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1000字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3 05:55:37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13 05:55:37   小编:

手机摄影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师,手机摄影的便利性和创造力让它比相机更加酷。手机摄影挑战传统摄影的概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手机摄影的未来无限可能,让人们更加热爱和享受摄影的乐趣。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一)

今年的第十四本书,在微信阅读读完了这本,其实接触手机摄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可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自己到达一定的深度之后,才发现其实许多都要推到重新再来。

尽管关于摄影,数码相机和手机之间还有着鸿沟,但不可否认,随着手机摄影的崛起,摄影这一概念的确越来越平民化,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记录者,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分享者,这大概就是手机摄影的便利性吧。

其实器材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发现美的眼睛,尽管现在各大厂商都在不停地拿出手机摄像头的噱头,但其实并非只有好的器材才能拍出好的照片。

时隔多年,看作者用那些老款手机拍的照片还是很有质感。

这大概就是差距吧。

另外通过这本书也认识到了原画册,很喜欢照片已画册的形式呈现出来。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二)

虽然现在看里面的手机设备已经有些老了,但是书中的许多手机摄影的操作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对于没有钱买单反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手机这种数码产品更新的速度太快,不像书籍凝聚着时光,有时候走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点上,让人可以回溯时光,也与自己对话。

读书是冷静的,摄影是温暖的,当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天桥上,看着桥下川流不息的车流,远处此即彼伏的高楼,就想定格这一个瞬间,让时间短暂停留,也让自己的心灵在城市的喧嚣中,得到片刻的休息,那一刻是安静的,只能看见远处的红绿灯和太阳下嫩绿的树顶,在城市的中央也找到属于山林的那份安宁。

无疑,不管是用什么设备,摄影也是需要技巧的。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不管你喜欢什么,研究的精深后,才会发现皆学问。我们像大师看齐学习,提高自己,不是简单的模仿,往往是吸收其中的精髓,成为自己日后的积累,你知道,当美的那一刻降临,你会多么期望自己有捕捉美的能力,留下那感动的瞬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情感才是真正的色彩,眼睛也只是我们的光学仪器,让我们看到自己,看到别人,看到美好。

不论摄影能够感动谁,至少我们看到了自己。

摘一句原文结尾:

我们的生活场景才不会像一张照片那么简单,它有声音、有气味、有温度,是三维的空间,存在着时间的流逝。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三)

常常被同事吐槽朋友圈的照片太烂,受刺激之下,上当当云阅读上搜索有什么提高手机摄影技能的书,嗬,还真不少,挑挑选选下,读了这一本,着实是让我大有获益!

本书的脉络很清晰,共7章,从小技巧吸引人开读,到构图法这种流行词钩住人,再列举极致场景展现特色,及至公布后期大招干货,然后强调“精彩”理念,再到实用的朋友圈晒图技巧,最后不忘拔个高度说说情怀与理想(参赛)。可以说,动静结合,虚实交错,哪怕这是编辑(如果有)的功劳,也得3位作者有料才行。

在第一章中,我学到了不少小技巧——对焦、曝光、连拍...

在第二章中,我了解了不少构图法则,纠正了我烂照片的错误源头——比如没关注到关键位置(总把被拍摄物放在奇怪的犄角旮旯)、没维持视觉平稳(没横平竖直,常头重脚轻)、没有主题...

在第三章中,我领略了一些极致场景的美——建筑·街道(原画册的强项)、人像·人物、风光·自然、静物·抽象,更是被科普了一些不错的理念——比如照片中的各种元素的联系、画面留白、明暗与线条的利用、陌生或者说新奇感的优势...

在第四章中,我更正了对后期的印象——滤镜、特效、二次设计...这种种,不过是对原片的锦上添花,如果原片不够正确,再后期也无法精彩...

第五章,简直是对我固有的摄影...em...概念(不是“理念”)的抨击——拍照,并不是为了记录瞬间,而是为了引人遐思...

在第六章中,我籍此更正了对朋友圈的随意性——如果,连9张图的排版都不愿费心思,那也别提什么摄影了...

第七章...好吧,诚如作者开篇所说,“手机摄影,为每一个人打开了通向艺术的门”——艺术是相通的,摄影、美术、音乐、写作...我很开心,有了这样一个提升的契机,至于国际大赛,嘿,小米手机有得过奖不?!

