社会言论空间的缩进,渡边义通于1940年被逮捕,研究会解散。研究者只能孤立地进行各自的研究。石母田正说,对于那个时代的他来说,写《中世世界的形成》这样的历史故事是为了:“在黑暗中睁大双眼,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只能够依靠学术的力量。他也曾经检讨过,这样的描述“历史的必然”会不会离题太远,但他仍旧认为:“如果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带来的冲动,至少在战争末期那个黑暗的房间里,根本不会有奋笔疾书的力气。”石母田认为,他写历史是为了和包括自己在内的战时日本社会对抗。他深知自己在战争期间没有办法公开拿出立场表达对天皇制和战争的反对,而在一间封闭的小屋中通过书写历史表达对天皇制的反对,起不到任何的效果。《中世世界的形成》中,石母田认为历史学也好,任何希望推动社会转型和进步的力量也好,孤立于群众的情况之下,是不可能对社会学施加影响的。这种希望打破孤立的尝试,是战后历史学和国民历史学运动的开端。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是去年年尾,圣诞节前后的时候,感到得哭了。读到这句话的那个深夜,鄙校「大兴土木」,而贵埠初有疫情,除了「一小戳人」的愤慨、懊丧和悲伤之外,生活表面如常。就如同小熊英二笔下的石母田那样,我也感到一种分断、隔绝和不能言说的悲哀。特别是在眼前疫下的情况之下,人与人之间本来是需要“to hug someone,to kiss someone”,歌唱“the best is yet to come”的时候,却因为各种对象各异,所指不同的恐惧和怀疑与政策被隔离开来。而原先社会中所埋下的各类不平,在这一刻也更随着病毒加剧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体的悲哀。这类历史故事,我读过不少,真的经历起来,感觉又十分不同。古书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有古书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我想,正是因为圣人不仁、天地不仁,我们这些“人”才更应该诚诚恳恳地劳作,澄明心智,不令自己的心在这混乱分断中磨损,保存爱人之心吧。就算不能真的去拥抱、亲吻、歌唱,也应该不断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绝于世间,而是于远远近近的人相互联系的。所谓国民历史学,重要的不在于写出历史,而在于创造历史,并且发现自己的历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