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时光》是一本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主角小李在忙碌的工作中迷失了自己,直到遇见了书店老板王先生。通过与王先生的交谈和观察,小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本小说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真正的幸福来源。
诚品时光读后感(一)
感觉是本情怀书,诚品二十八年,用一本书来写出来,能表达出吴清友最想表达的意思就很完美。书中提及“生命有三种层次,从生存、生活到生命,对应到企业,也有生存、领先、标杆典范的三种阶段。” 还有一句“对城市而言,书店是必要的存在,对生命而言,阅读是必要的活动。” 讲的是情怀,做的是实事,一路走过,很受感动。
诚品时光读后感(二)
一家文化企业的发展历程,竟然读出了感动: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先后天的因缘都不一样,但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发现、寻找出生命里独具一格之所在,我把这称作是每人生命中的eslite。这个发现可能是因为一本书、一句格言、一首歌曲,或是一幅画作、一场展演,在某个时刻,打动了一个人,去启动生命中的eslite之旅。一如我自己,从阅读经典里,寻到了存在的积极意义。
诚品时光读后感(三)
诚品书店、诚品生活以及诚品衍生出来的各种平台可以说都是基于人文、艺术、生活以及创意为主,无论诚品经过了怎样的风风雨雨,经过了怎样的变革,诚品始终坚持“人”,坚持“人的身心安顿处”。 而这也是《诚品时光》一书所谓围绕的叙述点。 但《诚品时光》这本书,个人觉得太不真实,它所注重的是“我就是要告诉你诚品的经历不易” ,而这些想必是每一位阅读《诚品时光》的读者都知道的。而它对“叙述点”的过多描述(竟然用了两百多页),其中又有多少是冗余的,可整合的呢。 建议《诚品时光》的作者可以将该书内部表述意思差不多的话语、即使删掉也不影响理解的段落、篇幅,加以整合。 期待更精简、更有韵味的《诚品时光》的第二版。
诚品时光读后感(四)
这本书借了长达2个月,期间在某个中午翻过一些,为吴清友的传奇所吸引,原来诚品如传奇是有着创造人深刻烙印的。
借着去苏州诚品的时光,很应景地掏出那本未完的《诚品时光》,故事开始从创始人过渡到接班人,如此大的事业,到底一个人要付出多少?这付出又包含了多少失去?与这些问题相伴启程。
看了书后才知,诚品如今分拆了诚品生活与诚品两个业务,诚品生活走实业百货路线,而诚品则仍坚持人文精神不灭,够实际,够潮流,正所谓家里没有矿,必须要走一条行得通的理想主义道路。这是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该有的想法,任何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想法都需要有形实质的形式来展现。这里的矿不是一堆钱或一笔有具体数额的财富,而是与你的理想相比,是否足以支撑你实现过程中的持续消耗。上帝说,首先要有光,对一个人来说,这光就是人的想法信念,你信什么,要什么,然后才是为了得到,我必须怎么做,用什么来做的层次。
诚品时光读后感(五)
本书是诚品创始人吴清友及其文创事业的一部小传记,记述了诚品走过的一万多天时光。尽管在大部分时间里,诚品处在经营亏损的状态,但她所散发出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华文世界里最为成功的文化创意品牌。
从一个厨房设备制造商到文创帝国的领军人物,从马凡氏综合症患者数次徘徊在死亡边缘到坚定不移探寻人存在的本质,诚品创始人吴清友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追梦人。他不仅在物质世界创造了财富,更为宝贵的是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努力使之在物质世界中感染更多的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位深觉生命渺小、无常的中年人,想追寻一处能让身心安顿、心灵停泊的场域——吴清友从书店开始,构建起来了人文、艺术、创意、生活四位一体的诚品模式。其背后是吴清友坚守的人生信念:生命是自己的创作,阅读不只是阅读,它提醒着要有时间思考,不一定总读到真理,而是读到自己,带来影响、选择价值,进而改变命运。
在探索商业逻辑与精神价值的双赢之路上,吴清友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却始终大于融合。因此,本书在写作上也处处体现了这对矛盾的掣肘,读过之后总有种理想与市场貌合神离的感觉,这也许是本书最大的缺憾。一方面,作者寄希望于从经营管理上找到诚品成功的秘诀,但时常得到的是逆市场逻辑而动的结论;另一方面,尝试从精神价值上凝练出文化认同成为市场认同的独特路径,但却不知不觉落入了利润最大化的俗套。
总之,诚品的成功不仅在于经营模式,更多是她顺应了时代大势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大众化、精致化、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才使许许多多人感到诚品带来了宁静、无声的心灵滋润,人们悠然于她的时光、钟情于她的场域。想必每个爱书之人都会把诚品作为朝圣之地,在没有亲身参访之前,读读本书不失为很好的精神体验。