我想说,本书真的是被豆瓣低估了——我给打8.5分,并且,我会买本纸书珍藏,另外,我要去读读看作者推崇的《摄影的艺术》~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四)

构图法则:三分法、引导线构图、框景式构图、中心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对角式构图

经营画面:关键位置、视觉平衡原则、联系原则、意图原则、要有一个主题、要有合适的方法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题、画面要简洁

从“正确”到“精彩”:时间感、陌生化、照片的视觉张力、照片的“戏剧性”

时间感:堆积时间、不平衡、情节引导、激发想象

拍摄技巧: 延长曝光时间、捕捉运动物体、曝光时间适可而止

陌生化:改变惯用视角、隐藏尺度感、制造眼睛所不能见的场景、通过后期隐藏真实的状态、重构场景

拍摄技巧:慢门、反射

照片的视觉张力:拉扯感、冲突、构图

拍摄技巧:手机外置广角或鱼眼镜头、勇敢面对那些“不舒服”的素材、不平衡的构图、拍摄运动物体

照片的“戏剧性”:巧合、突变、冲突、幽默感、荒诞感

拍摄技巧:时刻在意、时空并置、注意光线、寻找神秘角度

感想: 摄影,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关注点,才能拍出有意义、有意思的照片,多加练习,从中发现自己更擅长的拍摄手法,找到自己!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五)

作者:韩松,谭凌飞,张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app 一直觉得,当然,也是被各种信息催促着,看完书,应该做个读书笔记。真的落笔,发现又不知该从何写起。读书的时候,觉得读书笔记应该是要归纳全文框架、概括中心思想、摘录名言警句和优美段落;后来发现,想读的书太多,来不及,索性什么都不做了;现在再读书,发现读过什么都不留,竟然已经不记得自己读过些什么。于是,决定重操读书时代的做法,在读过书后,留下点什么。 很多书,看到了就想占为己有,买回来囤着,或者放在读书软件中;也有一些书,打开之后就忍不住一直读下去;还有一些书,看的时候、看完就想拿起笔来写上些什么,哪怕是摘录。这本书之于我,显然三项都占了。书和读者,就是这么神奇的缘分。 这本书到底是哪里吸引着我点开、放入书架,又在在上百本书中单单挑出它来读完呢?首先是它的主题。大学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手机,大家会拍旅游照、毕业照,我突然发现自己镜头下的东西不知道拍的什么,尤其是跟一些同学对比时,简直惨不忍睹、照中无物。随着手机中的照片越来越多,逐渐对拍照有了极大的兴趣。它是比文字更加便利又形象的记录方式。关注越多,期待就越多。慢慢就开始看一些文章,再后来大学mooc上听一些课,再后来是买了相机、看很多的书。对拍照的兴趣越发浓厚。这本书就是这样成功地吸引了我,进入了我的微信读书书架。 其次,这本书理论与实操、文字与图片交织,在阅读过程中不晦涩。展示的作品,基本都是作者拍摄的照片,图文结合很紧密。在行文中,能感受到作者对摄影的专注、热爱、专业。那种热爱之感,像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即便是看完就忘了在讲什么,但沉浸在那种阅读氛围中的美好体验撩拨心绪,久久不能释怀。 同时,这本书在常规认识之上,加入了诸多更胜一筹的认知。比如第五章,标题是“照片从‘正确’到‘精彩’”,从时间感、陌生化、照片的视觉张力、照片的“戏剧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对陌生化的一段论述摘录如下:“‘陌生化’不是为了新奇而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所见场景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振奋和苏醒过来。”所选照片类型,是我从各种文章中看到过的,但讲解就是更加清晰、准确,让人有种登高望远、豁然开朗之感。作者理论、实操、表述的功底可见一斑。 阅读一本书有很多的层次,读过、感动过,接着再实践书中的建议吧!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六)

手机摄影,势在必行的大趋势,得更新观念了,我需要一些有力的文字,借此来说服自己。

你看,新出的那款OPPO Find x3 pro 摄影师版,16+512G的,多好看!还有什么姜文电影滤镜,多诱人!其他功能啥的,我就看不太懂了,天猫6500,咸鱼二手5000差不多,在各大品牌的顶配里,已经很划算了,是不是!最关键是人家叫“摄影师版”,特别符合我的身份,也有利于我的摄影教学。但我身为老罗的锤子铁粉,我不能那样,我是有理想和情怀的,尤其是岁数大了以后,除了理想和情怀也就不剩啥了,有点多余的闲钱,还得给学校充值横向课题呢!买个咸鱼二手的pro2s,或者是pro3,绿的白的都行,预算尽量压制在1000,出点头也能忍耐,这不也不错嘛,又能挺两年,用我的实际行动,证实了我铁锤的身份,也彰显了我要为学校做贡献的决心。

