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门》是一部描写青少年成长和人生追求的小说。主人公小薰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最终通过坚持和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地展现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小说门》读后感(一)
第一次读小说创作方面的理论书籍,细细读完,第二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经验和经历,让我相信我大概30岁之前写不出什么好的东西,但还是要努力,多写,争取能靠写故事养活自己,开始会觉得编剧比作家的技巧性更强,于我也更容易些。
作者在书中恨批现代小说,虽然有些地方过激,但大体也是认同的,第七章摇摆,作为存在状态的写照,同样适用于剧本创作。最后一章,存在模式即结构模式,深有体会。
还有,这本书很好懂,也有举很多例子,很全面也因此很多地方没有讨论深入,
最后,写作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作家可不可以被教出来?作家是命运的选择而不是你想成为就能成为的?我还留有很多疑问。也许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不会说每个要素每个要点都先设计好,小说不是这样被计算出来的,但却可以用这些反过来检查自己的创作。
1/3页《小说门》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曹文轩老师在北大讲授的课程《小说的艺术》的讲稿,这门课是通选课,因此讲述的内容不是很深,通俗易懂,引用了很多作品中的段落来论证。
全书共九章,序言对文坛大文化批评进行了反思,第一章是对小说起源和发展的概述,第二章至第九章依次是经验、虚构、时间、空间、悬置、摇摆、风景、结构,我今天看完了第八章风景。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对古典形态的小说与现代形态的小说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阐释了小说艺术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失落。
本书继续了曹老师一贯提倡的审美性标准,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在西方文学理论泛滥的时代,在众多貌似深奥的用理论阐释文本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的时代,仍恪守着文学的审美性的学者是孤独而可贵的。像刚刚在《风景》一章的最后一节《失去风景的时代》中所写的那样,现代形态的小说追求深度,而丑似乎比美更有深度,因此审丑的趋势愈加弥漫,对丑的批判代替了对美的欣赏,这个时代成为了失去风景的时代。
书中有不少值得深思的见解。如果要以挑剔的眼光谈下不足之处,个人以为有些章节引用的文学文本中的内容过多,略嫌累赘,可能与本书的讲稿性质有关吧。
此前看过曹老师的《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和众多研究当代文学的专著不同,这两本很少用西方文学理论和政治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文学,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为标准来衡量当代文学的现状。于是一直以为曹老师是不怎么看西方文学理论的,大概是不感兴趣也不在行。看了《小说门》之后发现自己判断错了,作为一名当代文学学者和作家,怎么可能对于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影响极大的西方文学和理论不感兴趣,从《小说门》可以看出曹老师对西方文学和理论显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只是对现在极流行的用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等分析文本并不赞同,像序言中对大文化批评流露的不满一样。我们的时代已经有很多“理论”和“深度”了,反而“美”和“感动”成为文学中难见的特质。
曹老师是一名作家,语言文字的文学性非常强,可以说是一本诗化的学术著作,推荐想初步了解小说艺术的读者看。
2/3页《小说门》读后感(三)
读曹文轩的《小说门》,其中谈到作家的经历与经验的问题。曹文轩认为,所谓经历,是指我们一生中体验过的那些人生事例,一个个具体的存在,而经验则是对经历的总结感悟。所谓的经验,就是作家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对作家而言,重要的是经验而非经历,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人间的种种人生都体验一遍,但作家有了从经历中提取的经验以后,就可以把这经验复制到任何相似的场景中。
所以我想写写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理解。按照一般的看法,自然是经历越多,经验也就越多。但我却觉得两者没有必然的正比例关系。经历丰富的人确实有助于经验的获得,比如作家野夫,他那如传奇故事般的人生经历确实有助于他的写作。但也有一些人生经历简单的人却写出了皇皇巨著。比如患哮喘病的普鲁斯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卧病在床,人生经历可谓极其简单了,却写出了《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文学经典。而有些人生经历丰富的人,却并没有得到多少经验,或者这些经验并没有能转换成他们的文学。
所以作家的人生经验并不简单的来自于丰富的人生经历,而是来自于对经历反思的深度。经历了同样一件事的人,有人能从中获得特别的启示,有人却对经历背后隐藏的经验置若罔闻。
刘亮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出生成长于新疆沙湾县的一个荒凉村庄,在这里做过农民,当过乡农机管理员。这样的人生经历几乎是每一个农民都体验过的,但是只有刘亮程从这平常的有点枯燥的经历中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一个人的村庄》这样的优秀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刘亮程虽然写的都是村庄里的琐事,但表达的却是对人生的深刻领悟,甚至可以感受到原始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存在。
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固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但那些隐藏于平淡生活之中的人生百态,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前者是强叙事性的,后者是弱叙事性的。但正如曹文轩所说,考察一个作家水平的,有时候恰恰不在于他能否写出那些人生的大场面,而在于对那些平常的,微妙情节的把控。每个人都经历的生老病死,时序更替却是最难写好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经历,而是对经历的反思。一个人只要来到世间生活过,他都获得了一份只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这经历就如同埋藏于地下的矿藏。关键在于采用何种工具开采挖掘。工具越高级,就越能开采出有价值的东西。这工具,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境界,以及他对美的发现的能力。当一个人境界越高,他所能感悟到的东西也越多,对人生也就更加悲悯,所以对于作家来说,不仅仅是去生活,去经历,同时也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反思人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陈说余言”,不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随笔感悟。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