诚品时光读后感(六)
诚品书店,之所以取名为诚品,“诚”是书店创立者吴清友的父亲吴寅卯对孩子们的家训,“财务有时而尽,唯有诚字终生受用不尽”。而“品”字,是吴清友自己认为做事要有品质,为人要有品格。所有“诚品”这两个由此而来。
诚品书店对于我们大陆人来讲,了解得甚少。我第一次与诚品书店的近距离接触,是16年夏天,我朋友从台湾诚品书店给我带了一本台版的日本小说,从那时候开始,对于台版书籍,对于诚品书店,一直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再一次真正接触到诚品书店,是在2017年的元旦节,我只身一人前往苏州,其实就是为了去内地唯一一家诚品书店看一看。漫步在诚品书店,就仿佛置身于文学的海洋,艺术的海洋。当时在苏州只待了一天半的我,逛了两三次诚品,当时在苏州诚品买书时顺带买的纸袋,至今也还被我保留着。
《诚品时光》这本书是一部把诚品创立,运营和中间发生的艰辛坎坷都一一为我们道来的一部书籍。最初创立诚品的吴清友,为了心中那一个信念,一步一步让诚品发展起来。中途可能有许多次想要放弃的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对于我们内地人来讲,可能了解得更多的是新华书店。而对于新华书店,也是很多时候买教参必须去的地方。当近几年,我们周边的书店开始逐渐转型,开始融入艺术,生活等等这些方面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也学习了诚品。诚品书店好像是一个榜样,它让我们懂得了其实书店不仅仅只是卖书,它还可以包括生活,包括艺术,包括美食等等。
从《诚品时光》我们可以了解到,任何一次决定,任何一次信念,任何一次坚持,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我也觉得庆幸的是,诚品坚持了下来,不管背负了多少艰辛和困难,它始终矗立在那里。就是因为诚品这样的精神,我才有机会去认识它,去了解它,从而喜欢上它。将来诚品可能在大陆慢慢增加店铺的数量,我们也会有更多地机会与诚品接触。我觉得书店是一定不能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建筑,它能支撑起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管现在网络有多么发达,它依然是我们心灵得到净化的地方。
诚品时光读后感(七)
诚品书店如今已经走过了28年,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人文一景,甚至于如今当你去台湾旅游不去诚品书店合个影会感觉少了些什么,诚然这里有一些人不过人云亦云的去跟风装装小资,但你不得不承认,诚品书店本身就有这样的本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一个遗世独立的后花园,里面装着无数人都憧憬的特有的味道。
但你知道其实在诚品书店成立的前15年,书店就一直赔了15年,创办人吴清友先生这15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毅力常人真的很难懂,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本书作者对于吴清友先生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介绍的很详细,包括他是如何走上创建诚品这条在当时看来很蠢的主意,也包括期间即使以他上亿的身价都差点填不满这无底洞的疯狂时刻,更包括再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这一理念。
吴清友先生曾多次走在生死之间,这也是他想要给人留下些什么的初衷,当生死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人的思想层次自然会穿越时光,去思考那身后百年事,以及当下人生中最重要的和最想做的,所以他想开一家不是为卖书的书店,而是想要普通人进来首先想到的是去读书,并且有这样一个休息读书的场所来安安静静的在思想的海洋里遨游。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件清雅的事情,所以诚品书店的装修设计书架和书的摆放都尽可能的不那么市侩,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可以停留看书放空思想,让心灵停泊的地方,这样的场所试问谁不喜欢呢。
本书作者林静宜全书虽然是在说书店,但更多时候是在写人,书中附录了很多吴清友先生的一些书信和公开信,里面吴清友对于书店的理念、对于做人的信念都是那么的朴实,也从侧面反映了要想做事先学会做人这个真理。当你自己的精神境界高了之后,所谓世俗物质自然随手而来,可能那时候你还看不上呢,我管这叫人生的先后哲学,这是本书我认为想要表达的最有灵魂的地方。
作者用一本书完整展现了诚品书店28年的风雨历程,对于诚品书店最看重的人文关怀进行了高度赞扬和认同。坦白说曾经我也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如今想想,既然有人已经把这一步迈了出去并且走的非常好,作为一个有点书生气的我个人来说,感觉莫名的自豪,与有荣焉。