这本书里啊,一点买手机的介绍都没写,不过没关系,这件事儿我已经想通了。在字里行间中,还是默默的推动了我对手机摄影的信心,扶正了手机摄影的地位,其实在大概近三年的课程中,不是我想倾向手机摄影,是全班同学们啊,真是没有数码相机啊,即便有,也是极少数的,所以作业形式,只能以手机摄影的结果呈现。

既然如此,你们不用改,我改!顺应时代的变迁,万事万物的规律,不过如此,在现有的课件基础上,增加新的部分就可以了,倒也不是难事儿。再刷两本关于手机摄影的书,基本上就可以开始动手更新了,别开生面,又一番新景象啊。

看这艺术设计的包围圈儿,多疲劳,科技在其中起到了更换大王大旗的作用,翻云覆雨挥两下,放倒一片疲于奔命的中年人啊。我想起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学一年级,课程叫“照相机基础”,上课的是一位外聘的本地摄影圈的老大爷,姓白,给我们灌输的摄影知识,我是啥也没记住啊,但号召我们买了大几千的手动相机,我记得是尼康FM3A,我们班几个傻姐妹,上了当,在不到一学期后,她们貌似有些醒悟了,忍着吧,那时候还没有咸鱼。那是2001年,其实已经即将拉开胶片大战数码的时代,当然,结果是数码以极快的速度,实现全胜,且毫无争议。

就像今天的局面一样,胜负已定,还有什么可拖沓的呢。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七)

苏珊*桑塔格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应该是我面对生活、对事件、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1⃣️对焦:点按对焦区域1秒以上,可以锁定焦点。

2⃣️曝光:拍摄剪影的时候将曝光补偿降低一点,防止光亮的部分过度曝光,同时让剪影暗下来。

3⃣️场景建构:1)将手机倒置;2)放低和紧贴;3)通过反射构建虚拟街道场景(地面上的水洼,汽车的后视镜,玻璃橱窗,街道两旁的玻璃幕墙)

4⃣️有时间感的照片:用长曝光将连续流动的东西拍摄下来,造成不同时间的场景堆积在一起的感觉。水幕连续的瀑布、流动的云雾、轨迹拖曳的车灯等。慢快门相机App可以延长曝光时间。

5⃣️如何制造视觉陌生感:1)改变惯用视角,仰拍或俯拍,蚂蚁视角和吊灯视角等;2)变全知视角为受限视角。

6⃣️照片的视觉张力:1)拉扯感,某种力量的存在,如运动的肌肉,大笑的脸,夕阳下被拉长的影子,具有纵深感的空间,夸张尖锐的几何形态等;2)冲突,制造各种对比于冲突,强烈的色相对比,阴影和高光的影调对比等;3)构图,如斜线构图。

摄影并不是为了单张照片好看,而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洞察,寻到自己生活的轨迹。

7⃣️成为自己的策展人:1)一类对象;2)用同一种形式的风格化表现;3)类似的对比逻辑;4)一贯构图的逻辑。

8⃣️建立手机摄影项目的思路:1)收集癖,如365日的早餐,每日镜中自拍,各式旋转楼梯;2)编年史,城市变迁、社会变迁、邻里环境等;3)事件变迁,家庭生活的变迁。

好照片的取向应该是通俗耐看、主题明确,略带深意的。

几个比较重要的摄影比赛:1)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每年3月31日截止;2)MPA——全球移动摄影大赛,每年12月截止报名;3)MIRA——源自葡萄牙的手机文艺摄影大赛。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八)

小玲子编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移动电话刚进大陆的时候,砖头大小的大哥大拿在手上更多的是身份的一种象征,但功能上除了通话就没有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智能机已经完全普及的今天,象征笨重过时的大哥大早已被各种轻巧功能强大的智能机所取代。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再局限于打电话,收发短信,我们还可以通过受伤的这一部手机做很多事情,其中就有拍照这个功能。

提起手机拍照,基本上每一个手机品牌都至少除了一部以上的主打拍照功能的手机。但是即使我们拿到拥有强大拍照功能的手机时,在拍照的时候往往还是不能拍出理想的照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转而称是 手机的问题,毕竟手机不是相机,相机相对来说更加专业。事实真的如此吗?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韩松、谭凌飞、张薇联合编写的《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一书对手机摄影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系统解说。在本书中作者以果粉们喜爱的iPhone手机的摄像头为例用七个章节的篇幅将手机拍摄的技巧为每一位读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这里面你会发现手机摄影中的很多技巧,例如第一章里面就对手机摄影中的一些隐藏功能进行了介绍。这些功能可能有的人在使用手机摄影的时候留意到了,但更多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如大部分专业的拍照手机在拍摄照片的时候都能够自动对焦,这一点大部分人都很清楚。但是如何选择并锁定一个特定的焦点,可能知道的人就没那么多了。在书中,作者们通过将一个特定场景的拍摄动作 进行分解,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快速上手了解如何锁定关心位置的焦点并调解曝光,使得最后拍出效果较好的照片。

上面只是本书中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中的一两个步骤而已,但是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读者能够快速领悟其中的要点,能比较好的达到重复验证的效果。

虽然在书中作者用来进行示范的手机时iPhone,可能很多读者使用的并不是苹果手机,有的可能使用的时华为,三星,小米等安卓系统的手机。但本书中关于手机摄影的理念却是值得每一位读者去品位的。例如出入摄影的时候 常常听说要学会构图,还要学习常见的构图法等,但是你在本书的第二个章节的阅读中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理念冲击。摄影究竟需要刻意按照所谓的构图法来设计拍摄场景吗?相信你在看完这个章节之后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启发。

总之,只要拥有手机的你相信看到本书之后会对自己手中的手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完之后相信你会有一种拿起手机拍照的冲动,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拍出理想的照片而不一味地迷信相机。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九)

从正确到精彩

——如何用手机超越单反

摄影对大家来说太过高深,照相之前要详细去学快门、曝光、景深、构图这些理论是在是太麻烦了。我们只是想留住生命中的精彩,用不到那么麻烦,遇到美景时记录曼妙的风景,遇到老友时融洽的合影留念,生命中重要的时刻留下记录的影像,这个时候拿出手机就好。手机摄影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怎样运用好手机的优势,拍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需要看看本书这样,面向大众、针对手机的摄影教程。

丰子恺说:“时间一切美术的建设与企图,无非为了追求视觉的慰藉。视觉需要慰藉,同口需要食物一样,故美术可说是视觉的粮食。”我们在现在这个物质十分丰富的世界里,不用为填饱肚子奔波不休,吃饱穿暖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自然而然会有更高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与我们每个人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手机摄像。只能手机我们人人都有,想要记录的瞬间我们人人都有,所以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适当的时机,找到恰当的角度,留下我们生活的一个剪影。“快门凝固了时间,记录了我们生活的感动一瞬。”

我们可爱的作者却不满足于摄影仅仅是一瞬间的事,他想告诉我们拍照时要有时间感,他说“不要将一张照片限死在了‘二维平面艺术’的定义中。”“我们的生活场景才不会像一张照片那么简单,它有声音、有气味、有湿度,是三维的空间,存在着时间的流逝。摄影技术将我们所有真实感受的多维世界,‘拍平’在一张相纸或我们的手机屏幕中了。”诚然,摄影只是媒介,真正需要表达的是场景以及时间。如果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出时间流动的感觉,那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运动是时间感的灵魂。”为了让读者明白摄影中如何体现时间感,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运用“延长曝光时间”“捕捉运动物体”“合理调整曝光时间”等技巧,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手中的手机,记录下流逝的时间。

书中类似由浅入深的讲解还有很多,让我们能轻松的了解手机摄影技巧,让我们尝试表现自己的想表现的主题。在最后,还十分贴心的告诉我们如何快速的提高自己的摄影技巧:对一个场景多加练习;选好摄影的角度和位置;模仿并揣摩优秀作品等很多很多中肯又不复杂的意见,生怕我们不能很快的提升摄影水平,砸了他的金字招牌一样(括弧笑)。