诚品时光读后感(八)
一本宣扬企业文化的公司志。 我认为,诚品并不是一个值得其他经营者学习的企业。首先,公司根本的目的是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价值,如果一家公司亏损十多年还要生存下去真的是非常困难。幸运的是创立诚品的人有足够的资产和其他业务能支撑诚品,换作其他企业可能早就关门了。 现在的诚品虽然早就盈利了,而且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我觉得它涉及的领域未免太多了吧。虽然一直是围绕着艺术人文发展的,但是他基本和艺术人文相关的业务都涉及了,从最初的书店到商场、画廊、旅馆、物流等等。我觉得与其花精力涉足多个领域,不如在少数几项业务上做好做强。 不管怎样,诚品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实体书店受到网上购物和电子书等不断出现的新事物的冲击替代。诚品让书店不仅是书店,更像是一个艺术中心,通过精致的环境,不断开展的活动,文创商品,引入餐饮与休闲等让人们想跨入书店。同时也提升了所在城市的人文素养。 之前看过一本书《东京本屋》,写的是东京的一家家特色的小书店如何经营生存。顾客可能只能看到书店的浪漫,却不知经营一家书店的艰辛不易。
日本有专门的法律限制网上售卖的图书价格,但是实体的书店仍在不可避免得减少,甚至《东京本屋》这本书在一开始取材时还有的书店到成书时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的书店应该比日本艰难的多,京东等电商各种促销和便捷的送货服务使得去实体店买书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所以那些还存活着的书店开始纷纷转型,通过与咖啡店文具店等结合,开发售书收入之外的收入模式。而这些事情,诚品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做了,而且目前应该没有其他书店在这方面比它做的更好。 诚品的创始人与其说是企业家,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他走的不是一条盈利为目的的路,从诚品像是一个艺术家一时兴起的创作。他说过一句话“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感觉至始至终盈利也只是为了能让人文存续下去。 虽然感觉不切实际,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欣赏这种理念的。有人的理想是开公司赚很多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开一家不一定能赚钱但是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公司不是更好么。
诚品时光读后感(九)
有关诚品的初识,源自于有过台湾留学经历的大学朋友的一次分享会。从那以后,内心更多的埋下对诚品的向往之情,总是在生活中不自觉的关注诚品的点点滴滴。后来,苏州诚品的开张让我感觉离诚品又近了一步。机缘巧合下,入手此书,通过此书了解到诚品从初始到如今的风雨历程。
书中主要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书写记述,其中结合照片和过往书信,让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到真实的诚品。通过笔者温情而细腻的笔触,了解到点点滴滴的事迹而促成如今的诚品,从细节处见真章。除了人文与艺术的结合,空间设计与阅读氛围的营造,24小时不打烊的运营模式,15年赔本经营的曲折经历,诚品的成功模式更多的来自于其创始人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其核心思想值得当下各行各业的人遵守,以诚为先,做事要有品质,做人要有品格。
笔者通过用时间线记叙的方法来向读者呈现出诚品发展的曲折往事以及对其未来的期许。诚品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诚品运营方式的多种可能性。第二阶段,文化理想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有关诚品的两难选择。第三阶段,当下面对电商冲击与阅读方式改变等种种不利的境况下,诚品核心理念与营运模式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书中更多的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小事来向读者呈现出血肉丰盈的吴清友与其家庭的形象。创始人吴清友的初心不外乎于“善、爱、美的追求”,做一处能让身心安顿、心灵停泊的处所。正是对这美好而真诚的初心一贯如一的坚持,才使得诚品有了如今。而正如吴清友所言,“成就生命,分享众生”,而用其女儿的话演绎则是,“与人为善,分享幸福”。由此可以看出,诚品的成功与其经营者优良品格的传承不无关系,更多源自于细微之处的“人文关怀”。
读罢此书,留给读者的启思颇多。无论是怎样的人生,皆能从中取一瓢饮。除了对善意的感动,更多的是对那15年不变的坚持的赞叹,为了那个信念和勇气值得去崇敬,为了那份真诚的善意值得去崇敬!
风雨如晦,初心不易,诚品未来必定会成为点亮每个阅读者内心中的那束光!