我们用手机拍摄时,更多是因为一个场景很美,或者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手机拍出的照片也能够让人们读出或有趣、或哀婉、或惊艳的故事。今后我也会勤加练习,多看优秀的作品,从正确摄影到能拍出精彩的照片,赋予照片灵魂与意义,用手中的手机,记录生命的悲喜。

星云敬上

2017.12.25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十)

这本书挺有趣的,不是简单罗列一些常见的摄影技巧,手机的后期(这部分什么特色),最重要的是结合手机摄影讲一些理念。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应该是我们对生活、对事件、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陌生化

就是通过拍摄角度和后期处理让平常的东西展现出新意。

相关技巧如改变惯用视角(多神秘?如“低”“窥”“挤”“俯”“仰”,手机视角之神奇甚至是超过人眼的,毕竟它的镜头只有指甲盖大小,在很多神奇的、人眼不易达到的角度上,人们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还有慢门,加遮挡物,反射镜面,截取部分抽象化,后期调色只展示一部分等。

组图

专业摄影师,特别是以艺术创作为拍摄目的的摄影师,总是会以拍摄组照甚至长期项目的方式来进行摄影。手机摄影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题,一组图的方式说故事,如时间线的(365天),同一风格的如

在挑选组图的时候就没必要一定是最好看的,而是要整体最好看的。

提升练习

其实照片都是百里挑一的。拍一个东西,要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地拍。请记住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现在你所要的三分点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对称的场景来让你捕捉,神奇的光线更不会乖乖地毕恭毕敬地投射在你身上。

看看作者获取金奖的样片和成果对比:

几个手机比赛

IPPA

MPA

MIRA

ps:后期部分只发现一个之前没用过的就是梯形矫正(vsco 软件)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十一)

(1479字)有个笑话说,现在的人到哪里都离不开手机,公交上、地铁上、火车上,甚至走路都要拿着手机看,所以,小偷失业了。移动端的迅猛发展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移动办公、移动支付、移动营销、直播、微商、微店、微拍......不光是小偷失业了,拍照功能强大的手机一代代不断迭加的结果,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也都要被淘汰了。于是,我们在摄影方面不由得要问一句: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

带着好奇翻开了这本《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立刻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折服,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非枯燥的摄影理论,也没有泛滥的摄影知识的铺陈,有的只是来自多年来获奖经验和用心的琢摩。书中收录的照片很精彩,但为什么如此精彩,编者用心解读了背后的原因:这张照片为什么这样才是最好。——这一点为什么是在众多的摄影类图书中没有向前走的那一步,也不是众多摄影+旅行类图文书所欠缺的。——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瞬间的美,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这么美。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的编者是一家名为“原画册工作室”的机构,书中的内容也多是这个工作室历年来在各大手机摄影比赛领域的获奖作品及拍摄经验展示。这样的行文,也让我们看到这家工作室传道解惑的审慎态度。美,并不是只是一瞬间的发现,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等待,是认真选择的态度,让他们收获多多,并成为最后的羸家。

一幅精彩的获奖作品如何得来,阮义忠曾说,“聚精会神地凝视,全力以赴地关注。用心按快门,而不是用手”,阿巴斯则说,“不能与另一个人一同欣赏绮丽的风景、感受那种愉悦是一种折磨”“我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时刻变成永恒”。这是我们发现美,感受到美,感受到愉悦与感动的开始,这也是我们开始拿起手机拍摄的初心。

如何葆有初心,如何让这份心意变成美的凝结?作者用七章内容进行了仔细的剖析。从爱好者到获奖达人,有几条基础经验:拍摄手势手感、摆正、端平、拿端、擦干净镜头、合适的焦距、取景时少就是多。构图,无论是三分构图还是九宫格,框景式还是中心式、对角线式、亦或是对称式构图,目的都是研究照片中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呈现形式以及表达的意思。拍摄前想清楚这三点,构图才可能出彩。“想”换个词来表达就是“经营画面”,关注关键位置,比如三分点、九分点、中心点、对称轴的位置;关注视觉平衡;关注元素间的关系,建立有韵律有联系的画面。

至于拍摄技巧,作者也有独家窍门:建筑摄影方面,“表现空间比表现实体更重要”,寻找空间感、美感、纵深感和层次感,此外,还有留白、人与建筑、光影、形态图案等。关于这方面,其实对建筑本身要求也很高,建筑原本就恢宏大气,人与建筑相比,渺小而有巨大的反差,那么这样的地方便容易出彩。想想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人山人海,人已淹没了建筑,这种情况很难抓得到好片,所以,这也是建筑类摄影好片不多的原因。

曾经有一个朋友喜欢扫街,我看他拍了不少老街的照片,也很有岁月沧桑的感觉。在拍街道方面,也有几点经验之谈:找到主角,避免杂乱,尽可能多地让光和影参与进来,寻找围合感的街道、弯道多的街道、倾斜的街道、明暗分明的街道......世界这么大,地形这么多,在某一瞬间,在某一角落,总能找到一些有意义的好画面。

手机摄影为什么比相机酷?除了功能强大,便是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值得记忆的瞬间,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光影的变化,人与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只要手机在手,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大师。在此书中,作者还向我们传授了后期的强大技术,有了后期,就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摄影的观念,这是与用手机还是相机拍摄是无关的。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十二)

如今,最好用的相机是什么?我觉得绝对是手机。经常有朋友问我,买相机到底选择单反还是微单,我通常建议:如果买了相机并不准备学习相关技术,而且一款体型相对较大的相机很可能会越来越觉得麻烦,所以什么都别买,手机就够了。我这个答案很实在,还替对方省钱了,但通常不会让朋友满意,因为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专业相机拍出的精彩照片,很多效果是手机无法达到的,于是,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器材决定的。但是,他们忽略了某款手机的广告经常就是一张精彩夺目的照片,为什么这张照片好看得可以代言一个手机?因为会拍,怎么才能做到用手机会拍?学习。怎么学?——看这本《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就够了。

专业摄影类的教程通常是比较枯燥的,即便是入门类的初看起来也会有点难懂,而手机摄影天生就比较轻松,没有那些繁文缛节。拿这本书来说,主题是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感觉像是新一代向老一辈表示不服似的,这种不服除了要有本事,还要有优势,本书就是先从优势说起。

书中说:“用手机摄影彻底解放了自己,让眼睛更愉悦,手脚更轻松,可以全身心地发现这个世界值得记录的东西” ,“手机摄影激发了人们的摄影潜能,摄影变得即兴、机动、随时随地”,我们看到大概八十年代以前的人文摄影中的街头人物都很自然,淳朴地面对镜头,而现在这种情况很难了,一款体型稍大的相机很容易引起被拍者的警觉,但是手机“本身体量小,给被摄者的压力小”,于是“手机摄影作品大都纯真自然,还原了生活的本质”。此外,书中提到,手机为人们缩短了艺术家成长历程的大部分环节,操作学习简单,同时,手机还便于阅览、后期和传播,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摄影社交和大众艺术带来的乐趣。所以,手机摄影天生就比相机酷。

书中有一半的章节说的是摄影技法,毕竟,摄影是一门手艺,想拍好照片,还是要以技术为基础。生活中常见的拍娃、拍吃、自拍等等,都只是可以不需要技术的生活留影,即便还是拍这类题材,但是想提高档次、拍出品位,就需要学习技法了。本书介绍的技法浅显易懂,通过直白的介绍和简单的配图,让零基础的人一目了然,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作者很懂得对读者的妥协,一点也不炫技,比如谈到直方图和曲线,这个在摄影里是基础的知识,但是在这里,作者的标题叫做“最好懂一点直方图和曲线”,真是用心了。简单易学,手机摄影酷得又胜一筹。

手机摄影大多是个人偏好的形成过程,有人就是觉得美颜好看,有人就是觉得失真的滤净是一种美,有人觉得以站着拿手机比娃高出一米多的视角拍出照片也是自己娃最美,在学技术之前,这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摄影的学习,不光是学习接受新方法,更是摒弃已有的不正确的习惯的过程。好在本书介绍的技术都很简单实在,不会给读者太大压力,比如,把镜头擦干净,把手机拿平,正对拍摄对象,这都是最起码的。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是理念层面的内容,也很精彩,通过简短的小章节,仍是浅显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摄影对环境、空间、构图、以及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把握,用一句摄影界的行话来说,这部分属于隐藏在相机后面的大脑。大脑是什么,对摄影来说,就是审美情趣和品位档次。