诚品时光读后感(十)
安顿心灵的空间
读《诚品时光》
对于台北来说,诚品书店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对于爱书人来说,“诚品”是一个符号,一种情怀。它意味着在当下纷扰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处心灵庇护之所;意味着即便现实有种种的不尽如人意,依然可以拥有平等的精神享受。
曾几何时,台湾的诚品书店,是我向往的圣地。那二十四小时不熄的灯光,闪耀阅读世界中众生平等的初衷光芒,照亮了我们心灵。
一家书店能做到这样,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我们身处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网络媒体的冲击,读书,特别是读纸质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体书店的生存举步维艰。是怎样的力量和能力,让诚品书店一路走到现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答案尽在《诚品时光》这本书中。
诚品创始人吴清友经历过一场生死劫难之后,深觉生命渺小、无常,自问:我现在所拥有的、未来想追寻的,都是生命中最爱、最珍惜的吗?1989年3月第一家诚品创办。如他所说:经营诚品,其实是经营一个心念,是一场探索之旅。
经历过两次生死关头,经历儿子的早逝,吴清友以比常人更强的生命力,积累乐观、正面、积极、任性、精进等生命资本,支撑过漫长十五年账面赤字的考验。到现在拥有台湾四十一家店、香港三家店,大陆一家店,实现盈利,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精神价值做出了巨大成就。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持,是无法走到现在的。这个信念就是:追寻一处能让身心安顿、心灵停泊之所在。让诚品成为一种生活,让阅读生活化。
正是有了吴清友这样卓尔不凡的领头人,才有了诚品这样的优秀品牌。
诚品:诚是一份诚恳的心仪,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这样的理念,是渗透在诚品的许多日常细节里的。选书原则广纳百川,尤为重视能够启蒙、影响、创新时代的代表作品;形塑出静谧安定的场所气质,读者在优雅的空间美学氛围中,感受到身心被安顿了,从容进入阅读的情境之中。还有,为抑郁的读者疗愈,为求助的女研究生大费周折找书,帮助弱势家庭的孩子在关键时期建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能力……所有这些,是诚品的个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走进诚品的人们,我们最大的竞争者不是别人,而是读者的时间。”作为一个普通人,多分配一些时间给书本、书店,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抚、滋润,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信念。在这个喧嚣、诱惑众多的时代里,我们无疑更需要诚品。有它,这世界就有希望。
诚品时光读后感(十一)
“不爱无诚,不诚无爱,爱是生命存在的主体,一个‘爱’字纵横人的一生”
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逛书店,每次只要有时间都会去书店里消磨一会儿,如果是和朋友逛街也会去附近的书店坐下休息会儿,和老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喝茶看书的地方。如果说除了当老师之外还有其它的职业理想,那就是做一个人文艺术书店,有书、有画、有咖啡和茶的清香,以及书被众人翻阅的合唱,那将是多么的浪漫交响?
在书店偶然翻到了这本林女士的《诚品时光》,听一个友人提到过书中的主角——创办24小时不打烊书店,在心灵鸡汤满天飞的时代,毅然决然的愿意亏本15年,利用奢侈的空间,只为了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推荐一场好的展览......这本书在台湾有出版,而且有两个款,一款是庄重的激情而热烈的大红色封皮,一款是墨绿色,深沉的一如知识给人的感觉,没想到如今竟然也有简体中文版了。貌似只有这一款——绿色是希望,是生命,而墨绿色则是一种沉淀之后的生命,更加的沉稳而有力,正如这本书的内容一样。这本书是作者在亲自访问创始人吴清友以及他的核心团队之后,历时两年半才写就的,在这两年半间作者辗转多地,从台北-香港-苏州-上海等地,拜访了几十位诚品的主管才完成了这本书,完完整整的呈现了从上世纪80年代成品的创立再到2017,历时28年风雨的诚品全部历程,然而,书未上架诚品创办人吴清友去突然离世,这也是非常遗憾的事。也正因如此,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一些铺垫的沉重。
“古今中外的任何生命一生中都会遭遇不同横逆,如果回到哲学起源,都是探索人存在的本质,这也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根。”这句写在封皮上的话,如同绵绵细针,瞬时就直追入心,人们往往在碰到每一个困难,都视为是一种艰辛,最多也就认为是一种磨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到生命之根本与源头,也许我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这份相遇,感恩这份缘分,因为你会因此而改变,也许把握好了就是一次涅槃,如果把握不好就是又一次陷入泥沼无可自拔。
这本书,每每翻阅都会给予满满的感动,有些段落会为之心酸落泪,然而,它也会在你迷茫的时候收获力量,在困惑时指明方向。这是一本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书,更是一本任何时候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本创历史,也是一本发展史,更是用事实来阐述了诚品一直秉承的一种精神——以人为本的关怀,这种精神至今还在传承。这本书不仅是记录了吴老先生诚品创办的初衷,以及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在吴老先生去世之后更是像是一种对逝者的缅怀和致敬。
诚品时光读后感(十二)
总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台湾,而每每不待我开口,身边的老公就会抢白,她就是去逛书店!接下来的一幕总是相似的,在我愤恨的目光中,老公一脸不屑,而友人则是一副心领神会的表情。这位在我十九岁时就和我在一起的初恋,有时对我的了解竟会比我对自己的了解更深。的确,我不能说是因为诚品而爱上台湾的,但爱上台湾,诚品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在台北,即便不做任何攻略地只是到处闲逛,只要够细心,你也会无意中撞到很多诚品。转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台北车站的地下街有个诚品;去淡水的时候捷运路过士林,一抬头,你会发现就在捷运站下方就有个诚品;热热闹闹的西门町有个诚品;中正纪念堂前方的广场有一个。更别说,只要稍做关于台湾的攻略,就会知道101大厦的北侧步行十分钟是诚品的旗舰店信义店,而最被大陆客们熟知的,则是以亚洲的首家二十四小时书店而闻名的敦南店。在并不大的台北,“在书与非书之间”的诚品书店竟如此密集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诚品书店已经成为了台湾的一张城市名片。
然而,鲜少有人知道的却是,这家即将过三十岁生日的书店,当年一赔钱就是十五年,而在这十五年中,它的老板兼创始人吴清友始终坚持着创店之初的理念, “不仅把书籍视为商品,更视为人们智能的结晶与作品;不把读者视为消费者,而是把来到诚品的每一个人,都视为值得尊重的生命;不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把时间当作生命中珍贵的某一个当下。”即便赔钱,也坚持做了下来。其实,诚品书店真的很像我们的豆瓣,前者赔了十五年,而后者则是十几年没有盈利,“只要不死,就这么丧着”,当豆瓣作为精神角落聚集了一大群“无价值用户”时,诚品书店也营造出了特定的“场所气质”,吸引着最符合它气质的读者,或者说,将他的读者潜移默化地改造成更符合它气质的人群。
事实上,现在帝都的很多书店多少也都在效仿诚品。在单向空间售卖着来自台湾的原创文具ultrahard;隆福寺的三联书店楼上有家超级文艺范儿的雕刻时光;谈及选书的品味,恐怕无人能及万圣书园;而库布里克不知道是不是也像诚品那样,要求工作人员考一个类似于“专业达人”的内部考试,总之前台的那个卖书的文静妹子,具有绝对的专业素养,自身就是一个图书百科全书,仿佛没有她没看过的书,总能用最准确地理解顾客的需要,帮他们推荐最适合他们的书……虽然这些书店也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然而它们哪一个都不是诚品,只有诚品一家能做到囊括它们所有的特质。而这大概就是当初诚品落户苏州时,大陆的读书人欢欣喜悦的原因。
作为一本介绍诚品的书,《诚品时光》则详细的讲述了诚品的前世今生,和诚品背后那些不为知道的故事,值得诚品的粉丝和爱书人朝圣。
诚品时光读后感(十三)
立起来的诚品——读《诚品时光》
文/贾明二
对于台湾人吴清友创建的诚品书店,我一直想去拜访。最早是将去诚品书店列在自己去台湾旅游的清单里,随后又计划这在国内这段时间去苏州的诚品书店,可惜总是由于各种事情未能成行。后来从俞敏洪的书中看到他推荐林静宜写的《诚品时光》,为了补偿不能够去诚品的遗憾,买来了书。这里我要多提一句对于书的态度,我大概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我们如今资源丰富,信息发达,电子书资源丰富,所有书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没有必要在项以前一样汗牛充栋。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今社会是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也更加注重效益,很多书在面世之后没有取到很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由于引起的巨大负面反响,会慢慢的不为人所注意的消失,包括电子书。因此,有些书如果有价值,还是需要买纸质或者电子版的,过了某个时间段,也许这本书再也找不到了。