如果说审美和品位是主观的,容易陷入个人喜好的误区,但也是客观而实在的。一张照片是以二维的视觉效果呈现在人眼前,但它同时是三维的,第三维就是它凝固的时刻带给观众的感受。观感差的时候我们评价为“渣图”,好的时候叫“美图”、“震撼”、“太美了,像画一样”,这种差异从何而来?就是来自审美和品位。这不是本书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丰富的配图,读者大概可以直观地对如何从“随手拍”提升到“用心拍”有一个认识。

儿童在天地间拍球的剪影、小孩追逐泡泡、获得竞赛金奖的老人与鸽子,这些照片观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看出是用手机拍的还是用专业相机拍的。具备了技法和大脑,手机摄影一酷到底。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读后感(十三)

韩松获得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的那张照片,是用当时颇有些过时的iPhone 5c拍摄的。现在的新款手机拍照技术性能都远远好于5c。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好照片和好器材并非互为因果。

中国 北京 韩松iPhone6s

手机凭什么比相机拍得好?真正的原因在于,手机摄影激发了人们的摄影潜能,拍摄变得即兴、机动、随时随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摄影中来,摄影不再是一件需要过多准备的事情。可以说,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便是身边流动着的素材,每一个有手机的人多多少少都随时参与着构图和取材,问题只在于是谁,在什么时候掏出手机,按下快门。

手机摄影的几个隐藏功能: 可以选择并锁定焦点当按住屏幕1秒,屏幕上方出现黄色的实心提示框后,表示锁定了这一点为焦点,此时无论怎么移动手机,聚焦区域也不会变。

可以调节曝光当对焦后,上下滑动屏幕,便可以调节曝光。向上滑动,加曝光补偿,画面会变亮;向下滑动,减曝光补偿,画面会变暗。

韩松iPhone7plus

调节曝光能让拍摄者在拍摄阶段就掌握主动权,而至于在后期变得被动。降低一些曝光补偿,有利于拍出剪影。

从爱好者到获奖达人,有几条基本经验

1.请养成熟悉的拍摄手势--注重手感。

2.应时常检查手机镜头是否脏了。这个简单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3.手机摄影适合的是人眼看到的那些东西(或比人眼稍广一些),大约是在28mm至35mm焦距视角上。

4.Less is more——“少就是多”的意思是,用尽量少的元素来表达尽量集中的画面。

5.将手机倒置手机更容易实现镜头倒置,因为它更轻便。

6.大多数获奖作品的后期都是以基本的调色参数(亮度、饱和度、对比度、色调)以及不过分的滤镜进行的,绝不会出现许多娱乐性质APP的特效。

构图主要是研究这些问题的:

一幅照片中有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的?

这些东西表达了什么意思?

(书中介绍了多种构图法则,感兴趣可以细读原书。) 所有摄影家一致认可的唯一规则是,“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

手机拍人像

人物本身所占画面的比例通常会大一些,基本的技巧便是拍摄的时候“对焦在人眼”。

手机拍风景

针对手机摄影,有几个小提示。首先,依然是光线、光线和光线。

手机拍静物

若是初学者,最推荐的拍摄方法便是“别拍全”。

手机摄影后期

1.手机后期不等于滤镜,你我看到的养眼的照片,都不是因为“找到了哪个神奇的滤镜藏在哪里”,而是采用了合适的后期思路,弥补了拍摄照片的不足,同时达成了自己想要的呈现效果。胡乱采用不合适的滤镜,常常让画面显得很脏。

2.后期分为三层第一层——原片到再构图通过后期的裁切、旋转、拉直等可以进行一次轻微的再构图过程,这是后期的第一层。第二层——影调和色彩第三层——暗角、光晕、颗粒等特效光线有一个规律:影子越长,越利于捕捉有趣的场面,基于这点,清晨、黄昏真是扫街的好时机。窄窄的街巷光影交错,变化多端,是再好不过的摄影舞台了。

手机摄影练习建议

1.拍一个东西,要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地拍。请记住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现在你所要的三分点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对称的场景来让你捕捉,神奇的光线更不会乖乖地毕恭毕敬地投射在你身上。

2.审美方面的基本训练

练习一:学习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基本原理,基本了解审美中的“规则”问题;

练习二:从“喜闻乐见”视觉作品学习,如《国家地理》的经典摄影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电影、名画,获得至少是正确的、最易理解的美的信息输入;

练习三:试着用练习一中所学的知识解释练习二中的素材;

练习四: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生活,看看自己对美丑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