对于吴清友这个名字,我一直容易和围棋大师吴清源混淆,其实他们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也没有什么瓜葛。吴清友本是一个台湾的企业家,之前是做烟火气很足的饭店行业,收获颇丰,根据书中描述他1975年就携带35万英镑去购买雕塑作品。由于得了先天性的马凡氏综合征对于人生的态度和意义有了别样的思考,再加上当时吴清友判断台湾的饮食行业已经饱和,决定打造书店,为台湾塑造一个文化的净土,为自己留下一笔文化遗产,这个书店就是诚品书店。其实开书店是很多文化人的梦想,许知远也开了一直不赚钱的单向街,但是书店确实不是一种能够赚钱的商业模式。读者可能会去书店翻翻书,但是很难用标签价去买下这本书,他们更愿意花钱去买一杯咖啡,一件文创用品,吴清友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诚品书店一直是在用其他商品来补贴书店。人们对于文化的喜爱和尊重是永恒的,但是他们在花钱上却会更加注重效率。他的这种模式具备了盈利模式,包括建立期的高端、精英、文化的形象,也会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这里面他特别提到诚品书店其实最想在大陆开的第一个店选址是在上海,但是来自苏州开发区的一位领导几次三番的邀请吴清友去苏州开店,并且还为诚品书店预留了位置,构想了商业模式。这位领导的嗅觉也很灵敏,他听说吴清友已经去了上海考察,依然邀请他们去苏州看看。吴清友于是在本来不宽裕的行程上加了苏州一站,于是苏州开发区的全部领导参加了欢迎会,这种效率和诚意感动了吴清友。于是,他说服股东和管理层舍弃上海选择了苏州作为开店的地点。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也是正确的,诚品在上海和深圳的分店都是开张不久后就关张,昙花一现。苏州本就是文化高地,再有诚品书店加持,整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形象提升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我在开篇就提到,一直想去金鸡湖畔的诚品走一走。
我对于吴清友先生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很感兴趣,但是林静宜女士的这本书却是让人很是失望,吴清友的形象没有立起来,对于很多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缺乏深度和细节的描写,比如如何为诚品书店构建商业模式,吴清友老年丧子的事件等等。现在网上关于吴清友先生的文字很少,百科上他的条目也是寥寥几行,实在是配不上一个创立和留存一个文化商业模式的巨子形象。也许,这也是吴清友先生的本意?他希望诚品书店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而他只是含笑在天上默默的关注。
诚品时光读后感(十四)
第一次在豆瓣书店买书,是本关于书店的书,这大概是巧合吧。
我在中学时代对书籍和阅读产生兴趣后,时常溜达于书肆间,徘徊于书架前,窘于囊中羞涩,少有置书机会。而后,便常心猿意马,幻想自己是书店的老板或开间书店,那如同拥有很多的书,可恣意抚摸、随意翻看、任意排放,无拘无束,何其幸哉!
这等美梦几无实现可能,但对理想书店的各种想象未曾间断,大约这是所有爱书人执着的爱吧。某个时刻,那份心痒呼之欲出,恨不能立见梦境,只得执笔赋予文字,倾诉衷肠。我也曾有如此痴恋之举,急就于便笺,仅一小段字句,却倾心中所盼,后不知所踪。待日后寻得,再行摘录。
买的这本书《诚品时光》,著者林静宜,讲述了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与诚品书店的故事。内中部分事迹早先媒体亦有所宣扬,为书店同行和爱书人所津津乐道。原以为难有再甚么出彩之处,但翻看几页,便感触不少,吴先生在“序”中写道:“我对生命的倾述,有幸引起共鸣,诚品成为社会集体创作。诚品假使有任何精彩,那完全是因为读者与城市文化的共同造就。”闻之信然。不久前, 2018亚洲书店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城市书店数量排行榜》 ,仍旧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大都市,却未有一家书店如诚品那般与城市文化共鸣,催生了城市里的人阅读的心。
林静宜在撰写这本书前,吴先生说,不要写一本品牌管理书,也不要将诚品做的有多好,哪有做一个事业连赔十五年?诚品出书不是为了营销或是某种目的,就是想分享一种人文关怀的善念。到我手上的这本《诚品时光》,完全没有商业营销的气息,标志LOGO也未大肆彰显,而是墨绿色封面,裸脊锁线,厚重质感,设计极简风,完全是一副文艺范。
吴先生未创建诚品之前,为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读过不少书,在史怀哲、弘一大师、赫尔曼·黑塞三人中品味超然的志业,后更是因大病死里逃生而领悟活着的意义。如他自言,“史怀哲说过,每个想要活下去的生命,要与许多也想要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我的生命应该也要如此效法。”那便是,分享一种人与生命、阅读结合的价值观。之后,便有了诚品。有人说,诚品是一种理想书店的情怀,那就让它作为情怀有何不好呢。
选择在豆瓣书店买这本书,心里话,实际是看中了随书附赠的两枚独家金属书签(插卡式),精巧有趣,颜值在线,颇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幸好书本身也不赖。17年7月18日吴先生倏然逝世,原本要出席20日此书的发布会,竟成一憾事。
诚品时光读后感(十五)
“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这是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对诚品书店的定义。 林静宜著《诚品时光》记录了吴清友的人生经历。三十一岁的吴清友接下他老板的餐厨设备公司,更名为“诚健”,并成为当时行业的龙头。三十五岁的他又碰上台湾房地产大涨,用他的话讲,“上天给了想都不敢想的财富。” 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988年11月,吴清友被确诊为马方综合症(一种遗传学结缔组织疾病),经过手术才脱离危险。2001年,他又一次面临生命危险,在ICU抢救十七天才转危为安。2006年,他再次手术,昏迷七十二小时才苏醒。2009年,他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他的儿子去世。 生命的无常,使吴清友“想追寻一处让身心安顿、心灵停泊所在,人生重新启程,创办诚品。” 1989年3月12日,第一家诚品人文艺术书店—敦南店成立。它的定位是“以一个‘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阅读’的优雅场所,创造空间美学的质变指标—人文是一种品味,从容是一种氛围,气质是一种创作。”1989年9月,中山店成立,成为台北建筑美学的代表建筑。1992年,开设以“阅读企业人文”为定位的世贸店。1993年,在台中自然博物馆内,开设“自然生态阅读”为主调的科博店……1989年到2000年,是诚品书店的快速扩张期,共开店三十九家。2000年,一年开店达到十一家。 1999年,诚品敦南店成为全球第一家二十四小时书店。每年,除上下半年盘点与除夕夜,全部实行二十四小时营业,风雨无阻。“二十年来,诚品敦南店最令人心动的,是不论物换星移,书店的灯光永远闪耀阅读世界中众生平等的初衷光芒。” 2000年,诚品兴建自己的物流大厦。2001年,诚品网络书店上线。2012年,诚品第一家岛外店在当时全球店租第二高的香港铜锣湾开业。2015年,诚品落户苏州金鸡湖畔。 如此成功的诚品也曾像吴清友的身体一样几次出现问题。从1989年到2004年扭亏为盈,诚品曾连续十五年亏损。负责公司财务的沈玉华明显感受到,做诚健,老板有钱买地;做诚品,老板一直卖地,身家资产一日日全赔进去。 诚品遭受的打击还不止于此。1999年的“九一三”大地震、2001年的纳莉台风、2003年爆发的SARS,都曾对诚品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吴清友说:“人们都说我承受诚品赔钱十五年的重担,但于我而言,即然下定了决心,就应诚恳面对自己的信念,就算在最艰苦时,也不轻言放弃。只是明白了自身的不自量力与无可救药的乐观,仍愿意迎向诸多困境与挑战,希望能把负面扭转成正面。” 《诚品时光》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诚品,不只是一间书店,更是一个空间,一个安顿身心的场所,千万个心灵在此碰上千万本书,撞击出无数的能量。”这可能是诚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品创造了一个个人文美学空间,在这里有书籍、文化、创意、家居、美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本质上是打造了一种书生活,将书店融入城市,融入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这里,不仅是爱书人,即使是不亲近书的人也受此感染而接触书。 “阅读可以发生在书与非书之间,书店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可以是成为各式艺文展演的文化场所。既然是一个文化场所,我们就必须在重视空间美学的同时,注入有能量,有气质,有个性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并非我与诚品团队所能成就的,是必须让城市的文化多元,通过多元活动,邀请多元面向的市民共同参与。它是通过人、空间、活动激荡而生的文化氛围。”吴清友说。 “书店之于一个城市,是文化的灵魂,愈活跃的城市愈有精彩的书店。”希望这样的书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心诚最美品为上, 引领书店新风尚。 人文风景书生活, 滋养文化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